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各大鄉鎮(廣東茂名信宜19個鄉鎮名字的由來)
2023-10-22 19:02:46 3
關注我,每天為你推送大小事、熱門事、新鮮事,了解民生生活!
信宜全市19個鎮(街道),
那麼信宜的小夥伴,
你知道你家鄉名字的由來嗎?
哪天,如果人家問你:
你家鄉為什麼叫「金垌」?
「是因為你家鄉有金礦嗎?」
為什麼你家鄉叫茶山?
是因為你們家鄉有個很大的茶場嗎?
...
我們一起揭曉
它們到底怎麼來吧!
信宜市,古稱梁德縣、懷德縣、南扶州、竇州. 信宜縣原名叫信義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命名是以南近信山(在今鎮隆鎮沉衝村南面)的信字,與北接招義山即雷公嶺(池洞鎮與徑口的界山)的義字得名,從此便叫信義縣,縣址在今鎮隆鎮八坊村。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趙光義諱,將義改為宜,故稱信宜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沿用至今。1995年9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信宜縣,設立信宜市。從此,標誌著信宜的發展翻開嶄新的一頁,進入了新的歷程。
北界鎮
明萬曆期間,北界鎮境域屬信宜縣五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信宜縣六問堡;乾隆二十一年為六問堡一部分和六承堡一部分。民國21年為信宜縣三區;民國29年為一區六問上鄉和六承南鄉。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為信宜二區,後改北界區;1957年改為北界鄉;1958年秋為北界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北界區;1986年冬建制為北界鎮。2003年11月,撤銷高坡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北界鎮。
池洞鎮
因地勢高亢,水利灌溉困難,每年早造插秋均遲於周圍田垌,故稱遲垌,為雅稱改為池洞。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曾在此置梁德縣,後改懷德縣,,縣治故址在今池洞鎮太安村,972年(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併入信義縣,太安作為縣治470年。元屬信宜縣中道巡檢司黃僚寨,明代為信宜縣感化都。清康熙十三年(1674)屬信宜縣黃寮堡。1932年為信宜縣九區池洞鎮。1940年為二區黃寮上鄉。1952年為信宜縣池洞區(五區)。1957年為池洞鄉。1958年秋屬東鎮人民公社轄區。1959年從東鎮人民公社分出,為池洞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區。1986年冬改為鎮。
硃砂鎮
硃砂,因鎮境內硃砂嶺(古名胭脂嶺)而得名,梁、陳、隋屬梁德縣,唐、五代、宋初屬懷德縣,宋後、元屬信宜縣中道巡檢司,明朝萬曆年間為信豐都屬西寧縣。清朝初改稱大勝堡屬信宜縣。民國21年為信宜縣六區硃砂鄉;民國29年為三區大勝鄉。
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大勝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六區,後稱硃砂區;1957年2月改為硃砂鄉;1958年秋成立硃砂人民公社;1961年6月改為硃砂區,轄硃砂、裡五、安莪、貴子、旺沙、平民6個人民公社;
1963年1月撤區復為硃砂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復為硃砂區;1986年冬,建制為硃砂鎮。原安莪鎮、硃砂鎮、旺沙鎮於2003年11月26日並進現硃砂鎮
......................................................................................................................................................................................................................................................................................................................................................................................................................................
貴子鎮
貴子,傳說古時洪水漂來一個大木桶,桶裡載一孕婦,在今貴子墟頭大榕樹下擱停,孕婦即產一子,後母子在此定居。人們認為此子大難不死,定是大富大貴之人,故名。
明朝稱從善都。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稱貴子堡。
民國29年貴子鎮境為信宜縣貴子鄉、中夥鄉。 1950年仍為貴子鄉和中夥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八區,後改稱貴子區;1957年改為貴子鄉;1958年秋與硃砂鄉合併為硃砂人民公社;1959年從硃砂人民公社分出設貴子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為貴子、平民兩個人民公社,隸屬硃砂區;1963年1月撤區並社,貴子、平民人民公社合併為貴子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再改為貴子區;1986年冬撤區建貴子鎮。
懷鄉鎮
懷鄉是怎樣叫出來的?有人說:「懷鄉原為瑤民所居,後來瑤民逐漸消失,漢族人南遷,來到懷鄉,在這裡發展生產,安居樂業。但又懷念起北方的故鄉來,所以取名懷鄉。」而有說,懷鄉是從《論語》「懷德、懷土」之義而命名。
懷鄉作為一個地名,歷史悠久,明萬曆四年(1576年),懷鄉鎮境內屬信宜威化都地,清初為威化都,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雲堂甲,木輅甲和懷鄉圍。不過懷鄉曾經隸屬過信宜和西寧兩個縣。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明萬曆四年 懷鄉圩(1576)屬西寧縣感化都。清初仍為感化都。光緒十五年(1889)為雲堂裡、木輅甲和懷鄉圍。1932年屬信宜市七區。1940年為三區。1950年為四區。1952年改為懷鄉區(七區)。1957年為懷鄉鄉。
1958年秋為懷鄉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區。
1986年冬改為鎮。
洪冠鎮
洪冠鎮,傳說東有獅、象二山間有中宮燕古河,架空粗藤被斷淌紅液七日,染紅河水,故名紅觀。後以同音易名洪冠。
夏、商、周屬百越地,秦屬桂林郡,漢初屬南越國,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至三國時期,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晉屬端溪縣,南朝梁屬梁德縣,隋屬懷德縣,唐、五代屬信義縣,宋、元屬信宜縣,(1577年)羅旁戰事後屬西寧縣感化都,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屬信宜縣感化都,民國時期為大樟堡,1958年稱上遊公社,1962年分為洪冠、大樟、樓垌三個公社,1982年改洪冠區,1986年建洪冠鎮。
平塘鎮
平塘,瀧江支流平塘河東岸。昔圩尾河灣開闊,水平穩如塘,故名。
.....................................................................................................................................................................................................................................................................................................................................................
平塘鎮,清光緒年間為林垌堡,下分牛東(辣)、山口、甘垌、黃龍、平塘、茅垌、雲砂、北永、羅罅、羅磨、大灣、倒流、沙子、南埇、金龍等甲。1940年信宜劃分4個區,平塘屬合水區管轄,稱為林垌鄉,鄉公所設在沙子光鎮公祠,下有林超、林中、雙羅、上中、北永、雲榃等小鄉。1949年解放,信宜設東、西、南、北、中區,平塘屬東區。1950年5月劃為6個區,平塘屬六區(合水區)後為紀念革命烈士黃國柄,曾稱為國柄鄉,下轄21個村和農會,進行土地改革。1952年12月,信宜劃為15個區,平塘屬十四區(合水區),下轄新中、黃龍、沙子、羅排、灣龍、林垌、倒流等7個鄉,而甘垌、北南、北中、湘榃、羅罅等5個鄉歸錢排管轄。1956年高級社時,信宜並為103個鄉,不久又並為86個鄉,22個中心鄉,成立沙子中心鄉,下轄沙子、林垌、黃龍等鄉。榃棉、北永鄉歸屬十三區(錢排)國柄中心鄉管轄。1957年2月縣撤區,把235個小鄉並為36個大鄉,平塘把沙子、羅排、灣龍、林垌、倒流、新中、黃龍合併為沙子鄉。甘垌、北南、雲開、湘榃、羅罅合併北中鄉。1958年5月縣再把36個大鄉合20個鄉,沙子鄉在原有鄉再把甘垌、北南、湘榃、羅罅、北中等鄉劃歸沙子鄉管轄。1958年撤銷鄉鎮,全縣成立8個人民公社,平塘屬合水人民公社。下分新中、沙子、羅罅、平塘、北永等5個營,1960年全縣分16個公社,242個大隊。平塘從合水分出,成立平塘人民公社,下轄13個大隊,3個場,下設293個生產隊。1961年11月合水設區,平塘設平塘、北永、沙子等3個公社。1963年由3個公社合併為平塘人民公社,下轄21個大隊,543個生產隊。1982年撤公社成立平塘區,21個大隊改稱為鄉,1986年改稱平塘鎮,鄉改稱行政村,1989年村改稱管理區。到1996年管理區改稱行政村。現全鎮轄馬安、新中、黃龍、茅垌、沙子、厚洞、羅排、大灣、灣龍、林垌、童子垠、倒流、平塘、羅罅、榃棉、坳垌、甘垌、北中、北永、北南、麻場等21個村委會。
思賀鎮
思賀得名,據傳元、明時這裡是森林山區,因大村兩座形似獅子的山峰間河水咆哮如獅吼而得名獅嚎,後按當地客家話改稱思賀。
在歷史上思賀的歸屬方面曾有爭議,彎彎的小河因思賀鎮同羅定只有40公裡,同信宜卻有130公裡,思賀的文化同經濟同羅定都系一脈相成。明朝萬曆初年思賀鎮境屬信宜縣定康都,萬曆五年(1577年)劃給新建置的西寧縣,仍為定康都。
清乾隆22年回歸信宜縣,為思賀堡。民國29年(1940年)為信宜縣四區思賀鄉,建國初期仍為思賀鄉。1952年12月改為信宜縣十五區,轄思賀鄉及新堡的大壩、甘利、華峰、石垌、上雲等5個行政村,後改大壩區。1957年撤區並鄉,改設思賀鄉,大壩等5個村同時劃歸新堡。1958年秋屬合水人民公社。
1959年從合水人民公社分出為思賀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為思賀區。1986年冬改為思賀鎮。
白石鎮
白石:名稱來歷 創建於清朝年間,以境內白石崗而得名
白石墟位於扶龍河(又名白石河)中遊,墟的西面為白石崗,故舊名:扶龍白石墟。
【白石墟】之白雞嶺位於白石鎮與錢排鎮交界處,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信宜縣誌》載:明季,有白雞嗚嶺上,故名。嶺下有白雞村、白雞街、白雞寨,嶺上有白雞坳等以白雞命名的地名。由白石圩至錢排圩必經白雞嶺這段公路,公路之字形盤山九曲十八彎,汽車過此極為險峻、壯觀。白雞嶺為含金脈石礦脈,沿公路兩側採金坑道處處可見。清康熙二十年七月十一日夜,白石瑤民為反抗清朝的壓迫、圍剿,於此嶺上殺死梧州都司陳龍啟及其以下官兵多人,是謂白雞嶺之戰。
錢排鎮
錢排,因長期興辦錢莊,便於外埠兌錢而得名。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為信宜縣從善都地。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屬信宜縣馬貴堡的星平甲、星聚甲、安民甲、民聚甲。民國29年(1940年)
................................................................................................................................................................................................................................................................................................................................................................................
錢排為信宜縣四區馬貴西鄉。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2月為信宜縣十三區,後改為錢排區;1957年1月為信宜縣錢排鄉;1958年秋屬白石人民公社;1959年從白石人民公社分出,為錢排人民公社;1961年11月,為錢排區轄錢排、錢新、達垌、竹垌4個人民公社;1963年1月,撤區並社,為錢排人民公社;1983年冬為錢排區;1986年冬建制為錢排鎮。
轄區內的雲開村為明萬曆至清嘉慶年間的信宜縣域副中心。
新寶鎮
相傳明末盜賊四起,附近富戶聯合起來築一城堡以防盜賊作亂,城堡築起後經商議同意取名新堡,以區別白龍堡(因新堡地屬白龍堡),新堡後成為行政區劃名稱。1993年,新堡鎮政府領導人請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題字,他欣然同意,揮毫題書:新堡生新寶幾個大字。鎮政府領導人研究後,提出新堡鎮改稱新寶鎮,經廣東省政府批准,1993年6月,新堡鎮改名新寶鎮。
新寶鎮,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明萬曆三年(1575年)屬信宜縣定康都的一部分。萬曆五年至清乾隆二十一年,由信宜縣劃給西寧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劃歸信宜縣,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信宜縣白龍堡美溪甲。民國21年為美溪鄉;民國29年為信宜縣四區白龍南鄉。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為白龍南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十四區一部分和十五區一部分;1957年撤區並鄉,為新堡鄉和大壩鄉;1958年秋屬合水人民公社;1961年為合水區的新堡人民公社和大壩人民公社;1963年冬撤區並社,為新堡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新堡區;1987年撤區建鄉,為新堡鄉。1990年建制為新堡鎮。
合水鎮
合水,直水河北岸。因橫水河與直水河在此匯入白龍河得名。
合水鎮明朝屬西寧縣定康都,清光緒年間為白龍堡,民國年間為白龍上鄉,建國後為信宜縣六區,1958年為合水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合水區,1986年冬改為合水鎮,2002年被定為廣東省的中心鎮。 合水集鎮清初楊國威將軍所建,從那時起一直是毗鄰信宜、高州、羅定、陽春4市13個鄉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心。1940年至1952年信宜在合水設立區所,曾管轄現信宜市的平塘鎮、新寶鎮、思賀鎮和現高州市的馬貴鎮、古丁鎮。
大成鎮
大成最初稱桃子榔墟,後商人圖吉利之意改名大花墟(也稱大銷)。清代康熙年間,生意人多,再改名大成,寓生意興隆心想事成。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明朝大成圩萬曆期間大成屬信宜縣從善都。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信宜縣白石堡大成甲。 民國29年為信宜縣四區白石上鄉。新中國成立後,仍為白石上鄉;1952年12月屬信宜縣十區,後改白石區;1957年撤區並鄉,為大成鄉;1958年秋屬白石人民公社;1959年從白石人民公社分出,為大成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為大成區,1986年冬建制為大成鎮。
水口鎮
鑑江上遊東江河和支流龍山河在此處合水口,因此得名水口村,後發展為墟市。
舊縣在信宜縣東鎮鎮西南12公裡,西與北界鎮甘堂村相接。屬水口鎮。人口2380。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此地設置潭莪縣,故稱舊縣。
秦朝為百越地,漢、三國為端溪縣地,南北朝梁後、隋、五代十國為梁德縣地,據信宜縣誌記載,唐武德四年(621年),設潭莪縣,宋開寶五年(972年)併入信義縣,乾隆二十一年為良垌堡,元明清民國屬信宜縣地,1961年從鎮隆人民公社析出,設水口人民公社。
鎮隆鎮
鎮隆,信宜舊城,處西江與東江(錦江河)交合處,舊時河中有石生如筍,水流聲轟隆作響,故稱震隆,後改叫鎮隆。又《清一統志》記載:「信宜縣南,二川合流處羅竇洞,水中石簡聳起,形如水舸。」因此稱「圳隆」,後因之諧音演化成「鎮隆」。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該鎮是著名的僑鄉,古稱「竇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析懷德縣地置扶南州及信義縣,州治及縣治設在這裡,直至1952年,今保留有古城遺址。
金垌鎮
金垌鎮,據說當地有金礦,古代有人於該地淘黃金而得名。
明朝萬曆四年,金垌稱德亮圍,分屬一都、四都。
清朝沿制,直到光緒十五年,改為德亮圍一甲、四甲。
民國21年為信宜縣三區金垌鄉;民國29年為一區德亮上鄉。
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12月改為四區後改金垌區;1957年為金垌鄉,1958年秋為北界人民公社;1959年秋分設金垌人民公社;1961年5月為金垌區,轄金垌、上磨、泗流、徑口、木威5個人民公社;1963年撤區並社,為金垌人民公社;1983年冬再改為金垌區;1986年冬建制為金垌鎮。2003年合併徑口鎮 。
茶山鎮
茶山鎮:茶山得名,因明朝中期以前,茶山一帶盛產茶葉,大部分居民住在大山以種茶為業,在奇美石一帶種茶萬餘畝,並在山腰建了一條街叫橫街(橫街現在已沒落),專門收購和銷售茶葉,故名茶山。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茶山為信宜縣茶山甲。民國29年,為信宜縣三區茶山鄉。
1949年11月,為信宜縣四區茶山鄉;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九區(後改為大樟區)的部分;1957年1月為渤垌鄉;1958年5月復為茶山鄉;1958年秋屬懷鄉人民公社;1961年6月,從懷鄉人民公社分出設渤垌、茶山兩個人民公社;
1963年冬,渤垌、茶山兩個人民公社合併為茶山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區為茶山區;1986年冬改為茶山鄉;
1992年建制為茶山鎮。
丁堡鎮
丁堡,丁堡鎮位於廣東省信宜市東南部,距市區7公裡,是信宜市區郊鎮。據傳說,清順治年間一外籍丁姓商人來巴山咀附近開店鋪,經營紙寶蠟燭生意,人稱丁紙寶,其商店稱為丁寶鋪,後發展成墟,將寶改為堡,稱丁堡墟。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清為舊圖小水甲,民國時期為小水鄉,1957年設丁堡鄉,1958年併入東鎮公社,1961年析設丁堡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復改鄉,1992年建鎮。
信宜東鎮鎮
清康熙十年始逐漸形成集鎮,因位於東江(鑑江上遊,又名錦江)之濱,故名東鎮。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明萬曆四年(1576年),東鎮鎮境屬信宜縣鹹化都。民國時期,先為信宜縣九區、二區、後為黃寮南鄉、裡村鄉、昆堂堡。新中國成立初期,仍照民國後期建制。1952年5月,信宜縣人民政府遷址於此,成為信宜縣治所。同年冬,成立東鎮鎮,屬大坡山區(三區)轄。1958年秋為東鎮人民公社;1961年分為東鎮、竹山和信城3個人民公社;1983年,分別改為東鎮區、竹山區和信城鎮;1986年,信城鎮與東鎮區、竹山區合併建制為東鎮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