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甲午殤思》讀後感

2023-10-13 22:45:27

  以黃海大海戰為主線的中日甲午戰爭,距今已經過去整整120個年頭了。曾經硝煙瀰漫的碧血戰場,浴血奮戰的北洋將士,以及恥辱的《馬關條約》,如今統統化作了歷史的註腳,用來詮釋中華民族的又一段國難與家仇。誠然,近代歷史留給了中華民族太多難以癒合的傷口,但甲午海戰無疑是其中傷痕最深的一塊。2014年9月,劉亞洲、金一南等28位解放軍現役將領集體編著的《甲午殤思》出版,該書以一種近乎史詩的創作手法,向國人再現了那場發生在19世紀末期中日為爭奪東亞領導權而展開的海上決戰。

  故事的敘述背景被定格在公元一八九四年,即中國農曆的甲午年前後。經過洋務派三十餘年的慘澹經營,戰前的清政府已經擁有了實力號稱當時「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和威海、撫順兩座近代化的軍事港口。正當老大的中國急於在鄭和下西洋500年後重新向世界昭示自己海上實力的時候,作為海軍主力的北洋艦隊卻在驟然爆發的黃海海戰中被日本海軍擊敗,花費整整一代人心血鑄造的精銳水師全軍覆沒,並最終導致中國固有領土臺灣、澎湖、釣魚島列嶼及其周邊大片海疆的為日本所竊據的慘痛結局。

  歷史多次用血的事實向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每一場大的海戰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不重視海權的民族註定會在海上吃虧。讀書至尾章時,我似乎已然不在書外,而是正親眼目睹致遠號在日艦的火炮轟擊下徐徐沉沒,太陽旗於黃海水域中肆意的張揚,憤懣之情,難於釋懷。上學時歷史老師講授甲午戰爭史,是以丁汝昌等北洋將領集體自戕謝罪作為終點的,在讀《甲午殤思》之前,我對這次戰爭的認知也便止於此。但《甲午殤思》的可取之處,便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在戰爭藝術之外,探討了後甲午戰爭時代的國家制度、民族性以及海洋權益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作者在書中曾寫道:「我們的海軍敗了,後果不止是北洋水師剩餘的艦艇全部被擄到日本充作敵艦,鎮遠艦的殘骸被陳列在東京上野公園任遊人猥褻,而是在賠償了35000萬兩白銀和割讓了大片領土、領海之後,中華民族依然被歷史決絕的推向了亡國滅種的懸崖之上······」如果你對中國近代史還算了解的話,那麼應該清楚我們國家在甲午戰後的悽風冷雨——海戰十七年後,武昌起義槍響,清帝遜位。又二十四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開始全面侵華。隨之,中國飽經了八年腥風血雨的摧殘,在付出了3500萬同胞生命、半數河山淪陷的巨大代價後才無比艱難的取得了民族存續的權利。

  「軟弱喪權,退讓亡國」曾在書中不止一次出現,並作為本書的敘事暗線貫穿始終。它似乎是一句開篇詞,預言著清末國家的危機和敗像:中國失去了海軍,必然失去海洋;失去了海洋,就必然失去海島;失去了海島,無盡的禍患就會危及我們的國家。它似乎也是一句結束語,總結著波譎雲詭的甲午風雲用以警示國人:從1860年曾國藩上書清帝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到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曾經經歷過34年的圖強階段,但我們最終卻在與日本的黃海海戰中慘敗,失去了東南大片海疆,也失去了整整半個世紀民族自強的機遇;而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已然擁有了37年的發展時期,如今,我們的海洋權益再次遭到了外部勢力的侵犯,在黃巖島、釣魚臺、南沙萬裏海塘,在中國的固有海島、海域。但這次,我們的海洋,已經不再允許他國任意的覬覦、蠶食……100多年前,為了那一片海洋,數千名北洋將士曾經浴血奮戰、慷慨赴死,100多年後,當中國海軍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在自己的領海開展例行巡視,並堅決有力的應對各種外部勢力挑釁、維護國家海權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海洋對於國家發展和強盛的重大意義。

  海洋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空間,在軍事安全、資源供給等諸多方面都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戰略利益。2001年,聯合國締約國的一份文件就曾提出「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論斷。毋庸置疑,只有那些懂得珍視、並能有效保護自己海洋權益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未來的國際競爭當中利於不敗之地,屹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8萬公裡大陸海岸線長度,近3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國家而言,保障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責任顯得尤為艱巨。中國需要海洋,因為它是居住在沿海12省、數以百萬計的漁民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因為它是溝通東亞大陸與異域文化交流、實現貨物集散的唯一航道;更因為它是拱衛國家門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們的海洋,曾經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時至今日,它依舊在為國家的建設提供著無比堅實的支撐……

  我們生長在一個擁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國度,捍衛祖國領海不受外來侵犯,是每一名炎黃子孫的光榮使命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海洋是藍色的國土,是國家神聖主權的象徵,不管它是一派波濤萬裡,還是幾番浪花激蕩,都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的摯愛。我們擁有、珍愛,並將堅強的守護著它——屬於我們的海洋!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