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施耐庵以對聯治心病的啟示

2023-09-22 01:33:15 2

  相傳,《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不僅能文善詩,而且還精通醫理,他曾經就以對對子的方式,治癒了頑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鄰而居的顧員外來到他家,說兒子顧斐這些天臥床不起,想請施耐庵前往診視。施耐庵慨然應允,來到顧家後,只見顧公子年約二十,可是卻面色萎黃,精神恍惚,脈象細澀而無力,看樣子病得不輕。施耐庵便耐心地詢問病情,而病者卻閉目答非所問,口中只喃喃地念道:「此木為柴山山出。」施耐庵聽後,心中頗覺奇怪,這分明是個上聯嘛,難道公子只是苦於無對,方才……於是他便對顧公子說道:「有對了!」顧公子悠然睜開雙眼,只聽施耐庵對道:「因火成煙夕夕多。」這分明是副絕對,顧公子一下子精神大振,竟坐起來喜道:「請問先生,『山石巖前古木枯』,可有下對?」施耐庵略加思索,然後答道:「白水泉中日月明。」

  顧公子聽罷,竟忘了自己還在病中,他一邊下床,一邊吩咐小童招待施耐庵。此時施耐庵心中已是明了,他悄悄問顧斐:「敢問公子,是否有意中人出聯相難?」顧公子兩頰一紅,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原來顧斐正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引發心病,此時心中塊壘一解,「病」自然也就好了大半了。

  故事雖小,可是卻闡明了一個養生方面的大道理,那就是一個人如果過度憂思,勢必會給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會憂思成疾,就像故事中的顧斐一樣。

同类文章

妙諷汪精衛

 汪精衛是人盡皆知的賣國賊。1940年3月,在抗日的危急關頭,汪精衛賣國保身,投靠日寇,成立了南京偽國民政府,自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長。自此,汪精衛成了中國頭號大漢奸,人民對他深惡痛絕。這時,有一位被稱為「靈谷老人」的老者作了一副對聯,「祝賀」汪精衛榮任主席:  昔日蓋世之德,  今朝罕見之材。  從字

「面前人」妙對寇宰相

寇準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幾個大官兒聊天兒,寫了個上聯讓他們來對:水底日為天上日。是說水裡的太陽,不過是天上的太陽照出來的影。這幾個大官聽了,誰也對不上來。  趕巧,楊大年這會兒進來,要跟寇宰相談公事。寇準跟楊大年談完了公事,就把剛才的上聯跟他說了。楊大年盯著寇準的兩眼,稍微一琢磨,馬上對了一

施耐庵以對聯治心病的啟示

  相傳,《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不僅能文善詩,而且還精通醫理,他曾經就以對對子的方式,治癒了頑疾。  某天,和施耐庵比鄰而居的顧員外來到他家,說兒子顧斐這些天臥床不起,想請施耐庵前往診視。施耐庵慨然應允,來到顧家後,只見顧公子年約二十,可是卻面色萎黃,精神恍惚,脈象細澀而無力,看樣子病得不輕。施耐庵

袁世凱品聯識殺機

袁世凱的五十五歲生日,在光緒戊申年的八月。此時的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可謂朝廷柱石,深得慈禧太后倚重,討好他的人也有一大幫。因此剛交八月,送壽禮的人就踏破了袁家的門檻,更有一批賀壽的對聯送上門來,或從四面八方郵寄過來。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是這次壽誕活動的總管,他從近千副對聯中選出五百副懸掛在

家教妙聯勸人醒世

  清代有個姓潘的山東人在江南某地當縣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書一聯相送:淚酸血成,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聯語告誡兒子,做人應寬厚仁慈,與人為善,不可見利忘義,為非作歹,人間自有王法。否則到了那時,才醒悟到淚酸血鹹、頭有青天,悔之晚矣。  清代書畫家

古人趣味對聯故事

李白戲權臣   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嫉恨李白的才華,總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楊國忠想出一個辦法,約李白去對三步句。李白一進門,楊國忠便看著李白,譏諷道:「兩猿截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   「鋸」諧「句」,「猴兒」暗指李白。李白聽了,微微一笑說:「請大人起步,三步之內對不上,算我輸。」楊國忠

對聯故事三則

 一   1913年,梁啓超自日本回國,去老友夏曾佑家拜訪。夏曾佑字穗卿,是近代著名學者,對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也有相當的素養。夏的書桌上堆著厚厚一沓線裝書,梁啓超信手翻開一看,是《春秋左氏傳》。他腦子一動,對老朋友說:「我想出一條上聯,你來對出下聯,好嗎?」說罷,朗

陳毅與對聯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的幹部應當是能文能武、多才多藝的優秀之輩。而陳毅元帥正是這樣的幹部的傑出代表。他為黨和人民的革命與建設事業殫精竭慮艱苦奮鬥了一輩子,立下了卓越的功勳。他不但是身經百戰和足智多謀的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博學多識、造詣很深、才華橫溢的詩人,從他十分喜歡創作的對聯之系列作品即可從中略見一斑

月影對水映

  唐代的元稹與白居易是好朋友。   一個中秋佳節,他們登上臨江樓賞月。只見月明如水、水明如鏡,真是江天一色、江心月白。元稹仰望北鬥,俯瞰江波,觸景生情,出一上聯:「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天上的七顆星和水中映出的七顆星,合起來成十四顆星。   白居易聽後,大加讚賞。一時想不出對句。過

臨刑聯對

  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舉子戴名世進京趕考。乘船過江時,船上的人都在議論一位木匠犯法的事。據說那木匠曾為該縣衙門制過多副木枷,沒有想到自己今天也戴上了枷鎖,真是「自作自受」。當時搖船的艄公出聯「木匠造枷枷木匠」讓戴名世對,戴苦思冥想,無以為對。   若干年後,戴名世中了進士,入選翰林。後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