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安裝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8:02:39

本發明屬於電池安裝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池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電子產品和電動交通工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使用,該類產品基本上設置有電池,通過電池進行電子產品或電動交通工具的電源供應。
設置有電池的電子產品或電子交通工具一般需要考慮到電池拆裝的設計,現有的電池安裝方式主要有:通過設置電池腔體來安裝電池或通過支架固定電池後引出電極。
現有支架固定電池的方式雖然較為穩固,但是卻存在不方便拆卸的缺點,不適用於電池需要經常拆卸更換的情況。
現有通過電池腔體來安裝電池的形式,需要額外設置外蓋對電池進行遮蔽,鎖定電池的時候較為麻煩,同時在取出電池時也較為不便,需要將電池倒出。如何設計一種即能夠快速鎖定電池,又能夠簡易拆卸電池的方式是本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電池固定結構存在安裝和拆卸較為繁瑣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池安裝結構。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電池安裝結構,包括底座和電池,所述電池可沿一預定方向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往復運動,所述底座上設置有鎖定彈出機構,所述鎖定彈出機構包括第一彈性件、位移元件和限位元件,所述第一彈性件連接所述位移元件;
所述電池在第一位置時可拆離所述底座,所述電池在第二位置時相對所述底座位置固定,所述電池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所述位移元件在所述電池推動下由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並壓縮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位移元件位於第四位置時,所述限位元件與所述位移元件相互限位;
所述限位元件與所述位移元件的相互限位可被解除,所述限位元件與所述位移元件的相互限位解除之後,所述第一彈性件復位並推動所述位移元件由第四位置移動至第三位置,所述位移元件推動所述電池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第一電連接端,所述電池上設置有第二電連接端,所述電池位於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電連接端和所述第二電連接端斷開;所述電池位於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電連接端和第二電連接端電連接,且所述第一電連接端和所述位移元件限制所述電池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以鎖定所述電池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電連接端為插孔,所述第一電連接端為插頭,所述底座的頂部具有供所述電池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平臺,所述第一電連接端位於所述平臺上,所述第二電連接端設置於所述電池朝向所述第一電連接端的側面。
進一步的,所述平臺上設置有導向塊,所述導向塊的頂部兩側邊緣朝外部凸出形成有外緣部,形成截面為「t」字形,所述電池朝向所述平臺的底部設置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的兩側向內凸出形成有內緣部,所述第二槽段為與所述導向塊相適配的「t」字形槽,當所述電池位於第一位置時,所述電池的底部與所述平臺接觸,所述導向塊進入到所述第一槽段中,所述電池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所述導向塊由第一槽段移動至第二槽段。
進一步的,所述鎖定彈出機構還包括有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與所述限位元件連接,所述限位元件與所述位移元件的相互限位處於解除狀態時,所述限位元件由第六位置移動至第五位置,所述第二彈性件被壓縮;所述位移元件移動至第四位置時,所述第二彈性件復位並推動所述限位元件由第五位置移動至第六位置,所述限位元件在第六位置與所述位移元件卡合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內部設置有安裝腔體,所述鎖定彈出機構位於所述安裝腔體中,所述底座上開設有連通所述安裝腔體的條形孔,所述位移元件上設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延伸出所述條形孔,且所述凸起部可在所述條形孔內做往復運動,所述電池朝向所述底座的表面上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凸起部配合的凹孔。
進一步的,所述鎖定彈出機構還包括有導杆,所述位移元件滑動套設於所述導杆外部,所述安裝腔體中設置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導杆沿所述電池的位移方向延伸,且所述導杆的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彈性件為彈簧,所述第一彈性件套設於所述導杆外部,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彈性件的另一端抵靠所述位移元件。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元件的位移方向與所述位移元件的位移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安裝腔體中設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位於所述限位元件的位移方向上,所述第二彈性件位於所述容置槽中,且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容置槽的底部,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元件上,所述限位元件上設置有一卡塊,所述位移元件的側面上設置有一凹槽,所述位移元件位於第三位置時,所述卡塊由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彈性作用抵靠在所述位移元件的側面上,所述位移元件移動至第四位置時,所述卡塊卡入所述凹槽中,以對所述位移元件進行限位。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上開設有連通所述安裝腔體的按鍵孔,所述按鍵孔位於所述限位元件的位移方向上,所述按鍵孔中設置有用於推動所述限位元件位移的按鍵。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由相互配合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合圍得到。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將電池可往復運動地設置於底座上,通過電池推動所述位移元件從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同時所述位移元件壓縮第一彈性件,限位元件對位移元件進行限位,第四位置的位移元件和底座的配合對電池進行鎖定,使得電池的鎖定過程較為簡便快捷,同時,當需要移除電池的時候,只需解除限位元件對位移元件的限位,第一彈性件在彈力的作用下即可以推動位移元件移動至第四位置,同時位移元件推動電池移動至第二位置,解除對電池的鎖定,該電池安裝結構能夠實現對電池的快速鎖定和快速拆卸。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一組裝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另一組裝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鎖定彈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安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電池的底部視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電池;11、電源開關;12、充電口;13、第二電連接端;14、凹陷部;15、導向槽;151、第一槽段;152、第二槽段;1521、內緣部;16、凹孔;17、低壓輸出口;2、底座;2a、第一殼體;2b、第二殼體;21、第一電連接端;211、正極金屬片;212、負極金屬片;213、絕緣塊;22、平臺;23、導向塊;231、外緣部;24、條形孔;25、容置槽;26、第一固定座;27、第二固定座;28、安裝腔體;3、鎖定彈出機構;31、位移元件;311、凹槽;312、凸起部;32、第一彈性件;33、限位元件;331、卡塊;34、第二彈性件;35、導杆;36、按鍵。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長度」、「前」、「後」、「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參見圖1~圖5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電池安裝結構,包括底座2和電池1,所述電池1可沿一預定方向在所述底座2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往復運動,所述底座2上設置有鎖定彈出機構3,所述鎖定彈出機構3包括第一彈性件32、位移元件31和限位元件33,所述第一彈性件32連接所述位移元件31。
所述電池1在第一位置時可拆離所述底座2,所述電池1在第二位置時相對所述底座位置固定,所述電池1由所述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所述位移元件31在所述電池1推動下由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並壓縮所述第一彈性件32,所述位移元件31位於第四位置時,所述限位元件33與所述位移元件31相互限位,通過所述位移元件31的位置固定對所述電池1進行限位。
所述限位元件33與所述位移元件31的相互限位可被解除,所述限位元件33與所述位移元件31的相互限位解除之後,所述第一彈性件32復位並推動所述位移元件31由第四位置移動至第三位置,所述位移元件31推動所述電池1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解除對電池1位置的限位。
通過電池1推動所述位移元件31從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同時所述位移元件31壓縮第一彈性件32,限位元件33對位移元件31進行限位,第四位置的位移元件31和底座2的配合對電池1進行鎖定,電池1的鎖定過程較為簡便快捷,同時,當需要移除電池1的時候,只需解除限位元件33對位移元件31的限位,第一彈性件32在彈力的作用下即可以推動位移元件31移動至第四位置,同時位移元件31推動電池1移動至第二位置,解除對電池1的鎖定。
如圖1和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2上設置有第一電連接端21,所述電池1上設置有第二電連接端13,所述電池1位於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和所述第二電連接端13斷開;所述電池1位於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和第二電連接端13電連接,且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和所述位移元件31限制所述電池1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移以鎖定所述電池1位置。
具體的,所述第二電連接端13為插孔,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為插頭,所述底座2的頂部具有供所述電池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平臺22,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位於所述平臺22上,所述插頭包括凸出於所述平臺22的絕緣塊213和位於所述絕緣塊213上的用於引入電源的正極金屬片211和負極金屬片212,所述第二電連接端13設置於所述電池1朝向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的側面,且所述電池1在所述第二電連接端13處朝內凹陷形成有凹陷部14,所述凹陷部14與所述絕緣塊213的形狀相適配,所述插孔位於所述凹陷部14的內側壁上,當所述電池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所述絕緣塊213插入所述凹陷部14中,且所述正極金屬片211和負極金屬片212插入所述插孔中。
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電連接端13也可以為插頭,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為插孔;或者是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和第二電連接端13為接觸電連接的觸點結構。
所述電池1上還設置有電源開關11、充電口12和低壓輸出口17,所述低壓輸出口17位於所述電池1朝向所述平臺22的一面,所述電源開關11和充電口12位於所述電池1背離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的側面上,所述低壓輸出口17和充電口12均設置有蓋體進行臨時封閉。
為了保證所述電池1能夠沿預定方向位移,所述平臺22上設置有導向塊23,所述導向塊23的頂部邊緣朝外部凸出形成有外緣部231,其截面形成「t」字形截面,所述電池1朝向所述平臺22的底部設置有導向槽15,所述導向槽15包括第一槽段151和第二槽段152,所述第二槽段152的兩側向內凸出形成有內緣部1521,所述第二槽段152為與所述導向塊23相適配的「t」字形槽,當所述電池1位於第一位置時,所述電池1的底部與所述平臺22接觸,所述導向塊23進入到所述第一槽段151中,所述電池1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所述導向塊23由第一槽段151移動至第二槽段152,且所述導向塊23與所述第二槽段152形狀相適配,可限制所述電池1的移動方向,避免電池1脫落。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鎖定彈出機構3還包括有第二彈性件34,所述第二彈性件34與所述限位元件33連接,通過所述第二彈性件34的壓縮和復位對所述限位元件33產生彈性壓力,所述所述限位元件33與所述位移元件31的相互限位處於解除狀態時,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限位元件33由第六位置移動至第五位置,所述第二彈性件34被壓縮,所述位移元件31在第一彈性件32的作用下由第四位置移動至第三位置,帶動電池1的彈出,所述第一電連接端21和第二電連接端13分離;所述位移元件31由第三位置移動至第四位置時,所述第二彈性件34復位並推動所述限位元件33由第五位置移動至第六位置,所述限位元件33在第六位置與所述位移元件31卡合限位,限制所述位移元件31的位移進而對所述電池1的移動進行限位。
通過設置有第二彈性件34,在所述位移元件31移動至第四位置時,能夠實現所述位移元件31的自動鎖定,同時,在需要解除鎖定時,也可以手動將所述限位元件33推至第五位置,在第一彈性件32的作用下將電池1彈出,從而保證電池1插入和拔出操作的簡易化。
如圖4、圖6~圖8所示,所述底座2內部設置有安裝腔體28,所述鎖定彈出機構3位於所述安裝腔體28中,所述底座2上開設有連通所述安裝腔體28的條形孔24,所述條形孔24位於所述底座2的平臺22上,且所述條形孔24的長度方向朝向所述電池1的位移方向,所述位移元件31上設置有凸起部312,所述凸起部312延伸出所述條形孔24,且所述凸起部312可在所述條形孔24內做往復運動,所述電池1朝向所述底座2的表面上設置有用於與所述凸起部312配合的凹孔16,所述位移元件31的初始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進行電池1安裝時,將電池1放置於所述底座2的平臺22上,通過將所述凸起部312插入所述凹孔16中以對電池1的初始位置(即第一位置)進行確定,同時,通過所述凸起部312和所述凹孔16的配合,使得所述位移元件31和所述電池1聯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鎖定彈出機構3還包括有導杆35,所述位移元件31滑動套設於所述導杆35外部,所述安裝腔體28中設置有第一固定座26和第二固定座27,所述導杆35沿所述電池1的位移方向延伸,且所述導杆35的兩端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固定座26和第二固定座27上,所述第一固定座26和第二固定座27上均設置有u型槽,所述導杆35的兩端分別卡入所述第一固定座26和第二固定座27的u型槽中,所述第一彈性件32為彈簧,所述第一彈性件32套設於所述導杆35外部,且所述第一彈性件32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一固定座26,所述第一固定座26位靠近所述位移元件31移動方向的第四位置,所述第二固定座27靠近所述位移元件31移動方向的第三位置設置,所述第一彈性件32的另一端抵靠所述位移元件31。
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限位元件33的位移方向與所述位移元件31的位移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安裝腔體28中設置有容置槽25,所述容置槽25位於所述限位元件33的位移方向上,所述第二彈性件34位於所述容置槽25中,且所述第二彈性件34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容置槽25的底部,所述第二彈性件34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限位元件33上,所述限位元件33上設置有一卡塊331,所述卡塊331位於所述位移元件31和所述容置槽25之間,所述位移元件31朝向所述容置槽25的側面上設置有一凹槽311,所述位移元件31位於第三位置時,所述第二彈性件34處於壓縮狀態,所述卡塊331由所述第二彈性件34的彈性作用抵靠在所述位移元件31的側面上,所述凹槽311與所述卡塊331相互錯位;所述位移元件31移動至第四位置時,所述卡塊331在所述第二彈性件34的彈力推動下卡入所述凹槽311中,以對所述位移元件31進行限位,避免所述位移元件31的移動。
所述底座2上開設有連通所述安裝腔體28的按鍵孔,所述按鍵孔位於所述限位元件33的位移方向上,所述按鍵孔中設置有按鍵36,所述按鍵36位於所述安裝腔體28中的一端連接所述限位元件33,以所述按鍵36作為施力點帶動所述限位元件33的前後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件34為彈簧,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件34也可以是彈片或是彈性矽膠等其他彈性結構。
如圖4所示,所述底座2由相互配合的第一殼體2a和第二殼體2b合圍得到,該設置有利於對其內部的鎖定彈出機構3進行組裝。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