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中野華野會師(如親歷史實重現)
2023-10-25 12:31:34 2
六十萬打敗八十萬,電影《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全景展現了波瀾壯闊的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揭示了這一至今為人稱道的世紀之謎。
看遍國內的影視劇,至今能有哪部劇作,能有1991年版電影《大決戰》更接近史實,又更加動人和傳奇?
比一比劇組請到的顧問就知道了。
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黃淮海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決戰。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華野分割包圍黃百韜集團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圍殲杜聿明集團結束,歷時65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
參戰的人民解放軍有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四十餘萬人,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二十萬人,共六十萬人。
參戰的國民黨軍主要有黃百韜(第七兵團)集團,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集團,黃維(第十二兵團)集團和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以及增援黃維的劉汝明(第八兵團)、李延年(第六兵團)集團;共八十萬人。
1948年11月6日,華野發現黃百韜率領的國民黨軍西撤,粟裕果斷下令,比中央軍委規定的11月8日總攻時間提前兩天發起攻擊,追殲黃百韜集團。
黃百韜奉令在新安鎮等44軍,等了兩天。
第四綏靖區在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起義,讓出防區。
華野藉此機會,反而搶先追趕上了西撤的國民黨軍第七兵團。
曹八集,一個關係命運的小村莊成為了國共兩軍的必爭之地。
黃百韜下令:搶先攻佔曹八集,人死絕了,也得守住。
粟裕也當仁不讓,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佔領曹八集,並且少有嚴厲地重申「哪個失職,軍法從事。」
11日,華東野戰軍將黃百韜集團合圍在碾莊地區。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按照軍委命令,攻佔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撤退的通道。
蔣介石下令黃維第十二兵團、李延年第六兵團、劉汝明第八兵團向北推進,又攻佔了宿縣。
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向華野猛攻,全力解救黃百韜兵團。
電影裡,邱瘋子這條搶鏡的大狼狗出盡風頭。
華野第7、10、11縱隊在十縱司令員宋時輪指揮下組成阻援兵團,把國民黨援軍阻隔在徐州東側大許家一帶。
11月22日,華野全殲黃百韜第七兵團10萬餘人。
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堵截杜聿明李延年第六兵團、劉汝明第八兵團拖延北進,華野圍殲其作戰計劃落空。
滿嘴兵書的書呆子黃維,率領裝備精良的第十二兵團,展示了大決戰裡最精彩和壯觀的行軍陣勢。
電影《大決戰》的拍攝,動用的部隊多達十三萬之眾,演員黃司令官後面這位,據說就是配合電影軍隊調動的副師長。
這一場面宏大的航拍場景,至今為影迷們津津樂道。
甚至於身在臺灣的國軍將領看過電影後都感慨,如果當年國軍能走出這樣的隊列軍容和氣勢,怎麼會那麼一敗塗地?
黃維的自負和李延年、劉汝明的拖延,使得黃維第十二兵團位置突出孤立,使得圍殲黃維集團出現戰績。
以至於劉伯承笑著和陳、鄧說:拿破崙說過,這個孩子的步伐總是邁得太快,這個話可以用在黃維身上了。
淮海戰役總前委常委劉、陳、鄧向中央提出,圍殲黃百韜後,華野抽調三五個縱隊,協同中野先圍殲黃維。
11月25日,中野7個縱隊將黃維第十二兵團包圍於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
黃維則依仗優勢火力拼命突圍。
11月30日,杜聿明率徐州30萬守軍棄城南逃。
華野7個縱隊30萬人迅即追擊、攔截。
杜聿明途中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口氣嚴厲地命令他向東南攻擊,解救黃維。
蔣介石在親筆信裡怒斥杜聿明:坐視黃兵團被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
杜聿明拿著蔣的親筆信,感慨萬分,直呼「完了完了」。
12月6日,中野司令員劉伯承下令全線對被包圍的黃維集團發動總攻。
華野參謀長陳士榘
華東野戰軍抽調3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以中野和黃維都想像不到的猛烈炮火助攻。
黃維得知蔣二公子親率戰車部隊增援無果,彈盡援絕,施放毒氣,各自突圍。
12月15日,黃維集團12萬人馬被全部殲滅,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被俘。
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向南撤退的杜聿明集團中,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
12月6日,第十六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為配合平津戰役,避免北平傅作義決心南逃,華野對已是甕中之鱉的杜聿明集團採取圍而不打,展開政治攻勢。
合圍圈中的杜聿明,雖有空投補給,但是遠遠不夠。
包圍圈越來越小,空投的物資很多飄落到解放軍陣地。
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分割包圍後,1949年1月6日,華野向被圍的敵軍發動」最後一擊「。
1月10日,戰鬥結束。」徐蚌會戰「國民黨軍指揮官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結束,長江以北地區被人民解放軍佔領。
淮海戰役總前委淮海戰役總前委劉、陳、鄧、粟、譚的第一次聚會,在華野指揮部蔡凹,謀劃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兵鋒直指國民黨的老巢——南京。
這張照片高度還原了當年的場景。
電影劇照
原始圖片
看看相似度能有幾分?
淮海戰役的構想與部署小淮海戰役
濟南戰役結束的前一天,也就是1948年9月23日,在山東泰安寧陽縣大伯集村崔家大院」攻濟打援「指揮部的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向中央提出了」建議進行淮海戰役「的構想,即攻佔兩淮和海州、連雲港,鼓勵徐州,為將來的渡江戰役做好準備。
這就是俗稱的」小淮海戰役「。
經過慎重考慮,中央軍委批准了這一計劃。
10月下旬,陳毅和鄧政委率領(劉司令員留在豫西)的中原野戰軍攻佔鄭州、開封,配合華東野戰軍行動。
粟裕敏感地認識到,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戰役規模將會擴大很多,必須建議統一的指揮系統,因此兩次向中央軍委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毛主席、朱總司令、周副主席等正為遼瀋戰役運籌指揮,對打一個」擴大的淮海戰役「的指揮問題,11月1日,中央軍委復電指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這封電報後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文史磚家「斷章取義地歪曲解釋,使得相當一部分讀者誤解了當年實際情況。
11月2日,陳、鄧復電:」本作戰我們應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
中央軍委確定,11月8日發起」淮海戰役「總攻。
10月31日,到達前線的粟裕向軍委、華東局、中原局並陳、鄧報告:」淮海戰役當遵命於十一月八日晚同時發起戰鬥。「
然而,蔣介石也在積極謀劃」徐蚌會戰「,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決定放棄海州、連雲港,集中兵力固守徐州。
解放軍發現海州的四十四軍正在西撤新安鎮並欲加入黃百韜集團。
粟裕當機立斷,決定把發起總攻時間提前到11月6日。
於是,11月6日晚一邊把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並電告陳、鄧等各處,一邊命令部隊行動。
10月份在曲阜召開的華野前委擴大會,主要在部隊中開展加強紀律性,反對無紀律無政府行為,並嚴格向上級的報告制度。
而粟裕這次的機斷專行,並沒有受到中央的批評。
11月7日,中央軍委復電:」完全同意魚(6日)戌電所述攻擊部署,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但將戰況及意見每日或每兩日或每三日報告一次「。
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既強調加強紀律性嚴格報告制度,又從戰場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指揮員應有的機動性和自主權,充分調動各級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
回頭看看蔣介石電話不通用飛機空投親筆指令,事事幹預指揮,兩個戰略指揮部的高下立判。
後來的戰果證明了,這臨機專斷的兩天時間對戰役來說多麼關鍵。
後來粟裕回憶:如果晚四個小時,讓黃百韜竄入徐州,這個仗就不好打了。
而華野搶先攻佔曹八集切斷黃百韜退路,消息傳到西柏坡,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興奮異常,以茶代酒,舉杯祝賀。
11月7日,粟裕和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到達臨沂地區。
7日晚上,陳士榘隨前指行動。
粟裕與副參謀長張震徹夜長談,興奮地連夜起草了著名的」齊辰電「,提出南線戰略決戰的思想,即」大淮海戰役「的構想。齊辰的意思是發報時間為8日7時到9時。
電報中,粟裕字斟句酌地分析了全國局勢和蔣介石所能採取的兩種方針,深謀遠慮地提出戰略構想和後勤保障。
11月9日,中央軍委經過反覆討論,復電同意,並令華東、華北、中原三軍區全力保障我軍供應。
這就確立了」大淮海戰役「的作戰計劃。
大淮海戰役
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以劉、陳、鄧、粟、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劉、陳、鄧為常委,鄧為書記,統一領導和指揮淮海戰役前線作戰和支前工作。
參加淮海戰役的解放軍部隊,粟裕指揮的有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和暫時歸粟裕指揮的中野四十一縱隊,共計16個縱隊40萬人。陳毅和中野鄧政委率領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攻擊鄭州、開封,配合華野作戰。劉司令員坐鎮豫西,給敵人造成中野主力在豫西的假象,牽制黃維。
按照常規,戰役配合中,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先打響的指揮後打響的,兵力多的指揮兵力少的。
粟裕及時主動提出「陳軍長指揮」,使得中央迅速解決了統一指揮的問題。
身兼華野司令員兼政委、中野副司令員的陳毅,在協調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的統一指揮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圍殲黃維的戰鬥,劉司令員表示不願意過多地增加華野負擔。
陳毅感慨劉鄧這幾年,挺進大別山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對全國戰局的積極改善,也知道中野缺乏重武器,於是向華野詢問打黃百韜的經驗,並將土工作業抵近攻擊的戰法及時發揮到中野攻堅部隊中,減少了傷亡又增大了戰果。
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率領3個縱隊和特種兵(炮兵)縱隊,有力支持了中野。
陳毅直接指示給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中野為了躍進大別山把重武器都丟了,這次打黃維,一定要把華野主要炮兵拉上去,保證戰鬥勝利。」
黃維兵團四散突圍逃命,陳士榘和陳銳霆都接到陳毅指示:「黃維兵團的東西華野部隊一律不準拿」。
粟裕也交待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繳獲的裝備全部留給中野。」
這種互相顧全大局、為兄弟部隊考慮的高風亮節,和國民黨軍隊保存自己實力、見死不救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兩支軍隊戰鬥力差別的秘訣之一。
《亮劍》二師師長李雲龍和五師師長李慄搶戰利品,士兵打人,師長鳴槍,如果真有原型,那不光不是什麼值得誇耀和效仿的事,實在應該好好檢討。
陳士榘大炮神助攻卻被陳毅狠批
早在1948年7月的豫東和襄樊作戰中,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就曾並肩作戰。
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和陳賡一起指揮了洛陽戰鬥,華野炮兵發揮了巨大作用。
善於用炮的陳士榘在對豫東戰役的評論時禁不住誇讚炮兵的作用,不經意忽視了中野的作用,這讓為了執行中央戰略任務付出巨大犧牲挺進大別山丟棄了重武器的中野部隊心裡不是滋味。
這種情況被陳毅發現後,給予了鮮明的批評。
粟、陳(士榘)、唐(政治部主任唐亮)很快電復「陳軍長」表示「完全接受並進行檢討」,並向劉、鄧及兄弟部隊道歉。
身在中原,卻還擔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的「陳軍長」,這樣的情況只有他這樣的地位和威信才能在兩大野戰軍中開展批評。
劉伯承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成為中共黨員在國民革命軍中的第一位軍長。
劉伯承與周恩來、朱德一起領導了南昌起義。
1932年在中央蘇區瑞金,劉伯承擔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
淮海戰役總前委第一次聚會到華野司令部駐地蔡凹,粟裕迎接劉校長。
17年前,粟裕是中央軍政學校學員隊隊長。
1947年6月開始,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喊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響亮口號,對扭轉全國戰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毛主席把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起點的戰略進攻稱之為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陳毅稱他為「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
劉伯承一貫具有極強的全局意識,只要對全國戰局有力,他就勇於主動承擔責任。
淮海戰役發起前和第一階段,劉伯承指揮中野「牽制西面,保障東面」,一方面坐鎮豫西偽裝主力部隊迷惑敵人,一方面由陳鄧率主力部隊攻佔鄭州開封,成功調虎離山,吸引敵軍不能放手援救黃百韜,有力地配合了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的行動。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劉伯承來到中野前線指揮部,會同陳、鄧,指揮中野部隊,攻取宿縣,繳獲大量彈藥物資,切斷了津浦路國民黨軍隊的補給線路。
布下口袋陣,將遠道而來,孤軍冒進的黃維兵團包圍,並向中央軍委報告,擬誘敵深入,局黃維兵團。
1948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復電:「(一)完全同意打黃維;(二)望粟陳張尊劉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情況緊急時,(三)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12月12日,劉伯承、陳毅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名義發出《促黃維立即投降書》。
黃維乘坦克逃跑被俘,這是電影《南徵北戰》的敵軍長原型之一
根據中央指示,殲滅了黃維兵團後,劉、陳、鄧、粟、譚召開了討論渡江戰役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會議。會後,劉、陳動身北上西柏坡 ,到中央商談戰略方針。
蔣介石決定放棄徐州,杜聿明帶領三十萬守軍撤出徐州。
副參謀長張震解釋粟裕分析的杜聿明可能採取的三個方案。
一、經連雲港海運,短時間集中大量船隻,不可能,被追擊則成背海而戰。
二、走兩淮,水網密集,不利於重裝備部隊行動,且易受到地方武裝阻攔襲擊。
三,沿津浦路南下,地勢平坦,便與大部隊行進,也可和其他國民黨軍隊呼應。
國民黨國防部制定的撤退路線是走兩淮。
這個作戰方案,也送給了粟裕。電影上說的是軍委破譯。
有的也說是國民黨國防部中共臥底郭汝瑰和劉斐運作得到蔣介石同意而成。
對這個方案,杜聿明並不認可,他認為走兩淮是自尋死路。
而對於粟裕來說,同樣也是艱難的選擇。
他對縱隊首長們說:「說老實話,我恨不得請人來給我算一卦。」軍委的情報不容懷疑,但是經過左右權衡,還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斷,認為杜聿明不會真正按照國民黨國防部的計劃行動。
杜聿明唱了一出「空城計」,自以為瞞天過海,得意洋洋地撤出徐州,沿著預定的大路南撤。
於是粟裕調集華野所有兵力,圍追堵截,終於把杜聿明集團包圍在陳官莊一帶並予以殲滅,淮海戰役完美收官。
聞聽淮海戰役勝利,史達林在筆記本上寫道:「六十萬戰勝八十萬,奇蹟,真是奇蹟!」
1951年,毛主席對史達林派來了解淮海戰役情況的尤金說:「這個戰役是粟裕同志在濟南戰役快結束的時候提出的構想,中央軍委確定了方針、原則和戰役的兵力部署,戰役的具體指揮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毛主席還在一次談話中說到: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58年,粟裕受到「個人主義」等錯誤批判,被撤銷參謀總長職務,蒙冤三十多年。
這期間,粟裕所指揮的各種經典戰例,都遭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和轉移,大多數時候只提「華野首長」等。
很多戰史出版物對粟裕在解放戰爭中的任職和戰績不再提及,有的甚至連毛主席高度評價過的蘇中「七戰七捷」都不再提。
這些特定歷史時期出版,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出版物也是一些地攤文學創作者常常引戰的「文獻。」
粟裕去世十一年後的1994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聯名發表了由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批准的題為《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發表,代表中央軍委為粟裕同志正式平反,並實事求是地評價了粟裕同志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德。
你沒看錯,這個張震,就是淮海戰役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電報裡粟、陳、張的「張」。
張震雖然是副參謀長,因為陳士榘兼任兵團司令領兵打仗,他實際主持了華野司令部的作戰工作。
張震後來擔任三野參謀長,接任劉伯承擔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1977年,又出任副總參謀長,籌備國防大學並擔任第一任校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拍攝電影《大決戰》,張震任國防大學校長兼政委。
1992年《大決戰》三部曲陸續推出,78歲的張震出任軍委副主席。
淮海戰役時張震,隨同粟裕身邊,他做這部經典巨製電影《大決戰》的首席顧問,作為親身經歷者和戰役的具體策劃者、執行者,這該是最有發言權吧。
他的兒子張海陽,曾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員、黨委書記,2017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的另外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都是將軍。
2015年張震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圖片來自電影《大決戰》截圖。
資料來自於當代中國出版社《劉伯承傳》、《陳毅傳》、《粟裕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