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方戲曲大全,不負歷史盛名
2023-10-04 06:10:31 1
湖南歷史文化傳統悠久,其中,湖南地方戲曲更是以其奇異的風姿,高聳於中華藝林。多種戲劇劇種在我國戲曲劇壇中齊放,展現了更好的湖南文化。那麼,湖南地方戲曲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湘劇
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陵、湘潭、湘鄉、寧鄉、益陽、攸縣、安化、茶陵)湘南東部17個縣市,江西與湖南毗鄰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縣,廣東的坪石、岐門、樂昌、桂頭、犁市、韶關等地。當時民間習稱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稱為「長沙湘劇」。湘劇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與民間藝術和地方語言巧妙結合,富有湖南民間地方特色,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祁劇
祁劇是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祁陽祁東民間稱「大(dai)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清末又名「楚南戲」,新中國成立後,始稱祁劇。祁劇面臨的尷尬是一個普遍現象。
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截止2015年,全湖南省地方戲劇有19種,但是很多劇種沒有專業演出團體,大部分只剩下一個表演團體,形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團」現象,比如崑劇、巴陵戲、荊河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苗歌劇等等。還有一些地方大戲劇種和地方小戲劇種,專業表演團體日益減少。
辰河戲
辰河戲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南沅水上、中遊(舊屬辰州)辰河戲一帶,以及與其毗鄰的貴州、四川省部分地區。起源於明代遷徙到辰河的江西省移民。
辰河戲因流行於沅水中、上遊(俗稱「辰河」)一帶,故名「辰河班子」,又叫「辰州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其表演原始粗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一般是用高臺(舞臺演唱)、低臺(木偶戲)、圍鼓堂(坐唱)三種形式演出,唱腔分高、低、唱、彈四大類,並以高腔為代表。它是源於地方巫、儺、道的娛神而逐步演變過來的,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戲劇種,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的「活化石」。
衡陽湘劇
衡陽湘劇是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以長沙、湘潭為活動中心,兼唱有高腔、低牌子、崑曲、亂彈四種聲腔,傳統劇目,不少出自宋末南戲、元代雜劇和明清傳奇,也有少數系藝人創作和改編的劇目。
衡陽湘劇的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包括崑腔、高腔、彈腔、雜腔小調等四種聲腔和過場曲牌、 打擊樂曲。唱腔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尚保存一部分崑腔劇目。舞臺語言以衡州官話為基礎,結合中州韻規範而成。
武陵戲
武陵戲歷史上只稱戲班名,亦稱「沅河戲」、「漢戲」、「常德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慈利諸縣市,以及西洞庭湖濱與湘西一帶,並遠及湖北、貴州部分地區。有高、彈、昆3種聲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彈腔為主的局面,採用中州韻與常德方言相結合的統一舞臺語言。
武陵戲劇目以彈腔劇目為多,高腔次之,崑腔最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抄錄劇本450餘部,記錄整理的唱腔曲牌印成了五個集子。傳統高腔劇目《祭頭巾》、《思凡》、彈腔劇目《兩狼山》、《打督郵》在觀眾中有較大影響;現代戲《發黴的鈔票》、《元寶案》、《巧婚記》、《姻緣錯》曾在全省會演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