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流式風扇罩的導向葉片的製作方法
2023-10-29 18:55:17 6
專利名稱:軸流式風扇罩的導向葉片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軸流式風扇罩(shroud)的導向葉片,該導向葉片用於沿軸向引導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這樣一種導向葉片結構,其能夠防止由發動機室產生的高溫熱向後流到冷凝器。
背景技術:
軸流式風扇是一種用於使得多個徑向布置的葉片轉動以沿軸向吹動空氣的裝置,並且包括一罩,該罩用於直接向後引導由該軸流式風扇吹進來的空氣。
軸流式風扇用於室內通風或將空氣供應給氣冷式熱交換器(例如,車輛的散熱器或冷凝器),以促進其熱消散。
同時,所述罩包括多個條形且固定的導向葉片,這些導向葉片從軸流式風扇的中心軸線沿徑向布置,以提高軸流式風扇的吹風效率。導向葉片將從軸流式風扇葉片吹來的空氣的動能轉換成壓能以升高靜壓,從而提高軸向吹風效率(blowing efficiency)。
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軸流式風扇的結構。
圖1表示在傳統的車輛用冷凝器中採用的軸流式罩組件的後視圖。
如圖1所示,軸流式風扇100包括環形風扇轂220,其連接到電機200的驅動軸210上;以及多個葉片120,它們圍繞風扇轂220布置且與其成一體。考慮到吹風效率,該軸流式風扇100通常安裝在冷凝器的後部中。當然,在發動機室內熱交換器的後部中沒有足夠的安裝空間的情況下,該軸流式風扇100可採取安裝在冷凝器的前方的推進式。
在軸流式風扇100中,電機200使冷凝器後部中的葉片120轉動,以將空氣從熱交換器的前部經過該熱交換器吹進,從而向後引導空氣,由此由軸流式風扇100吹進來的空氣帶走熱冷凝器的熱以使得冷凝器冷卻。軸流式風扇100通常由合成樹脂製成並一體模製,從而使風扇轂220和葉片120形成為一體。
罩300用於相對於熱交換器固定包括電機200的軸流式風扇100,並且直接向後引導由軸流式風扇100吹進來的空氣。罩300包括大致矩形的殼體310、設置在殼體310中部處的電機支撐環320、以及大致呈徑向布置以相對於殼體310支撐電機支撐環320的多個導向葉片330。
罩300的導向葉片330連接到電機支撐環320上,並且如圖1所示,導向葉片330沿著軸流式風扇100的轉動方向傾斜,以形成具有預定面積的氣流引導面332,以便沿著軸向改變吹來的空氣,從而增加軸向吹來的空氣量。
即,導向葉片330從電機支撐環320的外周朝向殼體310筆直延伸,並且如圖2(為單個導向葉片330的示意性平面圖)所示,以相對於軸向的預定角度θt傾斜,從而形成在導向葉片330的後面中的氣流引導面332可直接改變空氣的流動方向。如在剖視圖中所示,該單個導向葉片330包括用於引入空氣的前緣331、用於將空氣排放到外部的後緣333以及連接前緣331和後緣333的氣流引導面332。
氣流引導面332將空氣的轉動速度分量轉換到軸向以增加空氣的軸向速度,從而提高軸流式風扇100的吹風效率。即,因為由軸流式風扇100吹來的空氣不僅具有軸向速度分量Uz,而且還具有轉動軸向速度分量Uth,所以如果不處理轉動速度分量Uth,則轉動速度分量Uth會降低吹風效率。因此,轉動速度分量Uth被轉換到軸向以增強軸向吹風速度,從而提高軸流式風機100的吹風效率。
下面將參照圖2更詳細地描述各導向葉片的氣流引導面332的操作。由於在與旋轉中心間隔開任意距離處的流場中的空氣顆粒通過葉片120相對於軸向的轉動力而具有軸向速度分量Uz和轉動速度分量Uth,因此空氣顆粒沿一方向被吹嚮導向葉片330的前緣331,該方向相對於實際上與軸向平行的軸線A.L朝著轉動方向傾斜特定角度θT。對於實際的吹風方向,考慮到沿著寬度方向的截面,導向葉片330的氣流引導面332被設計成相對於軸線A.L朝著軸流式風扇100的反向轉動方向(即,空氣排放方向)以角度θt傾斜(θt≤θT)的曲線。這樣,氣流引導面332沿著軸向折射(refract)由軸流式風扇100吹來的空氣,從而增加空氣的軸向速度。被吹來空氣的軸向速度的增加意味著吹風效率的提高。結果,在導向葉片330的設計中,相對於軸向朝著反向轉動方向傾斜的氣流引導面332用於提高軸流式風扇的吹風效率。
考慮到實際的吹風速度,已經在各方面對能夠通過改變導向葉片330的結構來提高吹風速度的幾種方法進行了研究。
美國專利No.4,548,548公開了一發明,該發明基本上限制了導向葉片的氣流引導面相對於軸線的傾斜角,以進一步提高吹風效率。
即,在流場中沿徑向與旋轉中心間隔開距離r的點處,空氣顆粒的速度矢量由於軸流式風扇的葉片轉動力而具有軸向速度分量A和轉動速度分量R。速度矢量Ao具有相對於軸線的傾斜角T=Tan-1(R/A)。對於該傾斜角,導向葉片被布置成使其中心部分的法線相對於軸線以角度T/2傾斜,並且氣流引導面被彎曲成具有大致弧形的截面。這樣,氣流引導面在中部以傾斜角T/2引入吹來的空氣,然後將以傾斜角T/2吹來的空氣折射到軸向。結果,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的軸向速度與被轉換到軸向的轉動速度分量R成比例地增加。即,導向葉片的氣流引導面使得由該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量與空氣顆粒的被轉換到軸向的轉動速度分量成比例地增加。
同時,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除了具有軸向速度分量Uz和轉動速度分量Uth之外,由於軸流式風扇的離心力而還具有徑向速度分量Ur。在由本發明的發明人提交的美國專利No.6,398,492中公開了這樣一種方法,其將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轉換到軸向速度分量Uz以提高吹風效率。
該發明的導向葉片相對於軸流式風扇的中心軸線徑向布置,並且相對於一徑向線沿徑向彎曲,從而使前緣線與作為轉動速度矢量Uth和徑向速度矢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矢量Us垂直相交。另外,導向葉片的入射角與空氣流入角(即,引入到導向葉片的空氣的角度)Tan-1(Us/Uz)相同,並且導向葉片的投射角度相對於軸線以0°彎曲。
為了減少吹氣所需的功耗以及抑制在吹氣期間的噪音,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可通過提高軸向吹風效率而能夠使用小功率電機。然而,由於導向葉片的投射角相對於軸線為0°,因此經過軸流式風扇的空氣被沿著風扇的軸向朝著後部中的發動機引導,以與發動機碰撞,從而由發動機產生的高溫熱向後流向熱交換器(例如,冷凝器),由此升高了熱交換器的製冷劑壓力,因而不利地降低了空調系統的性能。
發明內容
設計本發明以解決在現有技術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軸流式風扇罩的導向葉片,該導向葉片將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的轉動速度分量和徑向速度分量轉換到軸向,以沿著徑向和轉動方向分散,從而提高沿軸向的吹風效率,並防止由發動機室產生的高溫熱向後流到熱交換器(例如,冷凝器),由此提高空調系統的性能。
根據用於實現該目的的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軸流式風扇罩的導向葉片,其包括前緣,用於引入由包括多個葉片的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後緣,其從前緣向下遊延伸;以及在前緣和後緣之間的氣流引導面,用於引導吹來的空氣,其中如果第一出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的投射角Aout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出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則在所述第二出口區域b中相對於軸線的投射角Aout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
優選地,所述第二出口區域b具有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在大約0.4至1範圍內的半徑比r/R,並且所述投射角Aout從0°到大約60°逐漸增加。
優選地,如果第一入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入射角Ain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入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則第二入口區域B具有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在大約0.4至1範圍內的半徑比r/R,並且所述入射角Ain在第二入口區域B中逐漸增加到大約90°。
優選地,所述氣流引導面38被如此彎曲,以使得所述入射角Ain與第一入口區域A中的空氣流入角Tan-1(Us/Uz)相同,並且所述投射角Aout相對於軸線為0°。
圖1是傳統的軸流式風扇罩組件的後視圖;圖2是在傳統的軸流式風扇罩組件中,在與中心軸線間隔開的一點處導向葉片的示意性平面剖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軸流式風扇罩組件的後視圖;圖4是圖3中的軸流式風扇罩的側視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導向葉片的放大視圖;圖6表示在與根據本發明的罩的中心軸線間隔開的點處的速度分量;圖7表示沿著與圖5的軸線A.L垂直的方向從後面看時導向葉片的氣流結構;圖8是表示沿著圖5中的線I-I剖取的導向葉片的示意性平面剖視圖;圖9是表示沿著圖5中的線II-II剖取的導向葉片的示意性平面剖視圖;以及圖10是一曲線圖,用於將關於本發明的導向葉片半徑比r/R的入射角和投射角的設計因素與現有技術的設計因素進行比較。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用與現有技術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並且省略對其的重複描述。
圖3和圖4表示本發明的軸流式風扇罩組件,其中軸流式風扇10和罩30被裝配成一整體單元。
軸流式風扇10包括環形風扇轂11、和沿著該風扇轂11的外周以預定間隔布置的多個葉片12。罩30包括電機支撐環32、導向葉片35和殼體31。
如圖4所示,軸流式風扇10一體地設有風扇帶(fan band)13,該風扇帶與風扇轂11同軸。風扇帶13固定地連接各葉片12的端部,以抑制葉片12端部處的渦流,從而提高吹風效率。軸流式風扇10通常由合成樹脂製成為整體形式,但可選的是,其可以由輕質鋁等模製而成。
同時,軸流式風扇10的風扇帶13的前端膨脹成喇叭口形,並且從罩30的殼體31的後端到上遊延伸成U形構造,從而形成空氣引入部分13a以包圍空氣引導部分31b的前端。
在罩30的殼體31中,其前部為矩形形狀以橫跨熱交換器的整個後部,並且周邊部分伸出預定高度以確保熱交換器後部之間的氣流空間。殼體31朝向下遊減少,以形成環形通風孔31a,並具有成形為喇叭口的側部,該側部朝向上遊變寬而朝向下遊減少。
電機支撐環32布置在殼體31的通風孔31a的中央,從而使軸流式風扇10與電機20固定在一起。電機支撐環32具有與軸流式風扇10的風扇轂11和電機20一樣的環形形狀。
如圖3所示,導向葉片35徑向布置在電機支撐環32和殼體31之間,以相對於殼體31將電機支撐環32固定地支撐在通風孔31a的中央,並且將從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三維空氣引入到一維方向,從而提高軸流式風扇10的吹風效率並且抑制吹風噪音。
圖5表示導向葉片35的詳細結構。每個導向葉片35都形成具有預定區域的弧形,該區域由布置在前端用於引入空氣的前緣37、從前緣37向下遊延伸的氣流引導面38和布置在氣流引導面38後端的後緣39限定。由於該弧形彎曲且相對於軸向傾斜,因此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可被有效地折射並引入到氣流引導面38。
另外,本發明的各導向葉片35沿徑向彎曲,從而使軸流式風扇10能夠有效地接收三維空氣並將其轉換到軸向。
同時,導向葉片35一體地設有輔助環36,該輔助環連接並支撐單個導向葉片35。每個導向葉片35都基於輔助環36而分成第一入口區域A、第一出口區域a、第二入口區域B和第二出口區域b。
在確定本發明的每個導向葉片35的結構之前,將分析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的速度,作為用於確定該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
圖6表示在與中心間隔開的通風孔31a中的點P處的空氣速度分量。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由於軸流式風扇10的離心力而以軸向速度分量Uz、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流動。
由於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必定具有軸向速度分量Uz、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因此在點P處吹來的空氣顆粒的實際速度矢量U變為軸向速度分量Uz、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如圖6所示。在空氣顆粒的速度矢量U中,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矢量Us,相對於與轉動軸線平行的軸線以特定角度θ傾斜,其中θ=Tan-1(Us/Uz)。即,在點P處吹動的空氣顆粒具有橫向速度分量Us,並因此偏向軸流式風扇10的轉動方向和徑向。
對於上述吹來的空氣顆粒的實際速度矢量U,導向葉片35優選地需要構造成(1)朝向軸向引導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矢量Us,以提高軸流式風扇10的吹風效率,並且(2)當空氣經過導向葉片35時沿著轉動方向和徑向分散空氣,以防止從發動機室產生的高溫熱回流到熱交換器(例如,冷凝器)。
為了滿足上述要求,本發明按照如下方式來設計導向葉片35根據導向葉片35的半徑比r/R,接近轉動軸心的部分沿橫向引導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矢量Us,以提高軸流式風扇10的吹風效率。在遠離轉動軸心的部分中,導向葉片35沿著轉動方向和徑向分散空氣,以防止空氣碰撞發動機及其引起的回流,從而提高空調系統的性能。
因此,優選的是將導向葉片35分成兩部分,以實現滿足上述條件的導向葉片35。
另外,為了便於理解,當切線與導向葉片35的前緣37和後緣39接觸時,將相對於軸線的相交角分別稱為入射角Ain和投射角Aout。
在第一入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入射角Ain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入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的情況下,優選地從第二入口區域B相對於軸線的入射角Ain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
在第一入口區域A中,作為半徑r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的比r/R優選地對應於大約0到0.4。在第二入口區域B中,作為半徑r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的比r/R優選地對應於大約0.4到1。
另外,在第一出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投射角Aout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出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的情況下,優選地從第二出口區域b相對於軸線的投射角Aout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
在第一出口區域a中,作為半徑r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的比r/R優選地對應於大約0到0.4。在第二出口區域b中,作為半徑r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的比r/R優選地對應於大約0.4到1。
根據典型的實驗結果,在作為更接近軸心的第一入口區域A和第一出口區域a的直到大約r/R0.4的範圍內,空氣的吹風面積相對較窄,並且離心力較小。因而這樣沿著軸向引導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分量Us。在作為第二入口區域B和第二出口區域b的從r/R0.4的範圍內,離心力隨著進一步遠離軸心而以更大的值作用,因此橫向速度分量Us沿著轉動方向和徑向分散。
圖7示意性地表示在後視圖或從與軸線A.L垂直的方向看時,沿著圖5的線I-I剖取的導向葉片的氣流結構。在該結構中,優選的是沿著軸向引導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橫向速度分量Us,以獲得最大的效率。
導向葉片35保持與橫向速度分量Us垂直的角度,從而其L.E.L可有效地接收空氣的橫向流動。由於導向葉片35被彎曲成使得L.E.L在導向葉片35各點處的接觸線具有橫向速度分量Us的傾斜角θs,其中θs=Tan-1(Ur/Uth),因此其具有變化曲率,其中在從總體看時中心沿著軸流式風扇葉片12的轉動方向彎曲。
下面將參照平面剖視圖進行討論,在作為第一入口區域A和第一出口區域a的直到大約r/R0.4範圍內,在從軸流式風扇的中心的點P處吹風效率最大。
圖8示意性地表示沿著圖5的線I-I剖取的、在從軸流式風扇中心的點P處的葉片12和導向葉片35的平面圖,以更詳細地理解該平面剖視圖的結構。
導向葉片35的氣流引導面38用於沿軸向折射由前緣37傾斜吹來的具有橫向速度分量Us的空氣。為了平行於前緣37引入吹來的空氣,使入射角Ain與葉片12的投射角Bout相同(Ain=Bout),該投射角為引入到前緣的吹來空氣的引入角。將投射角Aout設計為0°或與軸線A.L平行,從而使空氣沿著軸向吹來。氣流引導面38以弧形形式彎曲,以連接在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
即,該氣流引導面38被如此彎曲,以使得在第一入口區域A中入射角Ain變成與空氣流入角Tan-1(Us/Uz)相同,並且在第一出口區域a中投射角Aout相對於軸線變成0°。
因此,在沿著線I-I剖取的導向葉片35的前緣37中,在與軸心間隔開的點P處,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沿著以投射角Bout(Tan-1(Us/Uz))傾斜的方向引入,該投射角由速度矢量U(即,橫向速度分量Us和軸向速度分量Uz的合成矢量)和軸線A.L限定。對應於投射角Bout,導向葉片35的前緣37相對於軸線以入射角Ain傾斜設置,而後緣39平行於軸線設置。
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的氣流引導面38的半徑與一圓相同,該圓具有在由前緣37和後緣39的法線相交的點q處的圓心、和長度為從點q到前緣37或後緣39的半徑。該圓弧的曲率使空氣的渦流最小,以更平穩地沿著氣流引導面38折射空氣流,並沿軸向吹來該空氣。
如上所述,在作為更接近受離心力影響較小的軸心的第一入口區域A和第一出口區域a的直到大約r/R0.4的範圍內,導向葉片35具有變化曲率結構,其中,當沿軸向看時中心沿軸流式風扇葉片12的轉動方向彎曲,並且當在平面剖視圖中看時氣流引導面38彎曲,從而使得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平行於前緣37引入,沿軸向平穩地折射,並且吹過後緣39。
由於由導向葉片35除去了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因此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沿軸向平穩地吹來,這樣提高了空氣的軸向流速,從而顯著地提高了軸流式風扇10的吹風效率。
具體地,在安裝於冷凝器的前方的推進式軸流式風扇10的情況下,吹來的空氣在熱交換器的散熱片周圍具有較高的透射比,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吹風效率。
現在將對在作為第二入口區域B和第二出口區域b的從r/R0.4的範圍內的、優選的導向葉片35的結構進行討論,其中將考慮來自發動機室的逆風的影響以及吹風效率。
當沿著圖5中的線II-II剖取時,必須沿軸向引導作為轉動速度分量Uth和徑向速度分量Ur之和的大部分的橫向速度分量Us,並且沿著轉動方向和徑向分散該橫向速度分量Us。
當然,導向葉片35具有變化曲率結構,其中當沿軸向看時,中心沿著軸流式風扇葉片12的轉動方向彎曲,除了在俯視圖中所看的結構之外,與沿軸向看時沿線I-I剖取所示的大致相同。
因此,將參照平面剖視圖進行討論,在從大約r/R0.4到頂端的範圍內,在從軸流式風扇10的中心點P處的吹風效率最大。
圖9是表示沿著圖5中的線II-II剖取的、在從軸流式風扇10的中心的點P處的葉片12和導向葉片35的示意性平面剖視圖,以說明上述平面剖視圖的結構。
導向葉片35的氣流引導面38用於沿軸向折射沿外周方向傾斜引入的、具有橫向速度分量Us的空氣,從而該空氣以一略大於平行角度的角度引入到前緣37。在這種情況下,使Ain(θ′)大於Bout(θ),其中θ′>θ。入射角Ain形成得大於通過葉片12的空氣的投射角Bout(即,被引入到前緣37的空氣流入角)。投射角Aout形成為角度θ,從而吹來的空氣具有橫向分量。即,投射角Aout形成為具有相對於軸線A.L傾斜的傾角。
導向葉片35彎曲成在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的大曲率的弧形。
因此,在沿著線II-II剖取的導向葉片35的前緣37中,在與軸心間隔開的點P處,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沿著以投射角Bout(Tan-1(Us/Uz))傾斜的方向引入,該投射角由速度矢量U(即,橫向速度分量Us和軸向速度分量Uz的合成矢量)和軸線A.L限定。對應於投射角Bout,導向葉片35的前緣37相對於軸線以入射角Ain(θ′)傾斜設置,而後緣39平行於軸線設置。
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的氣流引導面38的半徑與一圓相同,該圓具有在由前緣37和後緣39的法線相交的點q處的圓心和長度為從點q到前緣37或後緣39的半徑。該圓弧的曲率在r/R0.4附近具有較小曲率,但是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直到大致無限值。
圖10是一曲線圖,用於將關於本發明的導向葉片半徑比r/R的入射角和投射角的設計因素與現有技術的設計因素進行比較。
如圖10所示,現有技術的投射角Aout保持0°以與軸線平行。然而,明顯的是,本發明的投射角Aout直到在導向葉片35的第二出口區域b中的半徑比r/R為0.4到1時,相對於軸線從大約0°到60°逐漸增加。
還看到的是,現有技術的入射角Ain直到導向葉片的半徑比r/R為0.5到1時相對於軸線逐漸增加,從而在頂端具有大約60°。然而,本發明的入射角Ain直到導向葉片35的第二入口區域B中的半徑比r/R為0.4到1時,相對於軸線比現有技術中更急劇地逐漸增加,從而在半徑比r/R大致為1的頂端處達到大致90°。
在對應於r/R1的導向葉片35的頂端附近,入射角大致為90°,而投射角大致為60°。
如上所述,與半徑比r/R的增加成比例的是,在其中離心力的影響隨著更遠離軸心而變得更大的r/R>0.4到r/R1的範圍內,導向葉片35的結構具有變化的曲率,其中,當沿著軸向看時,中心沿著軸流式風扇葉片12的轉動方向彎曲。當在平面圖中看時,該導向葉片35具有彎曲結構,其中氣流引導面38的傾角逐漸增加,並且入射角Ain和投射角Aout逐漸增加。
因此,在由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中,在r/R0.4附近,與前緣37平行地引入空氣的同時,軸向流動分量逐漸減少而橫向分量逐漸增加,從而平穩地沿著氣流引導面38軸向地折射空氣。隨著接近頂端,大部分空氣沿著轉動方向和徑向如分散一樣流動,從而空氣可繞過在軸流式風扇10後部中的發動機流動,而不會碰撞發動機,由此防止由發動機產生的高溫熱回流到熱交換器。
如上所述,儘管在本發明中已經描述了導向葉片35與電機支撐環32和殼體31一體地形成,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而是可分開製造導向葉片35,然後另外地與電機支撐環32和殼體31接合。
工業實用性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罩的導向葉片設計成直到半徑比r/R為0.4到1入射角和投射角才逐漸增加,從而提高了吹風效率,同時防止了由發動機產生的高溫熱回流到熱交換器,從而提高了空調系統的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軸流式風扇罩(30)的導向葉片(35),包括前緣(37),用於引入由包括多個葉片(12)的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後緣(39),其從所述前緣(37)向下遊延伸;以及氣流引導面(38),其在所述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用於引導吹來的空氣,其中,第一出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投射角(Aout)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而第二出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在所述第二出口區域(b)中相對於軸線的所述投射角(Aout)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出口區域(b)具有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在大約0.4到1範圍內的半徑比(r/R)。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所述投射角(Aout)從0°到大約60°逐漸增加。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第一入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入射角(Ain)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入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所述第二入口區域(B)具有相對於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在大約0.4到1範圍內的半徑比(r/R),並且所述入射角(Ain)在第二入口區域(B)中逐漸增加至大約9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流引導表面(38)被如此彎曲,以使得所述入射角(Ain)與第一入口區域(A)中的空氣流入角(Tan-1(Us/Uz))相同,並且所述投射角(Aout)相對於軸線為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所述氣流引導面(38)在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彎曲成弧形形狀。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軸流式風扇罩(30)的引導葉片(35),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輔助環(36),其由從導向葉片(35)的總長度(R)的根部以半徑(r)形成,該輔助環(36)分隔所述第一入口區域(A)和第二入口區域(B)以及第一出口區域(a)和第二出口區域(b)。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軸流式風扇罩的導向葉片,該導向葉片用於沿著軸向引導由軸流式風扇吹來的空氣,更具體地涉及這樣一種導向葉片結構,其能夠防止來自發動機室的高溫熱朝向冷凝器回流。該軸流式風扇罩(30)的導向葉片(35)包括前緣(37),用於引入由包括多個葉片(12)的軸流式風扇(10)吹來的空氣;後緣(39),其從前緣(37)向下遊延伸;以及氣流引導面(38),用於在前緣(37)和後緣(39)之間引導吹來的空氣,其中,如果第一出口區域(a)被限定為從導向葉片(35)的投射角(Aout)的總長度(R)中的根部到達半徑(r),並且第二出口區域(b)由剩餘部分限定,則在第二出口區域(b)中相對於軸線的投射角(Aout)隨著接近頂端而增加。
文檔編號F04D29/58GK1813135SQ200480018508
公開日2006年8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1日
發明者趙慶錫, 樸世榮 申請人:漢拏空調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