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二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9-17 22:50:40 5
專利名稱:機動二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排氣裝置支承在車架上的機動二輪車,特別涉及排氣裝置的支承構造的改進。該機動二輪車中,發動機在後輪的前方搭載在車架上,排氣裝置備有排氣消音器,並且與設在發動機本體上的排氣口連接。
背景技術:
已往的機動兩輪車,如日本特開平5-131963號公報所示,排氣裝置備有的排氣消音器,沿機動兩輪車的前後方向長長地形成,並配置在後輪的一側,排氣裝置連接著的發動機排氣口,並配置在靠近車身中心線的位置。
但是,若把上述已往那樣地排氣裝置支承在車架上時,由於排氣裝置整體配置在車身中心線的一側,所以必須在除了排氣裝置與發動機本體連接的部分之外的若干部位將排氣裝置牢固地支承在車架上,這樣,支承排氣裝置的零部件數目增多,將排氣裝置往車架上組裝時的組裝工作量也多。
發明目的本發明是鑑於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少支承排氣裝置的零部件數目、減少組裝工作量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
技術方案及技術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權利要求1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該機動兩輪車,發動機E在後輪前方搭載在車架上,備有排氣消音器並與設在發動機的發動機本體上的排氣口連接的排氣裝置支承在車架上,其特徵在於,上述排氣消音器沿著車架的寬度方向長長地形成,並配置在發動機與後輪之間,第1排氣管連接排氣消音器的一端和上述排氣口,第2排氣管與上述排氣消音器和該排氣消音器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第1排氣管的第1重心和第2排氣管的第2重心的直線上,第1排氣管的上遊端固定在發動機本體上,上述排氣消音器在第2重心處支承在車架上。
根據該構造,在通過排氣裝置重心的直線上,排氣裝置支承在發動機(該發動機搭載在車架上)的發動機本體和車架上,這樣,可減小作用在排氣裝置支承部上的彎曲荷重,用排氣裝置的前後2個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強度支承排氣裝置。而且,上述2個部位之中的第1排氣管支承在發動機本體上的支承部,是排氣裝置與發動機本體的連接部,用於支承排氣裝置的專用支承部是把排氣消音器支承在車架上的一個部位,這樣,可減少支承排氣裝置的零部件數目,同時減少組裝工作量。
權利要求2的發明,是在權利要求1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中,其特徵在於,把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後輪的驅動鏈配置在車身中心線的一側,相對於車身中心線在與驅動鏈的相反側配置著第1排氣管的第1重心、排氣消音器和第2排氣管的第2重心。
根據該構造,可避免與發動機及後輪間的驅動力傳遞系統的幹擾,使排氣消音器極力靠近發動機,可確保距地面高度,並且降低重心,另外,排氣裝置的組裝也容易。
權利要求3的發明,是在權利要求2記載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中,其特徵在於,上述排氣消音器的一端形成為沿鉛直面的平面狀,並且比驅動鏈靠近車身中心線地被配置。
根據該構造,在驅動鏈的擺動所需空間的側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氣消音器。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機動兩輪車的側面圖。
圖2是圖1的要部放大圖。
圖3是表示曲軸箱內的縱斷面側面圖。
圖4是圖2的4向視底面圖。
圖5是圖2的5-5線斷面圖。
實施例下面,參照附圖所示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至圖5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圖1是機動兩輪車的側面圖。圖2是圖1的要部放大圖。圖3是表示曲軸箱內的縱斷面側面圖。圖4是圖2的4向視底面圖。圖5是圖2的5-5線斷面圖。
圖1中,機動兩輪車的車架15,在前端備有頭管16,軸支前輪WF的前叉17可轉向地樞支在該頭管16上。在該前叉17的上端連接著把手柄18,覆蓋前輪WF上方的前擋泥板19支承在前叉17上。在車架15的中間部固定著左右一對支承託架40…,軸支後輪WR的後叉20樞支在該託架40…上。在車架15後部與後叉20之間設有後緩衝器21。
在車架15的中間部搭載著水冷式發動機E,由該發動機E的發動機本體22和車架15支承著的散熱器24,該散熱器24配置在發動機本體22的前部上方,由車架15支承著空氣濾清器23配置在發動機本體22的前部上方。另外,配置在發動機本體22後部上方的燃料箱25、和配置在該燃料箱25上方的收容箱(可收容電氣部件)26支承在車架15上。
車架15的前部、發動機E、空氣濾清器23和散熱器24由安裝在車架15上的合成樹脂制護腿罩29覆蓋著。車架15的後部、燃料箱25和收容箱26,由安裝在車架15上的合成樹脂制後罩30覆蓋著。在該後罩30上連設著覆蓋後輪WR後部上方的後擋泥板31。在後罩30上設有可開閉收容箱26的上端開口部的車座32,駕駛者可乘坐在該車座32上。
在圖2中,發動機E的發動機本體22,備有氣缸體34、氣缸頭35和曲軸箱36。氣缸體34具有沿車架15前後方向延伸的氣缸膛33。氣缸頭35結合在氣缸體34的前部。曲軸箱36結合在氣缸體34的後部。氣缸體34和曲軸箱36,由固定在車架15上的支承託架39、40…支承著。
如圖3所示,曲軸箱36由左右曲軸箱半體37、38相互結合而成,曲柄軸41可旋轉地由兩曲軸箱半體37、38支承著。
在曲軸箱36內收納配置著變速機M,該變速機M備有從曲柄軸41傳遞動力的主變速機軸42、與主變速機軸42平行的副變速機軸43、設在主變速機軸42與副變速機軸43之間的若干變速級齒輪組44、選擇地確立該齒輪組44中的一個的撥叉機構45構成。
主變速機軸42,其軸線與直線46(該直線46通過曲柄軸41的軸線、沿前後方向約水平地延伸)直交,並在曲柄軸後方側可旋轉地支承在曲軸箱36上。副變速機軸43,其軸線與直線46直交,並在主變速機軸42後方側可旋轉地支承在曲軸箱36上。
副變速機軸43的一端,貫穿曲軸箱36的左曲軸箱半體37伸出到外部,在該副變速機43的一端伸出部固定著驅動鏈輪47,用於將動力傳遞給後輪WR的環形驅動鏈28繞掛在驅動鏈輪47上。
在左曲軸箱半體37的外面安裝著鏈罩49,該鏈罩49覆蓋往驅動鏈輪47掛繞的驅動鏈48的託架。在後叉20上安裝著覆蓋驅動鏈48的一部分上方的鏈罩50。
如圖4所示,在發動機22的氣缸頭35的下部側面設有排氣口51,在該排氣口51上連接著排氣裝置52。該排氣裝置52由第1排氣管53、排氣消音器54和第2排氣管55構成。第1排氣管53的上遊端與排氣口51相連。排氣消音器54配置在發動機E的曲軸箱36與後輪之間,與第1排氣管53的下遊端連接。第2排氣管55的上遊端與排氣消音器54連接。
排氣消音器54備有箱體54a,該箱體54a的橫斷面形狀是橢圓形,兩端封閉,沿著車架15的寬度方向長長地形成。與變速機M的主、副變速機軸42、43對應的曲軸箱36的底壁後部36a形成得比與曲柄軸41對應的曲軸箱36的底壁前部36b高,這樣可確保將排氣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該實施例中是一部分)配置在該底壁後部36a下方的空間。
將曲軸箱36的底壁前部36b形成得比底壁後部36a低,這樣,在與曲柄軸41對應的曲軸箱36內的前部可形成存油區56,用圖未示的泵將積存在存油區56內的油吸上的吸入口57與底壁前部36b相連地設在曲軸箱36內。
共同地構成曲軸箱36的左右曲軸箱半體38、39上設有分隔壁58…,該分隔壁58是與曲柄軸41備有的曲柄配重41a的外面的旋轉軌跡對應的彎曲形,在左右曲軸箱半體38、39結合時,該分隔壁58相互接近地相對。兩分隔壁58…形成在積存在存油區56內的油液面L與曲柄軸41的曲柄配重41a之間。
如圖5所示,排氣裝置52的第1排氣管53,在車架15右側,從設在氣缸頭35下部側壁上的排氣口51,在車架15的右側通過發動機本體22下方後,伸出到後方,在與曲軸箱36的後部對應的部分,穿過後部底壁36a的下方,朝車架15左側彎曲,在車架15的左側,第1排氣管53的下遊端與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連接。第2排氣管55與排氣消音器54的另一端連接,下遊端朝向後方地彎曲成略L字形。
第1排氣管53、排氣消音器54和第2排氣管55這樣配置連接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氣消音器54及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線59接近車身中心線60並相互平行。在上述直線59上,用若干組螺栓70…和螺母71…把第1排氣管52的上遊端連接在發動機本體22的氣缸頭35上。在排氣消音器54的上部固定著支承杆61,在與第2重心G2對應的部分,上述支承杆61用螺栓72和螺母73固定在左右一對支承託架40、40中的右側支承託架40上。即,在第1排氣管53上遊端的與氣缸頭35的結合部、和排氣消音器54支承在支承託架40上的支承部這樣兩個部位,排氣裝置52支承在車架15上。
把來自發動機E的動力傳遞給後輪WR的驅動鏈48配置在車身中心線60的左側,相對於車身中心線60在與驅動鏈48相反側、即車身中心線60的右側配置著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氣消音器54及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連接這些重心G1、G2的直線59,在接近車身中心線60右側的位置與車身中心線60平行。
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為沿鉛直面的平面狀,比驅動鏈48靠近車身中心線60。
在曲軸箱36的底壁後部36a的下面,在左右分開的2個部位,一體地設有成對的2組支承凸部62、63…,在這些支承凸部62、63…上,固定左右兩端朝上方立起的腳踏板座64。在該腳踏板座64的左右兩端安裝著在非使用狀態能立起疊置的踏板65、65。由於曲軸箱36的底壁後部36a處在比較高的位置,所以,踏板座64的往曲軸箱36上固定的位置與左右踏板65、65的位置之差可以比較小。因此,在踏板座64的左右兩端的立起量比較小,可減輕作用在踏板座64的負荷,不需要加強踏板座64的部件等,可使踏板座64輕量化。
在踏板座64的靠左端部分固定著支架支承部件66,在停止狀態支承機動兩輪車的支架67,可彈起地與該支架支承部件66連接。
下面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收容在曲軸箱36內的變速機M備有主、副變速機軸42、43,與該主、副變速機軸42、43對應的曲軸箱36的底壁後部36a比與曲柄軸41對應的曲軸箱36的底壁前部36b高,這樣,可確保在底壁後部36a的下方有配置排氣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的空間。因此,將曲軸箱36的前部的底比後部深,可將油比較深地存留在曲軸箱36前部側的比較狹窄的空間內。這樣,可極力減少存留在曲軸箱36內的油量,可用簡單的吸取構造有效地將油吸上。
而且,在曲軸箱36的底壁後部36a的下方配置排氣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這樣,用來自排氣消音器54的輻射熱將曲軸箱36加熱,同時由於油量比較少,所以,可迅速使油升溫,提高發動機E的暖機性能。
另外,在曲軸箱36上設有彎曲的分隔壁58…,該彎曲的分隔壁58…與曲柄軸41備有的曲柄配重41a的外面的旋轉軌跡對應,夾在存留在存油區56(該存油區與曲柄軸41對應地形成在曲軸箱36內的前部)內的油液面L與曲柄配重41a之間。因此,可避免油被曲柄配重41a攪拌,可降低發動機E的摩擦損失,提高燃料利用率。
另外,排氣消音器54沿著車架15的寬度方向長長地形成,配置在發動機E與後輪WR之間。第1排氣管53連接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和氣缸頭35的排氣口51;第2排氣管55與該排氣消音器54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和排氣消音器54與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線59上,第1排氣管53的上遊端固定在發動機本體22的氣缸頭35上,排氣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處支承在車架15上。
即,在搭載在車架15上的發動機E的發動機本體22和車架15上,在通過排氣裝置52整體的重心的直線59上支承著排氣裝置52,這樣,減小作用在排氣裝置52的支承部上的彎曲荷重,用排氣裝置52的前後2個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強度支承排氣裝置52。
而且,上述2個部位之中,第1排氣管53支承在氣缸頭35上的支承部是排氣裝置52與發動機本體22的連接部,用於支承排氣裝置52的專用支承部是把排氣消音器54支承在車架15上的1個部位。另外,一對支承託架40、40用於將發動機E的發動機本體22支承在車架15上,在該一對支承託架40、40中的一方上,固定著支承支柱61(該支承支柱61固定在排氣消音器54上),這樣,排氣消音器54支承在車架15上,共用一方的支承託架。因此,可減少支承排氣裝置52的零部件數目,同時也減少組裝工作量。
另外,把發動機E的動力傳遞給後輪WR的驅動鏈48配置在車身中心線60的左側,在車身中心線60的、與驅動鏈48相反側配置著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氣消音器54和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所以,可避免與發動機E及後輪WR間的驅動力傳遞系統的幹擾,使排氣消音器54極力接近發動機E,既確保距地面高度,同時又降低重心,另外,排氣裝置52的組裝也容易。
另外,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為沿鉛直面的平面狀,並且比驅動鏈48靠近車身中心線60,所以,在驅動鏈48的擺動所需空間的側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氣消音器54。
上面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實施例,在權利要求記載的範圍內可作各種設計變更。
例如,上述實施例中,發動機E是4衝程發動機,但本發明也適用於搭載在機動兩輪車上的2衝程發動機的排氣裝置。
如上所述,根據權利要求1的發明,在通過排氣裝置重心的直線上,排氣裝置支承在搭載在車架上的發動機和車架上,這樣,可減少作用在排氣裝置支承部上的彎曲荷重,即使由排氣裝置的前後2個部位的支承,就可以用充分的支承強度支承排氣裝置。而且,支承排氣裝置的專用支承部,是把排氣消音器支承在車架上的一個部位,可減少支承排氣裝置的零部件數目,減少組裝工作量。
根據權利要求2的發明,可避免與發動機及後輪間的驅動力傳遞系統的幹擾,使排氣消音器極力靠近發動機,可確保距地面高度,並且降低重心,另外,排氣裝置的組裝也容易。
根據權利要求3的發明,在驅動鏈的擺動所需空間的側方,可有效地配置排氣消音器。
權利要求
1.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該機動兩輪車中,發動機(E)在後輪(WR)前方搭載在車架(15)上,備有排氣消音器(54)並與設在發動機(E)的發動機本體(22)上的排氣口(51)連接的排氣裝置(52)支承在車架(15)上,其特徵在於,上述排氣消音器(54)沿著車架(15)的寬度方向長長地形成,配置在發動機(E)與後輪(WR)之間,第1排氣管(53)連接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和上述排氣口(51),第2排氣管(55)與該排氣消音器(54)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和上述排氣消音器(54)與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線59上,第1排氣管(53)的上遊端固定在發動機本體(22)上,上述排氣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處支承在車架(15)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其特徵在於,把發動機(E)的動力傳遞給後輪(WR)的驅動鏈(48),配置在車身中心線(60)的一側,相對於車身中心線(60)在與驅動鏈(48)的相反側配置著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排氣消音器(54)和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動兩輪車發動機的排氣裝置支承構造,其特徵在於,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形成為沿鉛直面的平面狀,並且比驅動鏈(48)靠近車身中心線(60)配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減少支承排氣裝置的零部件數目,減少組裝工作量。排氣消音器54沿著車架的寬度方向長長地形成,並配置在發動機E與後輪之間,第1排氣管53連接排氣消音器54的一端和排氣口51,第2排氣管55與該排氣消音器54的另一端連接,在連接第1排氣管53的第1重心G1、和排氣消音器54與第2排氣管55的第2重心G2的直線59上,第1排氣管53的上遊端固定在發動機本體22上,上述排氣消音器54在第2重心G2支承在車架15上。
文檔編號B62M7/02GK1334216SQ0112336
公開日2002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19日
發明者高田康弘, 佐藤彰一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