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處理方法及音頻設備與流程
2023-09-20 09:18:45 2

本發明涉及電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信息處理方法及音頻設備。
背景技術:
無線耳機等移動音頻設備,可以用於用戶收聽語音或進行語音通話等。但是通常無線耳機的輸出功率有限,必須佩帶在用戶耳朵內或耳朵邊才可以使得用戶聽到聲音。且無線耳機需要專門的充電線實現充電。總之,目前的無線耳機等音頻設備的使用過程中還是存在各種不方便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實施例期望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及音頻設備,至少部分上述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發明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於第一音頻設備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為移動音頻設備;包括控制模組和第一輸出模組,所述控制模組通過第一連接與所述第一輸出模組連接,包括:
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與第二音頻設備有建立第二連接;
當有建立所述第二連接時,確定傳輸待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的傳輸路徑,其中,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一連接和所述第二連接至少其中之一;
將所述第一音頻信號通過所述傳輸路徑發送給所述第一輸出模組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用於供所述第一輸出模組輸出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方法還包括:
獲取控制信號,其中,所述控制信號,用於調控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的輸出;
將所述控制信號通過傳輸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的傳輸路徑發送給所述第一輸出模組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第二連接包括信號傳輸鏈路;其中,所述信號傳輸鏈路用於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發送所述音頻信號;其中,所述音頻信號為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基於從第三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形成的;
所述方法還包括至少其中之一:
當確定出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一連接時,斷開所述信號傳輸鏈路;
當確定出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二連接時,斷開所述第一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移動音頻設備,包括:
第一殼體,包括第一開口;
第一控制模組,位於所述第一殼體內;
音頻採集模組,位於所述第一殼體內,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一控制模組的控制下採集音頻;
第一音頻輸出模組,位於所述第一殼體內,通過第一連接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一控制模組的控制下音頻輸出;
第一連接陣列,至少包括第一電源引腳和第一音頻引腳,位於所述第一殼體內,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連接,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開口與第二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所述第一電源引腳,用於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所述第一音頻引腳,用於向第二音頻設備發送音頻信號。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陣列還包括:
第一檢測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檢測是否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已建立連接。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陣列,還包括:
第二檢測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陣列,還包括:
第一控制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控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運行狀態。
本發明實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音頻設備,包括:
第二殼體,包括第二開口,其中,第二殼體在所述第二開口處向所述音頻設備的內部凹陷,形成容置槽;
第二控制模組,位於所述第二殼體內;
第二音頻輸出模組,位於所述第二殼體內,與所述第二控制模組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二控制模組的控制下音頻輸出;
第二連接陣列,至少包括第二電源引腳和第二音頻引腳,位於所述第二殼體內,與所述第二控制模組連接,且能夠與移動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其中,所述第二電源引腳,用於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位於所述容置槽內時,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電源引腳連接,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所述第二音頻引腳,用於與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音頻引腳連接,接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發送的音頻信號;
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用於發送的所述音頻信號。
本發明實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於第二音頻設備中,包括:
檢測是否已通過第二連接陣列的第三檢測引腳與移動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
當檢測到已建立所述第二連接時,通過所述第二連接陣列的第二電源引腳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
通過第二連接陣列的第四檢測引腳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當檢測到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處於開機狀態時,啟動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輸出模組;
通過所述第二連接接收基於待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轉換的第一音頻信號;
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
基於上述方案,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在預設時間內未接收所述第一音頻信號且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沒有其他待輸出音頻信號時,關閉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音頻設備及信息處理方法,移動音頻設備設置了第一連接陣列,可與第二音頻設備建立充電連接和音頻信號的傳輸連接,當移動音頻設備連接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就可以由第二音頻設備向其充電,與此同時可以由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向第二音頻設備發送音頻信號,利用第二音頻設備輸出所述音頻信號。若第二音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大於移動音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則當音頻信號傳輸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可以以更大的音量播出所述音頻信號,從而解決了無線耳機等各種移動音頻設備在應用中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信息處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信息處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移動音頻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第一連結陣列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基於圖4所示第一連接陣列提供的第一音頻設備和第二音頻設備的連接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音頻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信息處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信息處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包括音箱和耳機的音頻系統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包括音箱和耳機的音頻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闡述。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於第一音頻設備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為移動音頻設備;包括控制模組和第一輸出模組,所述控制模組通過第一連接與所述第一輸出模組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為移動音頻設備,具有體積小用戶攜帶的特性。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可包括無線耳機,所述無線耳機可包括藍牙耳機,無線耳機可以通過無線通信技術與其主設備連接。這裡的主設備可為與所述無線耳機連接的手機、平板電腦或可穿戴式設備等。所述無線耳機既可以輸出音頻,也可以採集音頻。在本實施例中可輸出音頻的模組包括所述第一輸出模組。所述控制模塊可對應於移動音頻設備的處理器或處理電路,例如,音頻信號形成和/或信號縮放晶片等。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
步驟s110: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與第二音頻設備有建立第二連接;
步驟s120:當有建立所述第二連接時,確定傳輸待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的傳輸路徑,其中,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一連接和所述第二連接至少其中之一;
步驟s130:將所述第一音頻信號通過所述傳輸路徑發送給所述第一輸出模組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用於供所述第一輸出模組輸出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輸出音頻模組為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的內部音頻輸出模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輸出音頻設備還可與其他音頻設備建立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其他音頻設備稱之為第二音頻設備。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可為無線連接或有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有線連接。
當第一音頻設備與第二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之後,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可以輸出的音頻的鏈路包括兩條,一條是連接到所述第一音頻輸出模組的鏈路,另一條則是與第二音頻設備建立的第二鏈路。
在本實施例中若此時第一音頻設備有待輸出的音頻信號,則需要先確定是需要通過那一個連接傳輸至對應的音頻輸出模組輸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音頻輸出設備可以同時通過第一連接傳輸給其內部的第一音頻輸出模組輸出,也可以通過第二連接傳輸給第二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模組輸出。當然在具體實現時,所述第一音頻輸出模組和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都可以接收所述音頻信號,並輸出。優選地為,所述第一音頻輸出設備僅向第一連接或第二連接輸出所述音頻信號,進一步可選地為通過所述第二連接向第二音頻設備輸出所述音頻信號,方便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放大輸出所述音頻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所述方法還包括:
步驟s101:獲取控制信號,其中,所述控制信號,用於調控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的輸出;
步驟s102:將所述控制信號通過傳輸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的傳輸路徑發送給所述第一輸出模組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還會獲取所述控制信號,該控制信號的獲取方式有多種,根據所述獲取信號的來源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種:檢測作用於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外表面的控鍵的操作,獲得第一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生成所述控制信號。
第二種:從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控制設備接收所述控制信號,或從移動音頻設備接收第二控制指令,根據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生成所述控制信號;
第三種:從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接收控制信號或生成所述控制信號的第三控制指令,再利用第三控制指令生成所述控制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接收到所述控制信號之後,會輸出給當前正在輸出音頻信號的音頻輸出模組,例如,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內部的第一音頻輸出模組,或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內的第二音頻輸出模組。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信號,可包括:音頻輸出的音量調節信號、音頻輸出的風格模式調節信號等控制音頻輸出信號。所述音量調節信號,可以包括音量減小信號及音量增大信號。音量減小信號可用於減少音頻輸出的音量,音量增大信號可用於增大音頻輸出的音量。具體如,所述音量調節信號,具體用於通過調節所述第一音頻設備自身的音頻輸出音量,或調節所述發送給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第一音頻信號的信號幅度,從而調節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的音量。所述風格模式調節信號可用於調整音頻的輸出效果,例如將歌曲的輸出風格從民謠風格調整為搖滾風格。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步驟s101和步驟s102的執行順序可以如圖2所示,也可以不同於圖2所示的執行流程。所述步驟s101可以先於步驟s110或其他步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包括信號傳輸鏈路;其中,所述信號傳輸鏈路用於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發送所述音頻信號;其中,所述音頻信號為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基於從第三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形成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設備可為第三音頻設備,可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主設備互控制設備。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設備是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提供音頻數據的源設備。所述第三設備可為手機或平板或可穿戴式設備等,第三設備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之間可建立有無線連接,第三設備可以通過所述無線連接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發送所述音頻數據。例如,所述第三設備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之間建立有藍牙連接、wifi直連,或通過網絡側的雲端伺服器建立有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通過藍牙或wifi或紫峰或設備到設備(d2d)連接與所述第三設備建立有直連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直連連接為連接僅連接有第三設備和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不引入其他設備中轉所述音頻數據。
所述方法還包括至少其中之一:
當確定出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一連接時,斷開所述信號傳輸鏈路;
當確定出所述傳輸路徑為所述第二連接時,斷開所述第一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避免第一音頻設備自身的第一音頻輸出模組和第二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輸出模組,同時輸出導致的輸出延遲差不同或音效不同導致的音頻輸出效果差的問題,在本實施例中移動音頻設備在確定出利用第一連接時,斷開與第二音頻設備的信號傳輸鏈路,這樣就可以避免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發送音頻信號。若移動音頻設備利用自身的第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所述音頻信號,則斷開所述第一連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音頻輸出模組在所述第一連接和第二連接上都設置有受控開關,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可以通過控制模組向受控開關輸出控制信號,從而控制第一連接和/或第二連接在移動音頻設備內部部分的導通或斷開。
在本實施例中斷開所述信號傳輸鏈路,可在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在通過所述第一連接向所述第一音頻模組輸出所述音頻信號之前。所述斷開第一連接可在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在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所述音頻信號之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模組可以直接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第一連接矩陣建立所述第一連接,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連接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控制模組之後,再通過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控制模組連接到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總之,在本實施例中若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與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建立所述第二連接之後,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向第二音頻設備發送的音頻信號就轉發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方便第一音頻設備通過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音頻信號。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為第一功率,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為第二功率;通常所述第二功率小於所述第一功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將所述音頻信號發送給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所述音頻信號可用於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採用大於所述第一功率的輸出功率輸出,從而實現所述音頻信號的放大輸出。通常情況下,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可為體積和重量均小於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體積和重量的方便攜帶的移動音頻設備;而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可為體積和重量都較大的固定音頻設備,例如,安裝在室內的音響。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可為單音頻輸出模組輸出設備,而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可為雙音頻輸出模組或多音頻輸出模組的輸出設備。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利用其僅包括的一個音頻輸出模組採用單聲道方式輸出所述音頻信號。而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因為包括雙音頻輸出模組或多音頻輸出模組,所述音頻信號被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接收之後,可用於生成左聲道信號和右聲道信號,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左聲道輸出所述左聲道信號,所述第二設備的右聲道的輸出所述右聲道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音頻輸出設備的輸出模組比所述第一音頻輸出設備的輸出模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發送給第二音頻設備的音頻信號,可供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採用所述第一音頻設備不支持的輸出模組輸出所述音頻信號。例如,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支持環繞立體聲輸出模式,當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接收到所述音頻信號之後,基於所述音頻信號採用環繞立體聲輸出模式輸出所述音頻信號對應的音頻內容。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120可包括:
所述第一音頻設備根據預設決策條件,確定傳輸待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的傳輸路徑;具體可如:當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確定出已建立所述第二連接時,則所述第二連接為所述傳輸路徑;再例如,當所述第一音頻設備根據其控制設備發送的指示信息,確定所述第二連接為所述傳輸路徑;所述指示信息為所述控制設備確定出第一音頻設備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大於所述預設距離時發送的指令,或基於用戶指示輸入的指令。總之,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具體確定所述傳輸路徑的方式有多種,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第一音頻模組和第二音頻模組的差異,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確定出所述傳輸路徑之後,則根據確定的所述傳輸路徑,將從所述第一音頻設備連接的第三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轉換成與所述傳輸路徑連接的音頻模組相適配的音頻信號。所述音頻信號可為單聲道信號,或雙聲道信號。這裡的雙聲道信號包括左聲道信號和右聲道信號。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音頻設備,包括:
第一殼體110,包括第一開口111;
第一控制模組120,位於所述第一殼體110內;
音頻採集模組130,位於所述第一殼體110內,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的控制下採集音頻;
第一音頻輸出模組140,位於所述第一殼體110內,通過第一連接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的控制下音頻輸出;
第一連接陣列150,至少包括第一電源引腳和第一音頻引腳,位於所述第一殼體內,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連接,且能夠通過所述第一開口111與第二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所述第一電源引腳,用於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所述第一音頻引腳,用於向第二音頻設備發送音頻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可為前述實施例提到的第一音頻設備,可為方便用戶隨身佩戴的音頻採集和輸出設備。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殼體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外殼,在所述外殼上設有一個開口,該開口可供設置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內部的第一連接陣列150與第二音頻設備對接,建立可供音頻信號等電信號傳輸的有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至少包括第一電源引腳,第一電源引腳連接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可由第二音頻設備通過所述第一電源引腳向移動音頻設備供電。在本實施例中此時,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向第一音頻設備的供電,可直接用於所述第一音頻設備的第一控制模組120、音頻採集模組130及第一音頻輸出模組140的功耗。所述音頻採集模組130可對應於麥克風,則所述第一音頻輸出模組140可對應於揚聲器或喇叭等音頻輸出硬體。第一控制模組120可對應於各種處理器或處理晶片。
在一些實施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還包括電源模組,該電源模組包括至少一個蓄電池,所述第一電源引腳還與所述電源模組連接,所述電源模組可通過所述第一電源引腳接收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供電。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還包括所述第一音頻引腳,這裡的第一音頻引腳可為傳輸音頻信號的引腳,這些音頻信號直接輸出的模擬音頻信號或數字音頻信號,該音頻信號可供第一音頻模組或第二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模組直接輸出。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與第二音頻設備連接之後,除了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提供音頻信號供其輸出以外,還可由第二音頻設備向其供電,這樣的話,所述第一音頻設備可以一邊蓄電,以便控制第二音頻設備代替其輸出音頻信號,或者以其無法支撐的音頻輸出參數輸出所述音頻信號。例如,以比移動音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更大的輸出功率輸出所述音頻信號,以移動音頻設備不支持的音頻輸出模式輸出所述音頻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引腳可為一個或多個音頻引腳。例如,所述第一音頻引腳包括兩個音頻引腳,一個用於輸出左聲道的音頻信號,則另一個用於輸出有聲道的音頻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若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為單聲道音頻設備,即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僅可以輸出單聲道信號,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確定向所述第二音頻設備輸出所述音頻信號時,則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還用於根據從控制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轉換成雙聲道的音頻信號,若確定由所述第一音頻模組輸出音頻信號時,則將控制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轉換成單聲道的音頻信號。總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還將輸出所述音頻信號的輸出模組,生成與確定的傳輸路徑所連接的音頻模組適配的音頻信號。
總之,本實施例提供的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可為實現前述方法實施例的硬體設備,即為所述第一音頻設備。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音頻採集模組130可對應於麥克風,可採集用戶輸入的音頻。
所述第一控制模組120,可包括移動音頻設備內部的處理器或處理電路,所述處理器可為微處理器或應用處理器等。所述處理電路可為專用集成電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150還包括:
第一檢測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檢測是否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已建立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包括第一檢測引腳,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檢測引腳可為試探引腳。所述第一檢測引腳可連接到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接地點或接地面;當第一連接陣列連接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所述第二音頻設備可以向第一檢測引腳輸出探測電壓,通常所述探測電壓可為一個較低的電壓,例如1.2v或5v等,第二音頻設備發現電壓被所述第一檢測引腳拉低了,則認為第一連接陣列已經連接到第二音頻設備,即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已經連接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之上。當然,這裡僅是距離,具體實現時不局限上述例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150,還包括:
第二檢測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150可包括第二檢測引腳,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檢測引腳,當第一連接陣列連接到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之後,所述第二音頻設備通過所述第一檢測引腳發現了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則需要進一步確定所述第一音頻設備是否開機狀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檢測引腳可為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開機引腳或使能引腳並聯,所述開機引腳或使能引腳在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處於開機狀態或關機狀態時對應的電壓值時不同的,當所述第二檢測引腳與所述開機引腳或使能引腳並聯時,從而可以同步所述開機引腳或使能引腳的電壓狀態,從而方便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確定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當然,這裡僅是舉例,第二音頻設備具體如何通過所述第二檢測引腳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的硬體結構和檢測方式都有多種,不局限於上述任意一種。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150,還包括:
第一控制引腳,用於供第二音頻設備控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運行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陣列150還包括第一控制引腳,該第一控制引腳可以反向控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運行狀態。這裡的運行狀態,包括輸出所述音頻信號的輸出功率,切換輸出的音頻信號等。這裡的運行狀態,還可包括:控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與第三設備之間的連接和配對控制。
如圖4所示為供一種第一連接陣列的示意圖,下表表示的圖4中各個引腳的相關描述:
圖5所示為移動音頻設備和第二音頻設備採用如圖4所示的第一連接陣列連接之間的連接示意圖。
如圖6所述,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音頻設備,包括:
第二殼體210,包括第二開口211,其中,第二殼體210在所述第二開口211處向所述音頻設備的內部凹陷,形成容置槽;
第二控制模組220,位於所述第二殼體內;
第二音頻輸出模組230,位於所述第二殼體210內,與所述第二控制模組連接,用於在所述第二控制模組的控制下音頻輸出;
第二連接陣列240,至少包括第二電源引腳和第二音頻引腳,位於所述第二殼體210內,與所述第二控制模組連接,且能夠與移動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其中,所述第二電源引腳,用於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位於所述容置槽內時,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電源引腳連接,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所述第二音頻引腳,用於與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音頻引腳連接,接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發送的音頻信號;
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230,用於發送的所述音頻信號。
本實施例提供的音頻設備可對應於前述實施例中的第二音頻設備,是與前述的移動音頻設備建立連接的音頻設備。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陣列240,可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連接陣列一致,可用於與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連接陣列連接。本實施例提供的第二連接陣列240包括的引腳示意圖也可以參見前述圖4。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音頻設備的外表面形式有容置槽方便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放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容止槽的槽尺寸和形狀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外形相適配。例如,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為藍牙耳機,則所述容置槽的形狀為耳機狀,槽深、槽寬及槽長都與耳機的高度、寬度及長度相適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音頻設備可以一邊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供電,一邊接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音頻信號,輸出所述音頻信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230,通常可採用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自身不支持的音頻輸出參數輸出所述音頻信號。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音頻輸出模組230可對應於揚聲器或喇叭等音頻輸出硬體,所述第二控制模組220可對應於處理器或處理電路或控制器等結構。
可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陣列240還包括:
第三檢測引腳,用於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檢測引腳連接;
所述第二控制模塊220,用於當所述第三檢測引腳與所述第一引腳連接後,確認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已建立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陣列240,還包括:
第四檢測引腳,用於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二檢測引腳連接,形成開機檢測連接;
所述第二控制模塊,用於通過所述檢測連接,確定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檢測引腳,與第一連接陣列中的第一檢測引腳對應,在移動音頻設備連接到本音頻設備上時,與所述第一檢測引腳對接或接觸,建立第二連接。
本實施例中的第四檢測引腳,與第一連接陣列中的第二檢測引腳對應,可用於檢測移動連接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在具體實現過程中,所述第二連接陣列中包括的引腳,透過所述第二開口向外略微凸起,所述第一連接陣列的引腳則略低於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連接到本音頻設備時,所述第二連接陣列的部分穿透所述第一開口,進入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內部與所述第一連接陣列形成對接。在具體實現時,也可以第一連接陣列略突出所述第一開口,而第二連接陣列略低於所述第二開口。但是優選為所述第一連接陣列的引腳則略低於所述第一開口的方式,這樣方便移動音頻設備被用戶佩戴。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模組220,還用於產生控制信號;其中,所述控制信號用於控制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運行狀態;所述第二連接陣列240,還包括:第二控制引腳,用於與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一控制引腳連接,用於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輸出所述控制信號。這裡的第二控制引腳,用於第一連接陣列中的第一控制引腳對應,用於控制移動音頻設備的與第三設備的配對或輸出音量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殼體可為矩形殼體,包括正面、背面、頂面、底面和分別連接正面、背面、頂面和頂面的兩個側面。所述正面為設置有供第二音頻輸出模組產生的聲音向外擴散的輸出孔的一面。所述背面與所述正面相反的面,頂面為音頻設備正放的時候,遠離地面的一面,所述底面為與所述頂面相反的一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開口211設置在所述側面,這樣的話,不管所述音頻設備放置如何放置,其側面都很少被遮擋,方便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連接。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應用於第二音頻設備中,包括:
步驟s210:檢測是否已通過第二連接陣列的第三檢測引腳與移動音頻設備建立第二連接;
步驟s220:當檢測到已建立所述第二連接時,通過所述第二連接陣列的第二電源引腳向所述移動音頻設備進行充電;
步驟s230:通過第二連接陣列的第四檢測引腳檢測所述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
步驟s240:當檢測到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處於開機狀態時,啟動所述移動音頻設備的第二音頻輸出模組;
步驟s250:通過所述第二連接陣列接收基於待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轉換的第一音頻信號;
步驟s260: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所述移動音頻設備輸出的第一音頻信號。
本實施例的信息處理方法為應用於第二音頻設備中的方法。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音頻輸出模組為第二音頻設備的音頻輸出模組,在啟動第二音頻輸出模組之前,需要檢測與移動音頻設備的連接是否已建立,建立連接之後,確定移動音頻設備是否處於開機狀態,若處於開機狀態則將從關閉狀態的第二音頻輸出模組切換在開機狀態,或位置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處於開機狀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音頻設備通過第二連接接收第一音頻信號,第二音頻輸出模組在開啟之後輸出所述第一音頻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若所述第一音頻信號為適合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的音頻信號,則控制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直接輸出,若第一音頻信號為適合移動音頻設備輸出的音頻信號,則所述第二音頻設備的控制模組,還可將所述第一音頻信號轉換成適合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的音頻信號,再有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在預設時間內未接收所述第一音頻信號且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沒有其他待輸出音頻信號時,關閉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
可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
當在預設時間內未接收到所述第一音頻信號,且第二音頻輸出模組有其他待輸出音頻信號時,控制所述第二音頻輸出模組輸出其他待輸出音頻信號。
以下結合上述實施例提供一個具體示例:
示例一:
本示例提供一種音頻輸出方法,應用於由第一音頻設備和第二音頻設備形成的音頻系統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音頻設備以耳機為例進行說明,所述第二音頻設備以音箱為例進行說明。
如圖8所示,本示例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s1:耳機與音箱連接;
步驟s2:音箱通過bt_det檢測到耳機已連接,分別進入步驟s3和步驟s4:
步驟s3:音箱給耳機充電;
步驟s4:音箱通過power_bt檢測耳機是否處於開機狀態,若開機則進入步驟s6,若關機則進入步驟s5;
步驟s5:音箱不開機,這裡的不開機為所述音箱的主機晶片和音頻輸出模組不工作,但是執行本示例操作流程的功率比主機晶片小的控制晶片是保持開機狀態的;
步驟s6:音箱開機;
步驟s7:音箱檢測是否有音頻信號輸入,若無,進入步驟s8,若有,進入步驟s9:
步驟s8:等待3分鐘,若3分鐘內無音頻信號輸入則音箱關機,並返回步驟s7,持續檢測3分鐘。
步驟s9:音箱播放接收的音頻信號。
示例二:
如圖9所示,本示例提供一種音頻系統,包括:耳機、音箱和耳機的控制設備。在本示例中所述耳機的控制設備為手機。
音箱的側面設置有容置槽和第二連接陣列,耳機背面設置有第一連接陣列。這裡的耳機的正面為用戶佩戴狀態下,朝向用戶耳蝸的部分。
耳機放到音箱的容置槽內之後,第一連接陣列和第二連接陣列就建立連接。此時,耳機切斷自身的音頻輸出模組,將從控制設備接收的音頻數據轉換音頻信號後發送給音箱,由音箱放大輸出。
圖10所示為耳機和音箱的部分示意圖。顯然音箱側面設置的容置槽與耳機的尺寸和形狀相適配。容置槽內設置有第二連接陣列,可與設置在耳機背面的第一連接陣列連接。
所述容置槽為音箱的外殼向音箱內部凹陷形成的一個開口的凹陷部位。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設備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以上所描述的設備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外,所顯示或討論的各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設備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的、機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個處理模塊中,也可以是各單元分別單獨作為一個單元,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硬體加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驟可以通過程序指令相關的硬體來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儲於一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該程序在執行時,執行包括上述方法實施例的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移動存儲設備、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