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20 19:24:0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圖像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霧霾天氣的增多,人們拍攝的照片也模糊不清,並且現有的圖像處理設備還不具有對照片進行去霧處理的功能,進而無法滿足人們對清晰圖像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所述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包括VGA接口模塊、與VGA接口模塊連接的FPGA驅動模塊、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的顯示屏驅動器、圖像去霧模塊及顯示屏,所述VGA接口模塊設置於所述顯示屏上,所述VGA接口模塊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所述圖像去霧模塊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
所述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還包括殼體、位於所述殼體右側的框體裝置、設置於所述框體裝置內的連接裝置及位於所述連接裝置下方的電機裝置。
所述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VGA接口模塊設置於所述殼體的側面上,所述顯示屏設置於所述殼體上。
所述殼體上設有位於其右側的第一連接杆,所述第一連接杆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杆的左端與所述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框體裝置包括底板、位於所述底板上方的框體,所述底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框體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框體的左表面設有第一通孔。
所述連接裝置包括第一固定杆、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杆上方的第一支架、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上端的彈簧及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杆下方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固定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右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左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連接杆的右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且收容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一連接杆與所述第一固定杆樞軸連接。
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杆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簧的右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呈Z字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杆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設置於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位於所述電機左側的第二固定杆、位於所述電機上方的第三支架、設置於所述輸出軸上的拉線、位於所述電機上方的橫杆及設置於所述橫杆右端的滾輪,所述電機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與所述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與所述電機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支架呈L形,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與所述電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杆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杆的左端與所述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與所述橫杆樞軸連接,所述拉線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滾輪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能夠對圖像進行有效的去霧處理,進而使得照片更加的清晰,並且本實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調節顯示屏的角度,以便保證使用者始終能夠以最佳的角度觀看清晰的照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側視圖;
圖2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殼體正視圖;
圖3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的部分結構連接關係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包括VGA接口模塊11、與VGA接口模塊連接的FPGA驅動模塊、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的顯示屏驅動器、圖像去霧模塊及顯示屏14。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VGA接口模塊11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VGA接口,所述VGA接口模塊11設置於所述顯示屏14上,所述VGA接口模塊11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其可以將視頻信號輸入到所述FPGA驅動模塊中。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FPGA驅動模塊為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所述FPGA驅動模塊可以對VGA接口模塊傳輸的視頻數據進行處理,以便將處理後的數據傳輸至顯示屏14中進行顯示。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顯示屏驅動器為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驅動器,其可以對從VGA接口模塊輸入的視頻數據進行處理,並且使得顯示屏14顯示出來。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圖像去霧模塊與FPGA驅動模塊連接,可以將傳輸至FPGA驅動模塊中的視頻數據中的圖像進行去霧處理,以便使得視頻更加的清晰。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還包括殼體1、位於所述殼體1右側的框體裝置2、設置於所述框體裝置2內的連接裝置3及位於所述連接裝置3下方的電機裝置5。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殼體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VGA接口模塊11設置於所述殼體1的側面上,所述顯示屏14設置於所述殼體1上。所述殼體1上設有電源,所述顯示屏14、FPGA驅動模塊、圖像去霧模塊、顯示屏驅動器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殼體1上設有位於其右側的第一連接杆13。所述第一連接杆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杆13的左端與所述殼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框體裝置2包括底板21、位於所述底板1上方的框體22。所述底板2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框體22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框體2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2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框體22的左表面設有第一通孔221,所述第一通孔221呈方形且與所述框體22的內部相通。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連接裝置3包括第一固定杆31、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杆31上方的第一支架32、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架32上端的彈簧33及位於所述第一固定杆31下方的第二支架34。所述第一固定杆31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31的右端與所述框體2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1的左端設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連接杆13的右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221且收容於所述第一凹槽311內,所述第一連接杆13與所述第一固定杆31樞軸連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杆13與所述第一固定杆31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一支架32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杆1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簧33的右端與所述框體2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彈簧3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34呈Z字形,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連接杆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電機裝置5包括電機51、設置於所述電機51上的輸出軸52、位於所述電機51左側的第二固定杆53、位於所述電機51上方的第三支架54、設置於所述輸出軸52上的拉線55、位於所述電機51上方的橫杆56及設置於所述橫杆56右端的滾輪57。所述電機51與電源(未圖示)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電機51上設有開關(未圖示),方便其打開或者關閉,且該開關設置於所述框體22的外側,方便使用者控制,所述電機5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21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52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52的一端與所述電機5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51可以帶動所述輸出軸52旋轉。所述第二固定杆5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杆53的左端與所述框體2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3的右端與所述電機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4呈L形,所述第三支架54的下端與所述電機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54的上端與所述框體2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橫杆5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橫杆56的左端與所述框體2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滾輪57呈圓柱體,所述滾輪57與所述橫杆56樞軸連接,使得所述滾輪57可以在所述橫杆56的右端旋轉。所述拉線55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52固定連接,所述拉線5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拉線55頂靠在所述滾輪57上,從而對所述拉線55起到支撐作用。
如圖1至圖3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使用時,首先將視頻數據從所述VGA接口模塊11傳入,且經過FPGA驅動模塊處理,且經過顯示屏驅動器的處理,此時圖像去霧模塊對圖像進行去霧處理,經過處理後的視頻數據傳輸至顯示屏14中,由顯示屏14顯示出來,此時的圖像經過去霧處理。然後使用者可以打開電機51的開關,使得所述輸出軸52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拉線55被拉緊,所述拉線55向左側拉動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下端,使得所述第二支架34的下端向左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一連接杆13與所述第一固定杆31相對旋轉,然後使得所述殼體1旋轉且呈傾斜狀,直至將殼體1旋轉至需要的角度,以便保證使用者以最佳的角度觀看顯示屏14。至此,本實用新型帶去霧模塊的圖像處理系統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