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斷路器的靜觸頭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9:40:31 3
專利名稱:一種斷路器的靜觸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斷路器結構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CN202172052U公開了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結構特點是在其工作端的靠近連接端處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工作端的中部靠近安裝孔處設置通 孔槽,合金導電觸點固定設置在導電元件工作端上,且位於通孔槽的相對安裝孔的另ー側,與通孔槽貼近設置,所述引弧片由金屬片彎折設置構成,其彎折後構成ー短邊和ー長邊,得到V形的引弧片,所述短邊的底端設置有安裝柱,該安裝柱固設在工作端的安裝孔內,所述引弧片長邊的頂端容納在通孔槽內,所述引弧片長邊的頂端寬度大於合金導電觸點的寬度。不可否認的是,該專利文獻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對解決傳統靜觸頭上的引弧片的引弧端與產生電弧的合金導電觸頭之間的引弧距離遠,引弧路徑不通暢,電弧不能有效、快速地進入滅弧裝置,且引弧片的引弧效果會隨著觸頭的磨損而下降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由於上述專利文獻中所用的引弧片採用V形結構,而斷路器的動靜觸頭在分離時產生的電弧阻カ很大,電弧與引弧片碰撞後易反彈回去,從而導致電弧仍不易進入滅弧室中,動靜觸頭間產生的電弧停滯時間變長,増加了斷路器分斷時的燃弧時間,引弧效果仍不夠理想,不利於熄弧。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專利文獻CN202172052U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該種結構的靜觸頭的結構更為合理、並且通過其上的引弧角能夠更為快速、更為順暢的將動靜觸頭間產生的電弧引入滅弧裝置中,大大縮短電弧在動靜觸頭處的停滯時間,引弧效果好,利於電弧的熄滅。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包括由位於左端的用幹與外接電源電連接的第一接電部、位於右端設有靜觸點的第二接電部和連接第一接電部與第二接電部的電連接部構成的觸頭本體;所述觸頭本體上固定有引弧角;所述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連接引弧板與觸頭本體的連接板;所述引弧板包括位於靜觸點右側且沿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和與第一引弧區右末端連接並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區;所述第一引弧區的上表面低於靜觸點的上表面或與靜觸點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區的頂端高出靜觸點的上表面。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接電部的中部設有用於設置靜觸點的支撐板和位幹支撐板兩側的第一矩形孔和位於支撐板與電連接部之間的第二矩形孔,所述第二矩形孔與所述第一矩形孔聯通;[0010]所述第一引弧區的位於所述第二矩形孔中。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所述電連接部中部設有第三矩形孔,所述第三矩形孔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矩形孔聯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電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連接板的上端與引弧板連接,其底端成型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在所述觸頭本體上設有鉚接孔,所述連接板的凸起部與鉚接孔鉚接。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凸起部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凸起部分別位於所述連接板的兩端;所述鉚接孔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鉚接孔分別位於所述第三矩形孔的兩側,ー個所述凸起部與相應的ー個鉚接孔鉚接。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引弧區與第二引弧區的夾角在130度至170度之間。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支撐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接電部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上述技術方案中,從正上方向下看,所述支撐板為「凸」字形;所述靜觸點設置在支撐板靠近第二矩形孔的一端。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連接板未與觸頭本體連接的一端與第一引弧區靠近靜觸點一端連接或是與第二引弧區的靠近第一接電部的一端連接。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引弧角是將ー金屬板材經兩次折彎成型;在所述第一接電部設有圓形接電孔。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I)本實用新型中的設置在靜觸頭上的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連接引弧板與觸頭本體的連接板;所述引弧板包括位於靜觸點右側且沿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和與第一引弧區右末端連接並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區;所述第一引弧區的上表面低於靜觸點的上表面或與靜觸點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區的頂端高出靜觸點的上表面。通過採用上述結構,引弧角在引弧吋,電弧通過其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引弧起跑後經傾斜設置的第二引弧區進入滅弧裝置,由於第一引弧區的過渡避免了電弧直接與第二引弧區發生碰撞反彈,能夠更為快速、順暢的將動靜觸頭間產生的電弧引入滅弧裝置中,大大縮短電弧在動靜觸頭處的停滯時間,引弧效果好,利於電弧的熄滅,較之專利文獻CN202172052U中公開的靜觸頭,其結構更加合理。(2)本實用新型中在所述電連接部中部設有第三矩形孔,所述第三矩形孔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矩形孔聯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電部。由於在電連接部上設置了第三矩形孔,因而能夠避免引弧角將電弧引過來後電弧中心燒灼電連接部的表面,如果未設置第三矩形孔,引弧角引過來的電弧中心部分會碰觸到電連接部的表面,由於電弧中心部分的溫度很高,會使電連接部的表面產生金屬汽化,金屬汽化後會使電弧中的金屬粒子濃度增高,從而增加氣體的電導率,降低滅弧裝置中金屬柵片之間的絕緣強度,易造成電弧擊穿重燃,因此第三矩形孔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
圖I為本實用新型中靜觸頭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觸頭本體的一種結構示意圖;[0026]圖3為圖2的一種正向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引弧角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一種正向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靜觸頭在斷開時的一種效果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靜觸頭在導通時的電流流向示意圖;圖中所示附圖標記為I-第一接電部;11-接電孔;2_第二接電部;21_靜觸點;22_支撐板;23_第一矩形孔;24_第二矩形孔;3_電連接部;31_第三矩形孔;4_觸頭本體;41_鉚接孔;5_引弧角;51-引弧板;52-連接板;53-第一引弧區;54_第二引弧區;55_凸起部;6_動觸頭。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見圖I至圖7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ー種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圖I為本實用新型中靜觸頭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觸頭本體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ー種正向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引弧角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ー種正向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靜觸頭在斷開時的一種效果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的靜觸頭在導通時的電流流向示意圖。如圖I所示,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包括由位於左端的用幹與外接電源電連接的第一接電部I、位於右端設有靜觸點21的第二接電部2和連接第一接電部I與第二接電部2的電連接部3構成的觸頭本體4 ;在所述第一接電部I設有圓形接電孔11 ;所述觸頭本體4上固定有引弧角5。結合圖I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引弧角5包括引弧板51和連接引弧板51與觸頭本體4的連接板52 ;所述引弧板51包括位於靜觸點21右側且沿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53和與第一引弧區53右末端連接並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區54 ;所述第一引弧區53的上表面低於靜觸點21的上表面或與靜觸點21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區54的頂端高出靜觸點2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引弧區53與第二引弧區54的夾角A在130度至170度之間,如圖5所示。由於上述結構的設置,引弧角5在引弧吋,電弧通過其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53引弧起跑後經傾斜設置的第二引弧區54進入滅弧裝置,由於第一引弧區53的過渡避免了電弧直接與第二引弧區54發生碰撞反弾,具體可參看圖6,因而引弧角5採用本實施例中結構能夠更為快速、順暢的將動觸頭6與靜觸頭間產生的電弧引入滅弧裝置中,大大縮短電弧在動觸頭6和靜觸頭處的停滯時間,引弧效果好,利於電弧的熄滅,較之專利文獻CN202172052U中公開的靜觸頭,其結構更加合理。如圖2所示,所述第二接電部2的中部設有用於設置靜觸點21的支撐板22和位於支撐板22兩側的第一矩形孔23和位於支撐板22與電連接部3之間的第二矩形孔24,所述第二矩形孔24與所述第一矩形孔23聯通;所述第一引弧區53的位於所述第二矩形孔24中,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第一矩形孔23與第二矩形孔24不僅可節省材料,並且在電流導通吋,電流會從第一矩形孔23的兩側的第二導電部2的金屬板體上流過,從而將大電流的分為小電流,以達到降低靜觸頭整體溫升的效果,導通時的電流流向示意圖可參看圖7。[0039]在所述電連接部3中部設有第三矩形孔31,所述第三矩形孔3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矩形孔24聯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電部I ;由於在電連接部3上設置了第三矩形孔31,因而能夠避免引弧角5將電弧引過來後電弧中心燒灼電連接部3的表面,如果未設置第三矩形孔31,引弧角5引過來的電弧中心部分會碰觸到電連接部3的表面,由於電弧中心部分的溫度很高,會使電連接部3的表面產生金屬汽化,金屬汽化後會使電弧中的金屬粒子濃度增高,從而增加氣體的電導率,降低滅弧裝置中金屬柵片之間的絕緣強度,易造成電弧擊穿重燃,因此第三矩形孔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所述連接板52的上端與引弧板51連接,其底端成型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55,在所述觸頭本體4上設有鉚接孔41,所述連接板52的凸起部55與鉚接孔41鉚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板52上端即連接板52未與觸頭本體4連接的一端與引弧板51的第二引弧區54的末端即第二引弧區54的靠近第一接電部I的一端連接,所述鉚接孔41設置在第二接電部上2上,所述連接板52底端的凸起部與設置在第二接電部2上 的鉚接孔41鉚接,在實際操作中,也可將鉚接孔41設置在電連接部3上,此時所述連接板52上端與引弧板51的第二引弧區54的末端即第二引弧區54靠近第一接電部I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板52底端的凸起部與設置在電連接部3上的鉚接孔鉚接。作為上述結構的變形,也可採用如下結構所述連接板52上端即連接板52未與觸頭本體4連接的一端與引弧板51的第一引弧區53的靠近靜觸點21的一端連接,所述鉚接孔41設置在第二接電部上2上,所述連接板52底端的凸起部55與設置在第二接電部2上的鉚接孔41鉚接,該種結構在說明書附圖中未提供相應的附圖。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凸起部55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凸起部55分別位於所述連接板52的兩端;所述鉚接孔41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鉚接孔41分別位於所述第三矩形孔31的兩側,一個所述凸起部55與相應的ー個鉚接孔41鉚接。所述支撐板2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接電部2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參看圖3,從正上方向下看,所述支撐板22為「凸」字形;所述靜觸點21設置在支撐板22靠近第二矩形孔24的一端。本實施例中的所述引弧角5是將ー金屬板材經兩次折彎成型。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於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ー種斷路器的靜觸頭,包括由位於左端的用幹與外接電源電連接的第一接電部(I )、位於右端設有靜觸點(21)的第二接電部(2)和連接第一接電部(I)與第二接電部(2)的電連接部(3)構成的觸頭本體(4); 所述觸頭本體(4)上固定有引弧角(5); 其特徵在於 所述引弧角(5)包括引弧板(51)和連接引弧板(51)與觸頭本體(4)的連接板(52);所述引弧板(51)包括位於靜觸點(21)右側且沿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53)和與第一引弧區(53)右末端連接並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區(54); 所述第一引弧區(53)的上表面低於靜觸點(21)的上表面或與靜觸點(21)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引弧區(54)的頂端高出靜觸點(21)的上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接電部(2)的中部設有用於設置靜觸點(21)的支撐板(22)和位於支撐板(22)兩側的第一矩形孔(23)和位於支撐板(22)與電連接部(3)之間的第二矩形孔(24),所述第二矩形孔(24)與所述第一矩形孔(23)聯通; 所述第一引弧區(53)位於所述第二矩形孔(24)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電連接部(3)中部設有第三矩形孔(31),所述第三矩形孔(31)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矩形孔(24)聯通,其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接電部(I)。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板(52)的上端與引弧板(51)連接,其底端成型有向下延伸的凸起部(55),在所述觸頭本體(4)上設有鉚接孔(41),所述連接板(52)的凸起部(55)與鉚接孔(41)鉚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凸起部(55)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凸起部(55)分別位於所述連接板(52)的兩端; 所述鉚接孔(41)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鉚接孔(41)分別位於所述第三矩形孔(31)的兩偵牝ー個所述凸起部(55)與相應的ー個鉚接孔(41)鉚接。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引弧區(53)與第二引弧區(54)的夾角在130度至170度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板(2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接電部(2)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從正上方向下看,所述支撐板(22)為「凸」字形; 所述靜觸點(21)設置在支撐板(22)靠近第二矩形孔(24)的一端。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板(52)未與觸頭本體(4)連接的一端與第一引弧區(53)靠近靜觸點(21)—端連接或是與第二引弧區(54)的靠近第一接電部(I)的一端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斷路器的靜觸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引弧角(5)是將ー金屬板材經兩次折彎成型; 在所述第一接電部(I)設有圓形接電孔(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斷路器的靜觸頭,包括由位於左端的第一接電部、位於右端設有靜觸點的第二接電部和連接第一接電部與第二接電部的電連接部構成的觸頭本體;觸頭本體上固定有引弧角;引弧角包括引弧板和連接板;引弧板包括位於靜觸點右側且沿水平設置的第一引弧區和與第一引弧區右末端連接並朝向右上方延伸的第二引弧區;第一引弧區的上表面低於靜觸點的上表面或與靜觸點的上表面處於同一平面上,第二引弧區的頂端高出靜觸點的上表面。該種結構的靜觸頭的結構更為合理、並且通過其上的引弧角能夠更為快速、更為順暢的將動靜觸頭間產生的電弧引入滅弧裝置中,大大縮短電弧在動靜觸頭處的停滯時間,引弧效果好,利於電弧的熄滅。
文檔編號H01H73/04GK202651036SQ201220343758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6日
發明者袁夫生, 鄒海洋, 王衛國 申請人:浙江天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