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堯安 將現代史錘鍊在對聯裡
2023-10-11 16:24:29 4
馮堯安,1918年生於重慶,一生陶醉於楹聯,所作之聯成千上萬。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精通詩詞楹聯,被尊為重慶市「聯壇三老」,曾親筆撰寫過不少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對過去的記載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九旬翁馮堯安的記錄方式有點特殊——楹聯。翻閱他的著作《鴻爪集》,從上世紀3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上千副精簡的楹聯幾乎總結了一部重慶的現代史話。
在大渡口茄子溪片區,一幢上世紀80年代的居民房內,其中有一家門上寫著「晚晴樓」三個字,這裡就是93歲高齡馮堯安老人的居所。屋內只有二十幾平米,而堆積的書報就佔據了房子大部分的空間,地上、箱子裡、桌子上,甚至舊式的老衣櫃裡裝的都是滿滿當當的書刊。相當一部分書籍都是關於楹聯的,現在,他仍然訂閱了多本楹聯刊物,與時俱進。
楹聯是時代變遷的見證
1938年,馮堯安進入重慶電力公司(後改為供電局)工作,1964年下放局屬重慶杆塔廠(現為重慶電冰箱廠),直到1977年退休。馮堯安幼年讀私塾時期接受的是舊學問,那時候老師出對子,簡單的有一個字、兩個字,底下學生就跟著對。從那時起,馮堯安就對這種舊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耋耄之年仍然在潛心創作。
至抗戰時期,長大成人的馮堯安就寫得多了。那時把對聯作為一種禮物贈送給親友非常盛行:賀壽、紅白喜事、交友等等。同時,在春節的時候,馮堯安通常要寫幾副對聯,有的掛在自己的門口,有的贈送親友,幾十年累計下來,加上平時所創作的對聯,已成千上萬。
在馮堯安著作的書籍《鴻爪集》裡,記錄了他從上世紀3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的楹聯。比如1950年創作的「飛倦復知還,暖入庚堂歌解放;鴻鈞豐轉運,春回寅柄兆和平。」記錄了中國剛剛得到解放的情景;1976年創作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插隊落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記錄了毛主席當年動員知識青年下鄉這件事。諸如此類的楹聯,總能從字裡行間看出時代的動態,串聯起來,就是一部至少是重慶的現代史。
馮堯安給自己創作的對聯分了很多類別:嵌名類、春聯類、頌黨政軍類、慶喜頌壽類、悼挽緬懷類等。多數都是對當下熱點問題的想法,用對聯來抒懷,特別是和朋友之間的交流,字裡行間能看出濃濃的情誼,還有文人與文人之間那種惺惺相惜的真摯情感。
用重慶地名配對百副對聯
在《鴻爪集》內,末尾有一百聯全部是由重慶地名組成的對聯。如「北碚;南坪」、「山洞;石門」、「羊子壩;貓兒石」,乍看這種對聯的方式很簡單,也容易讓人記住,其實這正是馮堯安喜歡的形式,他推崇的是短聯,看起不費勁,而巧妙之處更能在短聯中體現出來。
重慶的地名本身就是充滿著趣味的,再加上馮堯安楹聯的配對,讓人看起來更加有趣。這得益於上世紀80年代期間。馮堯安在南岸編寫地名錄。整天與那麼多的地名打交道,這激發了他配對地名楹聯的靈感。其實編寫這一百副對聯非常不容易,一百對就是兩百個地名,而且還要按照對聯的規則配對就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對聯上下聯的最末一個字分別為仄聲和平聲,若最後一字對不上便不成聯。
仔細閱讀這些地名,還會發現很多地名已經不存在了。「多少地方我已經找不到了。」馮堯安一邊向我們解釋對子,一邊感嘆。這些對聯的記錄也算是重慶地名文化的一個縮影。
身體力行傳播文化
馮堯安是個喜歡讀書的人,退休的日子,看書看報看電視新聞就成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現在還訂閱了眾多期刊雜誌,因為他訂的刊物眾多,社區還給了他一個「優待」,專門為他製作了一個報箱。每次上下樓,他都會先看一眼他的報箱,報箱儼然成了他與世界接軌的紐帶。
馮堯安家的藏書不說上萬至少也有八千,他的記性相當好,哪本書在哪裡,只要是創作對聯需要,他可以馬上搜索出來,甚至哪一頁,哪個位置他都能清楚指出來。在他家老報紙堆裡。隨意掀開幾張黃舊的紙張,竟然是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晚報》,還有同一時代的《光明日報》、1986年的《團結報》……這裡儼然成了一個老書刊的倉庫,若將舊報紙展開分類,完全可以當成某個時期報紙的博物館。
年過九旬的馮堯安還是一個社會活動家。每個月他都會參加兩次文化交流茶會,風雨無阻。在他身邊,陪伴他來的是一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頭兒梁紹霖,在馮堯安面前,他儼然就是一個壯年的小夥子,他就是馮堯安的鄰居兼學生,你根本看不出他已經快80歲了。梁紹霖笑稱是馮堯安的貼身保鏢。若馮堯安有其他活動不能參加的,每次必託學生轉帶資料並且詢問茶會的詳情。
今年,馮堯安也會準備好幾副春聯,在春節的茶會期間將其印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送給身邊的朋友。看得出他有一顆執著的心,把能買到的刊物都看一看,雖然身體老了,但是他一直為了與這個社會接軌而努力著,與時俱進。無論何時都不至於變成被時代拋棄的「舊思想」。
[人物面對面]
這麼大的年紀還一個人住。家裡人放心麼?
我的孩子們曾經叫我跟他們一起住,但我不願意,我的生活習慣跟他們不一樣。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雖然我喜歡有人跟我擺龍門陣,但兒孫們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想給他們增添負擔。況且我的生活雖說不是完全自理,至少也能理50%,一日三餐問題已經解決了,有時候兒孫們也會來看我,幫我解決一些事,你看陽臺上曬著的床單就是前幾天兒子回來給我洗的。至於我吃飯的問題,交給了我家附近的那個館子,他們每天都會按時給我送飯過來。
很想知道是什麼讓您這麼高壽?
其實沒有什麼秘訣,不暴飲暴食,平平常常過日子就好了。不過有一件事我堅持了十幾年,我平時很少生病,我猜想跟這個習慣有關係:每天早上起床後我都會空腹喝一湯勺醋。把醋兌在頭天晚上的冷開水裡一起喝,如果感覺不好喝,可以加點蜂蜜。喝醋這個方法也是別人給我說的,很簡單,但是每天堅持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個長壽秘訣,也沒有經過科學論證。
少年時代在你的記憶中是怎樣的?特別是過年的感覺?
小時候跟著大人走,學的是舊禮教,腦子裡裝的都是舊東西,所以我喜歡舊文學。那時候的過年就可以得錢,從小跟著父親學習禮節性拜年,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把名片帶在身上代表父親去拜年。因為我父親是當時工商界的,有自己的店鋪,做過一些刻章的生意,賣過參茸燕窩等東西。家庭條件還算可以,小時候苦的感覺很少。
春聯曾經被作為「四舊」被禁止,那時你是怎麼應對的?
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相應的政策,我自然會有所顧忌,也不敢隨便寫,所以中間大約十年的時間都沒有寫春聯。
江津人鍾雲舫曾經寫下了天下第一長聯,可以說重慶人在對聯的造詣上是相當高的。現在呢?
鍾雲舫那個人是相當了不起的,他被稱為「聯聖」,他的名字享譽全國。他很有學問,他寫的對聯還是在監獄中完成的,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像我們創作對聯時記不住的,還要翻參考書呢。現在人的對聯水平比較一般,學習的人少了,很多堅持的人都是一種興趣。
重慶的楹聯從過去到現在有什麼變化?
整體來說都在與時俱進,加入了很多時代的風向標。
對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個什麼地位?
對聯算是從詩裡分化出來的,不像唐詩宋詞元曲那樣有獨立的地位,對聯最盛行的時候是在清朝。最近中國楹聯學會準備編一本清聯三百首,就是想把對聯的地位獨立出來,構成唐詩、宋詞、元曲、清聯。
現在有的時尚活動將楹聯這種文化嵌入進來。你怎麼看?
我很贊成,楹聯本身就應該是與時俱進的,不應該拘泥於舊形式,多和現代時尚接軌也算是一種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值得提倡。
你搞了一輩子的楹聯。家裡關於楹聯的藏書也那麼多,有傳承的人麼?
我的子孫們他們都沒有這個愛好,人各有志嘛,我不能把我的觀點強加在他們身上。
你覺得自己創作最好的對聯是哪一副?
我自己也說不出來,我認為都不好(笑),都是很一般的,別人說了算吧!
未來你有哪些願望?
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在我一百歲前再出一本書,我主要擅長的是詩詞和對聯,目前手裡有一部分手稿,想再創作一些匯集成冊。第二,希望以後每個月能領到300塊錢(笑),是這樣的,大渡口這邊的居委會每個月會給90歲以上的老人發100塊錢的營養補貼,而百歲老人就是300塊,希望將來我自己也能有那個資格去領。
你的願望也是我們對你的祝福。送一副春聯給我們吧!
我準備了兩聯:第一聯為「閱讀最重慶,得知新事物」。第二聯為「最重慶喜聞樂見,採編者策劃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