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6 04:27:37 2
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包括源容器和設置於源容器上的準直器,準直器上的準直孔與源容器上開設的射線出孔連通;源容器包括開設有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直線通孔的轉體和驅動軸,兩個或多個直線通孔的軸線位於同一平面內;源容器的內部開設有容置腔及與容置腔連通的用於放置射線源的收容腔,收容腔與射線出孔位於同一平面上,轉體轉動收容於容置腔內,驅動軸穿設源容器並與轉體驅動連接,驅動軸驅動轉體轉動,轉體的轉動平面與同一平面平行。通過轉動驅動軸帶動轉體旋轉,從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大小不同的直線通孔中選擇適宜橫截面積大小的直線通孔,使得射線從該直線通孔內通過,實現射線的射出強度的調節,操作簡單易行。
【專利說明】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背散射成像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 的發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背散射成像技術是一種基於康普頓散射效應的新型非入侵性成像技術,現已被用 於工業探傷、藏物搜索、邊防安檢等領域。相比於其他成像技術,背散射成像具有三個優點。 (1)用於輸出射線的發射裝置和用於接收並檢測所述發射裝置輸出的射線的探測裝置可以 同時放置於被測物體同一側,因此背散射成像適於探測傳統X射線透射技術難以穿透的大 型物體以及藏在牆體內部或地下的物體。(2)背散射成像對低原子序數的元素如碳、氫和氧 等尤其敏感,因此特別適於發現藏在金屬掩體後的有機違禁品如汽油、炸藥和毒品等。(3) 背散射成像對外界溫度溼度條件不敏感,可在惡劣環境中使用。
[0003] 然而,現有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檢測裝置往往因為結構複雜、體積較大,造成 便攜性不佳。而且,檢測裝置需要根據被測物體的厚度或深度相應調整射線的強度,現有的 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檢測裝置對射線的強度調整過程複雜,不易操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基於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對射線強度的調整操作較 易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
[0005] -種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所述發射裝置包括源容器和準直器,所述 準直器設置於所述源容器上,所述準直器上的準直孔與所述源容器上開設的射線出孔連 通;
[0006] 所述源容器包括:轉體和驅動軸,所述轉體上開設有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 直線通孔,兩個或多個所述直線通孔的軸線位於同一平面內;
[0007] 所述源容器的內部開設有容置腔及與所述容置腔連通的用於放置射線源的收容 腔,所述收容腔與所述射線出孔位於所述同一平面上,所述轉體轉動收容於所述容置腔內, 所述驅動軸穿設所述源容器並與所述轉體驅動連接,所述驅動軸驅動所述轉體轉動,所述 轉體的轉動平面與所述同一平面平行。
[0008] 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電機和控制器,
[0009] 所述電機的動力軸與所述驅動軸連接,以帶動所述轉體轉動,所述控制器與所述 電機電氣連接,以控制所述電機的動力軸轉動幅度。
[0010] 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轉體為圓球狀,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所述直線通 孔的交匯點位於所述圓球狀的狀態球心處。
[0011] 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轉體為圓盤狀,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所述直線通 孔的交匯點位於所述圓盤狀的轉體圓心處。
[0012] 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支撐軸,所述支撐軸的一端固定於所述源容器內,另一 端與所述轉體轉動連接。
[0013] 上述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通過轉動驅動軸帶動轉體旋轉,從兩個或多 個橫截面積大小不同的直線通孔中選擇適宜橫截面積大小的直線通孔,使得射線從該直線 通孔內通過,實現射線的射出強度的調節,操作簡單易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的局部側面 剖視圖;
[0015] 圖2為圖1所示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的局部A向剖視圖;
[0016]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的側面結構示 意圖;
[0017] 圖4為本實用新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與探測裝置配合使用探測 被測物體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徵、技術手段以及所達到的具體目的、功能,下面 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9] 請同時參閱圖1和圖2,其分別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 術的發射裝置10的局部側面剖視圖以及圖1所示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10的 局部A向剖視圖。
[0020] 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10包括:源容器11和準直器12,所述準直器12 設置於所述源容器11上,所述準直器12上的準直孔120與所述源容器11上開設的射線出 孔110連通。
[0021] 所述源容器11包括:轉體111和驅動軸112,所述轉體111上開設有兩個或多個 橫截面積不同的直線通孔1110,兩個或多個所述直線通孔1110的軸線位於同一平面內;
[0022] 所述源容器11的內部開設有容置腔113及與所述容置腔113連通的用於放置射 線源的收容腔114,所述收容腔114與所述射線出孔110位於所述同一平面上,以使所述轉 體111轉動時,兩個或多個所述直線通孔1110的兩端依次分別與所述收容腔114和所述射 線出孔110連通。所述轉體111轉動收容於所述容置腔113內,所述驅動軸112穿設所述 源容器11並與所述轉體111驅動連接,所述驅動軸112驅動所述轉體111轉動,所述轉體 111的轉動平面與所述同一平面平行。
[002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體111優選為圓球狀,兩個或多個所述橫截面積不同的直 線通孔1110的交匯點位於所述圓球狀的轉體111的球心處。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轉體111 不限於圓球狀,也可以為圓盤狀,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所述直線通孔1110的交匯點 位於所述圓盤狀的轉體111的圓心處。
[0024] 更優的,為了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防止轉體111在容置腔113內晃動,源容器11 還包括支撐軸115,支撐軸115的一端固定於源容器11內,另一端與轉體111轉動連接,支 撐軸115的軸線與驅動軸112的軸線重合。
[0025] 如圖3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20的 側面結構示意圖,包括: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10、電機21和控制器22,所述電機 21的動力軸210與所述驅動軸112連接,以帶動所述轉體111轉動,所述控制器22與所述 電機21電氣連接,以控制所述電機21的動力軸210的轉動幅度,以使放置於收容腔114的 X射線源或Y射線源發出的射線從兩個或多個中的一個所述直線通孔1110中射出,相比用 手轉動驅動軸112更加精準且效率高。
[0026] 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被測物體的厚度或深度相應調整射線的強度,由於直線 通孔1110的橫截面積越大,從射線出孔110射出的射線的強度也越大,轉動驅動軸112以 帶動轉體111旋轉可以選擇合適橫截面積大小的直線通孔1110,使得該直線通孔1110的兩 端分別與收容腔114及射線出孔110對齊,進而收容腔114內的X射線源或Y射線源發出 的射線通過直線通孔該直線通孔1110從射線出孔110射出,實現對射線強度的調節操作簡 單的作用。
[0027] 請參閱圖4,其為本實用新型之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10與探測裝置 30配合使用探測被測物體40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探測裝置30包括檢測器310和準直部 320,準直部320設置於檢測器310上的射線入孔(圖未標)處。
[0028] 本實施例中,準直部320包括多個金屬板,多個金屬板平行間隔排列,檢測器上的 射線入孔(圖未標)與多個金屬板之間的間隙連通。其它實施例中,準直部320也可以包 括多個半徑不同、依次套設的金屬圓筒,檢測器上的射線入孔與多個金屬圓筒之間的間隙 連通。
[0029] 下面以收容腔114內放置X射線源為例對發射裝置10與探測裝置30配合使用探 測被測物體40的原理進行說明。
[0030] 其中,X射線50在入射被測物體40的路徑上會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散射出的背 散射線510,由於背散射線510的方向不同,被測物體40內不同深度的背散射線510則對 應進入準直部320的相應位置的金屬板間隙中,進而被檢測器310中相應位置的檢測單元 (圖未示)收集,通過對相應位置的檢測單元收集的背散射線510的強度進行比較,可以判 斷X射線50在被測物體40中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的深度信息,進一步得到被測物體40的 厚度信息。
[0031] 上述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通過轉動驅動軸112帶動轉體111旋轉, 從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大小不同的直線通孔1110中選擇適宜橫截面積大小的直線通孔 1110,使得射線從該直線通孔1110內通過,實現射線的射出強度的調節,操作簡單易行。
[0032]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 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 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 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發射裝置包括源容器和準 直器,所述準直器設置於所述源容器上,所述準直器上的準直孔與所述源容器上開設的射 線出孔連通; 所述源容器包括:轉體和驅動軸,所述轉體上開設有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直線 通孔,兩個或多個所述直線通孔的軸線位於同一平面內; 所述源容器的內部開設有容置腔及與所述容置腔連通的用於放置射線源的收容腔,所 述收容腔與所述射線出孔位於所述同一平面上,所述轉體轉動收容於所述容置腔內,所述 驅動軸穿設所述源容器並與所述轉體驅動連接,所述驅動軸驅動所述轉體轉動,所述轉體 的轉動平面與所述同一平面平行。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電機 和控制器, 所述電機的動力軸與所述驅動軸連接,以帶動所述轉體轉動,所述控制器與所述電機 電氣連接,以控制所述電機的動力軸轉動幅度。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轉體為圓球狀,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所述直線通孔的交匯點位於所述圓球 狀的狀態球心處。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轉體為 圓盤狀,兩個或多個橫截面積不同的所述直線通孔的交匯點位於所述圓盤狀的轉體圓心 處。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於背散射成像技術的發射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支撐 軸,所述支撐軸的一端固定於所述源容器內,另一端與所述轉體轉動連接。
【文檔編號】G01N23/203GK203908973SQ201420277431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7日
【發明者】任斌, 賴樹明 申請人:東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