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18:38:26 4
專利名稱: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提供平滑的操作以及改進的耐用性。
背景技術:
近來,隨著可攜式無線終端的日益流行,用戶在需要所述終端固有的無線通信功能的同時,還需要即使在該終端的開關操作方面也符合其喜歡的附加功能。
響應於這些需要,可攜式終端已發展成普通直板型、翻蓋型(fliptype)、上翻型(flip-up type)、摺疊型等。近年來,摺疊型使用最廣泛。
這是由於與其它類型的終端相比,摺疊型終端具有足以採用寬LCD模塊作為顯示裝置的空間,並可保持在半摺疊狀態,從而提供良好的便攜性。
另一方面,已引進了滑蓋型終端,該終端可配備尺寸與摺疊型的類似的LCD模塊顯示裝置。同時,滑蓋型可有助於可攜式終端的小型化。
所述滑蓋型終端構造成使得與蓋對應的子體可在主體上滑動地開關,從而可在保持現有摺疊型終端的優點的同時提供可滑動開關的附加優點。
例如,韓國實用新型申請No.2003-0000136公開了一種滑蓋型可攜式無線終端。
在上述申請中公開的終端包括引導構件,該引導構件用於在主體上引導子體;以及至少一個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安裝在子體和主體之間,使得可相對於子體的某一滑動位置沿打開或關閉方向施加彈性力。此外,當子體完全打開和完全關閉時,該子體可由於彈性構件而在不具有任何單獨止動件的情況下保持在其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
所述彈性構件採用扭簧,該扭簧的一端固定到主體上,而其另一端固定到子體上。
在該終端中,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到主體上,而其另一端固定到子體上,因此該扭簧的彈性施加在子體的整個運動距離上。這樣,該扭簧在較大的幅度範圍上反覆伸縮。因此,使用可在較大長度上伸張的扭簧,但是這種扭簧具有較小的彈性力。為了彌補彈性力的不足,採用了兩個扭簧。
然而,扭簧在較大範圍內變形,必定且容易因重複操作導致的疲勞而變差。因而扭簧會在較短時期內喪失其正常功能或引起失效。因此,傳統滑蓋型設備利用兩個扭簧會致使組裝過程複雜而且困難,並致使服務壽命縮短。
發明內容
因此,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而做出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能以平滑方式可滑動地打開或關閉所述終端並具有改進的耐用性。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具有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以及彈性單元,該彈性單元安裝在所述第一板上,以垂直於所述第二板的運動方向施加彈性力,其中,所述彈性單元包括殼體,該殼體安裝在所述第一板上;滑動件,該滑動件可滑動地布置在所述殼體內部;彈簧,該彈簧布置在所述殼體和所述滑動件的一端之間;以及滾子,該滾子安裝到所述滑動件的另一端,並沿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滑動。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具有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滑動殼體,該滑動殼體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移動塊,該移動塊安裝在所述滑動殼體上,從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一個或多個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支撐在所述滑動殼體上並在所述移動塊上施加彈性力;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移動塊中從而可轉動地接觸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二蓋;第三蓋,該第三蓋與所述第二蓋可滑動地組合;引導件,該引導件用於進行引導,從而使所述第三蓋可相對於所述第二蓋沿縱向直線運動;以及柱塞組件,該柱塞組件布置在所述第二蓋和所述第三蓋之間,並用於在該第三蓋滑動期間使該第三蓋停止在理想位置;其中,所述柱塞組件包括殼體構件,該殼體構件具有開口端;柱塞,該柱塞可滑動地插入所述殼體構件內,在該柱塞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而在該柱塞的另一端沿縱向形成有插入杆;以及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插在所述插入杆上並彈性支撐所述柱塞;其中,在所述柱塞的底部處形成有閉鎖槽,該閉鎖槽沿縱向延伸;並且在所述殼體構件的底部處伸出一止動件,該止動件插入所述閉鎖槽內以限制所述柱塞的運動。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固定杆,該固定杆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滑動杆,該滑動杆布置成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並與所述固定杆面接觸;至少一個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用於提供彈性力以朝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推進所述滑動杆,該拉伸彈簧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而該拉伸彈簧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滑動杆的面對所述固定杆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上;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連接到所述滑動杆上,從而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固定框架,該固定框架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樞轉杆,該樞轉杆的第一端可樞轉地鉸鏈連接到所述固定框架上,而該樞轉杆的第二端由於樞轉動作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至少一個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到所述固定框架上,而該拉伸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到所述樞轉杆上,該拉伸彈簧產生拉力以使所述第二端朝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偏置;以及滾子,該滾子設置在所述樞轉杆的所述第二端中,並且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滑動殼體,該滑動殼體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滑動杆,該滑動杆安裝在所述滑動殼體內部,從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在所述滑動殼體內對所述滑動杆施加彈性力;扭簧,該扭簧在所述滑動殼體內與所述壓縮彈簧一起對所述滑動杆施加彈性力;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滑動杆中,從而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該第一板具有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形成在理想位置處的凹部;第二板,該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扭簧,該扭簧用於產生伸張力;滑動杆,該滑動杆連接到所述扭簧的一端上;箱體構件,該箱體構件固定到所述第二板上,並且該箱體構件容納所述扭簧和所述滑動杆,並引導該滑動杆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滑動杆中,並沿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滾動。
從以下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中可更充分地理解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在這些附圖中圖1和圖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通信終端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橫截面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彈性單元的分解立體圖;圖6和圖7是表示圖5的彈性單元的操作的立體圖;圖8是圖6的橫截面圖;圖9和圖10是表示滑動機構的操作以及配備有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3表示組裝後的圖12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14和圖15是表示圖11的部分組裝的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圖16至圖20是用於說明圖11所示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圖11的可攜式終端的操作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23表示圖22中的滑動機構的操作;圖24和圖25是圖22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6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柱塞組件的立體圖;圖27是根據圖26的柱塞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8是圖26的柱塞組件中的殼體的立體圖;圖29是圖26的柱塞組件中的柱塞的立體圖;圖30是圖26的柱塞組件的局部分解圖;圖31是表示將柱塞組件組裝至第二蓋的立體圖;圖32是表示圖22的第三蓋的立體圖;圖33表示圖22的滑動機構的側面;
圖34是表示圖22的第一滑動間隔件的立體圖;圖35示出了將第一滑動間隔件組裝至圖22的第二蓋的組裝;圖36是表示第一滑動間隔件和第一滑動導軌組合到圖22的第二蓋中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圖37表示圖22的滑動機構的另一側面;圖38是表示圖22的第二滑動間隔件的立體圖;圖39是表示第二滑動間隔件與圖22的第二蓋相組合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圖40是表示第二滑動間隔件和第二滑動導軌組合到圖22的第二蓋中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圖41和圖42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43和圖44是表示圖41和圖42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45至圖48是表示圖41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平面圖;圖49和圖50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1和圖52是表示圖49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53是表示圖49的滑動機構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圖54至圖57表示圖49的滑動機構的操作;圖58和圖59是根據本發明的用於可攜式終端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0是圖59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61至圖64是表示圖58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平面圖;圖65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6是圖65的滑動機構的部分組裝圖;圖67是圖65的滑動機構的組裝立體圖;以及圖68和圖69表示圖65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
圖1和圖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通信終端(以下稱為「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4是圖3的橫截面圖。
如圖1至圖3所示,可攜式終端的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20、第二板40以及彈性單元30。
第一板20與主體10組合,而第二板40與顯示單元50連接。第二板40和第一板20彼此組合從而能彼此抵靠滑動。
彈性單元30通過諸如鉚釘60的連接構件安裝在第一板20上,從而布置在第一板20和第二板40之間。
這裡,彈性單元30垂直於第二板40的運動方向布置。因此,彈性單元30垂直於第二板40的運動方向施加其彈性力。
為使第二板40能夠滑動,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板20設有形成在兩個側邊處(即,在第一板20的每一側邊的中央部位伸出)的側引導件22,使得側引導件22可與第二板40的兩個相應側邊接觸。
如圖4所示,第二板40設有沿著該第二板40的運動方向形成於兩個側邊處的第二保持槽43。在第一板的側引導件22中形成有與第二保持槽43相對應的第一保持槽23。在第一保持槽23和第二保持槽43之間布置有引導杆45。
即,引導杆45具有圓形截面,而第一保持槽23和第二保持槽43具有半圓形截面從而一起形成圓,引導杆45可被接收在該圓內。
因此,第二板40通過引導杆45與第一板20組合。第二板40的第二保持槽43沿著引導杆45運動,從而該第二板40可抵靠第一板20滑動。
第一板20設有開口21,彈性單元30可插入該開口內從而安裝在該第一板上。第二板40設有形成在其內側的凸輪形導路輪廓42。彈性單元30(確切的說是該彈性單元30的滾子)與沿第二板40的運動方向的凸輪形導路輪廓42接觸。
彈性單元30插入在第一板20中形成的開口21內。因此,當第一板20和第二板40被組裝時,滑動機構的厚度可變薄為與彈性單元30的厚度一樣厚,因此使可攜式終端的厚度變薄。
參照圖3,凸輪形導路輪廓42包括在第二板40的內緣處形成的多個斜面。所述斜面以不同取向布置,即呈沿第二板40的運動方向的之字圖案。
更確切的說,所述斜面位於凹形基準位置42a的上側和下側處。
上側斜面包括第一上升斜面42b和第二上升斜面42c。第一上升斜面42b的一端位於基準位置42a,而其另一端形成為向左上側傾斜。第二上升斜面42c的一端與第一上升斜面42b相交,而其另一端向右上側延伸。
下側斜面包括第一下降斜面42d和第二下降斜面42e。第一下降斜面42d的一端位於基準位置42a,而其另一端朝左下側形成。第二下降斜面42e與第一下降斜面42d相交,而其另一端向右下方向延伸。
這裡,第一上升斜面42b和第一下降斜面42d的所述一端位於與基準位置42a相同的位置。優選的是,基準位置42a、第二上升斜面42c和第二下降斜面42e的所述另一端形成在距第二板40的側緣相同距離的位置處。
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彈性單元30的分解立體圖。圖6和圖7是表示圖5的彈性單元30的操作的立體圖。圖8是圖6的橫截面圖。
參照圖3以及圖5至圖8,彈性單元30包括殼體32,該殼體安裝到第一板20的開口21內;滑動件35,該滑動件可滑動地布置在殼體31內部;彈簧34,該彈簧在殼體31內布置在殼體31與滑動件35的一端之間;以及滾子39,該滾子39連接到滑動件35的另一端上,從而沿著凸輪形導路輪廓42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上行進。
殼體31設有形成在其頂面上的插槽,而滑動件35具有突起36,該突起36形成在滑動件的頂面上從而沿著插槽32在該插槽內滑動。
突起36沿著插槽32滑動從而可防止滑動件35搖晃。突起36在插槽32內運動從而用作用於限制滑動件35的運動範圍的止動件。此外,突起36突出以防止滑動件35容易地從殼體31釋放。
此外,在滑動件的一端處形成有伸出的彈簧支撐件37以支撐彈簧34。
如圖8所示,在殼體31的底部上形成有彈簧支撐件33。彈簧支撐件33突起以沿著滑動件35的運動方向支撐彈簧34的側面。
因此,當滑動件35壓縮彈簧34時,彈簧34的側面被彈簧支撐件33支撐,從而防止向旁邊彎曲。
彈簧支撐件33優選通過使殼體31的底面向上和向下彎曲而形成。
此外,如圖5和圖8所示,在滑動件35的下方形成有與彈簧支撐件33相對應的滑動槽38。
因此,當滑動件35運動時,該滑動件被彈簧支撐件33引導,從而能僅向前和向後滑動而不左右搖晃。
參照圖8,所述殼體由上平面件31a和下平面件31b構成。在下平面件31b中形成彈簧支撐件33,將彈簧34置於彈簧支撐件33之間。然後,將具有滾子39的滑動件35插入所述殼體內,之後通過擠壓上平面件31a和下平面件31b的側緣等而使它們組合。
此時,如以上所述,由於突起36閉鎖在插槽32內,因而滑動件35不會從殼體31釋放。
滾子39利用鉚釘60等可轉動地連接到滑動件35的一端上。此時,滾子39連接成朝凸輪形導路輪廓42伸出。
如以上所述,將彈性單元30預先組裝以形成一個部件。這樣,可易於將彈性單元30安裝在第一板20上從而縮短組裝時間,並且彈性單元30本身易於組裝。
圖9和圖10是表示滑動機構的操作以及配備有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
參照圖3,在第二板40運動前,滾子39靠置在基準位置42a上。
此時,彈性單元30的彈性力垂直施加到第二板40上,在不存在任何外部作用的情況下該第二板不向上或向下運動。
如圖9a所示,當顯示單元50向上運動時,第二板40也向上運動。此時,如圖9b所示,第二板40的第一下降斜面42d向上運動,同時向內推壓滾子39。
由於彈性單元30的彈性力,滾子39在略超過第一下降斜面42d和第二下降斜面42e之間的過渡位置時,沿第二下降斜面42e向下滑動而無需用戶進一步施加任何力。於是,如圖9c所示,第二板40完全向上打開。
如以上所述,類似地,由於彈性單元30的彈性力垂直施加到第二板40上,因而該第二板40不會隨意向上和向下運動。
如圖10a所示,若顯示單元50向下運動,則第二板40也向下運動。此時,如圖10b所示,第二板40的第一上升斜面42b向下運動,同時向內推壓滾子39。
由於彈性單元30的彈性力,滾子39在略超過第一上升斜面42b和第二上升斜面42c之間的過渡位置時,沿第二上升斜面42c向下滑動而無需用戶進一步施加任何力。於是,如圖10c所示,第二板40完全向下打開。
類似地,由於彈性單元30的彈性力垂直施加到第二板40上,因而該第二板40不會隨意向上和向下運動。
如以上所述,彈性單元30布置成垂直於第二板40,從而使其彈性力更有效地施加在凸輪形導路輪廓42上。這樣,可減少彈性單元的數量,並且彈簧可無扭曲地壓縮,從而延長彈簧的壽命。
此外,由於凸輪形導路輪廓和彈性單元的作用,可僅通過施加一初始力而使可攜式終端的顯示單元自動打開或關閉。
以下參照附圖對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滑動開閉裝置進行說明。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終端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圖12的組裝後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14和圖15是圖11的部分組裝的可攜式終端的立體圖。
該實施例的滑動機構將可攜式終端的子體130和主體相互組合從而能彼此抵靠滑動。該滑動機構包括固定到主體110上的第一板120以及固定到子體130上的第二板140。第二板140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第一板120可滑動地組合。第二板140設有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沿滑動方向形成的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144。該滑動機構包括固定到第一板120上的滑動殼體160;移動塊170,該移動塊安裝在滑動殼體160中,從而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多個壓縮彈簧190,這些壓縮彈簧支撐在滑動殼體160上並向移動塊170施加彈性力;以及滾子180,該滾子安裝在移動塊170中從而可轉動地接觸凸輪形導路輪廓。
在滑動殼體160上固定有兩個U形引導杆200,而移動塊170具有第二通孔172,該第二通孔形成為使得引導杆200可滑動地插入其內,並且移動塊170可沿引導杆200運動。四個壓縮彈簧190插在相應的引導杆200上。
滑動殼體160的一端設有第一孔162,所述第一孔形成為組合引導杆200的一端。在滑動殼體160的另一端處形成有第一彎曲槽164,引導杆200的U形彎曲部插在該第一彎曲槽處。板166連接到滑動殼體160上,從而保持引導杆200的U形彎曲部。板166具有面向第一彎曲槽164的第二彎曲槽168。
參照圖16至圖20,第二板140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中央區域處的第一凹部142、在該第一凹部142一側的第二凹部146、以及在該第一凹部142的另一側的第三凹部150。在第一凹部142和第二凹部146之間形成有山狀斜面。在第一凹部142和第三凹部150之間形成有平坦止動區域148。
滾子180利用鉚釘182可轉動地連接到移動塊170上。當第二板140運動時,滾子180沿著凸輪形導路輪廓轉動,從而降低摩擦力。
當滾子180靠置在第一凹部142上時,子體130在主體110上關閉。當滾子180靠置在第二凹部146上時,子體130在主體110上向上打開。當滾子180靠置在第三凹部150上時,子體130在主體110上向下打開。
當滾子180沿斜面144的上升斜面向上運動時,壓縮彈簧190的彈性力阻止第二板140運動。當滾子180超過斜面144的過渡位置而向該斜面的下降斜面向下運動時,第二板140由於壓縮彈簧190的彈性而自動向下運動。
此外,當滾子180行進到止動區域148時,壓縮彈簧190的彈性對於第二板140的運動沒有影響。因此,當滾子180靠置在止動區域148上時,第二板140可停止運動。
再次參照圖11,第一板120設有開口122,滑動殼體160插入該開口內並固定到第一板120上,使得滾子180伸出到第一板120上方,從而能夠降低滑動機構的整體厚度。
在第二板140的兩個側邊處都形成有第一引導肋152。在第一板120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一對導軌引導件210。導軌引導件210設有第二引導肋212,該第二引導肋形成為與第一引導肋152可滑動地組合。因此,第一板120和第二板140可彼此抵靠滑動。
導軌引導件210利用螺釘固定到第一板120上。導軌引導件210是通過將金屬壓製件插入注射成型塑料中而製成的。因此,導軌引導件210的外表面由模製塑料形成,從而降低與第二板140的摩擦。內部的壓制金屬結構增強了導軌引導件210的剛性。
以下說明上述構造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圖16至圖20是說明圖11中所示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圖11的可攜式終端的操作的立體圖。
參照圖16,當子體130在主體110上關閉時,移動塊170(即,安裝到其上的滾子180)由於壓縮彈簧190的彈性而被偏置並保持在第一凹部142處。
參照圖17,若子體向上運動,則滾子180從第一凹部142釋放並經過第一斜面144。當滾子180沿著斜面144的上升斜面向上運動時,壓縮彈簧190起到阻止運動的作用。然而,若滾子180通過了過渡位置,則第二板140由於壓縮彈簧190的彈性力而自動打開。
如圖18所示,若滾子180到達了第二凹部146,則滾子藉助壓縮彈簧190的彈性而保持在該處。
另一方面,若子體130向下運動,則滾子180行進經過止動區域148。在該止動區域148處,壓縮彈簧190對第二板140的運動不產生影響。因此,用戶可在子體130向下運動期間使其停止運動。
在通過了止動區域148後,滾子180閉鎖在第三凹部150上,如圖20所示。類似地,滾子180由於壓縮彈簧190的彈性力而保持在第三凹部處。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
圖2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立體圖。圖23表示圖22中的滑動機構的操作。圖24和圖25是圖22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22至圖25中所示,該實施例的滑動機構包括第二蓋1100、第三蓋1200、引導件1400、1500以及柱塞組件1300。
圖22(a)是滑動機構的前視立體圖,而圖22(b)是滑動機構的後視立體圖。圖23(a)示出了第三蓋1200向上運動時的滑動機構。圖23(b)示出了第二蓋1100向上運動時的滑動機構。
第二蓋1100待與第一蓋(未示出)組合。在該第一蓋上安裝有可攜式電話的印刷電路板,而在該第一蓋的背面上安裝有電池。
第三蓋1200待與第四蓋(未示出)組合。該第四蓋上安裝有可攜式電話的顯示單元。
如圖23(b)所示,可在第二蓋1100的上部區域中安裝音樂鍵盤、小型相機等,可在第二蓋1100的下部區域中安裝鍵盤等。
第三蓋1200與第二蓋1100可滑動地組合。為此,在第三蓋1200和第二蓋1100的側邊上安裝有引導件1400和1500,使得該第三蓋1200可沿第二蓋1100的縱向在該第二蓋上滑動運動。
參照圖24和圖25,引導件1400和1500包括滑動導軌1420和1520以及滑動間隔件1410和1510,以下將對它們進行詳細描述。
在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之間安裝有柱塞組件1300,使得第三蓋1200可停止在理想位置,同時該第三蓋1200可相對於第二蓋1100滑動運動。
圖26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柱塞組件1300的立體圖。圖27是圖26的柱塞組件1300的分解立體圖。圖28是圖26的柱塞組件1300中的殼體的立體圖。圖29是圖26的柱塞組件1300中的柱塞1320的立體圖。圖30是圖26的柱塞組件1300的局部分解圖。
如圖26至圖30所示,柱塞組件1300包括殼體構件1310、柱塞1320以及壓縮彈簧1330。
參照圖27,殼體構件1310朝供柱塞1320和壓縮彈簧1330插入的一端開口。
參照圖28,殼體構件1310由彼此組合的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組成。第二殼體1312設有凹入空間,該凹入空間形成為和第一殼體1311一起在中間接收柱塞1320。
這裡,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可單獨製成並組合。如圖28(a)所示,優選的是,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可以一體製成,從而通過它們的側邊1314相互連接。
如圖28(a)、(b)、(c)所示,在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一體製成的情況下,可使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的共享側邊1314彎曲,從而使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相互組合。
此時,與側邊1314相對的其它側邊通過彎曲工序相互連接。
第一殼體1311和第二殼體1312以這種方式一體製成並通過彎曲工序互相組合,從而與單獨製造相比能提高殼體構件1310的組裝特性。
此外,如圖28中所示,在殼體構件1310的底部上伸出有止動件1313。止動件1313用於限制柱塞1320的運動,以下將詳細說明該柱塞。
參照圖27和圖29,柱塞1320可滑動地插入殼體構件1310的一端內。在柱塞1320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1327,在柱塞1320的另一端沿其縱向形成有插入杆1325。
壓縮彈簧1330插在插入杆1325上以彈性支撐柱塞1320。
這裡,如圖29中所示,柱塞1320的框架結構1321由金屬材料通過POM注射成型工序製成,在底面上形成有縱向延伸的閉鎖槽1322,並且在該框架結構的另一端處形成有插入杆1325。
參照圖30,止動件1313插入閉鎖槽1322內。該止動件1313被限制在閉鎖槽1322的兩端內,因此柱塞1320可在有限距離內運動。
此外,止動件1313朝殼體構件1310的另一端(即,朝著未開口的方向向上)伸出,並具有向上和向下的彈性。
因此,當將柱塞1320插入殼體構件1310內時,可朝殼體構件1310的所述另一端強制推動該柱塞。因此,止動件1313被柱塞1320向下推動。當止動件1313到達閉鎖槽1322時,止動件1313由於其彈性而回復到原始位置,從而將該止動件插入閉鎖槽1322中。
此外,閉鎖槽1323可具有與止動件1313相對應的斜面。該斜面形成在滾子1327側。這樣可在有限空間內使閉鎖槽1322的尺寸最大。
僅通過將壓縮彈簧1330和柱塞1320插入預製的殼體構件1310內就製成了上述的柱塞組件1300,從而能簡化組裝過程。
如圖31中所示,柱塞組件1300與第二蓋1100組合。為此,如圖26中所示,殼體構件1310在其另一端處設有插入突起1315,並且如圖31中所示,第二蓋1100設有插入孔1115。
為了安裝柱塞組件1300,如圖31(a)中所示,插入突起1315插入到插入孔1115內,從而柱塞組件1300的所述另一端卡合到第二蓋1100內。此外,如圖31(b)中所示,可使用諸如鉚釘或螺釘等的連接構件1600將柱塞組件1300固定組合到第二蓋1100上。
柱塞組件1300以這種方式與第二蓋1100搭扣組合,然後利用諸如鉚釘或螺釘的連接構件1600固定到其上。這樣,柱塞組件1300可布置在第二蓋1100的理想位置處,從而能提高組裝性和生產率。
另一方面,如圖32中所示,第三蓋1200設有引導槽1230,該引導槽沿縱向形成,從而能引導安裝在第二蓋1100上的柱塞組件1300。在第三蓋1200的側邊處設有引導槽1250,引導件1400、1500的滑動導軌1410、1510插入所述引導槽1250內。以下將描述引導件1400、1500的細節。
圖32(a)是第三蓋1200的立體圖,圖32(b)是圖32(a)中的引導槽1230的放大圖。
引導槽1230設有至少一個止動凹部1231、1232、1233,該止動凹部形成為通過該止動凹部內使得柱塞1320的滾子1327閉鎖以停止在理想位置處。
即,在柱塞1320靠置在圖32中的中央處的第一止動凹部1231上時,若第三蓋1200運動,則柱塞1320就從第一止動凹部1231釋放並後退以壓縮壓縮彈簧1330。在第三蓋1200繼續運動同時,柱塞1320可通過滾子1327的轉動運動至第二止動凹部1232或第三止動凹部1233。
當柱塞1320到達第二止動凹部1232或第三止動凹部1233時,滾子1327由於壓縮彈簧1330的回覆而閉鎖到第二止動凹部1232或第三止動凹部1233上。因此,在不存在任何外力的情況下,第三蓋1200不能隨意遠離第二止動凹部或第三止動凹部運動。
這裡,如圖32(b)所示,在第一止動凹部1231的自由端形成有插入斜面1235。當將柱塞組件1300組裝到第三蓋1200內時,可沿第一止動凹部1231的插入斜面1235容易地插入柱塞組件1300。
即,當將柱塞組件1300插入引導槽1230內時,滾子1327的側面可沿插入斜面1235容易地向下滑動,從而插入第一止動凹部1231中。
另一方面,參照圖22和圖23,將引導件1400、1500連接到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的側邊上,使得第三蓋1200可在第二蓋1100上向上和向下可滑動地運動,反之亦然。
如圖24和圖25中所示,引導件1400、1500包括滑動導軌1420、1520以及滑動間隔件1410、1510。滑動導軌1420、1520包括第一滑動導軌1420和第二滑動導軌1520,滑動間隔件1410、1510包括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和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
圖33示出了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
如圖33中所示,第一引導件1400安裝在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的側邊上,即,在柱塞組件1300將第三蓋1200所推向的側邊上。第一引導件1400由第一滑動導軌1420和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組成。
圖34是第三實施例的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的立體圖。圖35是表示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組合到第二蓋1100上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圖36是表示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和第一滑動導軌1420組合到第二蓋1100上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
如圖33所示,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布置在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之間,使得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的側邊彼此不直接接觸。
這裡,優選的是,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由合成樹脂通過POM注射成型工序形成。
如以上所述,由於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利用合成樹脂製成,因而可防止諸如金屬摩擦噪音的噪音,而當由金屬材料製成的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彼此抵靠滑動時可能會產生這種噪音。此外,可實現第二蓋和第三蓋之間的平滑滑動。
參照圖34,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形成細長形。在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的下側中形成第一閉鎖突起1411和第一固定突起1414,並在該第一滑動間隔件的上側中形成第一滑動接觸部1412。
參照圖33和圖35,在第二蓋1100的側邊處設有第一釋放抑制閉鎖部1141,該第一釋放抑制閉鎖部形成為使得第一閉鎖突起1411閉鎖到其上,以防止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脫離。此外,第二蓋1100設有第一固定槽1144,第一固定突起1414插入所述第一固定槽內,使得第二蓋1100和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能一體運動。
如圖33所示,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使第一滑動接觸部1412在包繞第三蓋1200的側邊的同時與該側邊接觸。
這裡,第一滑動接觸部1412的上部向內彎曲,從而插入形成在第三蓋1200的兩個側邊處的滑動槽1250內。
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的外表面被第一滑動導軌1420包繞並支撐在其上。
即,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布置在第一滑動導軌1420、第三蓋1200以及第二蓋1100之間,從而防止由第二蓋和第三蓋在彼此抵靠滑動時產生的噪音。
第一滑動導軌1420的下部安裝在第二蓋1100的側邊上,而其上部向內彎曲並插入滑動槽1250內。這樣,第三蓋1200和第二蓋1100可以相對於彼此向上和向下滑動,而不會從彼此釋放。
這裡,為使第三蓋1200和第二蓋1100能彼此抵靠滑動,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和第一滑動導軌1420的長度應短於滑動槽1250的長度。
如以上所述,滑動接觸部1412的上部插入第三蓋1200的滑動槽1250內,從而避免和降低在滑動導軌1420的上部與第三蓋1200的滑動槽1250的底面直接接觸時產生的噪音。
此外,參照圖24、圖25和圖36,第二蓋1100設有在其側邊處伸出的插入定位突起1127。第一滑動導軌1420設有第一插入孔1427,該第一插入孔1427形成為使得插入定位突起1127能插入其內。這樣,第一滑動導軌1420就能容易地預組裝到第二蓋1100上,然後利用連接構件1600固定組合到該第二蓋上,從而提高組裝特性。
因此,將第一固定突起1414插入第一固定槽1144內,從而使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和第二蓋1100組合。通過將插入定位突起1127插入第一插入孔1427內然後利用連接構件1600而使第一滑動導軌1420組合到第二蓋1100上。這樣,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第一滑動導軌1420和第二蓋1100就能一起運動。
此外,參照圖36,優選的是,使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的第一滑動接觸部1412的長度比第一滑動導軌1420的彎曲部(即,第一滑動導軌1420的上部)的長度長約0.1mm。
這樣,在第二蓋1100或第三蓋1200滑動期間當第一滑動導軌1420的兩個上端部與滑動槽1250的端部相接觸時,由合成樹脂製成的第一滑動接觸部1412的兩個端部首先與滑動槽1250的端部接觸,從而避免了第一滑動導軌1420和滑動槽1250相接觸可能會產生的金屬噪音。
圖37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如圖37中所示,第二引導件1500由第二滑動導軌1520和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組成。第二引導件1500安裝在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的其它側邊處,即在與第三蓋1200被柱塞組件1300所推向的側邊相反的側邊處。
圖38是表示第三實施例的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的立體圖。圖39示出了在第三實施例中將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組裝到第二蓋1100上的組裝。圖40是表示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和第二滑動導軌1520組裝到第二蓋1100上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
參照圖37,與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類似,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布置在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之間,使得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的側邊彼此不直接接觸。
這裡,優選的是,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由合成樹脂使用POM注射成型工序形成。
如以上所述,與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類似,由於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利用合成樹脂製成,因而可防止諸如金屬摩擦噪音的噪音,而當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彼此抵靠滑動時可能會產生這種噪音。此外,可實現第二蓋和第三蓋之間的平滑滑動。
參照圖38,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形成細長形。在滑動間隔件1510的下側中形成第二閉鎖突起1511和第二固定突起1514,並在該滑動間隔件的上側中形成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和彈性突起1513。
參照圖37和圖39,在第二蓋1100的另一側邊處設有第二釋放抑制閉鎖部1151,該第二釋放抑制閉鎖部形成為使得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的第二閉鎖突起1511閉鎖到其上,以防止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從該側邊脫離。此外,第二蓋1100設有第二固定槽1154,第二固定突起1514插入所述第二固定槽內,使得第二蓋1100和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能一體運動。
與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類似,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使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在包繞第三蓋1200的另一側邊的同時與該側邊接觸。
這裡,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的上部向內彎曲,從而插入形成在第三蓋1200的兩個側邊處的滑動槽1250內。
這裡,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在多個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之間設有彈性突起1513。彈性突起1513與第三蓋1200的所述另一側邊間隔開,但是該彈性突起1513的上部與第三蓋1200的該另一側邊相接觸。
這樣,由於僅彈性突起1513的上部與第三蓋1200的所述另一側邊相接觸,因而即使第三蓋1200的寬度有些變化,該第三蓋1200也會被朝第一滑動間隔件1410推回從而與其接觸。因此,第三蓋1200以穩定方式放置,而不會左右搖晃。
如圖37中所示,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的外表面被第二滑動導軌1520包繞並支撐在其上。
即,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布置在第二滑動導軌1520、第三蓋1200以及第二蓋1100之間,從而防止由第二蓋和第三蓋在彼此抵靠滑動時產生的噪音。
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下部安裝在第二蓋1100的側邊上,而其上部向內彎曲並插入滑動槽1250內。這樣,第三蓋1200和第二蓋1100可以相對於彼此向上和向下滑動,而不會從彼此釋放。
這裡,為使第三蓋1200和第二蓋1100能彼此抵靠滑動,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和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長度應短於滑動槽1250的長度。
如以上所述,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的上部插入第三蓋1200的滑動槽1250內,從而避免和降低在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上部與第三蓋1200的滑動槽1250的底面直接接觸時產生的噪音。
此外,參照圖24、圖25和圖40,第二蓋1100設有在其側邊處伸出的插入定位突起1127。第二滑動導軌1520設有第二插入孔1527,該第二插入孔1527形成為使得插入定位突起1127能插入其內。這樣,第二滑動導軌1520就能容易地預組裝到第二蓋1100上,然後利用連接構件1600固定組合到該第二蓋上,從而提高組裝特性。
因此,將第二固定突起1514插入第二固定槽1154內,從而使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和第二蓋1100組合。通過將插入定位突起1127插入第二插入孔1527內然後利用連接構件1600而使第二滑動導軌1520組合到第二蓋1100上。這樣,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第二滑動導軌1520和第二蓋1100就能一起運動。
此外,參照圖40,優選的是,使第二滑動間隔件1510的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的長度比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彎曲部(即,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上部)的長度長約0.1mm。
這樣,在第二蓋1100或第三蓋1200滑動期間當第二滑動導軌1520的兩個上端部與滑動槽1250的端部相接觸時,由合成樹脂製成的第二滑動接觸部1512的兩個端部首先與滑動槽1250的端部接觸,從而避免了第二滑動導軌1520和滑動槽1250相接觸可能會產生的金屬噪音。
此外,第二滑動導軌1520設有逃脫孔(escape hole)1525,該逃脫孔形成在與彈性突起1513相對應的位置處。因此,彈性突起1513可向後彈性彎曲到逃脫孔1525內,從而為彈性突起1513提供更大的彈性。
通過上述引導件1400和1500,第二蓋1100和第三蓋1200能容易地上下滑動而不會搖晃。
以下將說明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
圖41和圖42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43和圖44是表示圖41和圖42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該滑動機構將可攜式終端的子體和主體相互組合從而能彼此抵靠滑動。該滑動機構包括固定到主體上的第一板310以及固定到子體上的第二板320。第二板320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第一板310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組成。第一板310上固定有固定杆340。滑動杆350布置成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滑動杆350與固定杆340面接觸。設有至少一個拉伸彈簧360以產生彈性力,用於朝凸輪形導路輪廓推進滑動杆350。拉伸彈簧360的一端連接到固定杆340的一端上,而其另一端連接到滑動杆350的面對固定杆340的所述一端的一端上。滾子370可轉動地連接到滑動杆350上並可轉動地與凸輪形導路輪廓相接觸。
固定杆340和滑動杆350中的其中一個設有引導槽342,該引導槽形成為朝向凸輪形導路輪廓呈細長形。鉚釘380等通過引導槽342固定到固定杆340和滑動杆350中的另一個上。這樣,固定杆340和滑動杆350可滑動地彼此組合。
固定杆340設有第一肋344,拉伸彈簧的一端連接到該第一肋上。滑動杆350設有第二肋352,拉伸彈簧的另一端連接到該第二肋上。拉伸彈簧垂直於固定杆和滑動杆的長度分布。
在該實施例中,為增強彈性力從而降低彈簧的位移範圍總共安裝了四個拉伸彈簧360,每一側有兩個。滑動杆350垂直於凸輪形導路輪廓,從而可使滑動杆350的運動距離以及拉伸彈簧360的位移範圍最小化。
以這種方式使用多個拉伸彈簧360,以提供充足的彈性力並使拉伸彈簧360的位移最小化,從而提高了滑動機構的耐用性。因此,可使該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使用時間延長,而不會使功能變差或者使機構失效。
滾子370利用鉚釘380可滑動地連接到滑動杆350上。固定杆340利用鉚釘380固定到第一板310上。當第二板320運動時,滾子370沿凸輪形導路輪廓滾動,從而降低了摩擦。
在第二板320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引導杆322。第一板310的兩個側邊處設有杆保持件312,引導杆322可滑動地組合到所述杆保持件上。
第二板320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的中央區域處形成的第一凹部、在該第一凹部324一側處形成的山狀斜面326、在該斜面326的端部處形成的第二凹部328、以及在第一凹部324的另一側處形成的第三凹部330。
當滾子370靠置在第一凹部324上時,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當滾子370靠置在第二凹部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上打開。當滾子370靠置在第三凹部330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下打開。
參照圖44和圖46,當滾子370在斜面326的上升斜面上行進時,拉伸彈簧360伸張以阻止第二板320的運動。當滾子370超過山狀斜面326的過渡位置而滾下斜面326的下降斜面時,拉伸彈簧360推動第二板320,從而使第二板320自動運動。
以下,將詳細說明第四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圖45至圖48是示出圖41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平面圖。
參照圖45,在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的情況下,拉伸彈簧360推壓滑動杆350和滾子370,使得滾子370保持在第一凹部324處。
如圖46中所示,若子體向上運動,則滾子370從第一凹部324釋放並經過斜面326。當滾子370沿著斜面326的上升斜面向上運動時,滾子由於拉伸彈簧360的彈性而受阻。若滾子超過了過渡位置,則第二板320藉助拉伸彈簧360的彈性力而自動打開。
此外,如圖47中所示,若滾子370到達了第二凹部328並靠置於其上,則滾子由於拉伸彈簧360的彈性而保持在該處。
另一方面,若子體從圖45的初始狀態向下運動,則滾子370從第一凹部324釋放並靠置到第三凹部330上。類似地,滾子370由於拉伸彈簧360的彈性力而保持在第三凹部處。
以下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用於可攜式終端的滑動機構。
圖49和圖50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1和圖52是表示圖49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53是表示圖49的滑動機構的組合結構的立體圖。
該滑動機構將可攜式終端的子體和主體相互組合從而能彼此抵靠滑動。該滑動機構包括固定到子體上的第一板410以及固定到主體上的第二板430。第二板430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第一板410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436組成。在第一板410上固定有固定框架440。以這種方式設有樞轉杆450,即其第一端通過鉸鏈樞轉組合到固定框440上,而其第二端因樞轉運動而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設有多個拉伸彈簧460,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到固定框架440上,而拉伸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到樞轉杆上,以產生拉力使得樞轉杆的第二端朝凸輪形導路輪廓偏置。在樞轉杆450的第二端上連接有一滾子,該滾子與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固定框架440設有突出止動件442,該突出止動件將樞轉杆450的轉動限制在特定角度範圍內。
凸輪形導路輪廓和樞轉杆450分別對稱地成對形成。因此,在每一側上設有三個拉伸彈簧。滾子470安裝在每一樞轉杆450的第二端部處。
滾子470利用鉚釘480可轉動地組合到樞轉杆450上。當第二板430運動時,滾子470與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從而降低了摩擦力。
第二板430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的中央區域處形成的第一凹部432、在該第一凹部432一側處形成的山狀斜面436、在該斜面436的端部處形成的第二凹部434、以及在第一凹部432的另一側處形成的第三凹部438。
當滾子470靠置在第一凹部432上時,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當滾子470靠置在第二凹部434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上打開。當滾子470靠置在第三凹部438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下打開。
當滾子470在斜面436的上升斜面上行進時,拉伸彈簧460伸張以阻止第二板430的運動。當滾子470超過山狀斜面436的過渡位置而滾下斜面436的下降斜面時,拉伸彈簧460推動第二板430,從而使第二板430自動運動。
在第二板430的兩個側邊處沿其運動方向形成有滑動槽431。在第一板410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引導保持件420。引導保持件420具有引導肋422,該引導肋形成為與滑動槽431可滑動地組合。
引導保持件420利用螺釘固定到第一板410上。引導保持件420由低摩擦塑料利用注射成型工序形成。可在引導保持件420的內部設置金屬插入件424,從而提高引導保持件的剛性。
在該實施例中,相對於傳統拉伸彈簧來說,拉伸彈簧460在較短位移內操作,從而提供了良好的耐用性。使用多個拉伸彈簧460來增強彈性。
以下將詳細說明第五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圖54至圖57示出了圖49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參照圖54,在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的情況下,拉伸彈簧460推壓樞轉杆450,使得滾子470保持在第一凹部432處。
如圖55中所示,若子體向下運動,則滾子470從第一凹部432釋放並靠置在第二凹部434上。於是,滾子470由於拉伸彈簧460的彈性力而保持在第二凹部434處。
另一方面,若子體向上運動,則滾子470從第一凹部432釋放並經過斜面436。當滾子470沿著斜面436的上升斜面向上運動時,滾子由於拉伸彈簧460的彈性而受阻。然而,若滾子超過了過渡位置,則第二板430藉助拉伸彈簧460的彈性力而自動打開。
此外,如圖57中所示,若滾子470到達了第二凹部434,則滾子由於拉伸彈簧460的彈性而保持在該處。
以下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滑動機構。
圖58和圖59是根據本發明的用於可攜式終端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0是表示圖59的滑動機構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該滑動機構將可攜式終端的子體和主體相互組合從而能彼此抵靠滑動。該滑動機構包括固定到主體上的第一板510以及固定到子體上的第二板520。第二板520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第一板510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526組成。在第一板510上固定有一滑動殼體。滑動杆580安裝在該滑動殼體的內部,從而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設置有壓縮彈簧560以向滑動殼體內的滑動杆580施加彈性力。設置有扭簧570以和壓縮彈簧560一起向滑動殼體內的滑動杆580施加彈性力。滑動杆580上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590,該滾子與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在該實施例中,壓縮彈簧560的彈性力以及扭簧570的扭矩施加在滑動杆580上,從而在滑動杆580上施加很大的力。這樣,由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產生的增強的彈性力可實現較短的位移。因此,可延長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的使用壽命,而不會使功能變差或使機構失效。
所述滑動殼體由上箱體540和下箱體550組成,該上箱體和該下箱體由金屬材料壓制而成。上箱體540和下箱體550中的其中一個設有開口552,該開口用於接收扭簧570的卷繞部572。上箱體540和下箱體550可由高強度的塑性材料製成。
所述滑動殼體設有出入口556,滑動杆580通過該出入口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
此外,下箱體550設有多個突出的柱狀件554,這些柱狀件經過了去毛刺工序。上箱體和下箱體通過鉚釘組合,所述鉚釘通過柱狀件554固定。
在扭簧570的一端處形成的第一鉤574連接到柱狀件554上。在扭簧570的另一端處形成的第二鉤576與滑動杆580相組合。
第一板510設有切口512,滑動殼體插入該切口內從而固定到第一板上,並且滾子590在第一板510上方伸出。因此,可使第一板510和滑動殼體的總體厚度最小化,從而形成薄的滑動機構。
引導杆522固定到第二板520的兩個側邊上。在第一板510的兩個側邊處設有杆保持件514,引導杆522可滑動地組合到該杆保持件上。
第二板520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的中央區域處形成的第一凹部524、在該第一凹部524一側處形成的山狀斜面526、在該斜面526的端部處形成的第二凹部528、以及在第一凹部524的另一側處形成的第三凹部530。
滾子590利用鉚釘595可轉動地連接到滑動杆580上。當第二板520運動時,滾子590沿著凸輪形導路輪廓滾動,從而降低了摩擦力。
當滾子590靠置在第一凹部524上時,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當滾子590靠置在第二凹部528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上打開。當滾子590靠置在第三凹部530上時,子體在主體上向下打開。
當滾子590在斜面526的上升斜面上行進時,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起作用以阻止第二板520運動。當滾子590超過山狀斜面526的過渡位置而滾下斜面526的下降斜面時,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推動第二板520,從而使第二板520自動運動。
以下將詳細說明第六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圖61至圖64是表示圖58的滑動機構的操作的平面圖。
參照圖61,在子體在主體上關閉的情況下,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推壓滑動杆580和滾子590,使得滾子590保持在第一凹部524處。
如圖62中所示,若子體向上運動,則滾子590從第一凹部524釋放並經過斜面526。當滾子590沿著斜面526的上升斜面向上運動時,滾子由於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的彈性而受阻。然而,若滾子超過了過渡位置,則第二板520藉助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的彈性力而自動打開。
此外,如圖63中所示,若滾子590到達了第二凹部528並靠置在其上,則滾子由於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的彈性而保持在該處。
另一方面,若子體從圖61的初始狀態向下運動,則滾子590從第一凹部524釋放並靠置在第三凹部530上,如圖64中所示。類似地,滾子590由於壓縮彈簧560和扭簧570的彈性力而保持在第三凹部處。
以下將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用於可攜式終端的滑動機構。
圖65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滑動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66是圖65的滑動機構的部分組裝圖。圖67是圖65的滑動機構的組裝立體圖。圖68和圖69表示圖65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該實施例的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600以及與該第一板600可滑動地組合的第二板610。第一板600設有凸輪形導路輪廓602,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形成在理想位置處的至少一個凹部。設有扭簧620以產生伸張力。扭簧620的一端上連接有滑動杆630。第二板610上固定有箱體構件640、614。所述箱體構件容納扭簧620及滑動杆630,並引導該滑動杆630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滑動杆630中可轉動地安裝有滾子650,該滾子沿著凸輪形導路輪廓602滾動。
第一板600和第二板610中的其中一個上固定有杆606。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另一個設有杆保持件612,所述杆保持件與杆606可滑動地組合。這樣,第一板和第二板可滑動地彼此組合。可選的是,第一板和第二板可分別設有縫和肋(反之亦然),使得該縫和肋可滑動地彼此組合。
該滑動機構能以這樣的方式應用於可攜式終端,即第一板600同定到可攜式終端主體上,而第二板610固定到可攜式終端的滑動體上,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在凸輪形導路輪廓602的兩端處形成有凹部608。該凹部608保持滾子650,並允許滾子留在該凹部處。例如,可攜式終端的滑動體可以以打開或關閉狀態保持在適當位置。
此外,凸輪形導路輪廓602設有在兩個凹部608之間形成的凸部604。凸部604朝滑動杆630凸起。因此,當滾子650沿著凸部604的上升斜面向上行進時,扭簧620被壓縮,從而阻止滾子650的運動。若滾子650經過了凸部604的過渡位置,則滾子650可藉助扭簧的彈性沿著凸部604的下降斜面自動向下滾動。
由於凸輪形導路輪廓的上述結構,若用戶推動可攜式終端的滑動體直至凸輪形導路輪廓602的過渡位置,則該滑動體可自動關閉或打開。
扭簧602的兩端處設有鉤622,每一鉤均連接到形成在每一滑動杆630中的閂632上。
所述箱體構件由上蓋640以及與該上蓋640組合的下蓋644構成。上蓋640和下蓋644之間形成可供扭簧620操作的空間。
此外,第二板610設有切口614,箱體構件插入該切口內從而固定到第二板610上,因而能夠使滑動機構的厚度最小化。
所述箱體構件設有引導槽642,該引導槽形成為引導滑動杆630朝向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
可利用鉚釘646等將箱體構件固定到第二板610上。
凸輪形導路輪廓602包括一對凸輪形導路輪廓,它們形成為彼此平行並相互間隔開。滑動杆630包括一對滑動杆,它們分別連接到扭簧620的兩端上,並朝相應的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每一滑動杆630上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650。
這樣,由於設有一對滑動杆630,因而扭簧的彈性力可均勻施加到兩個凸輪形導路輪廓602上。因此,第一板600和第二板610能彼此抵靠平滑地滑動,而不會向兩側搖晃。
滾子650利用轉動軸可轉動地組合到滑動杆630上。
第一板600和第二板610、箱體構件、以及滑動杆630可由金屬材料或者塑性材料通過注射成型形成。
以下將說明上述結構的滑動機構的操作。
扭簧620使滑動杆630向凸輪形導路輪廓602偏置。形成在箱體構件中的引導槽642引導滑動杆630朝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
當可攜式終端打開或關閉時,連接到滑動杆630上的滾子650靠置在凸輪形導路輪廓602的凹部608上,並由於扭簧的彈性而留在該凹部處。因此,可攜式終端的滑動體以打開或關閉狀態保持在適當位置。
若第二板610被推動,則滾子650從凹部608釋放並沿著凸輪形導路輪廓602滾動。
滾子650繞軸652轉動從而沿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從而顯著降低了與凸輪形導路輪廓602的摩擦力。
當滾子650沿著凸部604的上升斜面向上行進從而到達該凸部的過渡位置時,扭簧620阻止第二板610運動。
然而,當滾子650滾動超過過渡位置時,扭簧620的彈性力向第二板610的運動方向施加。此後,第二板610自發運動。
在第二板610的運動期間,形成在箱體構件中的引導槽642使滑動杆630能朝向和遠離凸輪形導路輪廓602運動。
當滾子650經過凸輪形導路輪廓602行進到達相對的凹部608時,由於扭簧的作用,可攜式終端的滑動體可保持在打開或關閉狀態。
另一方面,若沿相反方向推動第二板610,則產生使第二板返回其初始位置的相反操作。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了用於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能以平滑方式打開或關閉所述終端並具有改進的耐用性。
儘管本發明已參照一些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然而該描述是本發明的例示,而不構成本發明的限制。在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型。
例如,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彈性構件例示為壓縮彈簧、拉伸卷簧、或者扭簧。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例示的這些彈簧可由任何其它類型的彈簧(例如,之字形彈簧)替代。可用韓國外觀設計註冊申請No.30-2006-0011569(2006年3月29日提交)或者韓國專利申請No.10-2005-10549(2005年2月4日提交)中公開的之字形彈簧替代本發明實施例中例示的壓縮彈簧、拉力卷簧或扭簧。
權利要求
1.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具有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以及彈性單元,該彈性單元安裝在所述第一板上,以垂直於所述第二板的運動方向施加彈性力,其中,所述彈性單元包括殼體,該殼體安裝在所述第一板上;滑動件,該滑動件可滑動地布置在所述殼體內部;彈簧,該彈簧布置在所述殼體和所述滑動件的一端之間;以及滾子,該滾子連接到所述滑動件的另一端,並沿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滑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設有在其內形成的插槽,並且所述滑動件設有突起,該突起形成為沿著所述插槽滑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件具有在其一端處形成的彈簧支撐件,所述彈簧插在該彈簧支撐件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殼體的頂面或底面上沿著所述滑動件的運動方向伸出有彈簧支撐件,該彈簧支撐件支撐所述彈簧的側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件設有對應於所述彈簧支撐件形成的滑動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設有開口,該開口形成為使得所述彈性單元插入該開口內從而安裝在該第一板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沿著所述第二板的運動方向形成為包括多個斜面的之字形式。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在其側邊的一部分處設有側引導件,該側引導件伸出從而與所述第二板的側邊接觸;在所述第二板的所述側邊處沿該第二板的運動方向形成有第二保持槽,而在所述第一板的所述側引導件處形成有第一保持槽,從而與所述第二保持槽相對應;並且在所述第一保持槽和所述第二保持槽之間布置有引導杆。
9.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具有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滑動殼體,該滑動殼體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移動塊,該移動塊安裝在所述滑動殼體上,從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一個或多個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支撐在所述滑動殼體上並對所述移動塊施加彈性力;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移動塊中,從而可轉動地接觸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殼體固定有一個或多個引導杆,所述移動塊沿所述引導杆運動,並且所述壓縮彈簧插在所述引導杆上。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引導杆為U形,所述滑動殼體的一端處設有供所述引導杆的成對端部連接的第一孔,所述滑動殼體的另一端處設有供所述引導杆的U形部插入的第一彎曲槽,並且所述滑動殼體與具有第二彎曲槽的板組合,所述第二彎曲槽面對所述第一彎曲槽以接收所述引導杆的U形部。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設有開口,所述滑動殼體插入該開口中並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使得所述滾子在該第一板上方伸出。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二板的兩個側邊處形成有第一引導肋,所述第一板的兩個側邊固定有一對導軌引導件,所述導軌引導件具有第二引導肋,該第二引導肋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引導肋可滑動地組合。
14.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二蓋;第三蓋,該第三蓋與所述第二蓋可滑動地組合;引導件,該引導件用於進行引導,從而使所述第三蓋可相對於所述第二蓋沿縱向直線運動;以及柱塞組件,該柱塞組件布置在所述第二蓋和所述第三蓋之間,並用於在該第三蓋滑動期間使該第三蓋停止在理想位置,其中,所述柱塞組件包括殼體構件,該殼體構件具有開口端;柱塞,該柱塞可滑動地插入所述殼體構件內,在該柱塞的一端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而在該柱塞的另一端沿縱向形成有插入杆;以及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插在所述插入杆上,並彈性支撐所述柱塞,其中,在所述柱塞的底部處形成有閉鎖槽,該閉鎖槽沿縱向延伸;並且在所述殼體構件的底部處伸出一止動件,該止動件插入所述閉鎖槽內以限制所述柱塞的運動。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止動件形成為朝向所述殼體構件的另一端向上傾斜。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構件包括第一殼體和與該第一殼體組合的第二殼體,從而提供了可容納所述柱塞的空間;其中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一體形成。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以這樣的方式組合,即它們的一個側邊一體形成並彎曲,而另一個側邊通過彎曲相連接。
18.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柱塞組件組合到所述第二蓋上,所述第三蓋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形成為用於使所述柱塞組件靠置於其上,並且在所述引導槽中形成有至少一個止動凹部,從而使所述柱塞的所述滾子可停止在理想位置。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止動凹部的自由端設有插入斜面,所述滾子通過該插入斜面可容易地插入並靠置在所述引導槽上。
20.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殼體構件的所述另一端處形成有插入突起,而所述第二蓋設有供該插入突起插入的插入孔,從而使所述柱塞組件卡合在該第二蓋中。
21.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且該第二板包括由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固定杆,該固定杆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滑動杆,該滑動杆布置成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且該滑動杆與所述固定杆面接觸;至少一個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用於提供彈性力以朝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推進所述滑動杆,該拉伸彈簧的一端連接到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上,而該拉伸彈簧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滑動杆的面對所述固定杆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上;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連接到所述滑動杆上,從而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杆和所述滑動杆中的其中一個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朝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形成為細長形,並且一鉚釘通過所述引導槽固定到所述固定杆和所述滑動杆中的另一個上,從而使該固定杆和該滑動杆可滑動地彼此組合。
23.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並包括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固定框架,該固定框架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樞轉杆,該樞轉杆的第一端可樞轉地鉸鏈連接到所述固定框架上,而該樞轉杆的第二端由於樞轉動作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至少一個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到所述固定框架上,而該拉伸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到所述樞轉杆上,該拉伸彈簧產生拉力以使所述第二端朝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偏置;以及滾子,該滾子設置在所述樞轉杆的所述第二端中,並且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框架包括突出止動件,該突出止動件用於防止所述樞轉杆樞轉超過某一預定角。
25.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其中一個設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沿所述第二板的運動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所述其中一個的兩個側邊處,並且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另一個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引導保持件,所述引導保持件具有引導肋,該引導肋形成為與所述滑動槽可滑動地組合。
26.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以及所述樞轉杆對稱地成對形成。
27.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第二板,該第二板與平行於該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且該第二板包括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相連續的凹部和斜面;滑動殼體,該滑動殼體固定到所述第一板上;滑動杆,該滑動杆安裝在所述滑動殼體內部,從而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在所述滑動殼體內對所述滑動杆施加彈性力;扭簧,該扭簧在所述滑動殼體內與所述壓縮彈簧一起對所述滑動杆施加彈性力;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滑動杆中,從而與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接觸並在其上滾動。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殼體設有出入口,所述滑動杆通過該出入口朝向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
29.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殼體包括上箱體和下箱體,並且所述上箱體和所述下箱體中的其中一個設有開口,所述扭簧的卷繞部可通過該開口伸出。
30.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殼體包括上箱體和與該上箱體組合的下箱體,並且所述上箱體和所述下箱體中的其中一個設有柱狀件,該柱狀件突起從而使一鉚釘穿過該柱狀件;並且其中所述扭簧的一端處形成有第一鉤,該第一鉤連接至所述柱狀件,而在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處形成有第二鉤,該第二鉤連接至所述滑動杆。
31.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板中形成有開口,所述滑動殼體插入該開口內從而以這樣的方式固定到該第一板上,即,使所述滾子在該第一板上方伸出。
32.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其中一個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引導杆,而在該第一板和該第二板中的另一個的兩個側邊上固定有杆保持件,該杆保持件與所述引導杆可滑動地組合。
33.一種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該第一板具有凸輪形導路輪廓,該凸輪形導路輪廓具有形成在理想位置處的凹部;第二板,該第二板與所述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扭簧,該扭簧用於產生伸張力;滑動杆,該滑動杆連接到所述扭簧的一端上;箱體構件,該箱體構件固定到所述第二板上,並且該箱體構件容納所述扭簧和所述滑動杆,並引導該滑動杆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以及滾子,該滾子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滑動杆中,且該滾子沿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滾動。
34.根據權利要求3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的中央部分形成朝向所述滑動杆的凸部。
35.根據權利要求3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板設有開口,所述箱體構件通過該開口插入從而固定到該第二板上,該開口與所述箱體構件的形狀相對應。
36.根據權利要求3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箱體構件設有引導槽,該引導槽用於引導所述滑動杆,使得該滑動杆朝向和遠離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
37.根據權利要求33所述的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包括一對凸輪形導路輪廓,它們形成為彼此平行並相互間隔開,所述滑動杆包括一對滑動杆,各個滑動杆分別連接到所述扭簧的兩端上,並朝相應的凸輪形導路輪廓運動,並且每一滑動杆設有可轉動地連接至其上的滾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攜式通信終端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用於可滑動地打開和關閉可攜式通信終端。該滑動機構包括第一板以及與該第一板可滑動地組合的第二板。該第二板具有沿著滑動方向形成的凸輪形導路輪廓。在所述第一板上安裝有一彈性單元,該彈性單元用於垂直於所述第二板的運動方向施加彈性力。在所述彈性單元的一端上可轉動地連接有滾子。該滾子隨著所述可攜式終端的打開或關閉而沿著所述凸輪形導路輪廓行進。在該凸輪形導路輪廓的理想位置處形成有凹部,所述滾子靠置在該凹部上,以使所述終端在關閉或打開狀態或在任何其它理想位置保持在適當位置。
文檔編號H04B1/38GK1976365SQ200610162979
公開日2007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11月30日
發明者姜京錫, 李俊鴻, 權純旭, 金時完, 高昊成 申請人:株式會社M2S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