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後感
2023-10-22 20:46:07 1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下面是相關的範文精選,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儒林外史讀後感【篇一】
《儒林外史》所寫主要是作者所處清初至清中葉「儒林」的生活,其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換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
作為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標「明賢」,末述「四客」,塑造了眾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內文借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是辭徵辟的,雖為徵君而辭爵自樂和因貧而任的賢著典型,加以遲衡山、武書、虞華軒等一班正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託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的惡濁風俗之下,為天下所難為,保持一種如王冕那樣不為物役,不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特別是當世風如江河日下之際,「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消磨盡」。落得只有「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而這四奇人「既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時心境的寫照,也是全書於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際「禮失而求野」的象徵,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並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於「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儒林外史讀後感【篇二】
我本是出於好奇,才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儒林外史》。一頁一頁地翻看起來,嗅到一股誘人的書香味,不知道是書的年代太久,還是故事本身就有著非凡的價值……
書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使得吳敬梓——一個出生「科第仕官多顯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憤然地抨擊與諷刺。這本書就像一份無言的控訴,一下接著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後看,我有些懂了。舊社會締造了一群可恥甚至可鄙的儒生,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又無真才實學,醉心功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名揚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祿就會唾手可得。由於這種極端的野蠻的瘋狂的追求,導致了官場的黑暗齷齪,許多讀書人的心靈被扭曲,甚至變態。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嘆。在讀第三回的《範進中舉》時,文中對於範進嶽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範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範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著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裡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著。」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
可是若論錯,歸根究底卻不在他們身上,他們的苦苦追求本身沒有錯,是黑暗的社會,是封建科舉制度給了他們「信念」、「理想」,讓他們到死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腐朽、虛偽的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八股文科舉,這可讓多少有志之士寧可「處江湖之遠」亦不願「居廟堂之高」。對於人才的摧殘,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啊!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響了我。
儒林外史讀後感【篇三】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著教學中出現的相關細節。因為這節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於這部清代封建小說,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於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範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鬥,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