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21:56:04 4
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製冷劑循環系統、製冷蒸發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高溫換熱裝置、地基散熱系統、冷量回收利用系統、熱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製冷劑循環系統和製冷蒸發系統位於冷庫內部,製冷劑循環系統與冷凝器和製冷壓縮機之間通過管路連通,高溫換熱裝置分別與地基散熱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連通,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和地基散熱系統均位於冷庫地基內,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分別與室內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裝置可啟閉連通。本實用新型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安全可靠,對排出高溫氣體隨時冷卻,利用熱量在冬季供暖,避免地基凍鼓同時提供冷量在夏季為供冷,降低能耗。
【專利說明】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量回收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冷庫的冷量和製冷產生熱量的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傳統冷庫的製冷壓縮機系統在工作過程中,壓縮機中的液路會產生、釋放大量熱能,如果不能及時冷卻的話,會影響壓縮機的製冷效率。現有技術解決都是依靠額外設施進行冷卻,不但耗費能源而且效率低。而壓縮機生產的大量熱能又被白白浪費掉,造成了能源的極大浪費。
[0003]一般的冷庫地基保溫層,如果長期在低溫環境下,由於過冷、容易造成冷熱不均導致基礎凍鼓的問題。現有大多數冷庫為防止基礎凍鼓、膨脹,大部分在地坪混凝土基礎的保溫層下設有自然通風管道或機械通風管道等方法,通過外界自然風的循環將冷量帶出排放到空氣中,以防止地坪凍鼓變形造成冷庫的破壞,而這部分冷量被白白浪費掉,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損失。
[0004]傳統冷庫的配套辦公用房和生活空間的冬季採暖和夏季降溫一般採用依靠外部能源供應,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可靠、可以及時對製冷壓縮機排出的高溫氣體隨時進行冷卻,又可以利用這部分高溫熱量在冬季供暖,同時地基下的散熱循環系統與地基內的冷量進行交換避免地基凍鼓,而地基內的冷量回收利用系統提供冷量保證在夏季辦公室室內供冷降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能耗的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製冷劑循環系統、製冷蒸發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高溫換熱裝置、地基散熱系統、冷量回收利用系統、熱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設置於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和蒸發系統位於冷庫內部,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與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製冷壓縮機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高溫換熱裝置分別與地基散熱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連通,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所述地基散熱系統均位於所述冷庫之下的地基內,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分別與所述室內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裝置可啟閉連通。
[000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還可以是:
[0008]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之間連通的管路上均設置有閥門。
[0009]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冷庫下方的地基內的地基冷量收集埋管和與之連通的冷源循環泵,所述冷源循環泵設置於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與所述地基冷量收集埋管之間的管路上。[0010]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之間的管路上的熱源循環泵。
[0011]所述地基散熱系統位於所述冷庫地基下方設置的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
[0012]所述地基散熱系統包括沿所述巷道空間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延伸的散熱循環排管,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之間通過供液管路連通。
[0013]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之間設置有散熱循環泵。
[0014]所述散熱循環排管為至少兩組,各所述散熱循環排管排列設置於所述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所述散熱排管端部分別與所述高溫換熱裝置的進口和出口連通。
[0015]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位於所述室內頂部,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分別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可啟閉連通。
[0016]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包括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和製冷劑循環泵,所述製冷劑循環泵設置於所述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與所述製冷蒸發系統之間的管路上,所述製冷蒸發系統為無風機式蒸發排管系統。
[001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由於包括製冷劑循環系統、製冷蒸發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高溫換熱裝置、地基散熱系統、冷量回收利用系統、熱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設置於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和製冷蒸發系統位於冷庫內部,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與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製冷壓縮機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高溫換熱裝置分別與地基散熱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連通,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所述地基散熱系統均位於所述冷庫之下的地基內,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分別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可啟閉連通。而上述的需能室內為配套辦公室的室內或任何需要冷量和熱量的房間內。這樣,製冷壓縮機在壓縮過程中排出大量的高溫高壓氣體,該高溫高壓氣體輸送至高溫換熱裝置進行換熱,使得降溫冷卻後的氣體通入冷凝器,冷凝器進行冷凝,由於進入冷凝器的氣體溫度已經降低進行了冷卻,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冷凝器的工作壓力,降低冷凝器的能耗。在冬季時,關閉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啟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高溫換熱裝置中經過換熱後的溫度升高的循環液體從管路中進入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內,再通過管路進入與之連通的需要供暖的房間內(即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中,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吹出熱量,散發熱量同時吸收冷空氣內的冷量,使得室內空氣溫度上升,達到冬季供熱供暖的目的,而吸收冷量並降溫後溫度降低的循環液體從管路回到高溫換熱裝置中再次進行換熱,然後循環液體溫度升高,再進入中央空調風機盤管繼續給室內供熱,以此循環。而在夏季時,關閉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啟用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在冷庫地基內的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內循環的液體經過冷庫地基的冷卻,吸收冷庫地基內的冷量,然後再將該溫度降低的循環液體輸送至需要夏季降溫的房間內(即需能室內)設置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中,該循環液體通過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吹出冷風,降低室內的溫度,達到降溫的效果,而散發冷量後溫度上升的循環液體再次進入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在冷庫地基內吸收冷量並再次循環至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處朝向室內散發冷量,而降低室內溫度,以此循環。因此冬季和夏季不再使用額外的供熱或供冷系統和能源,大大節省能源。另外,由於地基散熱循環系統內的冷量通過與之連接的高溫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冷卻高溫氣液混合體的同時,使得在地基散熱循環系統內循環的液體溫度升高,而該地基散熱系統在冷庫的地基內吸收冷庫地基內的冷量,與在地基散熱系統內從高溫換熱裝置內輸出的熱的循環液體進行散熱,同時冷卻該液體,使得冷庫地基內溫度上升,解決冷庫地基因長時間過冷導致基礎凍鼓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本實用新型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截面示意圖。
[0019]圖號說明
[0020]I…製冷壓縮機2…冷凝器3…高溫換熱裝置
[0021]4…製冷劑循環罐5…地基散熱系統6…管路
[0022]7…中央空調風機盤管8…冷庫9…蒸發排管系統
[0023]10…冷源循環泵11…散熱循環排管12…散熱循環泵
[0024]13…熱源循環泵14…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5…冷庫地基
[0025]16…保溫層17…製冷劑循環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 的圖1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請參考圖1,包括製冷劑循環系統、製冷蒸發系統、製冷壓縮機1、冷凝器2、高溫換熱裝置3、地基散熱系統5、冷量回收利用系統、熱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設置於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和製冷蒸發系統位於冷庫8內部,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與所述冷凝器2和所述製冷壓縮機I之間通過管路6連通,所述高溫換熱裝置3分別與地基散熱系統5、製冷壓縮機1、冷凝器2、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連通,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所述地基散熱系統5均位於所述冷庫8支架的地基內,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分別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可啟閉連通。其中製冷壓縮機I壓縮空氣放出大量熱量,冷凝器2對液體進行冷凝,冷卻劑在冷卻劑循環系統內循環,經過製冷蒸發系統散發至冷庫8內,使得冷庫8內溫度保持在需要的低溫狀態。而上述的需能室內為配套辦公室的室內或任何需要冷量和熱量的房間內。這樣,製冷壓縮機I在壓縮過程中排出大量的高溫高壓氣體,該高溫高壓氣體輸送至高溫換熱裝置3進行換熱,使得降溫冷卻後的氣體通入冷凝器2,冷凝器2進行冷凝,由於進入冷凝器2的氣體溫度已經降低進行了冷卻,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冷凝器2的工作壓力,降低冷凝器2的能耗。在冬季時,關閉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啟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高溫換熱裝置3中經過換熱後的溫度升高的循環氣體從管路6中進入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內,再通過管路6進入與之連通的需要供暖的房間內(即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中,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散發熱氣同時吸收冷空氣中的冷量,使得室內空氣溫度上升,達到冬季供熱供暖的目的,而吸收冷量並降溫後溫度降低的循環液體從管路6回到高溫換熱裝置3中再次進行換熱,然後循環液體溫度升高,再進入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繼續給室內供熱,以此循環,形成熱量回收利用循環迴路。而在夏季時,關閉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啟用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在冷庫地基15內的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內的循環液體經過冷庫地基15的冷卻,吸收冷庫地基15內的冷量,然後再將該溫度降低的循環液體輸送至需要夏季降溫的房間內或配套辦公室內(即需能室內)設置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中,該循環液體在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中吸收室內熱空氣內的熱量並散發出冷量,進而降低室內的溫度,達到降溫的效果,而散發冷量後溫度上升的循環液體再次進入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在冷庫地基15內吸收冷量並再次循環至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處散發冷量,而降低室內溫度,以此循環,形成熱量回收利用循環迴路。因此冬季和夏季不再使用額外的供熱或供冷系統和能源,大大節省能源。外,由於地基散熱循環系統內的冷量通過與之連接的高溫換熱器進行熱交換,冷卻高溫氣液混合體的同時,使得在地基散熱循環系統內循環的液體溫度升高,而該地基散熱系統5在冷庫8的地基內吸收冷庫地基15內的冷量,與在地基散熱系統5內從高溫換熱裝置3內輸出的熱的液體進行換熱,冷卻該循環液體,同時冷庫地基15內溫度上升,解決冷庫地基15因長時間過冷導致基礎凍鼓的問題。
[002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請參考圖1,在前面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具體可以是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之間連通的管路6上均設置有閥門。這樣,可以選擇性地開啟或關閉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線路,進一步節省能源。還可以是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冷庫8下方的地基內的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4和與之連通的冷源循環泵10,所述冷源循環泵10設置於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與所述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4之間的管路6上。運行時,由於冷庫8內的溫度比較低,因此冷庫地基15溫度也比較低,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4收集地基內的冷量,並將該冷量通過冷源循環泵10輸送至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在夏季對室內進行降溫。充分利用了冷庫地基15內本身的冷量,室內不再需要額外的供冷設備和能耗,降低夏季室內降溫的能耗。還可以是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高溫換熱裝置3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之間的管路6上的熱源循環泵13。使用時,熱源循環泵13不斷地從高溫換熱裝置3中將熱量帶出並輸送至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對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使得室內溫度升高,達到冬季供暖的效果。
[002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請參考圖1,在前面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地基散熱系統5位於所述冷庫8地基下方設置的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地基散熱系統5位於巷道空間內方便向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散熱,同時巷道空間內的冷量與地基散熱系統5內熱量進行熱交換,方便冷卻後的地基散熱系統5內吸收的冷量循環進入高溫換熱裝置3內對高溫氣液混合體進行冷卻。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地基散熱系統5包括沿所述巷道空間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延伸的散熱循環排管11,所述高溫換熱裝置3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11之間通過供液管路6連通。這樣,可以提高散熱效率,形成散熱循環迴路。更進一步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高溫換熱裝置3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11之間設置有散熱循環泵12。散熱循環泵12可以強制氣體在散熱循環排管11與高溫換熱裝置3之間循環,保證散熱和冷量吸收,提高散熱效率。還可以是所述散熱循環排管11為至少兩組,各所述散熱循環排管11排列設置於所述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所述散熱排管端部分別與所述高溫換熱裝置3的進口和出口連通。這樣,冷庫8地基內的冷量吸收更加均勻,散熱排管內的熱量散發更加均勻,避免局部冷庫8地基基礎凍鼓。另外,冷庫8內冷庫地基15內設置有保溫層16,所述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4位於所述保溫層16下方,所述地基散熱系統5外的巷道空間位於所述地基冷量收集埋管14下方。
[003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請參考圖1,在前面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位於所述室內頂部,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分別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可啟閉連通。這樣,中央空調風機盤管7可以將輸送的熱量或冷量通過風機吹入室內或與室內空氣進行換熱,換熱後的液體從管路6回到高溫換熱裝置3或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再進行循環。還可以是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包括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4和製冷劑循環泵17,所述製冷劑循環泵17設置於所述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4與所述製冷蒸發系統之間的管路6上,所述製冷蒸發系統為無風機式蒸發排管系統9。無風機式蒸發排管系統9的優點是沒有風機,其作用原理是冷庫8內的熱氣上升處於冷庫8的頂部,而設置在冷庫8頂部的蒸發排管與冷庫8頂部的熱氣換熱,放出冷量進而保證冷庫8的低溫。半滿液式製冷劑儲液罐相對於現有技術的乾式蒸發製冷方式的優點是製冷效率高,而且不需要大量的製冷劑,進一步降低成本。
[0031]上述僅對本實用新型中的幾種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但並不能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中的設計精神所作出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等,均應認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製冷劑循環系統、製冷蒸發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高溫換熱裝置、地基散熱系統、冷量回收利用系統、熱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設置於需能室內的中央空調風機盤管,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和製冷蒸發系統位於冷庫內部,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與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製冷壓縮機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所述高溫換熱裝置分別與地基散熱系統、製冷壓縮機、冷凝器、熱量回收利用系統連通,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以及所述地基散熱系統均位於所述冷庫之下的地基內,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分別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可啟閉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冷量回收利用系統之間連通的管路上均設置有閥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冷庫下方的地基內的地基冷量收集埋管和與之連通的冷源循環泵,所述冷源循環泵設置於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與所述地基冷量收集埋管之間的管路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包括設置於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之間的管路上的熱源循環慄。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地基散熱系統位於所述冷庫地基下方設置的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地基散熱系統包括沿所述巷道空間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內延伸的散熱循環排管,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之間通過供液管路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高溫換熱裝置與所述散熱循環排管之間設置有散熱循環泵。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循環排管為至少兩組,各所述散熱循環排管排列設置於所述巷道空間內或冷庫的混凝土筏板基礎下的土壤層,所述散熱排管端部分別與所述高溫換熱裝置的進口和出口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位於室內頂部,所述中央空調風機盤管分別與所述熱量回收利用系統和所述冷量回收利用系統可啟閉連通。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種冷庫能量回收利用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製冷劑循環系統包括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和製冷劑循環泵,所述製冷劑循環泵設置於所述半滿液式製冷劑循環罐與所述製冷蒸發系統之間的管路上,所述製冷蒸發系統為蒸發排管系統。
【文檔編號】E04H5/10GK203595216SQ201320772396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田訢民 申請人:田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