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的讀書筆記
2023-10-10 18:08:04 3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下面是相關的讀書筆記,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實踐論讀書筆記一: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急不躁、由表及裡、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對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是:
1)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
3)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4)觀察手段:從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記錄。提取過程中,保持客觀態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帶有推斷性、結論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觀察事物內在聯繫:描述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6)觀察事物外在聯繫:描述事物與周邊相關的聯繫:是如何區別與聯繫的,整體與局部是如何互動的。7)技術方法:矩陣法,關係圖,時間軸。
8)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反覆,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摸索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發展做出合理預測。
實踐論的提出根本意圖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
實踐論讀書筆記二: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急不躁、由表及裡、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對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是:
1)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
3)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4)觀察手段:從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記錄。提取過程中,保持客觀態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帶有推斷性、結論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觀察事物內在聯繫:描述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6)觀察事物外在聯繫:描述事物與周邊相關的聯繫:是如何區別與聯繫的,整體與局部是如何互動的。7)技術方法:矩陣法,關係圖,時間軸。
8)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反覆,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摸索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發展做出合理預測。
實踐論的提出根本意圖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
實踐論讀書筆記三:
懷著一種衝動我重新讀了毛主席《實踐論》這篇文章。
這種衝動來自於我自身的危機意識,我發現無論我讀多少書,我避免不了淺薄。這種淺薄的危機感,使得我對自身進行審視。而這種審視的落腳點,便是知與行的問題,也是《實踐論》的副標題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時候有種老生常談的感覺。這種老生常談的另一層意味是,說多了也無用。直到許多大牛將自己的成功歸之於毛澤東思想。據說,習總書記曾被其父親習仲勳要求背誦毛選大部分文章。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發現,老生常談的是他的句子,煥發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會性的。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實踐形式是生產勞動,而與此相連接的是人與人皆有生產活動所結成的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等社會關係。三大實踐活動,生產活動,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從哲學的角度,將人類所有的活動囊括進來,不能再有更多的內容。
人的認識都要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伴隨著這個過程,也就是從片面到全面,由潛入深的過程。這一點很簡單,當我們加入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們總為不能及時記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惱,隨著認識的深入,我們慢慢的了解到確認他們是誰。我們往往有認識片面的時候,那麼這些片面的認識來自於哪裡呢?第一是剝削階級的偏見,或者說宣傳輿論觀念的灌輸所造成的一些假認識;第二是生產規模狹小,用現在的語言講就是格局視野的狹小。學校的大學生為什麼書呆子,或許就是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們的認識如何是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嚴肅的問題。或許你會說,這是書裡說的,或者這是某某老師說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確認,雖然我也說不上什麼理由。那麼實踐論告訴我們,人們只有達到了思想中的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我們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簡單的說,就是要實事求是。但我們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觀太強大,自己的思想(主觀)太自卑,從而造成固囿於自己的見解之中。通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心懶,即使再三栽跟頭,也不願從自己所遭受的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實踐是認識的驅動和落腳點,但認識卻經常選擇離棄實踐,這是一大弊病。書生的落腳點一如既往的書,或者說認識。從書中來到書中去,實踐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書生的毛病是意識的淤積,堆砌著無數的東西,卻不能甄別不知何用,三大實踐卻常常是三腳貓的功夫。淤積是種病,中醫上說的。
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還沒有這種實踐。認識脫離不了實踐,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進行著。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裡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以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與行的分離,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脫離實踐,只關注書本的蠢人。嚮往著聖賢之事,而不敢為聖賢之事。知道個大同世界,但不敢創造個大同世界。滿足於書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實踐中往往對認識之於指導實踐取取消的態度。就好像,總是嚮往著書中美好的愛情,卻不敢對心仰的女孩道一聲你好。
然而,還是需要認真的對待知識的問題。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到時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知識被書生束之高閣,但不意味知識的不重要性。知識的問題非常關鍵,認識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識的傳承與發展,有賴於以誠實與謙遜的態度認真對待前人的認識以及當下的實踐的活動。
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而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時常談熟知非真知。這告訴我們,一切熟知要轉換為真知,必須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應用。沒有生活實踐的知,好似海市蜃樓,不過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閃,你只是望望,卻永遠不能住在裡面好好體會他的滋味;或者每個假期都可以來度度假。古諺有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讀書不實踐,枉費了對虎穴的苦苦尋覓。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完全的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通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這告訴我們的是做學問的方法。可能這也是對潘維老師《憶先師陳翰苼》一文中陳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知道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他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看重讀書應該也是這個道理。需要說明的,這種理論的來源有兩個,其一是生產實踐的總結,其二是理論體系的歷史繼承。後一種就是讀書可以給予我們。這與自己的一個問題息息相關,就是為什麼書賣了那麼多但很少讀,或者說,讀書為什麼越來越沒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實踐維度,好似幹活是沒有男女搭配。
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這另外思考一個問題,老祖宗的書在何種意義上是至偉不破的。為什麼我們需要不斷的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又說,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繫起來,就變會變成務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最後,主席教導我們,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隨著實踐水平的上升,理論素養也必須跟得上,在這個過程中,方法論的意義不斷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這就是全部的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