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是七夕節的別稱(七夕節的別稱和風俗)
2023-10-14 09:24:03
關注西研會青年分會頭條,了解更多傳統文化小知識~
引文
七夕的節期是在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們國家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浪漫的「中國情人節」,有著關於「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關於七夕的別稱和習俗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的別稱
雙七:此月、此日皆為七,故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乞巧節:古代女子這一天會向織女星祈福,希望獲得心靈手巧的能力。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鬥巧、乞求姻緣、遊七姐水、種生求子、為牛慶生、吃巧果、曬衣曬書、拜織女、聽悄悄話等。
1、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也叫金針度人,主要方法是用絲線等物件穿過針孔,先穿過去的便是「得巧」,落後的則是「輸巧」。
喜蛛應巧也是七夕時節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方式。將一隻蜘蛛放在瓜果上,或者放到一個小盒裡過夜,等到第二天看是否結網,並要看結網多少。如果蛛網數量多且形狀較圓,就說明這個人乞到了巧。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姑娘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蘭夜鬥巧:即七夕這天晚上,姑娘們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小閣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一隻面盆,面盆裡的水表面要生成薄膜,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便是「得巧」。
2、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3、遊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乾淨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4、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上,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7、曬衣曬書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在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
8、拜織女
七夕拜織女,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9、聽悄悄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結語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排版|王勇超
編輯|王玉慶
審核|王勇超
校對|康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