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求之不得有人愛而不惜(有求美之心無求名之望)
2023-10-09 15:16:07 2
著名文學評論家宋遂良先生為王惠莉教授的畫集《筆墨濃情》寫序,序言中說王老師「有求美之心,無求名之望。簡單樸素,悅人悅己。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美。」我覺得宋先生概括得太精到了。這豁達、從容之句,都可以拿來當座右銘。
王惠莉老師是上海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後到山東任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給我們講授現代漢語。我深受她的影響,我曾請教她當代作家語言好的是哪位?她說,陸文夫的好,我就把陸文夫的所有作品搜集來讀,並受益匪淺。她在課堂上講現代漢語的修辭格,「刷牙:假笑。」引得哄堂大笑,她說:「這是比喻,是沒有喻詞的比喻。」王老師研究語言、琢磨用字、用詞,生活中也喜歡體味語言之美。她跟丈夫崔奎生教授一起坐公交車,崔教授年齡比她大卻滿頭黑髮,而王老師呢,白髮滿頭,年輕人都給她讓座,卻不給崔教授讓。某日,王老師笑著對我說:「崔老師蒙受了『不白之冤』啊!」王老師就是這樣樂天派的人。
王老師早年就讀蘇州新蘇師範時就對繪畫,尤其是工筆仕女、花鳥產生了濃厚興趣,後因繁重的教學任務無法靜下心來學。退休以後,少女時代懷揣的對華服、色彩和美的追求,一下子又被喚醒了,遂拜周瑾、高維綺等先生學藝,專攻工筆二十四年,心無旁騖,終有所得。每次去看王老師,見她的畫作,都大為驚訝。我不懂畫,但王老師畫工筆毫髮畢現的耐煩之功,讓我佩服不已。而她總淡淡地說:「我畫著玩兒。」誠如宋教授在序中所言,她的畫,像她故鄉上海的吳儂軟語,亭亭款款,有著女性特有的細膩體貼,溫婉親和。「相由心生,畫是人內心的外化。」王老師說,作畫的過程更似一場與自己的對話,真的得全心全意。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尼採說,每個人在世界上只存在一次,不會再有第二次這樣的巧合,他的每塊肌肉的運動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這樣嚴格地貫徹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麗而可觀的,就像大自然的每個作品一樣新奇而令人難以置信,絕對不會使人厭倦。很多人都是由於他自身的原因,顯得如同模具產品,千篇一律……不想淪為芸芸眾生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他應聽從良知的呼喚:「成為你自己!」王老師教現代漢語,把漢語的魅力傳給了弟子,為人師表,她完成了人師的自己。但她一直有個畫畫的想法,退休後,求美不止,成為了畫家的自己。
王老師說畫畫就是「盡興」,到底是「盡興」還是「盡性」,她這語言文字學家,是不是又在考我呢?我不敢問了,我記得「盡性」一詞,錢穆先生有解釋,「把凡天之所以與我者,一一儘量地發揮,一一發揮出此各各性能之最高可能而使之無不達於極,此始謂之盡性。」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有至誠之心,率性而為。這本畫集,風景、人物、花鳥;古風、古韻、空靈。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這就是王老師「盡興」「盡性」的物證也。
文人多好名,為名所累者多。於是乎想不開,放不下,端著,背著,輾轉反側著,真累啊!王老師則不然,為己而畫,為美而畫,為開心而畫。王老師在畫集後記中說:「翻看舊作,感嘆人生的美好卻短暫。畫中的每筆線條,每滴色彩,無不傾注了我對美的追求以及認真嚴謹,恬淡豁達的人生態度。……謹把這本畫集當做秋天的一片楓葉贈送給你們——我的至愛親朋。」誠可謂「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王老師和崔老師是大學同學,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我問崔老師對畫集的看法,崔老師這位文藝理論研究專家「幽了一默」:「好,紙好,印得好。」王老師開心得笑了,她笑得燦爛,很美,美滋滋的美。
壹點號老逄家自留地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