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後撥鏈器用的籠式導板調整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8 14:25:20 3
專利名稱:自行車後撥鏈器用的籠式導板調整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整體涉及自行車用的後變速器。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用於沿軸向相對自行車多級鏈輪組件調整鏈條導向裝置的位置的調整機構。
騎自行車成為越來越普及的娛樂形式和運輸方式。而且,對於業餘愛好者和專業人員,騎自行車都是一種非常普及的競賽運功。不管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還是用於競賽,自行車工業一直在改進自行車的各種部件。自行車的傳動系統就是一個經過多次重新設計的自行車零件。
現在的自行車大多數是多速自行車,其允許騎車人選擇適當的傳動比以適應在自行車行駛過程中遇到的特定行駛條件。一種最普通的多速自行車傳動裝置組件形式是利用在一組前鏈輪和一組後鏈輪之間延伸的鏈條,其中前鏈輪安裝為與踏板一起旋轉,後鏈輪安裝在自行車後輪的後輪轂上以與其一起旋轉。通常使用兩個撥鏈器在鏈輪或齒輪之間移動鏈條。通常,大多數撥鏈器(前或後撥鏈器)包括固定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固定件或基礎件,和帶有鏈條導向裝置的可移動件,其中可移動件通過連杆組件支撐以相對固定件或基礎件運動。鏈條導向裝置具有一對導板,導板構成鏈條接收槽,接收槽用於接觸鏈條和在鏈輪之間移動鏈條。
在後撥鏈器情況下,鏈條導向裝置具有一對在導板之間可旋轉安裝的滑輪。而且後撥鏈器中的基礎件也通過水平軸或心軸可擺動地支撐在自行車車架上,鏈條導向裝置通過水平軸或心軸可擺動地安裝在可移動件上。彈簧布置在可移動件和鏈條導向裝置之間,用於向鏈條導向裝置施加張緊力。基礎件固定在自行車車架的叉端,鏈條導向裝置布置在多級鏈輪組件的徑向外徑。
當騎車人操作前撥鏈器轉換機構的變速操縱裝置時,操縱導管或纜索拉緊前撥鏈器使鏈條從一個齒輪或鏈輪向外移動到下一個齒輪或鏈輪,或者釋放前撥鏈器使鏈條從一個齒輪或鏈輪向外移動到下一個齒輪或鏈輪。兩樣,當騎車人操作後撥鏈器轉換機構的變速操縱裝置時,操縱導管或纜索拉緊後撥鏈器使其將鏈條從一個齒輪或鏈輪向內移動到下一個裡面的齒輪或鏈輪,或者釋放後撥鏈器使其將鏈條從一個齒輪或鏈輪向外移動到下一個齒輪或鏈輪。換句話說,當移動變速操縱裝置以釋放撥鏈器時,前撥鏈器將向內移動靠近自行車中心,而後撥鏈器將向外移動遠離自行車中心。
如在授權給Nagano並轉讓給Shimano的美國專利No.4,850,940中所公開的,包括其軸向位置相對多級鏈輪組件可調的鏈條導向裝置的傳統撥鏈器是公知的。具體地,Shimano的先前美國專利No.4,850,940展示了一種鏈條導向裝置用的調整機構,其具有通過調整螺釘不可旋轉地安裝在管形件上的外殼或可移動件。管形件通過固定銷和襯套聯接在鏈條導向裝置上。彈簧布置在管形件內部以旋轉偏壓管形件和外殼。外殼具有可在管形件上滑動的外圓柱形部分。外殼沒有聯接在固定銷上。由於外圓柱形部分的尺寸做成能夠在管形件上面滑動並且外殼沒有聯接在固定銷上,所以在這些元件之間存在某些間隙或遊隙。而且,由於存在該遊隙,外殼可在管形件上振動。這種振動可造成調整螺釘發生不利的旋轉。調整螺釘的這種旋轉可使鏈條導向裝置與自由輪鏈輪不成一直線。
因此,期望能有一種帶有能消除外殼和管形件之間的間隙或遊隙的外殼的調整機構。提供一個具有可在固定銷上滑動的內圓柱形部分的外殼可消除這種遊隙。同樣期望提供不會因振動而發生不利旋轉的調整螺釘。
由於以上原因,需要一種能夠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的撥鏈器。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到,本發明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這種需要和其它需要的。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後撥鏈器用的調整機構,其具有比現有技術的調整機構小的間隙。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易於裝配的後撥鏈器用的調整機構。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防松機構的後撥鏈器用調整機構。
本發明的前述目的可基本上通過提供一種調整機構來實現,該調整機構用於沿軸向調整自行車撥鏈器的鏈條導向裝置的位置。調整機構基本上包括一軸,一外殼,一固定元件,一偏壓件和一調整件,該調整件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外殼和所述固定元件之間,用於可移動地將所述外殼沿軸向支撐在所述軸上。該軸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外殼具有一附著部分和一第一管形導向部分。附著部分適合聯接在自行車撥鏈器的一連杆組件上。第一管形導向部分樞轉聯接在該軸的第一端。固定元件具有一第二管形導向部分,該部分聯接在軸的第二端。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從固定元件伸出並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同軸布置。偏壓件位於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且布置為在繞該軸沿一旋轉方向相對固定元件推壓外殼。
本發明的前述目的可基本上通過提供一種帶有調整機構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實現,該調整機構用於沿軸向調整自行車撥鏈器的鏈條導向裝置的位置。撥鏈器基本上包括一基礎件,一帶有鏈條導向裝置的可移動件和一連杆組件。基礎件布置為聯接在自行車的一部分上並樞轉支撐在帶有固定元件的第一軸上。可移動件適合在橫向上轉移自行車的鏈條。可移動件樞轉支撐在第二軸上,第二軸聯接在鏈條導向裝置的板元件上。連杆組件可移動地聯接在基礎件和可移動件之間,用於在一縮回位置和一伸出位置之間移動鏈條導向裝置。或者基礎件或者可移動件具有將其可移動地沿軸向支撐在在相應的第一或第二軸上的調整機構。調整機構具有第一管形導向部分,該部分從選定的部件伸出以樞轉接合相應的第一或第二軸。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從選定的元件伸出並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同軸布置。一偏壓件位於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且布置為繞相應軸沿一旋轉方向相對選定的元件推壓選定的部件。調整件可操作地聯接在選定的部件和選定的元件之間。
在優選實施例中,撥鏈器包括一基礎件,一帶有鏈條導向裝置的可移動件和一連杆組件。基礎件布置為聯接在自行車的一部分上並樞轉支撐在帶有固定元件的第一軸上。可移動件適合在橫向上轉移自行車的鏈條。可移動件樞轉支撐在第二軸上,第二軸聯接在鏈條導向裝置上。連杆組件可移動地聯接在基礎件和可移動件之間以在一縮回位置和一伸出位置之間移動鏈條導向裝置。在一個實施例中,可移動件具有一調整機構,該調整機構將所述可移動件可移動地沿軸向支撐在第二軸上。調整機構基本包括一第一管形導向部分,一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一偏壓件和一調整件,其中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從可移動件伸出以樞轉接合第二軸,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從鏈條導向裝置伸出並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布置,偏壓件位於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且布置為繞第二軸沿一旋轉方向相對鏈條導向裝置推壓可移動件,調整件可操作地聯接在可移動件和鏈條導向裝置之間。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基礎件具有一調整機構,調整機構將基礎件可移動地沿軸向支撐在第一軸上。
從下面結合附圖公開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出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特徵、方面和優點。
現在參考附圖,這些附圖構成該原始公開文本的一部分,其中
圖1為聯接有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後撥鏈器的傳統自行車一部分的局部側視圖;圖2為圖1所示自行車的局部後端正視圖,其中根據本發明的後撥鏈器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上;圖3為圖1和2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後撥鏈器可移動件的局部橫截面視圖,其中為展示目的去掉了某些部分;圖4為圖3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可移動件的分解橫截面視圖;圖5為圖1-4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後撥鏈器的調整機構的分解透視圖,其中為展示目的去掉了某些部分;圖6為圖3-5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可移動件的局部橫截面視圖,其中為展示第一安裝位置去掉了某些部分;圖7為圖3-5中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可移動件的局部橫截面視圖,其中為展示第二安裝位置去掉了某些部分;圖8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改型的基礎件的局部橫截面視圖,其中為展示目的去掉了某些部分。
首先參考圖1和2,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後撥鏈器10,其聯接在自行車的車架12上(圖1中僅示出了一部分)。更具體地,所示後撥鏈器10聯接在自行車車架12的後叉端部,自行車具有後齒輪組件,該組件具有多個後齒輪或鏈輪S,鏈條C以傳統方式地將後鏈輪S可操作聯接在一組前齒輪或鏈輪(未示出)上,以向自行車的後輪傳遞希望的旋轉力矩。
後撥鏈器10通過後撥鏈器纜索14以傳統方式聯接在後撥鏈器轉換機構上(未示出)。更具體地,撥鏈器10設計為在正常情況下被向外偏壓,使得鏈條C在正常情況下位於最外面的齒輪或鏈輪S上。換句話說,當騎車人移動後撥鏈器轉換機構時,纜索14拉緊後撥鏈器10以向內移動鏈條C以與下一個齒輪接合。換句話說,鏈條C被向內向自行車中心移動以與下一個較大的齒輪或鏈輪接合。
後撥鏈器10基本包括基礎件20,可移動件22,連杆組件24和鏈條導向裝置26。基礎件20可可移動件22可具有調整機構,如下所述,調整機構用於相對後鏈輪S軸向調整鏈條導向裝置26的位置。儘管所示為機械式撥鏈器,但對於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很明顯,調整機構可採用其它的撥鏈器形式如氣動式撥鏈器,電動撥鏈器或機電式撥鏈器。
通常,基礎件20牢固地聯接在車架12上以進行有限的旋轉運動,而且可移動件22通過連杆組件24聯接在基礎件20上。如下所述,鏈條導向裝置26樞轉聯接在可移動件22上。在現有技術中後撥鏈器10的基本操作是公知的。因此,這裡不再詳細討論或展示後撥鏈器10了。相反地,該公開文本集中討論可移動件22和第二實施例的基礎件20』的調整機構。
儘管所示基礎件20直接聯接在車架12上,但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出,可利用可拆卸的撥鏈器懸架或懸板(未示出)將後撥鏈器10的基礎件20連接在車架12上。這些形式的撥鏈器懸架(未示出)在該技術領域是公知的,因此這裡不對其進行討論或展示。
如圖1和2中所示,基礎件20具有外殼30,外殼30以傳統方式可旋轉地支撐在第一水平軸或心軸32上。基礎件還包括固定元件(止動板)34,固定元件34以傳統方式固定在第一軸32和車架12上。第一螺旋彈簧或偏壓件36繞軸32同軸安裝。第一彈簧36的第一端36a聯接在外殼30上,第二端36b聯接在止動板34上,螺旋部分36c繞第一軸32同軸布置。第一軸32是用螺紋聯接在自行車車架12上的螺栓,使得第一軸32形成一個樞軸線。基礎件20是較傳統的並可通過美國專利No.4,690,663進一步了解。基本上,第一彈簧36最好是傳統的螺旋彈簧,第一端36a固定在外殼30的軸向孔內,第二自由端36b接收在止動板34的軸向孔內。第一螺旋彈簧36的尺寸做成繞固定螺栓或軸32的軸定位。
基礎件20的外殼30可旋轉地支撐在第一水平軸32上。外殼30具有附著部分,該部分用於可擺動地繞第一軸32支撐連杆組件24和可移動件22。
連杆組件24包括一對連杆40a和40b,它們在第一端樞轉聯接在基礎件20的外殼30上,在其第二端樞轉聯接在可移動件22上。具體地,使用了四個銷43將連杆40a和40b樞轉聯接在基礎件20和可移動件22上。螺旋彈簧(未示出)聯接在連杆40a和40b之間,用於向正確的齒輪位置偏壓鏈條導向裝置26。
外連杆40a備有纜索固定螺栓41,用於將變速纜索14的內鋼絲自由端附著於其上。因此,當騎車人操作後撥鏈器轉換機構以拉緊變速纜索14的內鋼絲時,將使連杆40a和40b克服螺旋彈簧(未示出)的偏壓向內樞轉並使可移動件22和鏈條導向裝置26向內向自行車中心移動。這又使鏈條C從外面的齒輪向下一個裡面的齒輪移動。當然,如果移動後撥鏈器轉換機構以釋放變速纜索14的內鋼絲,則彈簧(未示出)將會移動連杆件40a和40b,使得鏈條導向裝置26將鏈條C從較大的齒輪向外移向較小的齒輪。
如圖1和2中所示,鏈條導向裝置26基本包括一對導板46a和46b,導向鏈輪或滑輪48可旋轉地聯接在導板46a和46b之間,張緊鏈輪或滑動50可旋轉地聯接在46a和46b之間。導向鏈輪48和張緊鏈輪50以傳統方式與鏈條C接合。因此,這裡不再詳細討論或展示鏈條導向裝置26的其它零件了。滑動48和50以反S形與驅動鏈條C接合,從而將鏈條C引導到多級鏈輪組件的希望的鏈輪S上。
鏈條導向裝置26通過第二水平軸或心軸52可移動地支撐在可移動件22上。具體地,水平軸或心軸52的一端牢固地聯接在導板46b上的孔內。鏈條導向裝置26可沿第二軸52軸向移動並繞第二軸52的的軸線樞轉。在所示實施例中,水平軸或心軸52鉚接在導板46b上。當然,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出,軸52可以其它方式附裝在導板46b上。
可移動件22樞轉安裝在水平軸52上,水平軸52與第一水平軸32基本平行。有利的是,水平軸52在其中間部分備有環形凹槽52a以接收潤滑劑或潤滑油,使得可移動件22可在軸52上平滑地樞轉和/或滑動。可移動件22具有附著部分,該部分通過一對樞銷43樞轉聯接在連杆40a和40b上。
可移動件22基本包括外殼60,調整機構62,固定元件64和第二彈簧66。外殼60樞轉聯接在連杆組件24上,固定元件64通過第二軸52牢固地固定在導板46b上。
調整機構62聯接在外殼60和固定元件64之間,使得鏈條導向裝置26可沿第二軸52軸向移動以改變鏈條導向裝置26的軸向位置。下面將對調整機構62進行更詳細的討論。
外殼60還包括一空腔,空腔中接收固定元件64。外殼60的空腔具有位於中心的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該部分形成一盲孔,用於將第二軸的第一端樞轉並可滑動地接收於其中。環形管狀凹進部分72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形成,用於將固定元件64可滑動地接收於其中。
固定元件64基本包括帶有環形凸緣88的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安裝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一端的第一襯套82,安裝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另一端的第二襯套84以及位於第二襯套84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之間的至少一個墊圈86。固定元件64通過第二軸52固定在導板46b上。具體地,第二軸52的第二端直徑減小以形成一個抵靠肩部,以將使固定件64固定靠在導板46b上。
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設計為繞第二軸52旋轉。特別是,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不可旋轉地聯接在外殼60上,使得它們繞第二水平軸52一起旋轉。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具有向內延伸的環形凸緣88,凸緣88與第二襯套84接合。其間布置有墊圈86的凸緣88和襯套84配合以繞軸52可旋轉地固定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
第一襯套82是環形環狀件,其通過螺栓90牢固地聯接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第一端或自由端上。第一襯套82具有中心孔82a和軸向延伸的孔82b,其中孔82a可滑動地接收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孔82b用於接收第二彈簧66的第一端66a。因此,第二彈簧66的第一端66a向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和外殼60施加旋轉偏壓力,其中外殼60不可旋轉地聯接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上。
第二襯套84是具有中心孔84a的環狀件,第二軸52位於中心孔84a內。第二襯套84具有階梯形外周表面。第二襯套84的外周表面形成環形肩部84b,肩部84b的尺寸做成與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環形凸緣88重疊。
墊圈86位於第二導向部分80的環形凸緣88和第二襯套84的環形肩部84b之間,用於減少其間的摩擦。因此,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繞第二襯套84可旋轉地固定。第二襯套84通過銷96不可旋轉地在導板46b上,銷96從導板46b伸入到第二襯套84的軸向延伸的孔84c內。第二襯套84還具有第二軸向的孔84d,孔84d用於接收第二彈簧66的第二端66b。第二軸向孔84d與導板46b上的孔94對齊,使得第二彈簧66的第二端66b也直接與導板46b接合。因此,通過第二彈簧66使鏈條導向裝置26被繞第二軸52的軸線偏壓。
可移動件22的調整機構62基本包括聯接在外殼60上的第一凸耳件100,聯接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上的第二凸耳件101,和帶有防松機構104的調整件或螺釘103。第一和第二凸耳件100和101分別從外殼60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外壁向外伸出。第一和第二凸耳件100和101分別具有帶螺紋的孔105和106,用於螺旋接收調整螺釘103。調整螺釘103插入到凸耳件100和101內。調整螺釘103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相對外殼60的軸向位置,從而構成調整裝置。
調整螺釘103具有頭部110和杆部111。頭部110具有工具接收凹口110a,用於接收工具以使螺釘103旋轉。杆部111具有第一組右旋螺紋111a和第二組左旋螺紋111b。因此,凸耳件100和101的帶螺紋孔105和106相對彼此具有不同的螺旋方向。因此,調整螺釘103的第一組螺紋111a和帶螺紋孔105的螺旋方向與調整螺釘103的第二組螺紋111b和帶螺紋孔106不同。換句話說,帶螺紋孔105和106分別具有相應的右旋和左旋螺紋。調整螺釘103的旋轉使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產生遠離或接近外殼60的軸向運動。
防松機構104繞調整螺釘103的杆部111安裝。防松機構104基本包括卡環114,螺旋彈簧116和固定墊圈117,其中卡環114接收在調整螺釘103桿部111上的環形凹槽115內,固定墊圈117不可旋轉地固定在調整螺釘103的杆部111上。彈簧116設計為保持固定墊圈117靠在凸耳件100上並使螺釘103的螺紋111a和111b與孔105和106的螺紋處於軸向壓縮狀態。
固定墊圈117具有非圓形孔118,孔具有一對相對間隔開的平面119,平面119與調整螺釘103桿部的一對平面111c接合。因此,固定墊圈117不可旋轉地聯接在調整螺釘103上,但可在調整螺釘103的杆部111上軸向滑動。固定墊圈117最好還包括四個凹口120,凹口120與在第一凸耳件100上形成的四個凸起部100a接合。這些凹口120和凸起部100a配合以防止調整螺釘103旋轉。因此,防止了調整螺釘103與凸耳件101的孔106意外地脫開。
通過本發明的布置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將調整機構62裝配起來。首先,裝配固定元件64。首先將墊圈86和第二襯套84插入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內,使得第二襯套84和墊圈86靠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環形凸緣88上。然後,將彈簧66插入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內,使得彈簧66的第二端66b與第二襯套84內的孔84d接合。現在可將第一襯套82插入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端部,使得彈簧66的第一端66a接合在第一襯套82的孔82b內。現在可通過螺釘90將第一襯套82固定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上。
現在可通過鉚接在鏈條導板46b上的第一軸52將固定元件64固定到鏈條導板46b上。當將固定6到導板46b上時,重要的是第二襯套84固定在銷96上並且彈簧66的第二端66b插入到導板46b的孔94內。
然後,首先將上面帶有彈簧116和固定墊圈117的調整螺釘103擰入到外殼60的第一凸耳件100內。現在將外殼60安裝到固定元件64和第二軸52上,使得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與第二軸52緊密接合。特別是,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與第二軸52對齊並插入在上面。而且,第一襯套82與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的外表面接合。因此,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現在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同軸安裝,其中第一襯套82在其間產生平滑的滑動。這種布置方式在軸52和外殼60之間只產生非常小的不利間隙。
然後,調整螺釘103的自由端與第二凸耳件101的帶螺紋孔106接觸。因此,現在旋轉調整螺釘103,使得第一組螺紋111a使調整螺釘103從第一凸耳件100軸向移出,而第二組螺紋111b同時擰入到第二凸耳件101的第二帶螺紋孔106內。當螺釘103充分接合在第二凸耳件101的第二帶螺紋孔106內時,壓縮彈簧116就被壓縮並且可將卡環114插入到調整螺釘103的凹槽115內。現在這就會向固定墊圈117施加軸向力,防止調整螺釘103意外地旋轉。現在可進一步鬆開螺釘103以進行運輸。
第二實施例現有參考圖8,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撥鏈器10』的一部分。由於撥鏈器10』的其餘部分是傳統的並可通過參考第一實施例進行理解,所以僅表示了撥鏈器10』的基礎件20』。
撥鏈器10』的基礎件20』備有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調整機構62』,但不是安裝在可移動件22上,而是安裝在基礎件20』上。由於基礎件20』的調整機構62』的構造與第一實施例可移動件的調整機構62基本相同,所以這裡對該實施例不進行詳細討論和展示了。而且,由於兩個實施例之間的這些相似性,該實施例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零件用與第一實施例一樣的參考標號表示,但帶有一個上標符號(』)。
在該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水平軸或心軸32』牢固地聯接在自行車車架12上。更具體地,第一軸32』的一端擰入在自行車車架12的孔內。如圖8中所示,基礎件20』具有外殼30』,外殼30』可旋轉地支撐在第一水平軸或心軸32』上。基礎件20』還包括固定在軸32』和車架12』上的固定元件(止動板)34』。第一螺旋彈簧或偏壓件36』繞軸32』同軸安裝。第一彈簧36』具有第一端36a』,第二端36b』和螺旋部分36c』,其中第一端36a』可操作地聯接在外殼30』上,第二端36b』聯接在固定板34』上,中間部分36c』繞螺栓32』的軸線同軸布置。
軸32』是用螺紋聯接在自行車車架12上的螺栓,使得軸32』形成一樞軸線。基礎件20』的外殼30』具有用於旋轉第一水平軸32』以將其附裝到車架12上的蓋30a』。外殼30』具有用於繞第一軸32』可擺動地支撐連杆組件和可移動件的附著部分。
優選的是,水平軸32』在其中間部分備有用於接收滑潤劑或潤滑脂的環形凹槽32a』,使得基礎件20』可在軸32』上平滑地樞轉和/或滑動。基礎件20』具有樞轉聯接在連杆組件的連杆上的附著部分。
基礎件20』基本包括外殼30』,調整機構62』,固定元件64』和第二彈簧36』。外殼30樞轉聯接在連杆組件上,而固定元件64』通過軸32』牢固地固定在車架12上。
調整機構62』聯接在外殼30』和固定元件64』之間,使得鏈條導向裝置可沿第二軸32』軸向移動以改變鏈條導向裝置的軸向位置。
外殼30』具有空腔,該空腔將固定元件64』接收於其中。外殼30』的空腔具有位於中心的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該部分形成一盲孔以將第二軸32』的第一端樞轉並可滑動地接收於其中。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70』形成的環形管狀凹進部分72』用於將固定元件64』可滑動地接收於其中。
固定元件64』基本包括止動板34』,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安裝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一端的第一襯套82』,在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另一端的第二襯套84』,以及位於第二襯套84』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之間的至少一個墊圈86』。
基礎件20』的調整機構62』基本包括聯接在外殼30』上的第一凸耳件100』,第二凸耳件101』和帶有防松機構104』的調整件或螺釘103』。第一和第二凸耳件100』和101分別位於外殼30』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的單側壁上。第一和第二凸耳件100』和101』具有用於螺旋接收調整螺釘103』的帶螺紋孔105』和106』。調整螺釘103』插入到凸耳件100』和101』內。調整螺釘103』調整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相對外殼30』的軸向位置。
調整螺釘103』具有頭部110』和杆部111』。頭部110』具有用於接收工具以使螺釘103』旋轉的工具接收凹口110a』。杆部111』具有第一組右旋螺紋111a』和第二組左旋螺紋111b』。因此,凸耳件100』和101』的帶螺紋孔105』和106相對彼此具有不同螺旋方向。因此,調整螺釘103』的第一組螺紋111a』和帶螺紋孔105』的螺旋方向與調整螺釘103』的第二組螺紋111b』和帶螺紋孔106』不同。換句話說,帶螺紋孔105』和106』分別具有相應的右旋螺紋和左旋螺紋。旋轉調整螺釘103』使第二管形導向部分80』產生遠離或接近外殼30』的軸向運動。由於基礎件20』的調整機構62』的構造與第一實施例可移動件22的調整機構62基本相同,所以這裡不再詳細討論或展示該實施例的調整機構62』了。
防松機構104』繞調整螺釘103』的杆部111』安裝。防松機構104』基本包括卡環114』,螺旋彈簧116』和固定墊圈117』,其中卡環114』接收在調整螺釘103』杆部111』上的環形凹槽內,固定墊圈117』不可旋轉地固定在調整螺釘103』的杆部111』上。由於基礎件20』的防松機構104』的構造與第一實施例可移動件22的防松機構104基本相同,所以這裡不再詳細討論和展示該實施例的防松機構104』了。
儘管只選擇了選定的實施例來展示本發明,但從該公開文本中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會明顯地看到,在不偏離如後附權利要求中限定的本發明範圍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化和變型。而且,前面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描述僅僅是為展示目的的,而不是為限制本發明的,本發明由後附權利要求及其等效表達限定。
權利要求
1.用於在軸向調整自行車撥鏈器的鏈條導向裝置的位置的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包括一軸,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一外殼,其具有一附裝點和一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其中附裝點適合聯接在自行車撥鏈器的一連杆組件上,第一管形導向部分樞轉聯接在所述軸的所述第一端;一固定元件,其帶有聯接在所述軸的所述第二端的一第二管形導向部分,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從所述固定元件伸出並繞所述第一管形導向部分設置;一偏壓件,其位於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布置為繞所述軸在一旋轉方向上相對所述固定元件推壓所述外殼;一調整件,其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外殼和所述固定元件之間以將所述外殼可移動地沿軸向支撐在所述軸上。
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具有一帶第一孔的第一凸耳件,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具有一與所述第一凸耳件相對並具有第二孔的第二凸耳件,所述調整件包括一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內的螺釘。
3.根據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孔在第一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第二孔在與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螺釘具有與所述第一孔的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一組螺紋和與所述第二孔的所述第二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二組螺紋。
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防松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包括一防松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彈簧,該彈簧繞所述螺釘布置以向所述第一和第二組螺紋施加一軸向力。
7.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軸包括其中有滑潤劑的凹槽。
8.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一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8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所述軸和所述固定元件之間的一第二襯套。
10.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偏壓件是一彈簧,彈簧的第一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固定元件上,第二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外殼上,螺旋部分軸向定位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10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一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0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的所述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襯套上,所述第一襯套不可旋轉地聯接在所述外殼上。
13.根據權利要求12中所述的調整機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所述軸和所述固定元件之間的一第二襯套。
14.自行車用的撥鏈器,包括一基礎件,其布置為聯接在自行車的一部分上並樞轉支撐在帶有固定元件的第一軸上;一可移動件,其適合在橫向上轉移自行車的鏈條,所述可移動件樞轉支撐在第二軸上,此第二軸聯接在鏈條導向裝置的一板件上;一連杆組件,其可移動地聯接在所述基礎件和所述可移動件之間以在一縮回位置和一伸出位置之間移動所述鏈條導向裝置,和所述件之一具有一調整機構,此調整機構將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可移動地軸向支撐在所述軸的相應之一上,所述調整機構包括一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其從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伸出以與所述軸的所述相應之一樞轉接合,一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其從所述元件之一伸出並繞所述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布置,一偏壓件,其位於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布置為繞所述軸的所述相應之一在一旋轉方向上相對所述元件的所述之一推壓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一調整件,其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和所述元件的所述之一之間。
15.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具有帶第一孔的第一凸耳件,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耳件相對並具有第二孔的第二凸耳件,所述調整件包括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內的螺釘。
16.根據權利要求15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孔在第一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第二孔在與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螺釘具有與所述第一孔的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一組螺紋和與所述第二孔的所述第二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二組螺紋。
17.根據權利要求16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防松機構。
18.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包括一防松機構。
19.根據權利要求16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彈簧,此彈簧繞所述螺釘布置以向所述第一和第二組螺紋施加一軸向力。
20.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軸的所述相應之一包括一其中有滑潤劑的凹槽。
21.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一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22.根據權利要求21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所述軸的所述相應之一和所述元件的所述之一之間的一第二襯套。
23.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偏壓件是一彈簧,彈簧的第一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元件的所述之一上,第二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上,螺旋部分軸向定位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24.根據權利要求23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一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25.根據權利要求23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的所述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襯套上,所述第一襯套不可旋轉地聯接在所述構件的所述之一上。
26.根據權利要求25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第二襯套位於所述軸的所述相應之一和所述元件的所述之一之間。
27.根據權利要求14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杆組件包括一對上面聯接有一偏壓件的連杆件。
28.自行車用撥鏈器,包括一基礎件,其布置為聯接在自行車的一部分上並樞轉支撐在一第一軸上;一可移動件,其適合在橫向上轉移自行車的鏈條,所述可移動件樞轉支撐在一第二軸上,此第二軸聯接在一鏈條導向裝置上;和一連杆組件,其可移動地聯接在所述基礎件和所述可動件之間以在一縮回位置和一伸出位置之間移動所述鏈條導向裝置,所述可移動件具有一調整機構,此調整機構將所述可移動件可移動地軸向支撐在所述第二軸上,所述調整機構包括一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其從所述可移動件伸出以與所述第二軸樞轉接合,一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其從所述鏈條導向裝置伸出並繞所述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布置,一偏壓件,其位於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並布置為繞所述第二軸在旋轉方向上相對鏈條導向裝置推壓所述可移動件,一調整件,其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可移動件和所述鏈條導向裝置之間。
29.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可移動件具有帶第一孔的第一凸耳件,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具有與所述第一凸耳件相對並具有第二孔的第二凸耳件,所述調整件包括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孔內的螺釘。
30.根據權利要求29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孔在第一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第二孔在與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反的第二螺紋方向上制有螺紋,所述螺釘具有與所述第一孔的所述第一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一組螺紋和與所述第二孔的所述第二螺紋方向相對應的第二組螺紋。
31.根據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防松機構。
32.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包括一防松機構。
33.根據權利要求30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調整件還包括一彈簧,此彈簧繞所述螺釘布置以向所述第一和第二組螺紋施加一軸向力。
34.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軸包括一其中有滑潤劑的凹槽。
35.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一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36.根據權利要求35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還包括位於所述第二軸和所述鏈條導向裝置之間的一第二襯套。
37.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偏壓件是一彈簧,彈簧的第一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鏈條導向裝置上,第二端可操作地聯接在所述可移動件上,螺旋部分軸向定位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38.根據權利要求37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上聯接有第一襯套,所述第一襯套布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管形導向部分之間。
39.根據權利要求37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彈簧的所述第二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襯套上,所述第一襯套不可旋轉地聯接在所述可移動件上。
40.根據權利要求39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所述第二軸和所述鏈條導向裝置之間一第二襯套。
41.根據權利要求28中所述的自行車用撥鏈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杆組件包括一對上面聯接有一偏壓件的連杆件。
全文摘要
提供了自行車撥鏈器用的調整機構,其可調整鏈條導向裝置的軸向位置。撥鏈器基本具有基礎件,帶鏈條導向裝置的可移動件和連杆組件。調整件可操作地聯接在可移動件和鏈條導向裝置之間。在一個實施例中,可移動件具有調整機構,調整機構將可移動件可移動地軸向支撐在第二軸上。調整機構基本具有第一管形導向部分,該部分從可移動件伸出以與第二軸樞轉接合。第二管形導向部分從鏈條導向裝置伸出並繞第一管形導向部分布置。
文檔編號B62M9/00GK1305917SQ00125980
公開日2001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14日
發明者福田雅彥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