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書《親吻那隻青蛙》讀後感
2023-10-23 12:32:22 2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下面是相關的作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親吻那隻青蛙》讀後感【篇一】
讀完澳大利亞『米德爾頓兄弟』寫的《親吻青蛙》這本書後,感覺象是看了一本卡通故事,而且是一本不怎麼精彩的卡通故事。
該書是一本財經類型的書,作者通過卡通動物---金髮熊姑娘學習投資理財的過程和經歷來穿插講述財經知識,本來這個創意是比較新穎的,但書的整個布局和構成結果,讓人閱後沒什麼太多的印象。可能是因為形式太過花少,而讓主題內容湮沒不顯。
不過,勇於創造的精神,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支持!
《親吻那隻青蛙》讀後感【篇二】
本書中類似的道理大都在其它書籍看過,推薦《不抱怨的世界》
把有用的部分做些摘錄:
擋在你和非凡人生之間的最大障礙通常都是你對自己和他人的消極心態,這一點也許是心理學和個人滿足感研究方面的最偉大的發現。
有一個真理是每個人都終將明白的,那就是「人很難改變」。人基本的人格結構和處理態度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固定成形,在這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你永遠不能期望某個人會把自己從他或她一直扮演的那個角色改變成另外一個角色,改變成一個更合你胃口的人,這種事情幾乎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你這樣期待,只會失去自己的幸福及內心的寧靜。
應對現實
否認或拒絕接受有關自我及他人的事實和真相,是壓力、焦慮、負面情緒及至身體和心理疾病產生的一個重大來源。當你接受了一個人或一件事就是那個樣子,並且能據此採取相應的行動時,大部分因其產生的壓力都將煙消雲散。
在處理問題時最重要的一點就要仔細分析它,
首先,區分事實和問題。
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下定決心,永遠不會因為某個事實而不安或動怒。
問題就是你可以對它做點什麼的事情。一個未實現的目標,某個障礙。
1、到底發生了什麼?
2、它是怎麼發生了?
3、我能做些什麼呢?
4、我現在採取什麼行動?
憂慮破除
在卡耐基《人生的弱點》中提過類似的:
1、把擔心的事情寫下來,界定清楚
2、考慮最壞後果
3、做好準備,接受這個現實
4、開始改善並行動
控制負面情緒:
想想你生活中經過過的最負責的事情,然後堅定對自己說:我要負責。思考這件事情最開始時候做過或沒做過的所有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在思考過程中,情緒會平靜。練習次數越多,越容易面對。
想想有什麼什麼即將發生的事讓你對它的結果很擔心或者很恐懼。想出一句正面肯定的話,準確在說明你想怎麼表現,你希望事情的結果是怎麼樣。在你有腦海中形成一幅理想結果出來後的清晰、生動而喜氣洋洋的畫面,在你潛意識的大幕上一遍一遍地放映這個畫面。
找到你的目標:
如果你有很多錢,你生活會有什麼不同,會喜歡什麼、拋棄什麼?開始做什麼?停止做什麼?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會失敗,那你會怎樣的夢想。
去除負罪感:
1、永遠不要因為任何事情批評自己
2、永遠不要因為任何事情批評他人,多找別人的閃光點
3、拒絕任何原因而利用他人的負罪感
4、拒絕被他人施加的負罪感所操縱。
如果你能嚴格要求自己,一直想著正面的想法,它最終就會變成你自然而然的思考方式。當正面思維變成一種習慣,你就會樂觀地看待自己、對待生活。
永遠不要因為你擔心別人對你的想法而做或不做一件事,沒人真的會在意你會怎樣的。
變成積極的人:
1、積極的自我對話。(自我暗示和催眠)
2、正面的想像
3、選擇跟積極的人在一起
4、閱讀正面書籍
5、正面的訓練和發展
6、積極的健康習慣
7、積極的期望。
《親吻那隻青蛙》讀後感【篇三】
《親吻那隻青蛙》給予不少正能量思維,有點小雞湯,不過裡面推薦的一些處理方式值得嘗試。下面分享三個我嘗試過並覺得有效的小方法,希望大家處理負面情緒的時候有所助益。
一,區分事實和問題
本書認為,許多負面情緒是在面對意料之外的挫折或困難時採取了不恰當的過度反應而引起的。
的確,現實當中有點出乎意料的、不符合預想期待的結果出現,我會生氣,氣憤於怎麼會這樣,長時間陷入憤怒的負面情緒中,什麼都不管,需要先發洩我的怒氣。當然,事情往往會朝更糟糕的狀況發展,或者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將事情往預期的方向調整。
對此,書中建議首先,區分開事實和問題。接著,你要做的是接受事實---永遠不會因為某個事實而不安或動怒。最後,仔細地分析問題,確保對問題有了一個透徹的理解,根據事實來調整行動,清楚地知道自己該怎麼應對或解決問題。
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事情。比如,你的年齡就是一個事實,今天的天氣怎樣也是一個事實。有些事情就是那樣,想改也改變不了,它們就是事實。
問題,是你可以對它做點兒什麼事情。比如,一個尚未實現的目標就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你前進路上的某個障礙也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問題正是你人生道路上需要應對的一個個挑戰。
有了區分事實和問題的思維意識後,現實中遇到不在預期內的事情,我會先讓自己深呼吸三次,最快速度地讓大腦派出理智來幫我分清---此刻,什麼是事實,什麼是問題。紙和筆是個不錯的快速分析工具,所以我在包裡隨身攜帶。再允許自己對改變不了的事實,花三分鐘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罵人、扔東西、大喊大叫什麼的。(為了維護形象,一般是私底下這樣做,公開場合是警告大家離我遠點,省得我傷及無辜。)重點是集中我的所有智慧和現有的實際能力去解決問題,發散思維,多想幾個解決方案,A不行就用B,解決不了我就請人幫忙解決。
再也不當被負面情緒管控的「傀儡」了,遇事不怒,先解決好眼前的問題再說。
二,使用「不」的力量
本書強調「不」的力量主要是幫助人們怎樣消除對被人說「不」的恐懼。我非常贊同本書中的兩個觀點:
要獲得成功,最有力的一個字就是「求」。你要求、尋求、追求得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一個人在獲得一個肯定答覆之前,往往要遭遇5次、10次甚至200次的否定答覆,所以,被拒絕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
拒絕被他人施加的負罪感所操縱。大部分人不會承認他們企圖通過利用負罪感來操縱他人。從一開始就劃清你的界線,確定一下在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怎樣的狀況是讓你覺得身心舒適的。
於是我將這兩個觀點結合一下,為自己創出一種對人使用「不」的方法。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我很容易妥協。當然,我也害怕被人說「不」,可我意識到其實說「好」和「不」只是件很平常的事後,就沒有以前那麼在意了。
我最常在工作中使用「不」的力量,我劃定的界線是不要降低我的工作效能。
在公司裡,同事們習慣用MSN或者打電話找你處理事情,加上通過郵件發出的處理請求,我每天要在三個渠道裡處理日常工作。一開始,還好,後來部門的report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工作劃分給我,我漸漸吃不消,因為我總是希望今日事今日畢。我很少對人家說「不」,即使人家打電話來說事情的時候會先發一堆牢騷。
現在,我的MSN基本不理人,MSN的籤名就是「不管再急的事,請發mai給我,我只回mail。」郵件要求簡單明了說清需要請求或者事情的問題,不要有任何的情緒用語或者廢話。打電話來,我會直接說先給我什麼信息,倘若同事說你這個要給我加急啊不然客戶就怎樣怎樣啊什麼的,我直接拒絕他繼續說---不好意思,我在電話上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請讓我先掛電話去做事好幫你解決問題。
真的是工作效能大大提高了,若有同事不理解,再給我上演「苦情戲」,欲讓我有所不忍,我直接強硬拒絕,時間就是生命,沒空看你表演。
三,避免使用受害者用語
一開始沒有意識到到,原來在語言上常說「我不夠好」、「我不能」是表現自己為生活中的受害者,本書認為一旦人們形成了負罪、低微、自卑的感覺,他們就會接著使用受害者用語來強化這種感覺。
批評和抱怨是受害者用語的兩種形式。當你批評或抱怨的時候,你就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人會不停地找藉口。當他們說「我試試」、「我會盡全力」的時候,實際上只是提前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他們總是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什麼事情都不是他們的錯。
語言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你每一天和自己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你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要學會從不抱怨,學會從不辯解。
對此,本書推薦加強「我喜歡自己」和「我要負責」的語境建設。
我常會在紙上寫「我就是我,我就是喜歡我自己」,寫多了,還真是會越來越喜歡自己,相對地會減少對自己的批評,在處事上更加自信。頂著《星球大戰》尤達大師的金句---「要麼做,要麼不做。沒有試一試的。」既然,我選擇做了,就要接受自己的責任,承擔責任對應的獎懲,多來幾句「我要負責」的內心獨白,相對地會減少抱怨,也減少為自己找藉口。
最重要的是,常常警醒自己不要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會注意自己的用語是否反應出受害者的潛意識。一旦有,就會及時分析為何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嘗試著勸告自己擺脫受害者的思維陷阱。時刻記著,與其做受害者,不如多想想自己怎麼做可以從中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