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制動式多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23:06:01 3
本發明涉及車輛用動力系統領域,特別涉及混合動力使用的六盤制動式多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
背景技術:
汽車排放和能源消耗已經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低排放和低能源消耗的混合動力汽車成為當前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流之一,尤其是隨著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更高的節油率、節電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因而,更簡潔的動力裝置設計、更豐富的驅動模式、更可靠和更低損耗的模式切換方式和更高速輕量化電機的使用,成為解決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用動力系統的最佳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潔、多種驅動模式、高可靠性和傳動效率、低損耗的六盤制動式多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六盤制動式多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包括發動機、彈性減震盤、第一電機、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電機、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第六制動器、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所述發動機、彈性減震盤、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一電機、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第二電機、第六制動器依次同軸安裝;所述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與第三行星排連接;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為空心軸,所述彈性減震盤通過輸入軸穿過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與第一行星排連接;所述第一制動器與輸入軸連接;所述第二制動器與第一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第三制動器分別與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連接;所述第三行星排分別與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連接;所述第六制動器與第二電機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陽輪、第一行星輪、第一轉臂、第一行星輪軸、第一內齒圈,所述第一行星輪軸與第一轉臂連接,所述第一行星輪與第一行星輪軸連接;所述第一太陽輪與第一行星輪外嚙合連接,第一行星輪與第一內齒圈內嚙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陽輪、第二行星輪、第二行星輪軸、第二轉臂、第二內齒圈,所述第二行星輪軸與第二轉臂連接,所述第二行星輪與第二行星輪軸連接;所述第二太陽輪與第二行星輪外嚙合連接;所述第二行星輪與第二內齒圈內嚙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陽輪、第三行星輪、第三內齒圈,所述第三行星輪與第二行星輪軸連接;所述第三太陽輪與第三行星輪外嚙合連接;所述第三行星輪與第三內齒圈內嚙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包括第一齒輪、第二齒輪、中間連接軸、第三齒輪、第四齒輪、差速器總成、左半軸、右半軸,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轉臂連接;或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轉臂一體成型;所述中間連接軸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齒輪、第三齒輪連接;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外嚙合連接,所述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外嚙合連接;所述第四齒輪與差速器總成固定連接;所述差速器總成分別與左半軸、右半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第六制動器結構相同;所述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第六制動器任一項均包括左鉗體、左活塞、左摩擦塊、液壓管、右鉗體、右活塞、右摩擦塊、制動盤;所述左鉗體、右鉗體相配合通過螺栓固定到行星排的箱體上;所述左活塞通過密封組件安裝在左嵌體上,左活塞杆與左摩擦塊連接,且左摩擦塊通過滑槽與左鉗體連接,左摩擦塊沿滑槽在左鉗體上往復運動;所述右活塞通過密封組件安裝在右嵌體上,右活塞杆與右摩擦塊連接,且右摩擦塊通過滑槽與右鉗體連接,右摩擦塊沿滑槽在右鉗體上往復運動;所述液壓油管分別與左活塞、右活塞連接,所述制動盤位於左摩擦塊、右摩擦塊中間與左摩擦塊、右摩擦塊配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內齒圈通過齒圈連接件與第二內齒圈連接,所述第三制動器的制動盤與齒圈連接件連接;所述第一制動器的制動盤與輸入軸連接;所述第二制動器的制動盤第一電機輸出軸連接;所述第六制動器的制動盤與第二電機的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太陽輪、第三太陽輪輸出軸均為空心結構,所述第二電機輸出軸穿過第三太陽輪、第三太陽輪輸出軸與第二太陽輪連接;所述第四制動器的制動盤與第三內齒圈連接;所述第五制動器的制動盤與第三太陽輪輸出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發動機單獨驅動時,所述第一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二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三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四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以及第六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發動機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發動機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發動機按III檔驅動車輛行駛。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電機單獨驅動時,第一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二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三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四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一電機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一電機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一電機按III檔驅動車輛行駛;
所述第二電機單獨驅動,第一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二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六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五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時;第四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三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二電機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釋放其制動盤、第三制動器制動其制動盤,第二電機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由於採用了發動機、彈性減震盤、第一電機、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三行星排、第二電機、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第六制動器、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等技術。通過選擇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第五制動器和第六制動器的閉合和釋放,實現發動機三個檔位單獨驅動、第一電機三個檔位單獨驅動、第二電機二個檔位單獨驅動、發動機與第二電機多模式聯合驅動、發動機與第一電機多模式聯合驅動以及發動機與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三者多模式聯合驅動模式。並實現了發動機高速單獨驅動時,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轉子制動模式。本發明具有傳動系統簡潔、傳動模式豐富、全乾盤式制動器結構、節油節電性能強、壽命長、轉動慣量小、動力強勁、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優勢,適用於前驅動的車輛用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於幫助理解本發明,但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衝突就可以相互組合。
如附圖1所示,六盤制動式多模插電式混合動力裝置,包括發動機1、彈性減震盤2、第一電機3、第一行星排4、第二行星排5、第三行星排6、第二電機7、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第六制動器13、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14。將發動機1、彈性減震盤2、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一電機3、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第二電機7、第六制動器13依次同軸安裝。將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14與第三行星排6連接。具體實施中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設置成空心軸,並將與彈性減震盤2連接的輸入軸16穿過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與第一行星排4連接;將第一制動器8與輸入軸16連接;第二制動器9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連接;第三制動器10分別與第一行星排4、第二行星排5連接;將第三行星排6分別與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3連接,第六制動器13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連接。
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選擇控制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的閉合和釋放,實現發動機1的三個檔位單獨驅動、第一電機3的三個檔位單獨驅動、第二電機7的二個檔位單獨驅動、發動機1與第二電機7多模式聯合驅動、發動機1與第一電機3多模式聯合驅動以及發動機1與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7的三者多模式聯合驅動模式。並實現了發動機1高速單獨驅動時,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7轉子制動模式。有效降低了傳動過程中的能量損耗,提高了傳動效率,實現了節油節電和節能降耗。本發明具有傳動系統簡潔、傳動模式豐富、全乾盤式制動器結構、壽命長、轉動慣量小、動力強勁、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優勢。
更為具體地,第一行星排4包括第一太陽輪18、第一行星輪19、第一轉臂20、第一行星輪軸21、第一內齒圈22,第一行星輪軸21與第一轉臂20連接,第一行星輪19與第一行星輪軸21連接;第一太陽輪18與第一行星輪19外嚙合連接,第一行星輪19與第一內齒圈22內嚙合連接。
第二行星排5包括第二太陽輪23、第二行星輪24、第二行星輪軸25、第二轉臂26、第二內齒圈27,第二行星輪軸25與第二轉臂26連接,第二行星輪24與第二行星輪軸25連接;第二太陽輪23與第二行星輪24外嚙合連接;第二行星輪24與第二內齒圈27內嚙合連接。
第三行星排6包括第三太陽輪28、第三行星輪29、第三內齒圈30,第三行星輪29與第二行星輪軸25連接;第三太陽輪28與第三行星輪29外嚙合連接;第三行星輪29與第三內齒圈30內嚙合連接。
兩級平行軸齒輪差速傳動模塊14包括第一齒輪31、第二齒輪32、中間連接軸33、第三齒輪34、第四齒輪35、差速器總成36、左半軸37、右半軸38,第一齒輪31與第二轉臂26連接;或第一齒輪31與第二轉臂26整體加工成型;本案具體實施過程中採用分體加工,固定連接方式。中間連接軸33的兩端分別通過花鍵副與第二齒輪32、第三齒輪34連接;第一齒輪31與第二齒輪32外嚙合連接,第三齒輪34與第四齒輪35外嚙合連接;第四齒輪35與差速器總成36固定連接;差速器總成36分別與左半軸37、右半軸38固定連接。
本中的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第六制動器13結構相同;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第六制動器13任一項均包括左鉗體39、左活塞40、左摩擦塊41、液壓管42、右鉗體43、右活塞44、右摩擦塊45和制動盤46;將左鉗體39、右鉗體43相配合通過螺栓固定到行星排的箱體上;將左活塞40通過密封組件安裝在左嵌體39上,左活塞杆與左摩擦塊41連接,且左摩擦塊41通過滑槽與左鉗體39連接,左摩擦塊41沿滑槽在左鉗體39上往復運動。將右活塞44通過密封組件安裝在右嵌體43上,右活塞杆與右摩擦塊45連接,且右摩擦塊45通過滑槽與右鉗體43連接,右摩擦塊45沿滑槽在右鉗體43上往復運動;將液壓油管42分別與左活塞40、右活塞44連接,將制動盤46安裝在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中間與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間隙配合連接。具體使用中將液壓油管42與外部液壓源連接,即可分別驅動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第六制動器13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運動,帶動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實現對制動盤46的制動以及釋放。
更為具體地,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與第二內齒圈27連接,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與齒圈連接件47連接;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與輸入軸16連接;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連接;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連接。
第三太陽輪28、第三太陽輪輸出軸48均為空心結構,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穿過第三太陽輪28、第三太陽輪輸出軸48與第二太陽輪23連接;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與第三內齒圈30連接;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與第三太陽輪輸出軸48連接。
運行過程中,當發動機1單獨驅動時,將第一制動器8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制動其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釋放其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制動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釋放其制動盤46以及第六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則發動機1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11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制動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則發動機1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11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釋放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制動其制動盤46,則發動機1按III檔驅動車輛行駛。
當第一電機3單獨驅動時,第一制動器8制動其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釋放其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釋放其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制動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釋放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則第一電機3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11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制動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則第一電機3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或第四制動器11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制動其制動盤46,則第一電機3按III檔驅動車輛行駛。
當第二電機7單獨驅動,第一制動器8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釋放其制動盤46、第六制動器13釋放其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釋放其制動盤46時;第四制動器11制動其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釋放其制動盤46,則第二電機7按I檔驅動車輛行駛;當第四制動器11釋放其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制動其制動盤46,則第二電機7按II檔驅動車輛行駛。
本發明主要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如下:
一、發動機單獨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低速大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具體如下: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二制動器9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二制動器9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五制動器12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五制動器12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發動機1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轉速關係:
其中:Z1表示第一太陽輪18齒數;Z2表示第一內齒圈22齒數;Z3表示第二行星輪24齒數;Z4表示第二太陽輪23齒數;Z5表示第二內齒圈27齒數;Z6表示第三太陽輪28齒數;Z7表示第三行星輪29齒數;Z8表示第三內齒圈30齒數;Z9第一齒輪31齒數;Z10表示第二齒輪32齒數;Z11表示第三齒輪34齒數;Z12表示第四齒輪35齒數;n1表示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的轉速;ne表示發動機1的轉速;n2表示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的轉速;n3表示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如無特殊說明,本文下列出現的字母均按上述表述意思代表構件參數)
二、發動機單獨I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中速大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具體如下: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六制動器13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六制動器13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發動機1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三內齒圈30、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二太陽輪23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轉速關係:
三、發動機單獨II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高速大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和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具體如下: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二制動器9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二制動器9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四制動器11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四制動器11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發動機1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轉速關係:
四、第一電機單獨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低速中等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二電機7處於關閉狀態。具體如下: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一制動器8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一制動器8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高壓制動油液進入到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的液壓管42,通過制動的液壓管42進入到第五制動器12的左活塞40、右活塞44腔體內,進而推動左活塞40、右活塞44經第五制動器12的左摩擦塊41、右摩擦塊45夾緊制動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第一電機3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此時,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電機3轉動方向與發動機1轉動方向相反;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關係:
其中「-」表示差速器總成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轉速轉向相反。
五、第一電機單獨I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中速中等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二電機7處於關閉狀態。第一電機3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此時,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電機3轉動方向與發動機1轉動方向相反;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三太陽輪28、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二太陽輪23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關係:
其中「-」表示差速器總成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轉速轉向相反。
六、第一電機單獨II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高速中等功率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二電機7處於關閉狀態。第一電機3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此時,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電機3轉動方向與發動機1轉動方向相反;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關係:
其中「-」表示差速器總成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轉速轉向相反。
七、第二電機單獨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低速大轉矩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處於關閉狀態。第二電機7將動力由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多個第二行星輪24;由於第二內齒圈27、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太陽輪23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關係:
八、第二電機單獨II檔驅動模式
當整車處於低速大轉矩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三制動器10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處於關閉狀態。第二電機7將動力由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多個第二行星輪24;由於第三內齒圈30、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二內齒圈27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太陽輪23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關係:
九、發動機與第一電機低速較大功率聯合驅動模式ECVTI:
當整車處於低速較大功率無級變速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按最佳燃油恆定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第一電機3按設定轉速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行星輪19;來自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的動力在第一行星輪19處進行耦合,並將耦合後的動力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和第一電機3轉速關係:
十、發動機與第一電機中速大功率聯合驅動模式ECVTII:
當整車處於中速較大功率無級變速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釋放狀態,第六制動器13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按最佳燃油恆定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第一電機3按設定轉速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行星輪19;來自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的動力在第一行星輪19處進行耦合,並將耦合後的動力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三內齒圈30、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二太陽輪23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和第一電機3轉速關係:
十一、發動機與第一電機高速大功率聯合驅動模式ECVTIII:
當整車處於高速較大功率無級變速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按最佳燃油恆定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第一電機3按設定轉速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行星輪19;來自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的動力在第一行星輪19處進行耦合,並將耦合後的動力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和第一電機3轉速關係:
十二、發動機與第二電機聯合驅動模式ECVT:
當整車處於中低速較大轉矩無級變速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按最佳燃油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第二電機7按設定轉速將動力由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多個第二行星輪24,來自發動機1和第二電機7的動力由第二行星輪24進行疊加後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和第二電機7轉速關係:
十三、第一電機與第二電機連接聯合驅動模式ECVT:
當整車處於中高速較大功率高效無級變速運行工況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第一電機3按最佳轉速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此時,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電機3轉動方向與發動機1轉動方向相反;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第二電機7按設定轉速將動力由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多個第二行星輪24,來自發第一電機3和第二電機7的動力由第二行星輪24進行疊加後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
該模式下,差速器總成36輸出轉速與發動機和第二電機7轉速關係:
其中「-」表示差速器總成輸出轉速與第一電機3轉速轉向相反。
十四、發動機與第一電機高效發電模式:
當整車電池包電量低於設定閾值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三制動器10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第一電機3處於發電機模式。發動機1按最佳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內齒圈22被制動,轉臂24將動力由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此時,第一電機3處於發電機模式,第一電機3將來自發動機1的動力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存儲到電池包中。
該模式下,發動機1轉速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關係:
十五、發動機1與第二電機7中低車速高效補電:
當整車電池包電量較低且發動機1單獨驅動功率富餘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第二電機7處於發電機模式。發動機1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一部分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另外一部動力由第二太陽輪23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該動力傳遞給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帶動第二電機7轉子43高速轉動,此時,第二電機7處於發電機模式,第二電機7將來自發動機1的一部分動力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存儲到電池包中。
該模式下,發動機1轉速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關係:
十六、發動機與第二電機高車速高效補電:
當整車電池包電量較低且發動機1單獨驅動功率富餘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和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第二電機7處於發電機模式。發動機1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被制動,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一部分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轉動。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另外一部動力由第二太陽輪23傳遞給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將該動力傳遞給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帶動第二電機7轉子43高速轉動,此時,第二電機7處於發電機模式,第二電機7將來自發動機1的一部分動力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存儲到電池包中。
該模式下,發動機1轉速與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關係:
十七、第一電機快速啟動發動機模式:
當整車由純電動驅動向發動機驅動過渡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三制動器10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第一電機3處於驅動電機模式。第一電機3將動力由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由於第一內齒圈22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太陽輪18通過第一行星輪19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第一轉臂20將動力由輸入軸16傳遞給彈性減震盤2,進而驅動發動機1曲軸至設定啟動轉速,完成發動機1快速啟動。
該模式下,發動機1轉速與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關係:
十八、發動機1單獨靜止起步車輛模式:
當整車電池包電量極低或電驅動故障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二制動器9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按穩定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第二制動器9逐漸增加制動油液油壓,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逐漸被制動,進而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逐漸被制動,進而第一太陽輪18逐漸被制動,第一轉臂20逐漸將動力由多個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第一內齒圈22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由於第二太陽輪23、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同時,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且第二行星輪24與第三行星輪29固定連接,來自第二內齒圈27的動力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傳遞給第二轉臂26;第二轉臂2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通過外嚙合將動力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中間連接軸33將動力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將動力通過外嚙合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將動力傳遞給與其固定連接的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力傳遞給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帶動左右車輪逐漸轉動,進而帶動整車平順起步加速;當整車車速達到發動機1穩定轉速對應值時,第二制動器9完全制動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即完全制動第一太陽輪18,完成發動機1單獨驅動整車起步加速至設定車速。
十九、第一電機高車速制動能量回收:
當整車處於純電動驅動高車速進行制動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處於關閉狀態。整車動能由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傳遞給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能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通過中間連接軸33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將動能傳遞第二轉臂26;由於第二太陽輪23和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第二轉臂26將動能由第三行星輪29和第二行星輪24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第二內齒圈27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內齒圈22通過第一行星輪19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第一電機3定子17將產生的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儲存到電池包中,完成對整車高車速電制動能量回收。
該模式下,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與差速器總成36輸入轉速關係:
二十、第一電機3中等車速制動能量回收:
當整車處於純電動驅動中等車速進行制動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處於關閉狀態。整車動能由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傳遞給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能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通過中間連接軸33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將動能傳遞第二轉臂26;由於第三內齒圈30和第三太陽輪28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二太陽輪23處於制動狀態,第二轉臂26將動能由第二行星輪24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第二內齒圈27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內齒圈22通過第一行星輪19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第一電機3定子17將產生的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儲存到電池包中,完成對整車中等車速電制動能量回收。
該模式下,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與差速器總成36輸入轉速關係:
二十一、第一電機低車速制動能量回收:
當整車處於純電動驅動較低等車速進行制動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四制動器11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一制動器8和第五制動器12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和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處於關閉狀態。整車動能由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傳遞給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能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通過中間連接軸33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將動能傳遞第二轉臂26;由於第二太陽輪23和第三內齒圈30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太陽輪28處於制動狀態,第二轉臂26將動能由第三行星輪29和第二行星輪24傳遞給第二內齒圈27,第二內齒圈27通過齒圈連接件47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內齒圈22;由於第一轉臂20處於制動狀態,第一內齒圈22通過第一行星輪19將動能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第一電機3定子17將產生的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儲存到電池包中,完成對整車高車速電制動能量回收。
該模式下,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轉速與差速器總成36輸入轉速關係:
二十二、第二電機中高車速制動能量回收:
當整車處於發動機驅動中高車速進行制動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四制動器11、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三制動器10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進入發電模式,發動機1按最佳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內齒圈22被制動,轉臂24將動力由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第一電機3將來自發動機1的動力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存儲到電池包中。整車動能由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傳遞給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能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通過中間連接軸33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將動能傳遞第二轉臂26;由於第二內齒圈27處於制動狀態,因此,第二轉臂26經第二行星輪24將動能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將動能由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傳遞給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帶動第二電機7轉子43高速轉動,第二電機7定子44將動能轉換為電能由控制器整流後儲存到電池包中,完成對整車減速制動能量回收。
該模式下,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與差速器總成36輸入轉速關係:
二十三、第二電機低車速制動能量回收:
當整車處於發動機驅動較低車速進行制動時,整車控制器發出指令使第一制動器8、第二制動器9、第三制動器10、第五制動器12和第六制動器13處於釋放狀態,第四制動器11處於閉合狀態;此時,第一制動器8的制動盤46、第二制動器9的制動盤46、第三制動器10的制動盤46、第五制動器12的制動盤46和第六制動器13的制動盤46處於自由轉動狀態,第四制動器11的制動盤46處於制動狀態,發動機1和第一電機3進入發電模式,發動機1按最佳轉速將動力由彈性減震盤2傳遞給輸入軸16,輸入軸16將動力傳遞給第一轉臂20,由於第一內齒圈22被制動,轉臂24將動力由第一行星輪19傳遞給第一太陽輪18,第一太陽輪18將動力傳遞給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第一電機3的輸出軸15帶動第一電機3轉子16高速轉動,第一電機3將來自發動機1的動力轉換為電能經控制器整流後存儲到電池包中。整車動能由左半軸37和右半軸38傳遞給差速器總成36,差速器總成36將動能傳遞給第四齒輪35,第四齒輪35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三齒輪34,第三齒輪34通過中間連接軸33傳遞給第二齒輪32,第二齒輪32通過外嚙合將動能傳遞給第一齒輪31,第一齒輪31將動能傳遞第二轉臂26;由於第三內齒圈30處於制動狀態,因此,第二轉臂26經第二行星輪24和第三行星輪29將動能傳遞給第二太陽輪23,第二太陽輪23將動能由第二太陽輪輸出軸42傳遞給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帶動第二電機7轉子43高速轉動,第二電機7定子44將動能轉換為電能由控制器整流後儲存到電池包中,完成對整車減速制動能量回收。
該模式下,第二電機7的輸出軸17轉速與差速器總成36輸入轉速關係: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