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13 12:02:20 1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管件塗層檢測設備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
背景技術:
工業的發展中,離不開石油、天然氣、水等自然資源的供給,在生活中更是如此。而石油、天然氣、水等自然資源的供給需要利用管道來實現運輸工作,因此,管件的需求也就隨之日益增大。
現有管件的外表面絕大多數會鍍上膜層或噴塗塗層,以此避免被腐蝕損壞管件,從而延長管件的使用壽命。而現有制管過程中,檢測操作員通過刻線治具對管件外表面進行交叉刻線,再通過膠布粘黏刻線處,接著撕起膠布,繼而來檢測管件塗層是否會隨膠布的撕起而從管件上脫落,進而來檢測塗層附著度。但是,現有刻線治具絕大多數為固定式刀具的刻線治具,從而無法根據實際使用要求來調節刀具的位置高度,進而無法適用於實際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
本申請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包括:
安裝本體,其上設有開口朝上的安裝槽口和貫穿所述安裝槽口底部的貫穿槽;
刀具,其套設於所述貫穿槽上,且其下端伸出所述安裝本體的下端面;
連接組件,其設於所述安裝槽口上,並與所述刀具相連接,且所述連接組件與所述刀具之間設有可插入調節塊的插入空間。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安裝槽口左側壁上開設有左導向讓位槽,其右側壁上開設有右導向讓位槽;
所述連接組件包括與所述安裝槽口相適配的上連接板、設於所述上連接板左側並與所述左導向讓位槽滑動連接的左滑動塊、設於所述上連接板右側並與所述右導向讓位槽滑動連接的右滑動塊,以及設於所述左滑動塊和所述右滑動塊之間且用於連接所述刀具的連接部件。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左滑動塊上設有朝所述左導向讓位槽右側凸起的左凸起部,所述右滑動塊上設有朝所述右導向讓位槽左側凸起的右凸起部,所述左凸起部上端和所述右凸起部上端的上端高度均低於所述上連接板的下端高度。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連接部件的製作材料為柔性材料。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該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還包括設於所述安裝槽口上的升降調節機構,所述升降調節機構與所述上連接板相連接,且用於驅動所述連接組件沿所述安裝槽口豎直方向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刀具沿所述貫穿槽豎直方向上下移動。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上連接板上側設有放置槽;
所述升降調節機構包括:
固定板,可拆卸連接於所述安裝槽口上側,且其上設有螺紋連接孔;
調節螺釘,其設於所述固定板上,並與所述螺紋連接孔相適配,且其下端伸出所述固定板下端面;
連接軸承,其設於所述放置槽內,套設與所述調節螺釘下端,且與所述調節螺釘旋轉連接。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該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還包括可拆卸連接於所述安裝本體左右兩側上的調節導向結構,當所述調節導向結構寬度調節至與管件管徑一致時,用於導向所述刀具沿管件長度方向移動。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調節導向結構包括:
左導杆,其設於所述安裝本體左側;
左螺杆,其設於所述左導杆一側,並與所述左導杆平行;
左夾板,其套設於所述左導杆和所述左螺杆上;
左正向調節螺母,其套設於所述左螺杆上,位於所述左夾板的左側;
左反向調節螺母,其套設於所述左螺杆上,位於所述左夾板的右側;
右導杆,其設於所述安裝本體右側;
右螺杆,其設於所述右導杆一側,並與所述右導杆平行;
右夾板,其套設於所述右導杆和所述右螺杆上;
右正向調節螺母,其套設於所述右螺杆上,位於所述右夾板的右側;
右反向調節螺母,其套設於所述右螺杆上,位於所述右夾板的左側。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所述左夾板的右側面和所述右夾板的左側面均為光滑面。
如上所述的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該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還包括可插入所述插入空間的插入調節塊,所述插入調節塊包括橫截面形狀為弧形的弧形插入調節塊和橫截面形狀為矩形的矩形插入調節塊,所述弧形插入調節塊的弧度與管件弧度相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申請有如下優點:
1、本申請通過所述插入空間以收容所述插入調節塊,繼而所述插入調節塊與所有所述刀具相接觸,且用於調節所有所述刀具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使所有所述刀具能依據所述插入調節塊形狀而進行排列,從而將固定式刀具實現為可調式刀具,使本申請不僅能滿足於沿管件長度方向刻線的使用情況,且還能滿足於沿管件徑向方向刻線的使用情況,進而大幅度提高本申請的適用性;同時也方便於操作員刻線工作,進而大大地提高本申請的方便性;
2、本申請在擰轉所述調節螺釘時,所述調節螺釘帶動所述連接軸承內圈轉動,避免所述上連接板幹涉所述調節螺釘旋轉運動,同時所述調節螺釘與所述螺紋連接孔相配合,實現所述調節螺釘帶動所述上連接板上下移動,從而所述升降調節機構驅動所述連接組件帶動所述刀具沿所述貫穿槽上下移動,進而體現出本申請通過精巧結構以實現操作方便的目的,有利於操作員提高刻線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局部分解的分解圖。
圖3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的前視圖,示出多把所述刀具與所述插入調節塊相適配時,多把所述刀具下端排列成與所述插入調節塊弧度一致的排列狀態。
圖4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安裝本體的局部立體圖。
圖5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固定板的立體圖。
圖6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上連接板的立體圖。
圖7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左滑動塊的立體圖。
圖8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右滑動塊的立體圖。
圖9是本申請實施例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中所述刀具的立體圖。
圖10是圖2的局部放大視圖ⅰ。
圖11是圖3的局部放大視圖ⅱ。
圖12是圖4的局部放大視圖ⅲ。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12所示。本申請所提及的一種可調仿形附著力測試刻線裝置,包括安裝本體1、刀具2、連接組件3、升降調節機構4、調節導向結構5和插入調節塊6。
具體地,所述安裝本體1上設有開口朝上的安裝槽口11和貫穿所述安裝槽口11底部的貫穿槽12。所述刀具2的數量為多把,並套設於與其數量相等的所述貫穿槽12上,且其下端伸出所述安裝本體1的下端面。所述連接組件3設於所述安裝槽口11上,並與所述刀具2相連接,且所述連接組件3與所述刀具2之間設有可插入調節塊的插入空間100。本申請通過所述插入空間100以收容所述插入調節塊6,繼而所述插入調節塊6與所有所述刀具2相接觸,且用於調節所有所述刀具2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高度,使所有所述刀具2能依據所述插入調節塊6形狀而進行排列,從而將固定式刀具實現為可調式刀具,使本申請不僅能滿足於沿管件長度方向刻線的使用情況,且還能滿足於沿管件徑向方向刻線的使用情況,進而大幅度提高本申請的適用性;同時也方便於操作員刻線工作,進而大大地提高本申請的方便性。
所述貫穿槽12的槽口寬度為0.7mm,且兩相緊鄰所述貫穿槽12之間的最短間距為1.3mm。其目的在於通過所述刀具2套設於所述貫穿槽12中,使所述刀具2所刻畫出線條與線條之間的間距為2mm,滿足於業內檢測標準。
所述安裝槽口11左側壁上開設有左導向讓位槽111,其右側壁上開設有右導向讓位槽112。所述連接組件3包括上連接板31、左滑動塊32、右滑動塊33和連接部件34。所述上連接板31與所述安裝槽口11相適配。所述左滑動塊32設於所述上連接板31左側並與所述左導向讓位槽111滑動連接。所述右滑動塊33設於所述上連接板31右側並與所述右導向讓位槽112滑動連接。所述連接部件34設於所述左滑動塊32和所述右滑動塊33之間且用於連接所述刀具2。其目的在於使所述連接組件3可相對於所述安裝槽口11上下滑動,進而達到所述連接組件3可帶動所述刀具2沿所述貫穿槽12上下移動。
所述左滑動塊32上設有朝所述左導向讓位槽111右側凸起的左凸起部321,所述右滑動塊33上設有朝所述右導向讓位槽112左側凸起的右凸起部331,所述左凸起部321上端和所述右凸起部331上端的上端高度均低於所述上連接板31的下端高度。其目的不僅在於形成所述插入空間100,且還可通過所述左凸起部321和所述右凸起部331相配合,繼而對所述插入調節塊6形成限位作用,進而進一步體現出本申請的適用性,同時也體現出本申請結構設計巧妙。
所述連接部件34的製作材料為柔性材料。其目的在於方便連接所述刀具2,且方便於所述刀具2與所述插入調節塊6接觸。
所述升降調節機構4設於所述安裝槽口11上,並與所述上連接板31相連接,且用於驅動所述連接組件3沿所述安裝槽口11豎直方向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刀具2沿所述貫穿槽12豎直方向上下移動。其優點在於方便調節所述刀具2下端的伸出長度。
所述上連接板31上側設有放置槽311。所述升降調節機構4包括固定板41、調節螺釘42和連接軸承43。所述固定板41拆卸連接於所述安裝槽口11上側,且其上設有螺紋連接孔411。所述調節螺釘42設於所述固定板121上,並與所述螺紋連接孔411相適配,且其下端伸出所述固定板41下端面。所述連接軸承43設於所述放置槽311內,套設與所述調節螺釘42下端,且與所述調節螺釘42旋轉連接。其優點在於當擰轉所述調節螺釘42時,所述調節螺釘42帶動所述連接軸承43內圈轉動,避免所述上連接板31幹涉所述調節螺釘42旋轉運動,同時所述調節螺釘42與所述螺紋連接孔411相配合,實現所述調節螺釘42帶動所述上連接板31上下移動,從而所述升降調節機構4驅動所述連接組件3帶動所述刀具2沿所述貫穿槽12上下移動,進而體現出本申請通過精巧結構以實現操作方便的目的,有利於操作員提高刻線的工作效率。
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可拆卸連接於所述安裝本體1左右兩側上。當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寬度調節至與管件管徑一致時,用於導向所述刀具2沿管件長度方向移動。其優點在於通過調節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寬度以適應於不同管徑管件的需求,進而更進一步地提高本申請的適用性。
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包括左導杆50、左螺杆51、左夾板52、左正向調節螺母53、左反向調節螺母54、右導杆55、右螺杆56、右夾板57、右正向調節螺母58和右反向調節螺母59。所述左導杆50設於所述安裝本體1左側。所述左螺杆51設於所述左導杆50一側,並與所述左導杆50平行。所述左夾板52套設於所述左導杆50和所述左螺杆51上。所述左正向調節螺母53套設於所述左螺杆51上,位於所述左夾板52的左側。所述左反向調節螺母54套設於所述左螺杆51上,位於所述左夾板52的右側。所述右導杆55設於所述安裝本體1右側。所述右螺杆56設於所述右導杆55一側,並與所述右導杆55平行。所述右夾板57套設於所述右導杆55和所述右螺杆56上。所述右正向調節螺母58套設於所述右螺杆55上,位於所述右夾板57的右側。所述右反向調節螺母59套設於所述右螺杆55上,位於所述右夾板57的左側。當從左往右擰轉所述左正向調節螺母53時,所述左夾板52經所述左正向調節螺母53驅動而沿所述左導杆50向所述安裝本體1中部靠攏;當從右往左擰轉所述右正向調節螺母58時,所述右夾板57經所述右正向調節螺母58驅動而沿所述右導杆55向所述安裝本體1中部靠攏;當從右往左擰轉所述左正向調節螺母53時,所述左夾板52經所述左正向調節螺母53驅動而沿所述左導杆50朝所述安裝本體1左側移動;當從左往右擰轉所述右正向調節螺母58時,所述右夾板57經所述右正向調節螺母58驅動而沿所述右導杆55朝所述安裝本體1右側移動。其優點在於通過調節所述左夾板52與所述右夾板57之間的寬度以適應於不同管徑管件的需求。
所述左夾板52的右側面和所述右夾板57的左側面均為光滑面。其優點不僅能夠避免擦傷管件塗層,且還能夠大幅度減少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被拉動時所產生的摩擦阻力。
所述插入調節塊6包括橫截面形狀為弧形的弧形插入調節塊和橫截面形狀為矩形的矩形插入調節塊。所述弧形插入調節塊的弧度與管件弧度相等,且當採用所述弧形插入調節塊插置於所述插入空間100時,其目的在於使所有所述刀具2下端排列成與管件弧度相適配的弧形,進而方便於本申請沿管件長度方向進行軸向刻線工作。當採用所述矩形插入調節塊插置於所述插入空間100時,其目的在於使所述刀具2下端呈直線排列,進而方便於本申請沿管件徑向進行徑向刻線工作。
本申請的工作原理:
徑向刻線時:
首先,將所述刀具2安裝於所述貫穿槽12上,並通過所述連接部件34連接於所述連接組件3上,且使所述刀具2下端伸出所述貫穿槽12;
隨之,將所述矩形插入調節塊插置於所述插入空間100內,使所述刀具2下端呈直線排列,且通過所述升降調節機構4將所述刀具2調節至適合位置高度,繼而沿管件徑向方向拉動所述安裝本體1,進而對管件塗層進行徑向刻線動作;
軸向刻線時:
待徑向刻線動作完成時,將所述矩形插入調節塊換置為所述弧形插入調節塊,使所述刀具2下端呈與管件弧度相適配的弧形排列;
接著,將所述調節導向結構5安裝於所述安裝本體1上,且通過調節所述左夾板52與所述右夾板57之間的寬度以適應於管件管徑大小,繼而在徑向刻線位置上沿管件軸向方向(也為長度方向)再次拉動所述安裝本體1,使所述刀具2所刻畫的軸線刻線與徑向刻線垂直交叉,完成整個刻線工作。
如上所述是結合具體內容提供的一種實施方式,並不認定本申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凡與本申請的方法、結構等近似、雷同,或是對於本申請構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術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本申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