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體的製作方法
2023-10-06 06:19:29 3
專利名稱:人工晶體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醫學,尤其是關於眼科學及人工晶體。
目前眼科治療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在白內障摘除術後如何矯正視力。
目前,存在幾種矯正視力的方法,如眼鏡或角膜接觸鏡。然而用眼鏡矯正視力不能恢復病人的正常視敏度,靠接觸鏡矯正也不能為所有病人很好地耐受,特別是老年人(大約佔80-85%),在這個年令中白內障是最經常遇到的。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眼科學家想尋找其他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上述問題的另一解決辦法是眼內矯正,如植入一個假的晶體。
我們知道人工晶體有種種不同的結構,大多數是用以植入到眼的前房,並固定於虹膜或固定於晶體囊內,晶體支撐部分由縫線固定。這種人工晶體顯然是遠遠不能滿足充分矯正視力必需具備的全部要求。
最成功的是一種適用於囊內植入的人工晶體。有囊內植入的人工晶體的眼與正常的有晶體眼沒有任何區別。晶體囊膜隔開了人工晶體與周圍的組織,因此絕對予防了脫位的可能。而人工晶體中心與天然晶體中心位置的相互接近排列有助於在單眼或雙眼無晶體的病例中獲得雙眼視力。
然而為了憑藉囊內植入想獲得成功的及更完全的視力矯正,應根據一個新的將人工晶體固定於人眼內的原則來使用人工晶體。
這個領域中的已知技術是具有固定和支撐部分的人工晶體(參考蘇聯發明者證書NO.563,174,Int.CIA 6I F 9/00)。這兩個部分大致相同,由硬性材料製成環形的腿並緊固於晶體的側表面,唯一的區別是固定部分有兩個突起用以穿過縫線並固定。這種晶體適於被植入晶體囊膜內。
然而這種人工晶體的植入涉及到一個與晶體的全部尺寸,包括支撐部分,相適應的長的手術切口。此外,需要將固定部分的小孔縫合於虹膜切口的唇上,這使上述人工晶體的植入技術更加複雜。
還有一種人工晶體(參考美國專利NO.4,316,292,Int.CI.A 6I F1/16,1982年2月23日頒布),包括具有支撐和緊固部分的光學透鏡,這個部分被固定於透鏡的直徑的兩邊,緊固部分基本上是一個彈性材料作的徑向可移置的環形突起。
在病人的晶體囊內植入人工晶體是如下進行的。在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後,將一特殊的標有刻度的虹膜恢復器插入空的晶體囊膜中測定晶體囊赤道部至中心的距離。
將作成環形突起的人工晶體的支撐部分向外或內彎曲以獲得至晶體中心的距離,使其與由晶體囊到瞳孔中心的距離相對應。
核對所需的人工晶體的參數之後,將人工晶體引入晶體囊內,並將緊固部分縫合於虹膜切開的基底部。
然而,上述人工晶體的植入需要一個大的手術切口,另需標有刻度的虹膜恢復器和光軸與晶體間高精度的調節,而最首要的是這種植入涉及用縫合將緊固部分固定於眼內,從技術觀點來看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任務。
已知的另一種人工晶體包括一個光學透鏡和放射狀排列的製成有園形末端的杆狀的支撐部分(參考美國專利NO.4,159,546,Int.CI.A 6I F 1/16;A 6I F 1/24 1979年7月3日頒布)。
將上述人工晶體通過擴大的瞳孔和在晶體囊膜的前部作成的切口植入後房,在植入過程中壓縮支撐部分,並將其對著睫狀體放置,然後將整個晶體固定在後房中的正確位置。
這種結構的人工晶體的植入需要眼科醫生非常高的技巧,因為醫生必須在植入時選擇一種高度精確的手術方案,以引導晶體適當地進入後房並壓縮支撐部分。在植入過程中發生的甚至最微小的誤差都可能使病人的眼的組成部分遭到損傷。
上述人工晶體的結構的另一缺點在於它的支撐部分的每個頂端放置在後房的赤道部,這造成晶體的不可避免的擺動,因而當運動時被看到的目標在眼視網膜上的成像便不清晰。
因而本發明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目標是提供一種人工晶體,由於恰當地提供了其支撐部分,使之可能相當大地減少植入過程中的損傷程度並簡化上述過程。
上述目標已由這一事實完成,即一種人工晶體包括一個光學透鏡和一組牢固地固定於晶體並呈放射狀排列的支撐部分,此部分的形狀是杆狀的,末端向外彎曲,根據本發明這種支撐部分是由在熱和冷的狀態下都具有塑性記憶特性(誘導變形塑性)的材料製成的。
這一特徵大大減少了植入過程中的損傷程度並簡化了這一程序。
這種人工晶體的有利之處是它被製成杆狀,排列在一個垂直於晶體主光軸的平面上,每個杆的向外彎曲的末端的一部分被放置在與晶體囊膜的赤道部相對應的周邊部。
這能使人工晶體在晶體囊膜中可靠地固定。
將人工晶體支撐部分的向外彎曲的末端牢固地固定在晶體的側表面是切實可行的。這就消除了人工晶體在晶體囊膜中的擺動。
下面通過一些特殊的實例及附圖解釋本發明圖1是按照本發明的準備植入的人工晶體的正視圖;
圖2是按照本發明的準備植入的人工晶體的正視圖,顯示牢固地固定在晶體上的自由的向外彎曲的杆的末端;
圖3是按照本發明的準備植入的人工晶體的側視圖;
圖4是按照本發明的圖1的人工晶體的正視圖(植入後);
圖5是按照本發明的圖2的人工晶體的正視圖(植入後);
圖6是按照本發明的圖4的人工晶體的側視圖(植入後);
圖7至9是按照本發明的人工晶體的植入過程中的連續步驟的示意圖;
圖10是人眼的橫剖面圖,說明按照本發明的植入的人工晶體的位置。
本發明所披露的人工晶體包括一個以前已知結構的光學透鏡1(圖1,2),如圖3,6所示的平凸透鏡,和支撐部分2及3,它沿著晶體1的邊緣按等距離間隔設置,並用迄今已知的技術將其固定在晶體1的邊緣的側表面4。支撐部分2,3是由在冷熱狀態下,即在35℃到20℃這一使形狀恢復的溫度範圍之間,具有熱機械誘導塑性(塑性記憶)的合金材料製成。
圖1,2,3顯示人工晶體,它有位於晶體1的側表面的邊緣的支撐部分,並準備在20℃時植入(在冷的狀態下)。
圖4,5,6顯示帶有支撐部分的人工晶體在體溫(35℃到36℃)下被植入到病人眼內的擴大狀態。
支撐部分這樣製造可使每個杆(2,3)的向外彎曲的末端5的一部分(圖4,5)位於一個與晶體囊膜的赤道相對稱的園圈6內。
支撐部分2,3的杆的向外彎曲的末端位於一個與晶體的主光軸8垂直的平面7中(圖3,4,5,6)。支撐部分2的每個杆的向外彎曲的末端可以自由(圖1,4)。支撐部分3的自由(未固定的的)末端製成端部向外彎曲的杆狀,它可以牢固地固定於晶體1的側表面(圖2,5)。
按照本發明人工晶體的植入過程如下進行(圖7,8,9,10)。
當完成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後,以冷卻到大約15或20℃的生理鹽水灌注眼的前房和晶體囊12的內腔11。
植入前將人工晶體冷卻於低於+20℃溫度的生理鹽水中(與正向馬氏體轉變的溫度一致),在這一溫度支撐部分2或3呈現在冷狀態下予定的壓縮形狀(圖1,2)。然後通過角膜的手術切口13和晶體囊膜的前部的開口14,利用合適的夾持器,如針,鑷子等(圖中省略),將支撐部分2或3(圖1,2)在收縮狀態下將冷卻的晶體插入到晶體囊12的內腔11中(圖7)並調整晶體的方向,使其光軸垂直於晶體囊12的赤道的平面7(圖8)。
下一步將加熱到+35℃的生理鹽水注入到前房10和晶體囊12的內腔11中。當這樣做時人工晶體以上述狀態保持在晶體囊12中(圖8)。一旦製成支撐部分2或3的材料獲得了在熱狀態下發生形狀復原的溫度(反向馬氏體轉變的溫度),這一溫度與人的體溫相等,支撐部分2或3即恢復以前的形狀,當其擴展時就留在晶體囊12的赤道部6,因此固定並調整晶體1的光軸8,使其對準眼球光軸15(圖9)。人工晶體的支撐部分2或3(圖9,10)在晶體囊12中的這種布置方式,由於支撐部分2或3的向外彎曲的部分5排列在晶體囊12的赤道的園周6處並留置在該處,使能可靠地將晶體沿著赤道的園周6內面固定在囊口內。
人工晶體靠病人的體溫留在眼內適當的位置(如圖4,5,6所示)。
當必須取出人工晶體時,將眼的前房10和晶體囊12的內腔11冷卻到低於+20℃的溫度。結果支撐部分2或3呈現在冷狀態下的予定形狀並沿著晶體1的周邊側表面4收縮(圖1,2,3),因此人工晶體能容易地取出。
在熱和冷的狀態下具有熱機械誘導塑性的合金的應用使本發明的人工晶體與迄今所知的那種晶體有本質的區別,由於支撐部分2,3的材料在被加熱到病人體溫時具有恢復予定形狀的特性使手術過程較少併發症和耗時,並免除了用縫線連接晶體。
此外,沿著摘除的天然晶體的囊膜12的赤道6按等距離間隔設置的三個支撐部分2,3為可靠地固定晶體1提供了保證,由於製成支撐部分的材料在反向馬氏體轉變的一定溫度範圍內的「超彈性」特徵(即在熱狀態下的形狀恢復),減少了晶體的振動。除了這點,本發明披露的人工晶體的使用還涉及保留人眼的瞳孔和虹膜的功能及予防手術中與手術後的併發症,即角膜和虹膜內皮的損傷,避免晶體脫位到前房或玻璃體中。
本發明的人工晶體是輕質的,因為製成支撐部分的合金是以低密度為特徵的。
人工晶體的結構在植入時是簡單而可靠的,其原因是由於作為熱機械塑性記憶的基礎的金相(結晶體)結構轉變的特性。支撐部分23使用的合金沒有化學及生物學的活性,以高強度為特徵並是無磁性的。此外,所披露的這種人工晶體易於從眼內取出。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晶體,包括一個光學透鏡和放射狀排列的支撐部分該支撐部分牢固地固定在上述晶體上並製成有向外彎曲末端的杆狀,其特徵是支撐部分2,3是由在熱和冷的狀態下具有塑性記憶功能的材料製成的。
2.按照權利要求
1的一種人工晶體,其特徵是杆(2,3)位於一個與晶體1的主光軸8垂直的平面7中,並且上述每個杆的向外彎曲的未端的一部分位於與晶體囊(12)的赤道(6)相對稱的園圈6上。
3.按照權利要求
2的一種人工晶體,其特徵是上述每個杆的向外彎曲的未端附著於晶體1的側表面4。
專利摘要
一種人工晶體包括一個光學透鏡(1)和支撐部分(2,3),支撐部分由在熱和冷的狀態下具有塑性記憶效能的材料製成。
文檔編號A61F2/16GK86105319SQ86105319
公開日1988年3月9日 申請日期1986年8月28日
發明者納茨·魯馬米多維奇·魯馬米多夫, 瓦勒裡·伊瓦諾維奇·岡查爾, 巴巴穆拉德·阿塔穆拉多維奇·巴羅夫, 阿斯蘭·魯穆克哈米多夫, 艾裡納·瓦希裡夫納·斯克裡尼科瓦, 伊爾亞斯·阿布杜洛維奇·穆斯塔夫, 瓦萊裡·萊奧尼多維奇·瓦沙夫斯基 申請人:全蘇電源設計與工藝研究院量子科研生產聯合分院, 國立土庫曼醫學院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