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用服裝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05:19:29 7
專利名稱:競技用服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提高競技者的運動能力的競技用服裝,特別適合於作為遊泳衣(泳 衣)。
背景技術:
作為競技者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最大的阻力為形狀阻力。形狀阻力取決於從前進 方向正面看的遊泳競技者的投影面積。因此,為了降低上述形狀阻力,競技者儘可能保持相 對於水面平行的姿勢是有效的。即,遊泳時,期望相對於競技者的頭部的位置,抑制腰部、膝 蓋、足尖的位置向下方下沉,儘可能保持身體整體相對於水面平行並且筆直的姿勢。但是,由於垂直方向的重力和浮力對身體的中心線的作用,遊泳競技者的姿勢容 易變得不穩定。另一方面,由於下半身比上半身的骨密度高且肌肉多,因此比上半身容易在 水中下沉。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公開了以下的專利文獻1、2的發明。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1-32104號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1-262409號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3-129310號日本特開2001-32104號中公開的遊泳衣,以具有伸縮性的衣料遍及軀幹和大腿 而連續地覆蓋身體,由此,意圖防止從腰部至腿部的部分在水中的下沉。
發明內容
遊泳競技者為了保持上述有效的姿勢,必須使用腹肌和背肌的肌肉力量。但是,在 遊泳競技中如果肌肉變得疲勞,則難以保持上述有效的姿勢。上述日本特開2001-32104號 的發明沒有考慮肌肉疲勞的情況。日本特開2001-262409號中,公開了為了以規定壓力箍緊遊泳競技者的腰部而遍 及大範圍配合高伸縮強度的材料的遊泳衣。該現有技術,通過對遊泳競技者的腰部周圍作用規定以上的壓力而意圖獲得遊泳 中的姿勢的穩定。但是,對於積極地保持上述有效的姿勢並未考慮。因此,不能期待防止腰 部和大腿下沉的充分效果。另外,日本特開2003-129310號中,公開了以帶狀的伸縮性小的衣料覆蓋包括腰 部的臀部上方的部位的腰圍的區域的遊泳衣。腹部鬆弛的人穿著該現有技術的遊泳衣時,能夠矯正體型,另外,意圖獲得在水中 運動時容易活動的效果。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遊泳時遊泳競技者的姿勢容易形成相對水面平行並且筆直的有效姿勢,並且即使遊泳競技者的肌肉發生疲勞,也容易保持上述有效姿勢 的遊泳用的競技用服裝。近年來,公開了以下說明的矯正姿勢的矯正服裝的發明。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1-192903號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5-281899號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2004-107844號日本特開2001-192903號中,公開了日常和進行運動時穿著的、實現擴大腰部和 髖關節的可動區域的束腰帶(girdle)狀的服裝。該現有技術的束腰帶具有通過腰部的後 部中心位置沿腰圍方向延伸的箍緊力大的帶的部位。因此,帶中心可能配置於骨盆上方。日本特開2005-281899號中,公開了使穿著者的姿勢改善並且容易舒適地活動的 束腰帶狀的服裝。該現有技術的束腰帶的側部對軀幹的壓力大於腹部和腰部。
另外,該現有技術的束腰帶,以髂前上棘上方2 3cm的位置為中心配置箍緊力大 的帶。因此,帶的中心可能配置於骨盆上端的上方。日本特開2004-107844號中,公開了意圖使與圍繞骨盆的肌肉對骨盆作用的力相 同的力作用於骨盆的束腰帶狀的服裝。該現有技術的服裝中,箍緊力大的帶部不覆蓋骨盆 的前面,因此,可能從骨盆周圍箍緊的力小。因此,發明的第二目的在於,通過以具有大箍緊力的帶部覆蓋骨盆的規定區域來 提高競技者的運動能力。本發明的某一實施方式的競技用服裝,是由具有伸縮性的衣料製成的競技用服 裝,由具有伸縮性的第一衣料和第二衣料形成,上述第二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大於上 述第一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上述服裝的胯間和骨盆的下部的周圍被上述第一衣料覆 蓋,上述服裝的上述骨盆的上部的周圍被上述第二衣料覆蓋,並形成帶狀的第一帶部,上述 第一帶部具有實質上連續的從前面覆蓋上述骨盆的上部的帶前部、從後面覆蓋上述盆骨的 上部的帶後部和從側面覆蓋上述盆骨的上部的一對帶側部,上述帶前部、帶後部和帶側部 分別設置在將上述第一帶部沿周向四等分而成的區域,上述第一帶部的上端的界線,隨著 從上述帶側部接近上述帶前部的中央而向下方傾斜,上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配置於 上述骨盆的上端或其附近的高度,實質上不覆蓋上述骨盆上方的部位,並且,實質上不覆蓋 上述帶後部的後上端的界線上方的部位,上述後上端的中央配置於上述前上端的中央上方 大致4cm 6cm左右的位置,並且,上述第一帶部被形成為,使得將上述帶後部分割為上下 兩部分的假想的後中心線位於將上述帶前部分割為上下兩部分的假想的前中心線上方以 平均值計4cm 6cm左右的位置。通過使骨盆在前後左右方向穩定,使上半身和下半身穩定,也使競技中的姿勢穩 定。另外,骨盆連接著臀部肌肉和大腿肌肉等在跑步中動作的主要肌肉。為了使肌肉發揮 大的肌肉力量,必須使肌肉處於最適長度。如果骨盆後傾,則跑步中重要的臀部肌肉(臀大 肌)和大腿內側的肌肉(胭繩肌)縮短,不能發揮大的肌肉力量。如果骨盆直立,則這些肌 肉處於最適長度,使肌肉力量容易發揮。根據本發明,通過彈性率大的第二衣料從周圍覆蓋骨盆的上部,因此骨盆難以前 後左右晃動,從而穩定。帶後部配置於比帶前部在骨盆更上方的位置,偏離的力偶形成使骨盆直立的力矩 而施加於骨盆。其結果,骨盆容易形成直立的姿勢。特別的,即使支撐骨格的肌肉疲勞後,也容易穩定骨盆的傾斜,容易維持骨盆的直 立姿勢。因此,臀大肌和胭繩肌等的肌肉容易處於最適長度,其結果,使肌肉力量容易發揮。
另一方面,彈性率大的第二衣料,實質上不覆蓋骨盆上方的部位。這是由於彈性率 大的第二衣料在盆骨上方的話,可能會勒入腰部。所以,不阻礙呼吸導致的周長變化,不會 對腹部施加過度的壓迫。本發明中,第一衣料和第二衣料可以分別是單一材料,也可以是複合材料。例如, 遍及服裝的大致全部區域的全身衣料以第一衣料構成,對於帶部,在上述全身衣料上重合 強化網這樣的強化衣料,或者也可以在全身衣料中含浸或者塗布樹脂等作為第二衣料。
本發明中,上述後上端的中央配置於上述前上端的中央上方大致4cm 6cm左右, 並且,上述後中心線配置於上述前中心線上方以平均值計4cm 6cm的位置,以上述數值限 定的理由如下所述。如果下限值不足4cm,則上述力偶不能充分發揮,與無偏離的情況相比,不能得到 充分的效果。如果上限值超過6cm,則帶前部的下端接近下肢,阻礙下肢的運動,或者為了防止 帶前部的下端接近下肢而必須將帶的上下寬度進行必要以上的減少。在第一帶部的上端部,配置有類橡膠材料帶,並且配置有由第二衣料縫成袋狀而 形成的收納部,用於收納上述類橡膠材料帶。具有這些類橡膠材料帶和收納部的上述前端 部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極大。因此,為了發揮適當的力偶,第一帶部的上端界線的位置十分 重要。即,如果後上端的中央與前上端的中央的高度差不足4cm,則上述力偶可能不能充 分發揮。另一方面,如果後上端的中央與前上端的中央的高度差超過6cm,則帶後部的上端 覆蓋髂骨上方,或者隨著帶前部的類橡膠材料帶和收納部的位置變得下方,帶前部的下端 的界線靠近下肢。這樣的帶前部導致不適感和運動能力的降低。本發明中,上述第一帶部的上端的界線從上述帶側部的中央(前面的兩端)隨著 接近上述帶前部的中央而向下方傾斜。因此,上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能夠沿上述骶骨 的上端或者其附近配置。「具備實質上連續的上述帶前部、帶後部以及一對帶側部」是指,在由第二衣料形 成的第一帶部的一部分中,可以設有第一衣料(可以具有彈性率小的部分)。即使在設有若 幹彈性率小的第一衣料的情況下,也能夠從盆骨的周圍對盆骨施加大的壓力。「上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實質上不覆蓋盆骨上方的部位」是指,包括前上端的 界線配置於骶骨前面的上端上方的情況,並且前上端的界線配置於骶骨前面的兩側的髂骨 上的骨盆上端的下方。「前上端的界線實質上不覆蓋後上端的界線上方的部位」是指,在帶後部的一部分 由第一衣料形成的情況下,以使前上端的界線橫跨該第一衣料的部位的方式配置前上端的 界線。除遊泳衣以外,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El設定為0.3 3. ON/cm。如果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小於0.3N/cm,則運動時第一衣料容易發生捲曲。另一 方面,如果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大於3. ON/cm,則由於第一衣料過度箍緊而可能阻礙下肢 的運動。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優選為0. 4 2. 5N/cm左右,最優選為O. 6 2. ON/cm。另外,除遊泳衣以外,優選將上述第二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3. O 14. ON/cm ο如果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小於3. ON/cm,則第二衣料對腰的壓力過小,有可能不 能得到充分的力偶。另一方面,如果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大於14. ON/cm,則對腰的箍緊力 過大,有可能阻礙腰的運動,並且導致血液循環惡化。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優選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為4. O 12. ON/cm左右,更優選為 4. 5 11. ON/cm左右,與競技的種類無關,最優選為5. 5 lON/cm。另外,除了遊泳衣以外,優選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除以上述第一衣料的彈 性率El得到商值(E2/E1)設定為2. O 25. O。如果上述商值(E2/E1)小於2. 0,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過小,或者第一衣料 的彈性率El過大。因此,有可能向骨盆外周施加的力不充分,或者對下肢施加過度的壓迫。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商值(E2/E1)大於25. 0,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過小,或 者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過大。因此,有可能向骨盆外周施加過度的力,或者第一衣料 捲起從而阻礙運動。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上述商值(E2/E1)優選為3. 0 20左右,最優選為4. 0 18. 0
左右ο另外,除了遊泳衣以外,優選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減去第一衣料的彈性率 El得到的差值(E2-E1)設定為2. 7 13. 7N/cm。如果上述差值(E2-E1)小於2. 7N/cm,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過小,或者第一 衣料的彈性率El過大。因此,有可能向骨盆外周施加的力不充分,或者對腹部施加過度的 壓迫。另一方面,如果上述差值(E2-E1)大於13. 7N/cm,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過 小,或者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過大。因此,有可能向骨盆外周施加過度的力,或者第一 衣料捲起從而阻礙運動。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差值(E2-E1)優選為3. 6 11. 6N/cm,最優選為3. 9 10. 4N/ cm0根據上述這些的組合,除了遊泳衣以外,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 率設定為0. 3 3.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3. 0 14. ON/cm,將 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除以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2. 0 25. 0,將上述第 二衣料的彈性率減去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2. 7 13. 7N/cm。另外,除了遊泳衣以外,更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0. 4 2. 5N/cm, 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4. 0 12.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除以上述第一 衣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3. 0 20. 0,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減去上述第一衣料的 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3. 6 11. 6N/cm。除了遊泳衣以外,進一步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0. 6 2. ON/cm,將 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4. 5 11.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除以上述第一衣 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4. 0 18. 0,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減去上述第一衣料的彈 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3. 9 10. 4N/cm。最優選的例子為,與競技的種類無關,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5. 5 10. ON/cm。在遊泳衣的情況下,如果衣料離開肌膚表面,則水就會進入遊泳衣內,形成很大的阻力,所以,優選衣料緊貼於肌膚。因此,優選第一衣料的彈性率也很高。另一方面,在提高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的情況下,如果過度提高上述第二衣 料的彈性率E2,則服裝對身體的箍緊力過大。另外,在遊泳衣的情況下,遊泳者以很大的伸 展狀態穿著遊泳衣。因此,如果第二衣料自身的彈性率小,則對遊泳者的腰施加的力大。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在遊泳衣的情況下,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 1. 2 3. 5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5. 0 14.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 率E2除以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的平均值得到的值設定為1. 5 7. 0,將上述第二衣料 的彈性率E2減去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El得到的值設定為3. 7 12. ON/cm。在遊泳衣的情況下,更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1. 5 3. ON/cm,將上 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5. 5 10.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除以上述第一衣 料的彈性率El得到的值設定為1. 9 6. 0,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減去上述第一衣料 的彈性率El得到的值設定為2. 5 8. 5N/cm。在遊泳衣的情況下,最優選將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1. 7 2. 8N/cm,將上 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設定為6. 0 9. ON/cm,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除以上述第一衣 料的彈性率El得到的值設定為2. 2 4. 0,將上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E2減去上述第一衣料 的彈性率El得到的值設定為4. 3 7. 2N/cm。在遊泳衣中,可以在肌肉大幅運動的大腿前面使用彈性率稍小的衣料(第一衣 料),在下腹部、臀部和大腿後面使用彈性率稍大的衣料(第一衣料)。在這種情況下,即, 第一衣料或第二衣料含有彈性率不同的2種以上的衣料時,所有服裝而不止是遊泳衣中的 衣料的彈性率以平均值定義。本發明中,彈性率E1、E2是以穿著時對軀體施加的壓力來設定的,因此,應該以穿 著狀態的值進行定義。另一方面,衣料的彈性率與金屬材料的彈性率不同,根據伸縮量而產 生變動。因此,本發明考慮彈性率的重現性,如下定義彈性率。S卩,如下述的式(1)所示,彈性率是指對於單位寬度的衣料,在衣料伸長20%時相 對於單位伸長的負荷的大小。E = (F/W) / Δ......(1)E 彈性率F:伸長20%時的負荷W:樣品的寬度Δ:0·2(變形)本發明中的彈性率是衣料的每單位寬度的負荷的大小,因此,不考慮衣料的厚度。另外,「單位伸長」是指衣料的每單位長度的伸長。另外,當第一或者第二衣料是複合材料時,以複合狀態下測定得到的值進行定義。另一方面,類橡膠材料帶和為了收納類橡膠材料帶而使第二衣料形成雙層而形成 袋狀的收納部,局部彈性率提高。但是,這些部件中測定困難的袋狀收納部,在本說明書的 彈性率的定義之外。在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帶部的上端部中,設有沿腰圍方向連接的收納部,上述收納部是以使上述第二衣料形成雙層的方式將上述第二衣料摺疊而形成的, 上述收納部中收納上述在腰圍方向具有伸縮性的帶有橡膠彈性的類橡膠材料帶。如上所述,收納部和具有類橡膠材料帶的第一帶部的上端部的彈性率顯著大於其 它部位的彈性率。因此,通過上述收納部和類橡膠材料帶在第一帶部的上端部沿腰圍方向 連結,在穿著時在腰部發揮很大的力偶。這裡,帶有橡膠彈性的類橡膠材料帶,除了帶是以橡膠線或者平面橡膠形成的情 況以外,還包括將橡膠線編織而形成的帶和將樹脂在衣料中含浸、塗布等而形成的帶,並包 括以伸縮性大的熱塑性彈性體作為材料形成線狀或者帶狀的帶。另外,「橡膠彈性」是指,帶能夠進行大的變形(例如,斷裂伸長率為100%以上), 並且,如果除去應力,帶能夠恢復原來的形狀的性質。本發明的更優選的實施例中,將上述類橡膠材料帶的彈性率設定為17 40N/cm, 並且將上述類橡膠材料帶的寬度設定為2. 0 3. 5cm。此時,類橡膠材料帶的彈性率大,並且具有充分的寬度,因此能夠發揮大的力偶。本發明的效果,通過穿著時服裝對穿著者的骨盆施加的壓力和力矩而得到。因此, 原本是應該將服裝穿著於人體模特,測定人體模特表面的壓力分布,將該測定值作為參數。 但是,上述壓力分布的測定,如果人體模特不同則得到的結果不同。因此,本說明書中,將衣 料的彈性率作為參數。帶前部的上下方向的平均寬度優選為3 12cm左右,更優選為4 IOcm左右。另一方面,帶後部的上下方向的平均寬度優選為5 12cm左右,更優選為6 IOcm左右。如果第一帶部的寬度過大,則難以得到偏離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帶部的寬 度過小,則對穿著者在局部作用的力過大。本發明中,優選上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帶後 部的後上端的界線以向上方突出或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這樣,通過形成第一帶部的上端,第一帶部的上端的界線從後面的中心通過側部 向前面的中心形成緩和的曲線,並且形成自然的界線。此時,更優選上述帶前部的下端的界線以向上方形成突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帶後 部的下端的界線以向上方形成突出的方式形成。該實施例中,帶側部的上下的寬度變大。如果帶側部的上下寬度大,則骨盆在左右 方向的穩定性高。本發明中,優選上述第一帶部在上述前面的兩端附近覆蓋髂前上棘的至少一部 分,並且,覆蓋髂腰肌的一部分,上述帶後部覆蓋骶骨的一部分。通過這樣配置,通過第一帶部覆蓋骨和肌肉而使骨盆穩定,並且,第一帶部壓迫髂 腰肌,從而能夠提高內部肌肉髂腰肌的運動。此時,更優選上述帶後部覆蓋骶骨的上端或其附近,而不覆蓋其下端。如果將帶後部設置在這樣的位置,則從後面施加於骨盆的力和從前面施加於骨盆 的力的偏離量大。因此,骨盆容易形成直立的姿勢。另外,優選上述帶側部配置在髂嵴下方並且在大轉子上方。在髂嵴下方和大轉子之間,通過帶側部向臀中肌施加力,防止臀中肌的運動左右晃動,提高臀中肌的運動。其結果,骨盆和下肢在左右方向穩定,運動效率提高。此時,上述帶側部下端的界線,以隨著接近上述帶側部的周向的大致中心位置而 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帶側部的最下端接近上述大轉子。上述帶側部的高度,優選設 定為從上述大轉子到上述髂嵴的距離的1/2以上並且4/5以下。在髂嵴和大轉子之間,帶側部遍及大面積壓迫臀中肌,提高臀中肌的運動。在帶側 部不覆蓋大轉子的情況下,腿的運動變得順暢。本發明能夠適合作為遊泳衣使用。
通過對骨盆施加偏離的力,在遊泳中,對骨盆作用將沉重的下肢向上方提起的力。 因此,遊泳時腰部不下沉,而且即使肌肉產生疲勞也能穩定姿勢。其結果,遊泳競技者的姿 勢容易形成相對於水面平行且筆直的有效姿勢,並且,即使肌肉疲勞也能容易地維持上述 有效姿勢。在遊泳衣的情況下,優選進一步具有以與第一衣料不同的衣料形成的一對第二帶 部,上述第二帶部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大於上述第一帶部的彈性率,上述各第二帶部具有 將上述第二帶部的上端在上述盆骨的外側的大腿後部與上述第一帶部的下端連接的第一 連接部,並且從上述第一連接部朝向膝蓋內側形成為帶狀。通過在連接大腿後部的骨盆外側和膝蓋內側的假想的界線上配置第二帶部,提高 輔助使髖關節伸展的胭繩肌以及臀大肌的運動的機能和使髖關節內旋的機能。另外,通過 使髖關節伸展,能夠抑制遊泳時腰部的下沉。在遊泳衣的情況下,進一步優選還具有以與第一衣料不同的衣料形成的一對第三 帶部,上述第三帶部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大於上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上述第三帶部從大 腿前部的上端附近的內側朝向膝蓋的外側形成為帶狀。通過在連接大腿前部的上端附近的內側和膝蓋外側的假想的界線上配置第三帶 部,提高輔助使髖關節內轉的內轉肌群的運動的機能和使髖關節內旋的機能。通過使髖關 節內轉、內旋,在水中的蹬踏動作中,下肢和腿能夠捕獲更多的水。在具有覆蓋膝蓋下方的腿部的跑步緊身褲的情況下,優選進一步具有以上述第二 衣料形成覆蓋膝蓋附近上方的前面的支持部,和沿腿的長度方向連接上述支持部和上述帶 側部的連接部。此時,通過上述支持部,實現大腿部的振動抑制。另外,通過將支持部與帶部連接, 實現下肢的側方穩定性。另外,實現膝蓋關節和髖關節的迴旋的穩定。
圖1的圖IA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短褲型的競技用服裝的概略正視圖,圖 IB是表示現有的短褲型的服裝的概略正視圖。圖2的圖2A是表示短褲型的競技用服裝的概略正視圖,圖2B是其後視圖。圖3的圖3A是表示現有的短褲型的服裝的概略正視圖,圖3B是其後視圖。圖4的圖4A是剖開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競技用服裝的一部分的概略剖面圖,圖 4B是表示人體的骨骼的一部分的正視圖。圖5的圖5A、圖5B和圖5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競技用服裝與骨骼 和肌肉的關係的概略正視圖、概略側視圖、概略後視圖。
圖6的圖6A、圖6B和圖6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短褲型的競技用服 裝穿著時的概略正視圖、概略後視圖、概略側視圖。圖7的圖7A、圖7B和圖7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短褲型的競技用服 裝的概略正視圖、概略後視圖、概略側視圖。圖8的圖8A、圖8B和圖8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短褲型的競技用服 裝的概略正視圖、概略後視圖、概略側視圖。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緊身褲型的競技用服裝的概略立體圖。圖10的圖10A、圖IOB和圖IOC分別是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套裝型的競技 用服裝的概略後視圖、概略側視圖、概略正視圖。圖11的圖IlA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跑步速度而得到的 結果的條線圖,圖IlB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推進衝量而得到的結 果的條線圖。圖12的圖12A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橫向的衝量而得到 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2B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推進效率而得到的 結果的條線圖。圖13的圖13A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跳躍高度而得到的 結果的條線圖,圖13B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跳躍高度的偏差而得 到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4的圖14A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臀大肌的肌肉力量 的發揮效率而得到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4B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 胭繩肌的肌肉力量的發揮效率而得到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5的圖15A和圖15B分別是表示穿著比較例和試驗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的跳 躍高度而得到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6圖的16A表示穿著比較例和實施例中所用的服裝測定遊泳時的劃長而得到 的結果的條線圖,圖16B是表示水中姿勢的側視圖。符號說明1 短褲型的競技用服裝10:第一帶部11 帶前部12:帶側部13:帶後部14 第一帶部的前上端的界線15 第一帶部的後上端的界線17:腿部22:第二帶部23:第三帶部24:第二連接部25:第一支持部26:第二支持部
200 小腿31 第一連接部101 第一區域102:第二區域103:第三區域F:衣料Fb 全身衣料Fs:強化衣料Hl 上端界線的偏離量H2:中心線的偏離量Ml 髂腰肌M2 臀中肌M3 腰方肌Bb 大轉子Bf:股骨Bh 骨盆Bs:骶骨Bt:髂骨Bhu:骨盆的上部Blc:髂嵴Bls:髂前上棘Gb:類橡膠材料的帶Gs:收納部Tu 大腿前部Tf的上端附近的內側Tf:大腿前部Tb:大腿後部J:髖關節K:膝蓋
具體實施例方式通過參照附圖對以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但是,實 施例和附圖只是用於圖示和說明,本發明的範圍由權利要求的範圍確定。附圖中,多個附圖 中的相同部件序號表示相同或者相當的部分。第一實施例以下,參照圖1A、圖2A、圖2B、圖4 圖5C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圖4B中,骨盆Bh由髂骨Bt和骶骨Bs構成。股骨Bf通過髖關節J連接於骨盆Bh 上。整體構成圖IA表示長度到膝上的短褲型的競技用服裝1。
如圖IA所示,本競技用服裝1由具有伸縮性的衣料F1、F2形成。上述競技用服裝1,如圖2A和圖2B所示,由彈性率小的第一衣料F1,和彈性率大 於上述第一衣料Fl的第二衣料F2(圖2A和圖2B的大網點所示部分)形成。如圖5A、圖5B和圖5C所示,在穿著服裝1時,胯間C和骨盆Bh的下部的周圍由第一衣料Fl覆蓋,上述骨盆Bh的上部周圍由第二衣料F2覆蓋。上述第二衣料F2構成帶狀 的第一帶部10。如圖4A所示,上述第一衣料Fl以遍及服裝的大致全部區域的全身衣料Fb構成。 第一帶部10,例如,由將強化網這樣的強化衣料Fs與全身衣料Fb重合而得到的第二衣料 F2構成。第一帶部10的上部在折曲之後,折曲的上述上部的端部與其它的第一帶部10縫 合形成袋狀的收納部Gs。如圖2A和圖2B所示,上述收納部Gs中,帶狀的類橡膠材料帶Gb 繞服裝1的腰圍全部周長而插入。在該實施例的情況下,類橡膠材料帶Gb的寬度為例如 2. 5cm。第一帶部10:如圖2A和圖2B的虛線所示,帶前部11、一對帶側部12和帶後部13分別設定於 將第一帶部10在周向R上四等分而成的區域中。即,分別在服裝的前面設定帶前部11,在 後面設定帶後部13,在側面設定帶側部12。上述帶前部11、帶側部12和帶後部13連續形 成。如圖2A所示,帶前部11的前上端的界線llu,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圖2B 所示,帶後部13的後上端的界線13u,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圖2A所示,帶前部11的下端的界線lld,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圖2B所 示,帶後部13的下端的界線13d,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表示第二實施例的圖6A、圖6B和圖6C所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帶部10的上端 的界線14、15,也隨著從帶後部13的中央15c通過帶側部接近帶前部11的中央14c而向 下方傾斜。另外,圖6A 圖6C的第二實施例中,在收納部Gs中收納線狀的類橡膠材料帶。 另外,對第二實施例在後面進行詳細敘述。如圖6A、圖6B和圖6C所示,第一帶部10中,後上端的界線15的中央15c配置於 前上端的界線14的中央14c上方例如5. Ocm的位置。圖2B的界線Lb是將帶後部13分為上下兩部分的假想的後中心線。圖2A的界線 Lf是將帶前部11分為上下兩部分的假想的前中心線。如圖1所示,以界線Lb位於界線Lf 的上方以平均值計約5. Ocm的方式形成第一帶部10。服裝1的穿著方式如圖5A、圖5B和圖5C所示,穿著服裝1時,由第一帶部10覆蓋骨盆Bh的周圍。如圖5A所示,帶前部11從前面覆蓋盆骨Bh的上部Bhu。如圖5B所示,帶側部12 從側面覆蓋盆骨Bh的上部Bhu。如圖5C所示,帶後部13從後面覆蓋盆骨Bh的上部Bhu。如圖5A所示,帶前部11的前上端的界線14,沿盆骨Bh的上端或者其附近配置。 艮口,前上端的界線14的高度,大致配置於骶骨前面的中央上端或者其附近的高度。前上端 的界線14,不覆蓋盆骨Bh上方的部位。前上端的界線14,不覆蓋帶後部13的後上端的界 線15上方的部位。
帶前部11的下端的界線lld,位於盆骨Bh的下部的髖關節J和大轉子Bb上方的位置。第一帶部10,其前面的兩端覆蓋髂前上棘BIs的一部分,並且覆蓋髂腰肌Ml的一 部分。如圖5B所示,帶側部12配置於髂嵴BIc的上端的下方,並且配置於大轉子Bb的 上方。帶側部12的上端的界線,優選接近上述髂嵴BIc。帶側部12的下端12d,以隨著接近帶側部12的周向R的大致中心而向下方突出的 方式形成。因此,帶側部12的最下端,接近大轉子Bb。帶側部12的高度,設定為從大轉子Bb至髂嵴BIc的距離的1/2以上,並且為4/5 以下。因此,臀中肌M2,從其中部到其上部,被帶側部12所覆蓋。如圖5B所示,從前面施加於盆骨Bh的力Wf和從後面施加於骨盆Bh的力Wb以相 互偏離的狀態施加於骨盆Bh。S卩,在從前面施加於盆骨Bh的力Wf上方的位置,力Wb從後面施加於骨盆Bh。如圖5C所示,帶後部13覆蓋骶骨Bs的上部。在上述骶骨Bs的兩側,上述帶後部 13的後上端的界線13u,優選位於接近髂骨Bt的上端,並且在髂骨Bt的上端下方的位置。 帶後部13,覆蓋骶骨Bs的上端或者其附近,並且不覆蓋骶骨Bs的下端。帶後部13和帶側 部12,不覆蓋腰方肌M3。第三實施例接著,參照圖7A、圖7B和圖7C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如圖7B和圖7C所示,本競技用服裝1B,具有一對第二帶部22。上述第二帶部22 由第二衣料F2形成,沿第二衣料F2的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3比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El大。在骨盆Bh(圖5B)的外側的大腿後部Tb,具有將第二帶部22的上端與第一帶部 10的下端連接的第一連接部31。第二帶部22,從上述第一連接部31朝向膝蓋K內側Kl直 至膝蓋K的內側Kl形成為帶狀。另一方面,如圖7A所示,在大腿前部Tf不配置第二帶部 22。另外,第二衣料F2的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3與第二衣料F2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 率E2相同。其它構成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對同一部分或者相當部分付與同一符號,省略其說 明。第四實施例接著,參照圖8A、圖8B和圖8C說明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如圖8A和圖8C所示,本競技用服裝1C,具有一對第三帶部23。上述第三帶部23 由第二衣料F2形成,沿第二衣料F2的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3比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El大。
第三帶部23,從大腿前部Tf的上端附近的內側Tu朝向膝蓋K的外側K2直至膝蓋 K的外側K2形成為帶狀。另外,第二衣料F2的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3與第二衣料F2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 率E2相同。其它構成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對同一部分或者相當部分付與同一符號,省略其說 明。
第五實施例接著,參照圖9說明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如圖9所示,本競技用服裝1D,為所謂的緊身褲型,具有覆蓋膝蓋K及其下方的小 腿200的腿部17。上述服裝1D,具有第一支持部25、第二支持部26和第二連接部24。上述第一和第二支持部25、26和第二連接部24,由比第一衣料Fl彈性率大的第二 衣料F2形成。S卩,第一和第二支持部25、26的沿腿圍方向的彈性率E4比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 El大,第二連接部24的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5比上述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El大。第一支持部25,覆蓋膝蓋K附近的上方的前面。第二支持部26,覆蓋膝蓋K附近 的下方的前面。第二連接部24以沿腿的長度方向Z連接上述第一和第二支持部25、26和第一帶 部10的帶側部12的側部的方式形成。另外,上述第二衣料F2的第一和第二支持部25、26的沿腿圍方向的彈性率E4、第 二衣料F2的第二連接部24的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E5和第二衣料F2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 率E2相同。其它構成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對同一部分或者相當部分付與同一符號,省略其說 明。第二實施例,第六實施例圖6A 圖6C表示男性用的遊泳衣。圖10A、圖IOB和圖IOC所示的競技用服裝 IA表示第六實施例,將上述的第二實施例的遊泳衣1適用於女性用的遊泳衣。圖6A 圖6C中,上述第一衣料Fl,覆蓋大腿前面的第一區域101和大腿後面以及 臀部的第二區域102,與覆蓋上述第一區域101的第一衣料Fl的上述彈性率相比,覆蓋上述 第二區域102的第一衣料Fl的上述彈性率大。上述第一衣料Fl進一步覆蓋形成下腹部的第三區域103,上述第三區域103的第 一衣料Fl的上述彈性率大於覆蓋上述第一區域101的第一衣料Fl的上述彈性率。例如,上述第二和第三區域102、103的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為3. 3N/cm,上述第一 區域101的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為1. 2N/cm。對圖6A 圖6C中的上述第二和第三區域 102、103標以小網點。此時,第一衣料Fl的彈性率El可以由下述式(2)求出。El = (E11 · An+E12 · A12+…Eln · Aln)/Al... (2)Eli 由第一衣料覆蓋的區域的衣料的彈性率Ali 由彈性率Eli的衣料覆蓋的區域的面積Al 覆蓋骨盆下部的第一衣料的總面積圖IOA 圖IOC的女性用遊泳衣中,對上述第二和第三區域102、103以及具有與 其相同的彈性率的部位標以小網點。該第六實施例的服裝IA的其它構成,與上述競技用服裝1相同,對同一部分或者 相當部分付與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試驗例和比較例下面,為了明確本發明的效果,例示試驗例和比較例。對試驗中使用的試驗例1、試驗例2、試驗例3、比較例1、比較例2和比較例3進行說明。另外,以下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彈性率」是表示使第一衣料Fl在類橡膠材料帶Gb的外表面和內表面重合的狀態下的彈性率。試驗例1 試驗例1中,在圖IA的競技用服裝1中,將第一衣料Fl的沿腰圍方向R的彈性率 設定為1. lN/cm,將第二衣料的F2的沿腰圍方向R的彈性率設定為4. 6N/cm,類橡膠材料帶 Gb的彈性率為18. 4N/cm。試驗例2 試驗例2中,在圖IA的競技用服裝1中,將第一衣料Fl的沿腰圍方向R的彈性率 設定為1. lN/cm,將第二衣料的F2的沿腰圍方向R的彈性率設定為8. ON/cm,類橡膠材料帶 Gb的彈性率為25. 7N/cm。因此,試驗例1的第一帶部10 (圖1A)給予試驗者的壓力和力偶設定為小於試驗 例2。比較例1 比較例1中,在上述圖1的競技用服裝1中,將第一和第二衣料F1、F2的沿腰圍方 向R的彈性率設定為1. lN/cm。比較例1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彈性率為6. lN/cm。比較仿Ij2 比較例2使用圖1B、圖3A和圖3B所示的公知的短褲100。如圖IB所示,比較例2的短褲100具有第三衣料F3、第四衣料F4和第五衣料F5。在短褲100的上端部,類橡膠材料帶Gb遍及該短褲100的腰圍的整個周長而插 入。如圖IA和圖IB所示,短褲100的前上端的界線14A,距胯間C的高度設定為高於 圖IA的競技用服裝1的前上端的界線14。因此,通過上述類橡膠材料帶Gb,使用者的骨盆 Bh (圖5A和圖5B)的上方部分被箍緊。該短褲100的上端的界線的最大偏離量Hl約為3cm左右。如圖3A和圖3B所示,在短褲100的兩側面112和後面113的上部使用第四衣料 F4。短褲100的帶前部111中,使用隨著接近中央而朝下方突出而形成的第五衣料F5。上述第三衣料F3、第四衣料F4和第五衣料F5的彈性率,分別為1. 7N/cm、4. 4N/cm 和4. 9N/cm。另外,比較例2中的類橡膠材料帶的彈性率為腹部11. 6N/cm,後部18. ON/cm。試驗例3、4和比較例3:試驗例3是圖6A 圖6C的男子用的遊泳衣,試驗例4是圖IOA 圖IOC的女子 用的遊泳衣。試驗例3、4的第一衣料的彈性率為前面為1. 2N/cm、後面為3. 3N/cm,第二衣 料的彈性率為6. 7N/cm。另外,試驗例3的類橡膠材料帶為橡膠線。另外,作為比較例3,使用一般的遊泳衣。彈性率的測定方法衣料的彈性率以JIS-L1018為基準,採用下述方法進行測定。試驗機萬能材料試驗機(Instron 5565型)拉伸方向服裝的腰圍方向拉伸速度20. Ocm/min
夾頭間距10.0cm 衣料的大小寬度5. Ocm,長度20. Ocm試驗例1、2和比較例1的類橡膠材料帶的樣品的大小寬度2. 5cm,長度20. Ocm比較例2的類橡膠材料帶的樣品的大小寬度3. 0,長度20. Ocm測定求出上述各樣品拉伸20%時的對應單位拉伸的每單位寬度的負荷的大小。短跑測試圖IlA和圖IlB表示使用比較例1和試驗例1進行的短跑測試的結果。該測試中,以14名男子短跑選手作為試驗者,測定衝刺20m時的跑步速度和推進 衝量的變化。其結果,如圖IlA所示,跑步速度以平均值計提高0.5%,如圖IlB所示,推進衝量 以平均值計提高3%。該提高的程度,相當於假定以10秒跑完IOOm時,縮短0. 05秒。蹬踏動作的變化圖12A和圖12B表示使用比較例1和試驗例1進行的蹬踏動作測試的結果。該試驗中,以5名男子長跑選手作為試驗者,測定蹬踏動作的變化。其結果,如圖12A所示,試驗例1與比較例1相比,表示蹬踏動作不穩定性的橫向 的力減少。另外,如圖12B所示,與比較例1相比,試驗例1的推進效率以平均值計提高8%。 另外,跑步中腰部的左右搖擺也減少。接著,進行如下所示的跳躍測試1、2、3,該試驗中,試驗者進行帶助跑的跳躍動作, 根據固定於試驗者腰部的反射標誌的垂直移位測定跳躍高度。穿著各服裝的試驗者,以兩 次跳躍作為一組,分兩組進行跳躍,合計進行4次跳躍。跳躍測試1 圖13A和圖13B,表示使用比較例1和試驗例2進行的跳躍測試1的結果。跳躍測試1中,以5名男子籃球選手、3名排球選手合計8名作為試驗者,測定跳躍尚度。其結果,如圖13A所示,試驗例2與比較例1相比跳躍高度平均提高1cm。另外,如 圖13B所示,試驗例2與比較例1相比跳躍高度的偏差減少,跳躍失敗減少。在這樣的測試中,將測試者蹬踏地面時的力的積分值除以肌肉的活動量,對臀大 肌和胭繩肌測定肌肉力量的發揮效率。如圖14A所示,臀大肌的肌肉力量發揮效率,以試驗例2、比較例1、試驗例1的順 序增大。特別是試驗例2與試驗例1和比較例1相比,顯示大約1. 5倍的肌肉力量發揮效率。如圖14B所示,胭繩肌的肌肉力量的發揮效率,以試驗例2、試驗例1、比較例1的 順序增大。由這些結果可知,以施加於骨盆的力偶增大的順序,上述各肌肉力量的發揮效率 也增大。這是由於在上述跳躍時,使骨盆穩定的臀中肌M2(圖5B)的活動被促進,並且,由 於骨盆直立,肌肉形成最適長度,其結果,提高了在跳躍中主要活動的臀大肌和胭繩肌的肌 肉力量發揮效率。跳躍測試2
該試驗,以5名進行競技體育的成人男子作為試驗者。其結果,如圖15A所示,跳躍高度的平均值,以試驗例2、試驗例1、比較例2、比較例 1的順序增高。比較例2的服裝和試驗例1的服裝以同種程度的彈性率的衣料形成。另外,雙方 都向身體施加偏離的力。但是,比較例2和試驗例1的試驗結果產生差異,對其理由進行考察。圖IB的比較例2中所用的短褲100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14A,配置 於使用者的骨盆Bh上方的部分。與此相對,試驗例1中所用的競技用服裝1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14 和後上端的界線15u,不配置在使用者的骨盆Bh上方的部分。另外,試驗例1的競技用服裝1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和後上端的界 線的偏離量,大於上述現有的短褲100的類橡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和後上端的界線 的偏離量。S卩,試驗例1的競技用服裝1,與上述短褲100相比,具有以下的不同點(1)類橡 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不配置於骨盆的上方,(2)上述偏離量大於上述短褲100的偏罔裡。這樣,上述競技用服裝1,由於類橡膠材料帶Gb的前上端的界線不配置於骨盆的 上方,上述偏離量大,因此,偏離的力偶導致使骨盆直立的力矩大。其結果,推測容易形成骨 盆直立的姿勢。與此相對,上述短褲100,由於類橡膠材料帶的前上端的界線14A配置於骨盆Bh的 上方的部分,並且,上述偏離量小,因此,偏離的力偶小。其結果,推測難以使骨盆直立。根據以上所述,認為上述競技用服裝1與上述短褲100在結構上存在明確的差異, 對骨盆Bh施加的力偶的大小的差別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接著,考察試驗例1和試驗例2的實驗結果的差異。如上所述,試驗例1的第二衣料F2的彈性率為4. 6N/cm,類橡膠材料帶Gb的彈性 率為18. 4N/cm,試驗例2的第二衣料F2的彈性率為8. ON/cm,類橡膠材料帶Gb的彈性率為 25.7N/cm。因此,試驗例2的第一帶部10 (圖1A)施加給骨盆Bh的壓力和力偶,大於試驗例 1的第一帶部10施加給骨盆Bh的壓力和力偶。施加於骨盆的壓力大時,能夠實現骨盆的穩定。而且,施加於骨盆的力偶大,使骨 盆容易形成直立的姿勢。如上所述,認為試驗例1和試驗例2的第二衣料F2和類橡膠材料帶Gb的彈性率 存在差異,施加於骨盆Bh的壓力和力偶的大小的不同對試驗結果產生影響。跳躍測試3:接著,將8名普通的成年男子作為試驗者,穿著試驗例1和比較例1的各服裝進行 相同的跳躍測試。其結果,如圖15B所示,試驗例1與比較例1相比跳躍力高。遊泳測試將穿著比較例3和試驗例3、4的遊泳衣的大學遊泳部的7名男學生和6名女學生 作為試驗者,測定相對於蛙泳時的一划的推進距離的平均值。其結果,如圖16A所示,上述劃長平均增長2cm。另外,試驗例3、4中,約70%的選手的腰部沿圖16B的箭頭方向挺起,因此,具有腰部下沉被抑制的體會,與比較例3相比,推測增加蹬水的推進距離。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能夠作為遊泳、摔跤、地面競技等的各種競技用服裝使用。
權利要求
一種由具有伸縮性的衣料製成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由具有伸縮性的第一衣料和第二衣料形成,所述第二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大於所述第一衣料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所述服裝的胯間和骨盆的下部的周圍被所述第一衣料覆蓋,所述服裝的所述骨盆的上部的周圍被所述第二衣料覆蓋,並形成帶狀的第一帶部,所述第一帶部具有實質上連續的從前面覆蓋所述骨盆的上部的帶前部、從後面覆蓋所述盆骨的上部的帶後部、和從側面覆蓋所述盆骨的上部的一對帶側部,所述帶前部、帶後部和帶側部分別設置在將所述第一帶部沿周向四等分而成的區域,所述第一帶部的上端的界線,隨著從所述帶側部接近所述帶前部的中央而向下方傾斜,所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配置於所述骨盆的上端或其附近的高度,實質上不覆蓋所述骨盆上方的部位,並且,實質上不覆蓋所述帶後部的後上端的界線上方的部位,所述後上端的中央配置於所述前上端的中央上方大約4cm~6cm的位置,並且所述第一帶部被形成為,使得將所述帶後部分割為上下兩部分的假想的後中心線位於將所述帶前部分割為上下兩部分的假想的前中心線上方以平均值計4cm~6cm左右的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將所述第二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除以所述第一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得 到的值設定為2. O 25。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將所述第一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0. 3 3. ON/cm,將所述第二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3. 0 14N/cm,將所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減去所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2. 7 13. 7N/cm0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所述帶前部的前上端的界線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帶後部的後上端的界線以向上方突出或大致水平的方式形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所述帶前部的下端的界線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所述帶後部的下端的界線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帶部在所述前面的兩端附近覆蓋髂前上棘的至少一部分,並且覆蓋髂腰肌的 一部分,所述帶後部覆蓋骶骨的一部分。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帶後部覆蓋骶骨的上端或其附近,而不覆蓋骶骨的下端。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帶側部配置在髂嵴下方並且在大轉子上方。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帶側部的下端的界線,以隨著接近所述帶側部的周向的大致中心位置而向下方突 出的方式形成,所述帶側部的最下端接近所述大轉子,所述帶側部的高度被設定為從所述大轉子到所 述髂嵴的距離的1/2以上且4/5以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所述競技用服裝為遊泳衣。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還具有由與所述第一衣料不同的衣料形成的一對第二帶部,所述第二帶部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大於所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 所述各第二帶部具有將所述第二帶部的上端在所述盆骨的外側的大腿後部與所述第 一帶部的下端連接的第一連接部,並且從所述第一連接部朝向膝蓋內側形成為帶狀。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還具有由與所述第一衣料不同的衣料形成的一對第三帶部,所述第三帶部沿長度方向的彈性率大於所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 所述各第三帶部,從大腿前部的上端附近的內側朝向膝蓋外側形成為帶狀。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還具有 覆蓋膝蓋和小腿的腿部、由所述第二衣料形成的覆蓋膝蓋附近的上方的至少前面的支持部、和 沿腿的長度方向連接所述支持部和所述帶側部的第二連接部。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第一帶部的上端部,設有沿腰圍方向連接的收納部,所述收納部以使所述第二衣料形成雙層的方式將所述第二衣料摺疊而形成,所述收納部中,收納有在所述腰圍方向具有收縮性的帶有橡膠彈性的類橡膠材料帶。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類橡膠材料帶的彈性率大於所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將所述類橡膠材料帶的彈性率設定為17 40N/cm,並且,將所述類橡膠材料帶的寬度 設定為2. 0 3. 5cm。
17.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除以所述第一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得到 的值為1.5 7.0。
18.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將所述第一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1. 2 3. 5N/cm,將所述第二衣料的沿腰圍方向的彈性率設定為5. 0 14. ON/cm,將所述第二衣料的彈性率減去所述第一衣料的彈性率得到的值設定為3. 7 12. ON/cm。
19.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衣料覆蓋作為大腿前面的第一區域和作為大腿後面以及臀部的第二區域, 覆蓋所述第二區域的第一衣料的彈性率大於覆蓋所述第一區域的第一衣料的彈性率。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由被所述第一衣料覆蓋的下腹部構成的第三區域的第一衣料的所述彈性率,大於覆蓋 所述第一區域的第一衣料的所述彈性率。
2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 所述帶側部的上端的界線沿髂嵴或其下方附近配置。
2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競技用服裝,其特徵在於所述帶後部的後上端的界線,在骶骨的部分配置於骶骨的上端或其上方的附近,並且, 在所述骶骨的兩側,配置於骨盆的上端或其下方的附近。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競技用服裝(1),由彈性率小的第一衣料(F1)和彈性率大於第一衣料(F1)的第二衣料(F2)形成。上述服裝(1)的骨盆(Bh)的上部周圍由第二衣料覆蓋,並形成帶狀的第一帶部(10)。第一帶部(10)具有實質上連續的從前面覆蓋盆骨(Bh)的上部的帶前部(11)、從後面覆蓋盆骨(Bh)的上部的帶後部(13)和從側面覆蓋骨盆(Bh)的上部的一對帶側部(12)。帶部上端的界線隨著從帶後部的中央接近帶前部的中央而向下方傾斜。
文檔編號A41D7/00GK101820783SQ20078010100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15日
發明者大室守, 橋本雄二, 知念誠, 辻良惠, 高本義國 申請人:株式會社愛世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