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傳統葬禮(說民俗葬禮)
2023-10-16 10:42:50 2
小時候,我還不懂得如何生,生活卻教會了我各種死亡。親人的離去,讓我對葬禮日漸熟悉。想想,多麼可悲,一個稚嫩的少年,對於葬禮的程式設計師竟然熟悉的如家常便飯。
我們老家的葬禮是必須要有哭聲的,而能哭的人,只能是死者的人生伴侶,又或者女兒,我只有一個姑姑,所以每次都是她一個人哭。可是年少的我,總在好奇,一個人為何能有那麼多的眼淚呢,流個幾天也流不完嗎?
除了哭窮當然還有守夜這一項,記得當年爺爺死的時候,爸爸和幾個伯伯,總是通宵達旦的輪流守夜。我們這所有的親戚,都必須身卓白色的麻布衣,表示對死者的掛念。即所謂的披麻戴孝,而我覺得戴著麻布就一定能顯示出孝順嗎?不過我還是戴了,因為不戴一定是不孝順的。
在入檢的時候,女性是不能在旁邊的,我們得避諱。我有時候也好奇,這種不就是傳說中的重男輕女嗎,人在死了以後,還有背受這種繁文縟節的凌辱,他是我爺爺,看一眼,只是為了心安,只是為了讓他一路走好。
前先天看過東野圭吾的一本偵探小說《白夜行》,書中不斷的有人死亡筆記而有死亡便會有葬禮。其中有一處細節描寫,是女主的王母遭遇死亡。女主身卓一身黑色的衣服,衣服的胸口扣著一顆白色的胸針。女主素顏,跪坐在棺木的左邊,低著頭,探望的親友們紛紛在下面跪拜。整個葬禮無比安靜。
還有一些地方的葬禮,會邀請一些樂隊。我開始很不理解,為何人死了,還要搞得如此熱鬧,難道不應該替死者哀悼嗎?
不過後來偶然讀到餘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關於石窟圖騰的。裡面的人,是趕著雞鴨,大家手牽著手,開開心心的送死者進入目的。這樣似乎有背於我們自古以來的生死觀,一直以來,我們的價值觀念是好死不如癩活著,人生最悲痛的事情便是死亡。於是莊子異樣的死亡觀遭到了世人的抨擊,我們始終很難釋懷,很難放下塵世裡的一切。
個人覺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生死自有天命,不悲不喜,心如止水。
小編有言:
中國人最忌諱談生死,而我讀過的許多日本小說,最大的特點在於直面死亡,直面自己的內心。死亡,就如東野圭吾筆下的那般安靜,平常。葬禮,是一個人的送行禮,也是一個民族生死觀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