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模板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22:42:39 3
專利名稱:組合模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組合模板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製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組合模板。
背景技術:
[0002]在採礦工作中,由於採空區巷道內頂板巖石懸露,若頂板下方無支撐物體則存在 巖石墜落傷人,甚至塌陷等危險,因此需在巷道內建造充填牆以使巷道內頂板與底板之間 存在支撐力,避免巖石墜落或塌陷。在建造充填牆之前,工作人員使用平板作為立模的模 板,搭建一段牆體空間,隨後將充填材料注入搭建完成的牆體空間內,待充填材料凝固形成 一段充填牆後拆除模板,沿已建造完成的充填牆繼續立模搭建牆體空間,建造下一段充填 牆。但採礦工作環境複雜,巷道內頂板與底板之間的高度存在變化,相應的,建造充填牆時 使用的立模模板也需隨之更換,以符合充填牆所需的建造高度。[0003]由於巷道環境複雜,在巷道內更換模板不便,且找尋符合高度的模板不易,在模板 尺寸不合適時,還需使用較小的模板臨時進行拼接,耗費人力物力,影響工作效率。實用新型內容[0004]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組合模板,用於在採礦工作中 可根據巷道高低環境的變化調整模板高度,提高了工作效率。[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組合模板,該組合模板包括兩個第一模板、一個第二模板以 及與所述兩個第一模板對應配合的兩個升降板;所述兩個第一模板相對設置且與所述第二 模板接合構成凹形結構,所述升降板為包括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的L型結構,所述第 一接觸面搭設在所述第一模板的上邊沿並突出所述上邊沿,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第一模 板面向所述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貼合,所述第一接觸面突出所述上邊沿的部分的兩端設有 用於連接升降裝置的上連接座。[0006]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優選地,所述第一模板由至少兩塊平板拼接而成。[0007]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優選地,其中所述兩個第一模板與所述第二模板接合處分 別設有豎梁溜道,所述豎梁溜道的凹槽開口面向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的下方設有 託架,所述豎梁溜道與所述託架形成限位區域,所述第二模板由沿所述凹槽劃入的至少兩 塊平板拼接組成。[0008]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優選地,兩個第一模板的下邊沿上還分別設有滑靴。[0009]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優選地,所述滑靴包括滑動部分與連接部分,所述第一模板 的下邊沿和所述豎梁溜道承載在所述滑動部分上;所述連接部分突出於所述凹形結構。[0010]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所述滑動部分與所述上連接座相對的位置還設有兩個下連接座。[0011]如上所述的組合模板,所述升降裝置為液壓千斤頂。[00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組合模板通過升降裝置及升降板實現了模板高度可調,使用該 組合模板,在巷道頂板與底板的間距發生變化時,不需另行更換立模模板,只需調整第一模板處的升降板的高度,便可建造可支撐巷道頂板的充填牆,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一結構示意圖;[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二結構示意圖;[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三結構示意圖;[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0017]附圖標記說明[0018]11 :第一模板;[0019]12 :第二模板;[0020]13 :升降板;[0021]14 :升降裝置;[0022]15 :豎梁溜道;[0023]16 :託架;[0024]17 :滑靴;[0025]111、121 :平板;[0026]131 :第一接觸面;[0027]132 :第二接觸面;[0028]133 :上連接座;[0029]151 :凹槽;[0030]171 :滑動部分;[0031]172 :連接部分;[0032]173 :下連接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在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種的組合模板,包括兩個第一模板、一個第二模板以及與兩個第一模板對應配合的兩個升降板;兩個第一模板相對設置且與第二模板接合構成凹形結構,該升降板為包括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的L型結構,第一接觸面搭設在第一模板的上邊沿並突出上邊沿,該第二接觸面與第一模板面向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貼合,第一接觸面突出第一模板上邊沿的部分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升降裝置的上連接座。[0034]具體的,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一結構示意圖。參考圖1,該組合模板包括兩個第一模板11、一個第二模板12,兩個第一模板11相對設置且與第二模板12 接合構成凹形結構,該凹形結構的開口處面向巷道的牆壁,即兩個第一模板11位於上述凹形結構開口處的高邊沿與巷道牆壁(未示出)接觸,則兩個第一模板11、一個第二模板12與巷道牆壁圍成一個矩形柱體空間,向該空間內注入充填材料,待充填材料凝固後,形成與上述第一模板11等高的第一垛充填牆。[0035]若巷道的頂板與底板的間距與上述第一模板11的高度相等,則僅通過兩個第一模板11和一個第二模板12形成的充填牆便可在巷道的頂部與底部之間起到支撐作用;若 巷道的頂部與底部的間距大於上述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的高度時,為建造能起到支 撐作用的充填牆,上述組合模板還需與兩個第一模板對應配合的兩個升降板。[0036]圖2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二結構示意圖。參考圖2,升降板13包 括第一接觸面131,第二接觸面132,該第一接觸面131與該第二接觸面132垂直接合構成 L型結構,該第一接觸面131的兩個側面在垂直方向上分別面向巷道的頂板與底板,因此在 第一接觸面131面向巷道底板的側面上給予垂直方向的支撐力,便可使升降板13在垂直方 向上下移動。[0037]圖3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實施例一中第三結構示意圖。參考圖3,在本實施例中 以一個升降板13為例,升降板13第一接觸面131搭設在上述第一模板11的上邊沿並突出 該上邊沿,使得第二接觸面132與第一模板11面向上述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貼合。而第一 接觸面131突出上述上邊沿的部分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升降裝置14的上連接座133,即上 連接座133與第一模板11面向凹形結構外側的側面同側。升降裝置14的底端接觸地面, 頂端與升降板13的上連接座連接,工作人員可調節升降裝置14的頂端的位置,帶動升降板 13上下移動,建造可支撐巷道頂部的充填牆,例如,巷道頂板與底板之間間距大於上述第一 模板11的高度時,將升降裝置14的頂端升高便可通過上連接座133帶動升降板13升高, 使升降板13的第一接觸面131面向頂板的側面接觸巷道頂板,此時加入充填材料,便可建 造出可支撐巷道頂板的充填牆;隨著充填牆的建造,另一處巷道的頂部與底部的間距變小 時,再次調節升降裝置14的頂端位置,將升降板13降低,即降低了升降板13的第一接觸面 131至巷道底板的距離但保證該第一接觸面131與此處的巷道頂板接觸,此時加入充填材 料,便可建造出符合當前巷道頂板與地板間距的充填牆。[0038]在本實施例中,組合模板通過升降裝置及升降板實現了模板的高度可調;使用該 組合模板,在巷道頂板與底板的間距發生變化時,不需另行更換立模模板,只需調整第一模 板處的升降板的高度,便可建造可支撐巷道頂板的充填牆,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0039]優選地,上述第一模板可由至少兩塊平板拼接而成。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合模板 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3和圖4,組合模板的第一模板11可由6塊平板111拼接 形成矩形結構;另外,兩個第一模板11與第二模板12接合處分別設有豎梁溜道15,豎梁溜 道15的凹槽151開口面向第二模板12,該第二模板12的下方設有託架16 ;由於豎梁溜道 15與託架16形成限位區域,上述第二模板12可由沿上述凹槽151劃入的至少兩塊平板121 拼接組成,例如可由三塊平板121沿上述凹槽151劃入,組合為一個矩形結構;需要說明的 是,與託架16緊鄰的平板121需通過鉚釘或其他連接部件與託架16連接,隨後劃入的平板 121之間不需要通過鉚釘連接。[0040]在採礦工作中,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工作環境為非開放式,即進入巷道的入口不 易過大,因此若上述第一模板11與第二模板為完整的平板,則不易進入巷道內,而且上述 第一模板11、第二模板12及其他部件為鋼製材料,重量較大,還需要承重的機械設備將模 板運入巷道內,使得工作效率不高;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模板11與第二模板12是由至少 兩塊平板拼接構成,工作人員可方便的將平板及各個部件帶入巷道內,在建造填充牆的工 作點處組合模板;具體的,工作人員可不使用承重的機械工具便可將較小的平板及其他部件帶入巷道內,在巷道內的工作點處通過鉚釘或其他連接部件將平板組合為較大的矩形結 構,即組合成上述第一模板11,再將豎梁溜道15的側面與第一模板11的高邊沿連接,使兩 個第一模板11高邊沿處連接的豎梁溜道15的凹槽151的開口相對,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 例中的豎梁溜道15的兩端未封閉,因此,託架16從兩個豎梁溜道15頂端的開口處劃入豎 梁溜道15的凹槽151內並劃至底端與巷道的底板接觸,隨後將至少兩塊平板121依次從豎 梁溜道15頂端的開口處劃入豎梁溜道15的凹槽151內,這樣至少兩塊平板121便拼接成 上述第二模板12。[0041 ] 在巷道內複雜的工作環境中,可將上述組合模板拆解以適應工作環境的變化,例 如,在巷道的拐彎處或起伏較大的工作環境中,由於組合完整的組合模板佔用空間大,無法 順利移動時,可將構成第二模板12的平板121及託架16沿豎梁溜道15的凹槽151依次劃 出,此時組合模板便被拆解為兩個第一模板11和多個構成第二模板的平板121,將兩個第 一模板11和多個平板121依次通過巷道內的拐彎處或起伏較大處後,再進行組合;更進一 步的,第一模板11也可拆解為多個平板111,以便順利通過巷道內的拐彎處或起伏較大處。[0042]在巷道內,由於上述組合模板中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由至少兩塊平板組成,且第 二模板可方便的由豎梁溜道中劃出,使得組合模板可快速且簡單地被拆解,利於工作進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0043]在兩個第一模板11、一個第二模板12與巷道牆壁圍成的一個矩形柱體空間內建 成第一垛充填牆後,須向前移動上述組合模板,即第二模板面向上述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 與充填牆分離,則第一垛充填牆的牆面與兩個第一模板11、一個第二模板12繼續圍城一個 矩形柱體空間,若此時巷道頂板與底板的間距發生變化,調節升降板13的高度,繼續注入 充填材料,便可建造下一垛充填牆;需要說明的是,兩垛充填牆之間需要鋼筋笆片或多個鋼 筋連接,以防兩垛充填牆之間出現裂縫,影響支撐效果。由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模板12是由 多塊平板121劃入豎梁溜道151組成,即兩個平板121之間可存在間隙,便可將鋼筋笆片或 多個鋼筋的由間隙處插入充填材料,待充填材料凝固,鋼筋笆片或多個鋼筋的一部分被固 接在充填牆之中;向前移動組合模板,鋼筋笆片或多個鋼筋的另一部分懸空,此時注入充填 材料,鋼筋笆片或多個鋼筋的另一部分被固接在下一垛充填牆中,可牢固連接兩垛充填牆。[0044]為使上述組合模板順利移動,更優的,兩個第一模板的下邊沿上還分別設有滑靴 17,該滑靴17包括滑動部分171與連接部分172,上述第一模板11的下邊沿和上述豎梁溜 道15承載在滑動部分171上,而連接部分172突出於上述凹形結構;另外連接部分172不 與巷道底板接觸,滑動部分171與巷道底板接觸的部分進行了打磨處理,便於滑動;滑動部 分171與上述上連接座133相對的位置還設有兩個下連接座173,將升降裝置14的底端與 該下連接座173連接,通過該下連接座173,巷道底板支撐升降裝置14,升降裝置14的上端 便可通過上連接座133向升降板13施力,將升降板13升高或降低;為使升降效果穩定且易 於操控,上述升降裝置14可為液壓千斤頂。[0045]上述連接部分172可連接鋼筋鏈條,該鋼筋鏈條與巷道內的液壓支架連接,工作 人員控制該液壓支架向前移動時,便可拖動滑靴17及滑靴承載的組合模板向前移動。具體 的,滑靴17被向前拖動,則第一模板11、第一模板11的上邊沿搭設的升降板13及升降裝置 14還有豎梁溜道15 —起向前移動;由於第二模板12的高邊沿及託架16卡設在豎梁溜道 15的凹槽151內,因此第二模板12及託架16也隨之移動;為利於移動,將上述託架16與巷道底板接觸的部分進行了打磨,減小了託架16與巷道底板的摩擦力,使移動更為容易。[0046]在本實施例中,組合模板中的第一模板及第二模板可由較小的平板組成,使得組 合模板在巷道內可根據環境變化,靈活方便地被拆解;另外在第一模板的下邊沿上設置了 滑靴及下連接座,整體的組合模板及升降裝置可在巷道內方便地移動,提高了工作效率。[0047]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 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 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 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 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包括兩個第一模板、一個第二模板以及與所述兩個第一模板對應配合的兩個升降板;所述兩個第一模板相對設置且與所述第二模板接合構成凹形結構,所述升降板為包括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的L型結構,所述第一接觸面搭設在所述第一模板的上邊沿並突出所述上邊沿,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第一模板面向所述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貼合,所述第一接觸面突出所述上邊沿的部分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升降裝置的上連接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模板由至少兩塊平板拼接 。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兩個第一模板與所述第二模板接合處分別設有豎梁溜道,所述豎梁溜道的凹槽開口面向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的下方設有託架,所述豎梁溜道與所述託架形成限位區域,所述第二模板由沿所述凹槽劃入的至少兩塊平板拼接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兩個第一模板的下邊沿上還分別設有滑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所述滑靴包括滑動部分與連接部分, 所述第一模板的下邊沿和所述豎梁溜道承載在所述滑動部分上;所述連接部分突出於所述凹形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部分與所述上連接座相對的位置還設有兩個下連接座。
7.根據權利要求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組合模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升降裝置為液壓千斤頂。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組合模板,該模板包括兩個第一模板、一個第二模板以及與所述兩個第一模板對應配合的兩個升降板;所述兩個第一模板相對設置且與所述第二模板接合構成凹形結構,所述升降板為包括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的L型結構,所述第一接觸面搭設在所述第一模板的上邊沿並突出所述上邊沿,所述第二接觸面與所述第一模板面向所述凹形結構內側的側面貼合,所述第一接觸面突出所述上邊沿的部分的兩端設有用於連接升降裝置的上連接座。由於該組合模板的升降板的高度可調,因此當立模模板所需的高度發生變化時不需更換模板,節省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E21F15/04GK202883006SQ201220555839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明者姜振國, 劉陽, 孫軍, 楊海俊 申請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