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牙齦去除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23:17:57
專利名稱:微創牙齦去除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牙齦去除器,具體地說是用於植牙手術中的微創牙齦去除器。
背景技術:
現有種植牙手術中一般不使用導板定位,因而會出現很多因無法精確定位導致的種植體植入位置偏差,從而對後續的修復手術以及病人本身造成很大的影響的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掃描技術的進步,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領域技術人員開發出了種植導板,種植導板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種植牙手術中的種植精確度,同時,也為後期的修復過程提供了保障。目前很多手術在使用導板的過程中需要翻瓣,因此患者口腔內創傷會比較大,影響愈後。減小因翻瓣手術引起的創口較大問題一直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研究的熱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應用於種植牙手術中可以微創去除牙齦,並與定位導板方便配合的牙齦去除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具體技術方案:一種微創牙齦去除器,所述去除器包括連接部、柄部和頭部;所述柄部一端與頭部連接,另一端延伸出連接部;所述頭部為桶狀結構,所述連接部結構與一齒科手機連接部結構匹配。所述柄部為實心杆。所述頭部邊緣為切削刃。所述頭部直徑大於柄部直徑。所述頭部外直徑等於齒科導板定位孔內直徑。所述頭部外直徑和齒科導板定位孔內直徑間隙配合。所述頭部側壁設有至少一個通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連接部可與齒科手機端部連接,頭部外直徑等於導板定位孔內直徑,因此本實用新型頭部可插入導板定位孔中,在齒科種植手術前期過程中實現精確定位,避免醫生的手術誤差帶來手術失敗的風險;通過可調節齒科手機驅動,頭部的切削刃可切削牙齦組織,被切下的牙齦組織碎片進入桶狀結構的頭部內可隨頭部一併被帶出口腔,特別對於多牙缺失患者,簡化現有技術翻瓣手術的繁瑣過程,縮短了手術時間。本實用新型頭部側壁的通孔起到溢流作用,防止牙齦組織過多情況下影響操作進程。由於本實用新型頭部直徑較小,因此在手術種植前期創口較小,實現微創手術。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頭部切削刃放大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牙齦去除器和導板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微創牙齦去除器,所述去除器包括連接部1、柄部2和頭部3 ;所述柄部2 —端與頭部3連接,另一端延伸出連接部I ;所述頭部3為桶狀結構,所述連接部I的結構與一齒科手機連接部結構匹配,二者可連接在一起。柄部2為實心杆;頭部3邊緣為切削刃31 ;頭部3直徑大於柄部2直徑;頭部3側壁設有至少一個通孔32 ;頭部3直徑小於齒科導板定位孔直徑。如圖3所示,植牙手術中,本實用新型與植牙導板4配合使用效果更佳,牙齦去除器頭部3的外直徑等於齒科導板定位孔41內直徑,兩者間隙配合。在使用中可以將頭部3伸入到導板定位孔41中進行操作,操作準確度高,對周圍軟組織傷害小,牙齦5去除後可直接進行植牙鑽孔,簡化了手術操作過程。連接部I的結構與手術用可調節齒科手機的端部匹配連接,二者固定連接,可調節齒科手機驅動牙齦去除器轉動,依靠頭部3的切削刃切除多餘牙齦組織,被切下的牙齦碎塊進入頭部3內,牙齦去除完成後與去除器一起被帶出口腔。通孔32為溢流孔,手術中過多的牙齦碎屑會通過溢流孔流出,防止因為組織過多影響手術進行。
權利要求1.一種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去除器包括連接部、柄部和頭部;所述柄部一端與頭部連接,另一端延伸出連接部;所述頭部為桶狀結構,所述連接部結構與一齒科手機連接部結構匹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柄部為實心杆。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邊緣為切削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直徑大於柄部直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外直徑等於齒科導板定位孔內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外直徑和齒科導板定位孔內直徑間隙配合。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側壁設有至少一個通孔。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創牙齦去除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側壁設有至少一個通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微創牙齦去除器,所述去除器包括連接部、柄部和頭部;所述柄部一端與頭部連接,另一端延伸出連接部;所述頭部為桶狀結構,所述連接部結構與一齒科手機連接部結構匹配。本實用新型頭部可插入導板定位孔中,在齒科種植手術前期過程中實現精確定位;通過可調節齒科手機驅動,頭部的切削刃可切削牙齦組織,被切下的牙齦組織碎片進入桶狀結構的頭部內可隨頭部一併被帶出口腔,對於多牙缺失患者,簡化現有技術翻瓣手術的繁瑣過程,縮短了手術時間。本實用新型頭部側壁的通孔起到溢流作用,防止牙齦組織過多情況下影響操作進程。由於本實用新型頭部直徑較小,因此在手術種植前期創口較小,實現微創手術。
文檔編號A61C19/06GK203059959SQ20132006024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日
發明者於淑娟, 趙富強, 晉容珍, 張良, 王瓊 申請人:北京納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萊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