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9-14 14:16:25 1
專利名稱: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無定位止口的軸承蓋定位結構。
背景技術:
用於定位發動機的曲軸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一般包括軸承座、與軸承座配合的軸承蓋,其中,軸承蓋對發動機的曲軸的安裝有直接影響,也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工作安全性。 軸承蓋的定位方式決定了軸承蓋的重複定位精度、機加工難易程度和裝配拆卸的難易程度。如果軸承蓋的重複定位精度不夠,會造成軸瓦及曲軸磨損,影響發動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常軸承蓋與軸承座定位方式主要有1)採用止口定位軸承蓋的兩個端面與缸體上的軸承座過盈配合。採取這種定位方式只能限制軸承蓋的五個自由度,沿曲軸軸向方向上的軸承蓋不能限制,會導致定位不足的情況,且採用過盈配合會增加裝配拆卸的難度;2) 採用兩個定位止口和一個定位銷(或定位銷套)定位,在定位銷的作用下,會出現過定位的情況。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保證軸承蓋與軸承座之間既不會定位不足又不會過定位的,加工、裝配拆卸均很簡單方便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包括軸承座、與所述軸承座配合的軸承蓋,所述軸承蓋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連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一圓弧面,所述第一端面設置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端面設置有第二螺栓孔,所述軸承座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連接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的第二圓弧面,所述第三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對應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四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螺栓孔對應的第四螺栓孔,還包括以及兩端分別伸入至所述軸承蓋和所述軸承座內部用於定位的定位銷和定位銷套。優選的,所述第一端面通過定位銷與所述第三端面配合定位,所述第二端面通過定位銷套與所述第四端面配合定位。優選的,所述第二端面上設置有圍繞所述第二螺栓孔的第一定位銷孔,所述第四端面上設置有圍繞所述第四螺栓孔的第二定位銷孔,所述第一定位銷孔與第二定位銷孔配合容納所述定位銷套。優選的,所述定位銷套與所述第二定位銷孔過盈配合,所述定位銷套與所述第一定位銷孔間隙配合。優選的,所述第一端面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槽,所述第三端面上對應位置設置有第三定位銷孔,所述第一定位銷槽與所述第三定位銷孔配合容納所述定位銷。優選的,所述定位銷與所述第三定位銷孔過盈配合,所述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銷槽為間隙配合。[0010]優選的,所述第一定位銷槽設置於所述第一端面與所述第一圓弧面結合邊的對邊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利用兩端分別伸入至軸承蓋和軸承座的定位銷和定位銷套定位,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同時,既避免了現有技術採用定位銷套和定位止口而導致過定位,又避免了採用止口定位而導致定位不足,同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簡單可靠,裝配、拆卸方便快速,且即便軸承蓋反覆拆裝,也不影響其定位的準確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的主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的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的局部剖視圖;圖3為圖1中的軸承座的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圖4為圖1中的軸承蓋的結構示意圖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利用兩端分別伸入至軸承蓋和軸承座的定位銷和定位銷套定位,而不採用軸承蓋的兩個端面與缸體上的軸承座過盈配合定位方式,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同時,避免了現有技術採用定位銷套和定位止口而導致過定位,同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簡單可靠,裝配、拆卸方便快速,且即便軸承蓋反覆拆裝,也不影響其定位的準確性。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包括軸承座1、與軸承座1配合的軸承蓋2,軸承蓋2包括第一端面21、第二端面22、連接第一端面21 和第二端面22的第一圓弧面28。第一端面21設置有第一螺栓孔25,第二端面22設置有第二螺栓孔26。軸承座1包括第三端面13、第四端面14、連接第三端面13和第四端面14 的第二圓弧面18。第二圓弧面18與第一圓弧面觀配合形成安裝並定位發動機曲軸的主軸承孔50。第三端面13上設置有與第一螺栓孔25對應的第三螺栓孔15,第四端面14上設置有與第二螺栓孔26對應的第四螺栓孔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還包括兩端分別伸入至軸承蓋2和軸承座1內部用於定位的定位銷30和定位銷套31。第一端面21通過定位銷30與第三端面13配合定位,第二端面22通過定位銷套 31與第四端面14配合定位。第二端面22上設置有圍繞第二螺栓孔沈的第一定位銷孔27,第四端面14上設置有圍繞第四螺栓孔16的第二定位銷孔17,第一定位銷孔27與第二定位銷孔17配合容納所述定位銷套31。第一端面21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槽四,第三端面13上設置有第三定位銷孔19, 第一定位銷槽四與第三定位銷孔19配合容納定位銷30。為使裝配、拆卸更為容易、方便,定位銷套31與第二定位銷孔17過盈配合,定位銷套31與第一定位銷孔27為間隙配合;定位銷30與第三定位銷孔19過盈配合,定位銷30 與第一定位銷槽四為間隙配合。[0022]第一定位銷槽四設置於第一端面21與第一圓弧面觀結合邊的對邊上。為了避免發動機工作過程中,發動機曲軸的軸承蓋發生一定程度的移動,需要通過固定結構將軸承蓋固定與發動機缸體軸承座上。為了保證18曲面和觀曲面呈圓孔形, 本實用新型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在加工時,先用軸承蓋螺栓將軸承蓋2固定於軸承座1上, 然後進行合鏜加工後將兩者分開再裝入曲軸,最後將兩者配合緊固。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將定位銷30壓入軸承座1的第三定位槽19內,將定位銷套31壓入軸承座1的第二定位銷孔 17內,兩者皆為過盈配合。然後將軸承蓋2置於軸承座1上方,使軸承蓋2與軸承座1配合,在此過程中,利用第一定位銷孔27與定位銷套31的配合、利用第一定位銷槽四與定位銷30的配合來定位軸承蓋2。此時即限制了軸承蓋2的沿X、Y軸平移以及繞X、Y、Z軸轉動五個自由度。定位銷套31與第一定位銷孔27間隙配合。定位銷30與第一定位銷槽四間隙配合。最後將第一軸承蓋螺栓61旋入第一螺栓孔25、第三螺栓孔15中,將第二軸承蓋螺栓62旋入第二螺栓孔沈、第四螺栓孔16中,利用第一軸承蓋螺栓61、第二軸承蓋螺栓 62將軸承蓋2與軸承座1固定在一起,限制軸承蓋2的沿Z軸平移的自由度。本實用新型採用定位銷套和定位銷的方式來定位軸承蓋,簡單可靠,裝配、拆卸方便快速,且第一定位銷槽四設置於第一端面21與第一圓弧面觀結合邊的對邊上,這樣設計使第一定位銷槽四的加工更為方便,且一側形成開口,不會形成過定位而造成裝拆困難。本實用新型的軸承蓋由於加工了一個定位銷槽和定位銷孔,減輕了自身的重量。不同於止口定位的軸承蓋,本技術方案可以減少軸承蓋兩個端面的加工截面積, 減少加工成本。不同於止口定位的軸承蓋,本技術方案無需考慮與軸承蓋的兩個止口端面的結合,由此曲軸箱可以採用最優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曲軸箱的重量。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包括軸承座、與所述軸承座配合的軸承蓋,所述軸承蓋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連接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一圓弧面,所述第一端面設置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端面設置有第二螺栓孔,所述軸承座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連接所述第三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的第二圓弧面,所述第三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栓孔對應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四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螺栓孔對應的第四螺栓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以及兩端分別伸入至所述軸承蓋和所述軸承座內部用於定位的定位銷和定位銷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端面通過定位銷與所述第三端面配合定位,所述第二端面通過定位銷套與所述第四端面配合定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端面上設置有圍繞所述第二螺栓孔的第一定位銷孔,所述第四端面上設置有圍繞所述第四螺栓孔的第二定位銷孔,所述第一定位銷孔與第二定位銷孔配合容納所述定位銷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銷套與所述第二定位銷孔過盈配合,所述定位銷套與所述第一定位銷孔間隙配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端面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槽,所述第三端面上對應位置設置有第三定位銷孔,所述第一定位銷槽與所述第三定位銷孔配合容納所述定位銷。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銷與所述第三定位銷孔過盈配合,所述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銷槽為間隙配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定位銷槽設置於所述第一端面與所述第一圓弧面結合邊的對邊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包括軸承座、與軸承座配合的軸承蓋,軸承蓋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第一端面設置有第一螺栓孔,第二端面設置有第二螺栓孔,軸承座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三端面上設置有與第一螺栓孔對應的第三螺栓孔,第四端面上設置有與第二螺栓孔對應的第四螺栓孔,還包括以及兩端分別伸入至軸承蓋和軸承座內部用於定位的定位銷和定位銷套。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在保證定位精度的同時,避免了現有技術採用定位銷套和定位止口而導致過定位的情況,同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蓋的定位結構簡單可靠,裝配、拆卸方便快速,且即便軸承蓋反覆拆裝,也不影響其定位的準確性。
文檔編號F16C35/00GK202140452SQ201120259579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1日
發明者劉強, 安術, 譚永奎 申請人:北京汽車動力總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