關於鄉村變化的散文(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潤)
2023-04-21 02:13:32
作者:楊豪
同往年一樣,每年春節我都要回老家過年,那裡是我的根;似乎只有回到鄉下,那才是真正的過年。為什麼每年春節那些在外的遊子擠火車、轉汽車,花去一個月的工資也要回老家呢?因為有故鄉的春節才叫春節,有鄉情的地方才叫春節,有親人的老家才叫春節。可在壬辰龍年春節,我不僅感覺不到春節的氣氛,相反使我生出許多煩惱!往年我曾歌頌過我的故鄉,沒想今年看到的故鄉這麼讓我失望!我的故鄉已越來越讓我看不明白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我夢牽魂縈的故鄉哪裡去了呢?
鄉下的年味應該是最濃的。過去,臘月二十九過年前的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預備支油鍋炸菜,炸魚丸子、肉丸子、滑魚、滑肉等很多地方風味的佳餚,好些鄉下人做的地方吃食,是城裡人在餐館裡吃不到的。炸魚的油香漫過各家的瓦楞,飄過村子的上空,一灣子都是香味,燻濃了新年的氣氛。如今商品經濟也滲透到了農村,一切都可以買,農民懶得做這些東西了。
往年春節,村裡異常熱鬧,舞龍燈的,劃旱船的,到處都是鞭炮聲。但今年卻異常冷清,村裡人走了一半,部分人打工賺了錢,都在鎮上買了房,過年就不回來了,門口掛的是一把生鏽的大鎖。看來,城鎮化在飛速地改變著鄉村!
正在登臺演出《魚翁戲蚌王精》傳統節目
「鄉村民風」亟待重塑
中國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不僅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同時也同中華民族的興盛衰微緊密聯繫在一起。
中國的鄉村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鄉村人文是無比豐厚的、活態化的遺產和財富,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從工業文明角度看,這可能是一種愚昧的生活方式;但從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現代旅遊角度講,卻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資源,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
鄉民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鄉村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
鄉村民風不僅在於家風,還在於村風,由於鄉村民風在幾個特殊歷史時期受到的衝擊,已經消亡殆盡,急需培育、重塑和教化,同時這種淳樸、醇厚、純淨的民風,也是鄉村旅遊除卻田園風光和風貌之外的風俗、風情的具體體現,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鄉村旅遊的興起。與其說城裡人到鄉下是感受和體驗不同於城市的風貌和風物,倒不如說是體驗不同於城市的鄉村民風和習俗。
楚之鄉民俗文化藝術團正在排練
「教化」驅動中國鄉村振興
中國鄉村社會幾千年,在精神層面,除了建國後的幾十年,強化政治教育,事實上,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靠道德教化來維持、傳承和發展的。
傳統鄉村共同體的精髓,在於以價值為核心、以文化為紐帶、以福利為保障而形成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不僅「以利誘之」,或者借重行政力量「以力制之」,而主要是「以情感之」「以義合之」,這是值得繼承的寶貴經驗。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之一——田園綜合體,當然注重的是生產、生態和生活,但是鄉村振興遠不止於此。
在骨子裡,在精神層面,在實質上,民風教化和培育才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也是最持久、最有效、最有長遠意義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要求: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令人欣喜的是在鄂豫邊區大別山一帶,就有一支這樣的楚之鄉民俗文化藝術團,很好地弘揚和傳承了鋼鐮大鼓、八大錘鑼鼓等民間傳統藝術。
聽一聽鄉村鑼鼓,看一看農民自編自演的鄉村小品,肯定比打牌賭博搞封建迷信有意義!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潤,才能更加欣欣向榮;勤勞的人民接受文化薰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讓豐富多彩的文化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就一定能培養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質的新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如何實現民風的「教化」?
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首先,鄉鎮政府應該把發現、鼓勵、表彰道德模範,列為重中之重。對道德模範的表彰,可以起到確立社會主導價值、激勵民眾精神、淳化社會風俗、增強國家認同的重要作用。
其次,鄉鎮政府要積極推動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傳承孝親敬老的傳統家風和睦鄰友善的傳統美德,指導和鼓勵能夠增強家庭凝聚力的活動。
第三,鄉鎮政府要推動鄉賢文化建設,在鄉村中再造一批有德有能有才有學的新鄉賢,使之成為教化鄉裡的重要輔助力量。
最後,鄉鎮政府要組織和支持村民開展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修德養志、研讀經典、禮儀民俗等文化活動,支持和鼓勵村民抵制社會陋習,維護公序良俗,引導崇德向善,形成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進一步淳化民風。
當代中國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鄉村的命運則涉及中華文明的永續傳承問題。中國鄉村文明不是一個文化符號,中國鄉村就像構成生命體的細胞一樣,攜帶著中華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同時也同中華民族的興盛衰微緊密聯繫在一起。鄉村興則中國興,鄉村衰則中國衰。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裡和諧、幹群融洽。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最美村官、五好家庭等活動。深入宣傳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文化活躍的農村才有希望
鄉村是以熟人社會為基礎的人情社會,人情與道德、習俗和文化娛樂融為一體,構成完善的德治體系。我國鄉村的「德治」資源非常豐富,從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到家庭美德、鄉村公德的培養,從節日習俗禮儀到鄉村文化娛樂活動,形成一套不成文的但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制度。
豐富的德治資源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發揚光大,往往可以對鄉村治理髮揮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有的地方通過整理家訓、家規,開展「優秀家訓、家規進萬家」活動,促進了家庭和睦,淨化社會風氣;有的開展「德孝文化」五進活動,即德孝文化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農村、進街道,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有的通過設立「道德講堂」或文化禮堂建設、建立「好人檔案」「功德銀行」等,提升村民精神文明素質;有的通過國學教育,恢復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通過樹立道德模範、評選星級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婦以及設立「道德法庭」等活動,推動鄉村文明的建設,引導人們提升道德修養與精神境界,營造風清氣正的淳樸鄉風。特別是「鄉賢文化」的興起,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動力。
鄉賢多是鄉村中走出去的教師、幹部、企業家、商人、及族姓威望之人組成,不僅有知識、能力,也有改變家鄉面貌的情懷,他們退休後榮歸故裡,在鄉村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建設等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應該成為鄉村德治的重要力量。
紅紅火火的農村文化趕集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