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囊的男人,真正的戰神
2023-10-14 07:30:24 3
做男人,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被人說窩囊。但是中國古代幾位男人,一輩子磕磕碰碰,經常窩囊的表現,被諷刺不是男人的次數,拿籮筐裝都裝不過來,常年供圍觀群眾喜聞樂見。
就是這幾位窩囊男人,只要踏上戰場,披甲執銳站在前方,對面多兇殘的敵人,都嚇得打哆嗦甚至掉頭跑——這都是華夏民族歷史上,多次浴血衛國的鐵骨英雄。他們的故事裡,除了各種壯懷激烈,更有一個簡單道理:做男人,怎樣才叫不窩囊?
1. 第一個窩囊男人,就是唐朝名將,西平郡王李晟。
在山河破碎的南宋年間,大唐名將李晟這個名字,叫許多痛心國難的南宋愛國詩人們,念叨起來就眼熱,不信就聽陸遊的熱烈呼喚:「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
但在南宋被熱烈盼望的李晟,放在他生活的唐代,卻有個更出名形象:窩囊。
窩囊這脾氣,放在唐朝軍將裡,不算稀罕事,按照盛唐年間吊打吐蕃的名將婁師德的話說,想要長保富貴,就得有被人吐一臉唾沫也不擦的窩囊精神。成語「唾面白幹」,就是由此而來。大唐權力圈常年很亂,高層動輒血雨腥風,窩囊如此,可以理解。
但李晟的窩囊,卻是其中獨特一類,窩囊到十分高調。莫說是謙和待人,就連被人欺負了,都窩囊出大新聞來。比如宰相張延賞整天欺負他,他非但不反抗,反而沒黑沒白哭,哭的出門眼紅通通,見人就嚷受不了了,要出家當和尚。可對把他欺負慘的宰相張延賞呢?連句重話都不敢說,還求著要和人家結親家,對方還不搭理。就這麼窩囊到熱臉貼冷屁股。
甚至上了戰場,李晟依然保持窩囊這種風格,著名的涇原兵變,唐德宗都被打出長安,就剩李晟一支孤軍,對著叛軍李懷光部,如此正顯英雄本色的時刻,李晟卻顛顛給李懷光送錢,外帶一頓拍馬屁:「我這點兵馬哪夠您塞牙縫的,您加把勁繼續打,別打我就行!」
堂堂西平郡王,後世景仰的戰將,真箇這麼窩囊?
窩囊只是一種假象!
盛唐天寶年間,十八歲的李晟,還是唐軍裡一個基層小官,有次惡戰吐蕃,吐蕃人據險死守,唐軍主帥急得跺腳,李晟默默上前,找好潛伏位置彎弓搭箭,一下射殺吐蕃主帥。
射箭狙殺,除了下手要狠,還得找好潛伏位置,把對手誘到絕佳位置。李晟靠什麼?就靠這窩囊!
再說後來欺負李晟的宰相張延賞,別看李晟沒反抗,消息傳開,張延賞就成了眾矢之的,被群臣一頓圍攻,狼狽丟官而去。
但這還算輕的,換到叛賊李希烈身上,因為李晟的窩囊,李希烈對其不以為然,錯過了消滅李晟的最佳時機,結果被李晟翻過手來,就是一頓快速打擊,李希烈倉皇捲鋪蓋跑路。一場叛亂,就這樣被李晟以電光火石風格,快速救了回來。
其實看他一輩子的仗,都是這樣的電光火石:先高調窩囊,窩囊得對手迷迷糊糊上套,然後抓住寶貴機會,用盡全力一擊,一下就將對手擊垮。平定叛亂如此,和少數民族作戰也如此,典型的大渡河之戰,先是高調慢騰騰行軍一傲慢的吐蕃以為來了窩囊廢,李晟卻突然一個加速度,一下把十萬吐蕃軍打崩潰,換得「勇過霍將軍(霍去病)」的赫赫威名。
窩囊?就是這位大唐戰將,一生低調華麗的戰術風格裡,必殺的技術!
2
第二個窩囊男人,就是北宋將軍劉昌祚。
在名將薈萃的北宋年間,劉昌祚的名號。曾響亮的連宋神宗都早早知道。就憑一個獨家本事——武勇!
劉昌祚出身軍事世家,父親是當年為國捐軀的烈士劉賀,這般家風傳承,也叫劉昌祚練出了好武藝,在宋神宗親自主持的武將考試裡,劉昌祚騎射兵器全是第一,上了戰場更證明,絕對不是花架子,劉昌祚曾經中了西夏軍優勢兵力埋伏,卻一頓狠打,不但反敗為勝,還親手打死了西夏主帥。甚至以很多南宋人的話說:嶽飛橫空出世前,劉昌祚就是宋朝武將武力最強者!
可就是這位武力強人,常年在北宋軍界的日子,就可以用一個成語形容:窩囊透頂!
大宋軍事毛病,後人常說重文輕武,其實放在劉昌祚生活的年代裡,武將論資排輩才是真要命,打得再好也不如生的好,自己累死累活,上面一群名門子弟瞎指揮,遇事更隨手甩鍋。
對這類事,劉昌祚心態極好,他父親陣亡在宋夏戰爭,自己一輩子最大願望,就是痛擊西夏,所以多年來送死的仗拼命去,黑鍋默默背,成了有名的戰將兼窩囊廢。
好在老實人不吃虧,到了宋神宗時,劉昌祚也總算升到了涇源路副都指揮,參加了著名的宋神宗五路伐夏戰役。
這位戰場強人,進了西夏境內就撒了歡,一路勢如破竹,連西夏國相率領的軍隊都被他打的全軍覆沒,眼看就要一舉端了西夏國都靈州,這時,主帥高遵裕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
這位高遵裕,來頭可不一般,大宋開國名將高瓊的親孫子,品德更是孫子,一看劉昌祚要立大功,立刻眼睛通紅,哪能便宜這窩囊廢?趕緊下令叫劉昌祚停止攻城,然後又百般找茬刁難,竟把戰場上橫掃的劉昌祚,氣得在軍營裡一病不起。
戰機也稍縱即逝,西夏軍隊組織靈州戰役,在名將仁多零丁率領下,一頓反撲,宋軍險些就全軍覆沒。
北宋這次眼看要打通絲綢之路的西徵,就被主帥高遵裕活活敗沒。事後,主帥高遵裕把罪責全扣劉昌祚腦袋上,可憐劉昌祚剛從病床爬起來,就給貶了官。
如此冤枉,好些劉昌祚的部下都不平,但劉昌祚,卻是窩囊依舊,默默就去延州上任了。之後的三年時間裡,這個昔日大宋強人,似乎就銷聲匿跡。
但是幾年之後,宋夏安遠鎮血戰,已是涇源總管的劉昌祚再度出擊。默默窩囊的幾年裡,他再度練出了強悍的隊伍,灌輸一往無前的意志,一場硬碰硬大戰,陣斬西夏大將仁多零丁,這個靈州戰役打敗宋軍的西夏名將,多次侵擾大宋邊境的死仇,就這樣栽在劉昌祚手裡。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就是一個「窩囊」的男人,以他簡單的信念,痛苦的隱忍,做出的最好回答!
3
第三個窩囊男人,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的軍事強人鄭洛。
鄭洛的祖父鄭隆,父親鄭顯,外帶他自己,三代都做過大明朝的兵部尚書,堪稱國防世家!
官三代鄭洛並不是靠拼爺爺、拼爹起家的,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亡故,家族輝煌也已凋敗,真箇是靠自己勤奮努力,一步步走進仕途。而且不但自強,性格也叫強。做推官的時候,就敢嚴打豪強,做御史的時候,正是奸臣嚴嵩專權的年代,敢直言不諱。後來轉攻軍務;在邊境做過封疆大吏,多次死磕韃靼兵,是長期出名的強人。
萬曆十八年,一件大事發生時,他就真窩囊了:河洮之變。
明朝冊封的韃靼「順義王」扯立克,悍然發動叛亂,在河洮地區突襲明軍,殺死明軍副總兵李聯芳,整個青海甘肅地區,頓時動亂大起,大明朝堂也炸了鍋,群臣們喊打聲不停,但多年出名的強人鄭洛,卻站出來唱了反調:「不能打!」
為什麼不能?
第一,這絕不是小仗,扯立克身為順義王,在韃靼樹大根深,一旦開戰,就會牽扯大批蒙古部落。
第二,扯立克的野心,絕不只是搶東西,而是圖謀河西五郡,一旦叫他得逞,大明西邊就是大患。所以著急火火開打,正是撞進他的套路。
這道理,長期經略邊疆的鄭洛知道,可他說出來,那就毀了形象,立刻被群臣當靶子圍攻,言官們的奏摺撲天砸來,主題就一個:罵他窩囊!
但萬曆皇帝這次總算明白,所以頂著撲天罵聲,鄭洛臨危受命為西北經略,整個大明西部邊陲一肩挑。
鄭洛到任後就繼續窩囊,明明韃靼軍還在燒殺搶掠,他卻大把撒錢送禮,拉攏各個韃靼部落,這下朝裡的言官們更炸了,罵聲一天天響,連鄭洛養寇自重之類的話都說出來,十分壓力山大!
可就是以這窩囊辦法,效果卻立竿見影,被扯立克聚集起來的韃靼各部,叫鄭洛一頓窩囊表現,拆成一團散沙。
拆過了就容易打了,鄭洛接著果斷出擊,痛打各路作亂部落,一氣連連得勝,把野心勃勃的扯立克徹底打服,灰溜溜向明朝低頭。
一場大亂,就此平息!
可鄭洛這口「窩囊鍋」,卻是到底沒摘掉,平定了青海回京,沒想到京城裡的言官,還是罵聲一片,氣得鄭洛辭了官,從此回家歡度晚年。一個缺乏理性判斷的王朝,容不下鄭洛這樣的窩囊男,待到下次大亂起來,就已無人可為國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