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世界名著《飄》的讀後感

2023-10-04 01:01:09 2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下面是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飄》的讀後感_第一篇

  《飄》是一部取材於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的小說,書名直譯應為「隨風飄逝」,它出自書中女主人公思嘉之口,大意是說那場戰爭颶風一般捲走了她的「整個世界」,她家的農場也「隨風飄逝」了,思嘉以這一短語抒發了南方農場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來作為書名,也表明了她對南北戰爭的觀點,這與本書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部小說與一九三六年問世,並且立即風靡世界,六個月內共售出一百萬冊,日銷額最高達到五萬。一九四九年作者去世時,本書已在世界上四十個國家共銷售八百萬冊,到一九八八年增加到二千五百萬冊以上,平均每年近五十萬冊。小說於一九三七年獲普立茲獎,根據小說拍攝的電影《亂世佳人》一九四0年首演,一九四六年獲奧斯卡獎,曾創造連續二十多年獲巨額利潤的記錄,至今猶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由於這部作品長期廣泛流傳,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家喻戶曉。

  這部小說為什麼能在美國和世界各國贏得那麼多讀者,而且歷久不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這部作品中儘管也有世亂兵燹、悲歡離合的動人情景和愛惡交錯、情詞誤會的曲折因緣,但與那些以奇險取勝、以妖冶媚人的所謂通俗之作比較起來,毋寧說它的故事結構是簡單的,情節是常見的,作家的藝術手法也是樸實的。再加上題材的嚴肅性和傾向的明確性,作品的格調便遠遠超出迎合市民趣味的境界了。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一是現實主義地反映了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南方農場主階段的生活和南北戰爭及重建時期的一個重要側面,二是創造了幾個鮮明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後者尤為突出。這是作者在藝術上作出的重要貢獻,它已為歷史所證明。

  作者在人物描寫上著墨最多的是思嘉和瑞德兩人。思嘉那十年來的生活經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而作為精神支柱的則是愛情、土地和金錢,即對於這三者的佔有欲。其中對愛的佔有欲更帶有掠奪性、獵奇性和盲目性,愈是難以實現愈追求不舍,因此長期專注在艾希禮身上,直到媚蘭死後即將獲得滿足時,才發覺他並不值得愛,才決定移情別戀,但為時已晚。她對土地和金錢的追求也是狂熱的和不擇手段的,但跟愛情的主觀直覺和夢幻色彩比較起來,則主要是現實變革的結果,是戰後家業衰敗、生活貧困和重建時期金錢至上主義的產物。儘管為了金錢可以委屈自己的肉體,損害自己的妹妹,不惜與弗蘭克結婚,但決不犧牲對艾希禮的愛情。因此愛情一旦幻滅,金錢便黯然失色了。這是思嘉最大的不幸,頗值得讀者同情,正如她那艱苦創業的精神有時令人佩服。思嘉有一定的叛逆思想,但這是與她的投機性分不開的,都來源於徹底的自私自利和無止境的佔有欲。

  瑞德·巴特勒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農奴主階級向資產階級轉變的人物,至少是南方名門望族的一個不肖子。他為人狡詐、冷酷、倔強、為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與思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與思嘉一樣,只從個人利害出發看待戰爭,但遠比思嘉高明,看得出南方「只有棉花、奴隸和傲慢」,勝利非北方莫屬。他對思嘉的愛是真誠而熱烈的,這不僅是情慾的追求,也是理智的抉擇,因為他認識到了思嘉是他真正的同類,兩人婚配無異於壁合珠聯。但是他的現實主義與思嘉的幻想幾經較量,終於失敗了,於是他將愛全部轉到女兒邦妮身上,並決心為了她的前途而在生活作風乃至政治傾向上來一個轉變,爭取上流社會的同情。結果邦妮一死,他的理想便隨之破滅,生活樂趣也茫然無存。瑞德是性格最複雜、眼光最銳利的一個人物。他最了解思嘉的強處和弱點,既愛她又輕侮她,既戀戀不捨又不甘屈尊以求,反而採取冷嘲熱諷、若即若離的態度,以致在明爭暗鬥中落得個兩敗俱傷的下場。不過,正是通過他對思嘉的無情解剖,作者才完成了塑造這個女主人公的艱巨任務。

  瑞德走了,思嘉準備先回塔拉,「明天」再想出辦法把他弄回來。後來究竟怎樣呢?裡普莉說,如果時間允許,她可以寫出一百種續集來。的確,本書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天地,這正是作家藝術魅力的產物。

  《飄》的讀後感_第二篇

  寒假看了一本世界名著《飄》,又譯為《隨風飄逝》。這是一篇由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造出的一篇佳作。這部經久不衰的書,曾被翻拍成電影《亂世佳人》。電影雖有部分內容不同,但是大體是尊重原著的。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為斯嘉麗的女孩,擁有美貌,擁有土地,擁有成群的異性追求者。但是她並不在乎他們。她認為她愛上了一個名為艾希利的男人。艾希利樣樣精通,興趣愛好廣泛,是個典型的「好男兒!」。可惜艾希利不愛她,艾希利愛的是另外一個人,她的名字叫梅蘭妮,也就是媚蘭。斯嘉麗像她的父親一樣,是一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在表白被艾希利拒絕以後,她惱羞成怒,賭氣嫁給了查理斯——一個她並不愛的人。而這一切,都被一個叫白瑞德的人看在眼裡。

  後來,南北戰爭爆發了(說實話我支持林肯先生)。幾乎所有的男人都去參加了戰爭。開戰前,南方的人們滿懷信心,並且早已有必勝把握。說到南北戰爭,就必須簡短的說明一下。「來自美國北方的共和黨人林肯雖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認為蓄奴不人道,反對擴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隸來發展產業的南方對此感到強烈反對。然而,北方對於南方這種工人的壟斷亦產生仇視心理,雙方開始出現矛盾。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而林肯在政綱中提及的保護關稅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這使南卡羅來納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聯邦,而南方各州亦紛紛響應南卡羅來納州,脫離聯邦,並成立「美利堅聯盟」,推舉來自肯塔基州的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兩個月後,南方政府開始發動武裝起事,北方政府被逼應戰,南北戰爭開始爆發。」我認為這是美國歷史上意義極大的一次解放戰爭。像艾希利這種「上等人」為了維護南方奴隸主的利益自然要去參戰了。白瑞德則留了下來。他說過:建國與亡國都是賺錢的好時機。

  後來,事情並沒有像南方人想像的那樣順利。艾希利被捕入獄,軍隊在一步步倒退——在這之前查理斯,也就是斯嘉麗賭氣嫁給的人,患肺炎悲劇地死亡了,留下來了小寶寶韋德。斯嘉麗自然沒有愛這個韋德寶寶,她和媚蘭小姐一起思念著阿希禮。而這時,媚蘭發現自己已經懷孕。斯嘉麗為了她在十二橡樹的承諾,沒有離開媚蘭。當小寶寶艱難地被生下來了之後(媚蘭乃蘿莉),斯嘉麗帶著她們趕回了塔拉,卻發現母親已死,父親痴呆。

  戰爭奪走了斯嘉麗的一切。她從絕望,到後來開始自強,骨子裡的傲氣終於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撐起了整個一大家。在這期間,白瑞德時常出現在斯嘉麗左右,給予她幫助,連出城都是白瑞德在幫忙——因為亞特蘭大當時正被包圍。後來,艾希利奇蹟般的倖存了下來,回到了塔拉。可是生存的問題一直纏繞著他們,生活非常艱難。最後,斯嘉麗想到了白瑞德,他一定能夠幫助他們。於是她做了白瑞德的情婦,他們還生了一個寶貝女兒叫美蘭。白瑞德非常愛美蘭。他把自己所有精力與金錢都獻給了美蘭,可她卻在騎馬時意外身亡。自然,斯嘉麗也很悲傷,但是白瑞德對她已經不聞不問了。

  在這期間,斯嘉麗一直沒忘記艾希利,他們的關係似乎親密了許多。白瑞德漸漸淡出了斯嘉麗的生活圈。後來,媚蘭由於第二胎難產而死,視之為情敵的斯嘉麗知道了媚蘭的良好品質,同時她發現,她從艾希利身上所渴望得到的,都沒有找到。這才明白,她愛的是白瑞德。她回去找白瑞德,可是白瑞德已經準備離家出走。斯嘉麗悲痛的向他乞求,他拋下了一句話:「親愛的,我根本不在乎你。」走了。

  說實話,我對斯嘉麗深表同情。她的整個青春都在追逐她追逐不到的,而她所擁有的都在青春中隨風飄逝。她的家,他身旁的小夥子們,她的家人,媚蘭,還有一直深愛著她的白瑞德,都離她而去。她變得一無所有。不過,這種事情的發生,絕不是偶然,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的命運。她身上的良好品質,如勇敢,堅強等,都讓她在遇到種種困難時都不向命運低頭,即便最後白瑞德離開了她,她仍然在想:明天,我會想辦法把他搞回來,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而她的虛榮和固執,讓她失去了很多。她的家,她的土地先不說,白瑞德,那麼適合她的人,當他已經徹底失望離去的時候才反省過來自己需要的是白瑞德。又或者說,愛艾希利愛的太盲目,以至於最後才發現自己完全不愛他!從她的教訓中,我總結出:一,不要失去之後才明白自己曾經擁有。二:不要浪費掉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三:學會去了解一個人,這樣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尷尬和遺憾。

  不愧是世界名著,第一次讀就有這麼多的感受。相信以後懂得更多時,明白的就更多了。

  《飄》的讀後感_第三篇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裡,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於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鬥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種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鬥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習。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複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蕩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