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的製作方法
2023-09-11 20:42:40 2

本發明涉及離心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
背景技術:
離心機就是利用離心力使得需要分離的不同物料得到加速分離的機器。離心機大量應用於化工、石油、食品、製藥、選礦、煤炭、水處理和船舶等部門。現有的離心機為了防止轉鼓刮傷,刮刀與轉鼓壁之間都預留有安全間距,這使得刮刀在每次刮料完成時,都有一定厚度的濾餅總會殘留在轉鼓壁上,影響其離心效果。而且現有的離心機中用於帶動轉鼓轉動的主軸件上的軸承潤滑不同步,加油操作十分繁瑣。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包括:離心機本體和集中潤滑裝置,其中:
離心機本體包括機座、安裝在機座上的機殼、安裝在機殼內部轉鼓、位於轉鼓下端的升降罩、位於轉鼓內部且其上端與轉鼓固定其下端與升降罩固定的濾袋、豎直布置在升降罩的下方用於帶動轉鼓轉動的主軸以及與主軸軸向固定徑向滑動配合的升降軸,所述主軸的上、下端分別安裝有上端軸承、下端軸承;所述升降軸的上端與升降罩固定,其下端連接有旋轉接頭,旋轉接頭與升降軸軸承配合;
潤滑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機座上的濾油器、分油器和加油泵;所述加油泵具有進油口和出油口,加油泵的進油口通過第一管線與濾油器連通,其出油口通過第五管線與分油器連通;所述分油器連接有第二管線、第三管線和第四管線,第二管線、第三管線、第四管線遠離分油器的一端的埠分別處於上端軸承、下端軸承、旋轉接頭所在位置處。
優選地,濾袋的外壁與轉鼓的內壁貼靠。
優選地,濾袋外表面設有多條豎直布置的加強條,各加強條在濾袋的外表面環形均布。
優選地,主軸內部設有兩端貫通的中心孔,升降軸的一端穿過中心孔延伸至主軸的一側,升降軸外環面設有軸向布置的鍵槽,升降軸上套裝有帶輪軸套和壓軸套,所述帶輪軸套位於主軸遠離升降罩的一端並與主軸固定,帶輪軸套的內環面設有卡入鍵槽並與該鍵槽軸向固定進行滑動配合的平鍵,帶輪軸套內環面與升降軸的外環面之間且位於平鍵遠離主軸的一側設有與平鍵抵靠的第一油封,該第一油封遠離平鍵的一側設有與其抵靠的第一擋圈,第一油封、第一擋圈均分別與帶輪軸套固定;壓軸套位於主軸靠近升降罩的一側並與主軸固定,壓軸套內環面與升降軸的外環面之間設有第二油封,該第二油封靠近升降罩的一側設有與其抵靠的第二擋圈,第二油封、第二擋圈均分別與壓軸套固定。
優選地,中心孔包括主孔腔以及位於主孔腔兩端並主孔腔同軸布置的第一端頭孔、第二端頭孔,所述第一端頭孔、第二端頭孔的內徑均大於主孔腔。
優選地,帶輪軸套包括基體部和位於基體部一側並基體部向外延伸而成的延伸部,且當帶輪軸套與主軸固定時,延伸部伸入至第一端頭孔內並與該第一端頭孔密封配合,基體部靠近延伸部的一側與主軸的端面抵靠。
優選地,壓軸套的外周套裝有壓板,且當壓軸套與主軸固定時,壓軸套的一端伸入至第二端頭孔內並與該第二端頭孔密封配合,壓板靠近主軸的一側與主軸的端面抵靠。
優選地,旋轉接頭包括主體部和位於主體部一側的連接部,所述主體部內部設有豎直布置的腔室,腔室內安裝有軸承。
優選地,腔室為錐形腔,安裝在腔室內的軸承為圓錐滾子軸承。
優選地,離心機本體還包括用於驅動主軸轉動的第一驅動機構,第一驅動機構位於主軸的一側,第一驅動機構通過帶輪機構與主軸連接。
優選地,離心機本體還包括用於驅動升降軸上下運動的第二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位於主軸遠離第一驅動機構的一側,第二驅動機構通過聯動杆與旋轉接頭連接。
優選地,加油泵為手動加油泵。
本發明中,通過對離心機本體的結構進行設置,使其包括機座、安裝在機座上的機殼、安裝在機殼內部轉鼓、位於轉鼓下端的升降罩、位於轉鼓內部且其上端與轉鼓固定其下端與升降罩固定的濾袋、豎直布置在升降罩的下方用於帶動轉鼓轉動的主軸以及與主軸軸向固定徑向滑動配合的升降軸,以使濾袋在與轉鼓同步轉動的過程中,在升降軸的作用下被往復拉伸,從而使殘留在轉鼓壁和濾袋上的物料掉落,以達到自清潔、提高其離心效果的目的。同時,通過在該離心機構本體上設置集中潤滑裝置,並使該集中潤滑裝置包括濾油器、分油器和加油泵;並使濾油器的出油口通過第一管線和加油泵與分油器連接,使分油器連接有第二管線、第三管線和第四管線,第二管線、第三管線、第四管線遠離分油器的一端的埠分別處於上端軸承、下端軸承、旋轉接頭所在位置處,以使第二管線、第三管線、第四管線遠離分油器的一端的埠有油料輸出時,其埠處的油可以同時流入至上端軸承、下端軸承、旋轉接頭內,以達到簡化操作並對上端軸承、下端軸承和旋轉接頭同步集中潤滑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中所述集中潤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中所述集中潤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參照圖1-3,本發明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帶集中潤滑裝置的自清潔離心機,包括:離心機本體和集中潤滑裝置,其中:
離心機本體包括機座1、安裝在機座1上的機殼2、安裝在機殼2內部轉鼓3、位於轉鼓3下端的升降罩4、位於轉鼓3內部且其上端與轉鼓3固定其下端與升降罩4固定的濾袋5、豎直布置在升降罩4的下方用於帶動轉鼓3轉動的主軸6、與主軸6軸向固定徑向滑動配合的升降軸7、用於驅動主軸6轉動的第一驅動機構19以及用於驅動升降軸7上下運動的第二驅動機構14,以使濾袋5在與轉鼓3同步轉動的過程中,在升降軸7的作用下被往復拉伸,從而使殘留在轉鼓3壁和濾袋5上的物料掉落,以達到自清潔、提高其離心效果的目的。
主軸6的上、下端分別安裝有上端軸承8、下端軸承9,以使主軸6運行平穩;所述升降軸7的上端與升降罩4固定,其下端連接有旋轉接頭10,旋轉接頭10包括主體部和位於主體部一側的連接部,所述主體部內部設有豎直布置的錐形腔,錐形腔內安裝有圓錐滾子軸承,旋轉接頭10與升降軸7軸承配合,以使升降軸7可以很好地承受軸向與徑向載荷;第一驅動機構19位於主軸6的一側,第一驅動機構19通過帶輪機構與主軸6連接;離心機本體還包括,第二驅動機構14位於主軸6遠離第一驅動機構19的一側,第二驅動機構14通過聯動杆與旋轉接頭10連接。以使整機結構更為緊湊。
潤滑裝置包括固定安裝在機座1上的濾油器11、分油器12和加油泵13;所述加油泵13具有進油口和出油口,加油泵13的進油口通過第一管線15與濾油器11連通,其出油口通過第五管線20與分油器12連通;所述分油器12連接有第二管線16、第三管線17和第四管線18,第二管線16、第三管線17、第四管線18遠離分油器12的一端的埠分別處於上端軸承8、下端軸承9、旋轉接頭10所在位置處,以使第二管線16、第三管線17、第四管線18遠離分油器12的一端的埠有油料輸出時,其埠處的油料可以分別流入至上端軸承8、下端軸承9、旋轉接頭10內,以達到同步集中潤滑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濾袋5的外壁與轉鼓3的內壁貼靠,濾袋5外表面設有多條豎直布置的加強條,各加強條在濾袋5的外表面環形均布,以提高濾袋5的拉伸強度,並使濾袋5復位後可以與緊貼轉鼓3內壁,以避免刮刀刮傷濾袋5。
本實施例中,加油泵13為手動加油泵,加油時,油脂從濾油器11進油口開始,通過第一管線15加入加油泵13,通過手動往復推動加油泵13,使油脂進入分油器12,分油器12同步分配潤滑油脂,使油脂通過第二管線16、第三管線17、第四管線18同步潤滑主軸6上、下端軸承以及旋轉接頭10內的軸承。
本實施例中,主軸6內部設有兩端貫通的中心孔,升降軸7的一端穿過中心孔延伸至主軸6的一側,升降軸7外環面設有軸向布置的鍵槽,升降軸7上套裝有帶輪軸套和壓軸套,所述帶輪軸套位於主軸6遠離升降罩4的一端並與主軸6固定,帶輪軸套的內環面設有卡入鍵槽並與該鍵槽軸向固定進行滑動配合的平鍵,帶輪軸套內環面與升降軸7的外環面之間且位於平鍵遠離主軸6的一側設有與平鍵抵靠的第一油封,該第一油封遠離平鍵的一側設有與其抵靠的第一擋圈,第一油封、第一擋圈均分別與帶輪軸套固定;壓軸套位於主軸6靠近升降罩4的一側並與主軸6固定,壓軸套內環面與升降軸7的外環面之間設有第二油封,該第二油封靠近升降罩4的一側設有與其抵靠的第二擋圈,第二油封、第二擋圈均分別與壓軸套固定。上述結構的設置使得主軸6與升降軸7之間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有效確保升降軸7上的油脂不會洩露,並使其傳動噪音大大減小。
此外,本實施例中的中心孔包括主孔腔以及位於主孔腔兩端並主孔腔同軸布置的第一端頭孔、第二端頭孔,所述第一端頭孔、第二端頭孔的內徑均大於主孔腔。帶輪軸套包括基體部和位於基體部一側並基體部向外延伸而成的延伸部,且當帶輪軸套與主軸6固定時,延伸部伸入至第一端頭孔內並與該第一端頭孔密封配合,基體部靠近延伸部的一側與主軸6的端面抵靠。壓軸套的外周套裝有壓板,且當壓軸套與主軸6固定時,壓軸套的一端伸入至第二端頭孔內並與該第二端頭孔密封配合,壓板靠近主軸6的一側與主軸6的端面抵靠。上述結構的設置使得帶輪軸套、壓軸套與主軸6之間的密封面與帶輪軸套、壓軸套與升降軸7之間的密封面分開,以進一步增強密封效果。
由上可知,本發明既可以達到自清潔、提高其離心效果的目的,又可以達到簡化操作並對上端軸承8、下端軸承9和旋轉接頭10同步集中潤滑的目的,且整機結構緊湊,運行的平穩性好。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