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名字有什麼來歷? 高熲與楊素的關係?
2023-10-15 01:19:19 1
高熲,字昭玄,又名敏,是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謀臣和隋代名相,高熲少年聰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讀了一些史書,特別擅長辭令。高熲之父高賓曾在北齊為官,因避讒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馬獨孤信引其為僚佐,並賜姓獨孤氏。後來獨孤信一家被誅殺,其家人被發配四川,獨孤信之女,文獻皇后記掛他是已故父親的幕僚,遂經常照顧高賓一家,也是因為有文獻皇后的照顧,高賓後來才官至鄀州刺史。在高熲年幼時家裡有一棵大柳樹,高達百尺,猶如蓋子一樣,村中的老人便說:「此家當出貴人」,沒想到後來果然應驗。高熲十七歲時,被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開始踏上了政治的舞臺,到北周武帝時期,高熲襲爵父親的爵位武陽縣伯,除內史上士,不久又遷下大夫。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年幼的周靜帝宇文衍即位,當時的左丞相楊堅專攝朝政,統攬大局,試圖取締周靜帝。楊堅素知高熲精明強幹,又通曉軍事,多計略,便想高熲能夠幫助自己,高熲也知楊堅今後必成大業,便欣然答應了楊堅的請求。從此,高熲便成為楊堅的心腹之臣。此後高熲幫助楊堅平叛尉遲炯,幫助楊堅篡位,擊退突厥,治理國家,渡江平稱等等,大隋朝的每一次飛躍都有高熲的足跡,他把隋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高熲是大隋朝輝煌的第一功臣。此後高熲為宰相二十年,政治清廉,後因反對廢太子楊勇並得罪獨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為民,卻不想真正的劫難還在後邊,楊廣即位後高熲被封為太常卿,後隋煬帝以誹謗朝政為由將高熲、賀若弼等人誅殺,時年67歲。
高熲死後,天下人都為之感到惋惜,高熲在朝二十年,為人公正廉明、謙虛謹慎,作為隋朝時期的一代名相,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位子,這似乎也與他的名字有著關係。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歡在自己的名字
後面再取個字或號,就比如陶淵明,號五柳先生,高熲亦是,字昭玄。
有一篇古文的開頭就寫道「高熲,字昭玄」,這篇古文記載的是他昇平的事跡。「昭」字在古文中有洗刷冤屈,還原事實真相,使案件真相大白的意思。除此之外它還有非常明確的意思,有著昭雪的說法。「玄」字在古時候人們是將它用作神奇、深奧之意,不過還有著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隱居。二字都出自《柳毅傳》,都具有明亮的意思,二者結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幫助別人沉冤得雪,專心為百姓辦實事的。另外還有一點高熲取字昭玄,這大概也是他的父親和家人對他的期盼吧,希望他長大之後能夠像他的字的意思一樣,做一個為別人聲張正義,明白事理,明察秋毫,正直不阿的人。高熲的字代表了家人美好的期盼,同時高熲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沒有辜負他的字,在後來,他當官之後,果真是如同他的字一樣,一直是在為人們考慮,為無數的人洗刷過冤屈,就算是他官至宰相,他公正不阿的行事作風依然沒有改變。
高熲和楊素兩人都是隋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並且兩人都是在朝堂之上位高權重的大臣。楊素官至御史大夫,而高熲也是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兩人一開始都得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信任,在幫助楊堅料理朝廷政務方面都作出了不小的成就,照理說來這樣的兩個人應該是齊心協力才能將國家治理的更好,可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因完全相悖的行事作風一直在朝堂之上爭鋒相對。
楊素為人奸詐狡猾,在年輕時有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可是漸漸的隨著他的官職越來越大,他也被繁華迷了眼。雖然有著出眾的才華,但是卻沒有把它放在治國興邦的道路上,反而只想著得到更多的權勢,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高熲和他恰恰相反,高熲為人剛正不阿、謙虛謹慎、公平正直、才華橫溢,為百姓著想,深受百姓愛戴,在後世眼中一直被人們所敬仰,被人稱作一代良相。兩人性格不同自然在治國方針方面也有所分歧,在朝堂之上,髙熲有時候提出的建議,確實是能夠幫助皇帝更好的治理國家,但是這些建議,無意之中卻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比如楊素。以楊素自私自利的性格怎麼會允許別人傷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就會提出一些和髙熲意見相反的主張。就這樣兩人對於自己的意見都毫不退縮,在朝堂上針鋒相對,政敵的雙方就表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