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貼片二極體的折彎機構及其工作方法與流程
2023-10-17 16:55:34 1

本發明涉及折彎模具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貼片二極體的引腳在切斷後進行同向的兩次90°折彎,從而形成C字狀的框形,如圖4所示。對此,現有技術中需採用兩套模具分別進行折彎,並由人工手動進行兩套模具之間的轉運,不僅費事費力,還將因兩次裝配、定位而帶來加工難度大、加工精度差等缺陷,給最終的產品質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此外,人們在實際加工時還發現,現有模具在進行折彎,尤其是多次折彎模具出現磨損後,將給引腳的表面帶來極大的磨損,從而給最終的產品的結構強度、電性能等方面帶來極大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精巧、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且加工精度高,並在使用過程中可在保持高效加工的同時,有效避免對引腳表面造成損傷的貼片二極體的折彎機構及其工作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包括上模組件、中模組件、下模組件、頂板、底板和至少一導柱,所述頂板和底板平行設置、所述導柱固定連接在頂板和底板之間;
所述中模組件包括中模驅動組件和中模,所述中模用於夾持所述貼片二極體,所述中模驅動機構連接在中模和底板之間,使得中模在中模驅動組件的帶動下做直線升降運動;
所述下模組件包括一對下模和一對下模驅動組件,兩所述下模對稱的設在中模組件的兩側、且下模的底端滑動連接在底板上,所述下模的頂部遠離中模組件一側設有外折彎角、且所述下模的頂部朝向中模組件的一側設有內折彎角,所述下模驅動組件固定連接在底板上、且用於驅動所述下模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上模組件包括上模板、上模板驅動組件、一對上模和一對上模驅動組件,所述上模板套接所述導柱,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連接在上模板和頂板之間、且用於驅動上模板做直線升降運動;兩所述上模對稱的設在中模組件的兩側、且上模的頂端滑動連接在上模板中,所述上模的頂端伸出至所述上模板的上方,所述上模驅動組件固定連接在上模板的頂面上、且用於驅動所述上模做直線往復運動;所述上模的底端鉸接有壓輪。
所述中模驅動組件包括底端固定連接在底板上的液壓缸一和頂端固定連接在中模上的液壓杆一,所述液壓杆一在液壓缸一的驅動下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底板的頂面上開設有一對直線狀的下模滑槽,所述下模滑槽的截面呈凸字形或燕尾形,所述下模的底端與下模滑槽適配、且滑動連接於下模滑槽中,所述下模驅動組件包括電機一和螺杆一,所述電機一固定連接在底板的頂面上,所述螺杆一固定連接在電機一的輸出軸上、且與下模滑槽相平行,所述螺杆一穿設於下模的下部、且與下模螺紋連接。
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包括頂端固定連接在頂板上的液壓缸一和底端固定連接在上模板上的液壓杆二,所述液壓杆二在液壓缸二的驅動下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上模板上開設有一對直線狀的上模滑孔,所述上模的上部滑動連接於上模滑孔中、且呈臺階狀,所述上模上部的臺階面抵在上模板的底面上,所述上模驅動機構包括電機二、螺杆二和驅動塊,所述電機二固定連接在上模板的頂面上,所述螺杆二固定連接在電機二的輸出軸上、且與上模滑孔相平行,所述驅動塊固定連接在上模頂端的一側,所述驅動塊套接所述螺杆二、且與螺杆二螺紋連接。
所述內折彎角朝向中模的端面上鉸接有至少一引導輪。
所述折彎機構還包括控制中心,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上模驅動組件、中模驅動組件和下模驅動組件均與控制中心相連通。
按以下步驟進行工作:
1)、工件放入:人工將貼片二極體放入中模內,並完成貼片二極體的夾緊;
2)、第一次定位:先開啟中模驅動組件,使得貼片二極體的引腳置於下模的頂面上,再開啟下模驅動組件和上模驅動組件,使得下模滑動至指定位置,上模滑動至下模的側上方;
3)、第一次折彎: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使得上模板以及一對上模同步下行,完成第一次折彎;
4)、第二次定位:先開啟中模驅動組件和上模板驅動組件,使得中模和上模上升至下模的上方,再開啟上模組件和下模組件,使得下模滑動至指定位置,上模滑動至中模的側上方;
5)、第二次折彎: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使得上模板以及一對上模同步下行,完成第二次折彎;
6)、保壓:開啟中模驅動組件,使得中模下行進入兩下模的內折彎角之間;
7)、退料: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上模驅動組件、中模驅動組件和下模驅動組件,使得一對上模上升並向外張開、中模上升、一對下模向外張開;
8)、工件取出:人工將貼片二極體由中模內取出;完畢。
本發明在兩次折彎過程中,可在程序設置完成後由系統自行工作,操作人員僅需完成工件放入以及工件取出兩個步驟即可,大幅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操作難度以及操作失誤率;且在整個折彎過程中僅需對貼片二極體進行一次定位、夾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轉運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誤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此外,本發明在上述兩次折彎過程中均通過可自由旋轉的壓輪對引腳進行折彎,使得壓輪可在受摩擦力後自由旋轉,從而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對引腳表面造成磨損、破壞的問題。本發明從整體上具有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且廢品率低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案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圖,
圖3是圖1的B-B向剖視圖,
圖4是本案中貼片二極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6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7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8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四,
圖9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五,
圖10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六,
圖11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七,
圖12是本案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八;
圖中1是上模組件,11是上模板,110是上模滑孔,12是上模板驅動組件,13是上模,130是壓輪,14是上模驅動組件,141是電機二,142是螺杆二,143是驅動塊,2是中模組件,21是中模驅動組件,22是中模,3是下模組件,31是下模驅動組件,32是下模,321是外折彎角,322是內折彎角,323是引導輪,4是頂板,5是底板,6是導柱,7是貼片二極體。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如圖1-12所示,包括上模組件1、中模組件2、下模組件3、頂板4、底板5和至少一導柱6,所述頂板4和底板5平行設置、所述導柱6固定連接在頂板4和底板6之間;
所述中模組件2包括中模驅動組件21和中模22,所述中模22用於夾持所述貼片二極體7,所述中模驅動機構21連接在中模22和底板5之間,使得中模22在中模驅動組件21的帶動下做直線升降運動;使得在整個折彎過程中僅需對貼片二極體進行一次定位、夾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轉運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誤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
所述下模組件3包括一對下模32和一對下模驅動組件31,兩所述下模32對稱的設在中模組件2的兩側、且下模32的底端滑動連接在底板5上,所述下模32的頂部遠離中模組件2一側設有外折彎角321、且所述下模32的頂部朝向中模組件2的一側設有內折彎角322,所述下模驅動組件固定連接在底板上、且用於驅動所述下模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上模組件1包括上模板11、上模板驅動組件12、一對上模13和一對上模驅動組件14,所述上模板11套接所述導柱6,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12連接在上模板11和頂板4之間、且用於驅動上模板11做直線升降運動;兩所述上模13對稱的設在中模組件2的兩側、且上模13的頂端滑動連接在上模板11中,所述上模13的頂端伸出至所述上模板11的上方,所述上模驅動組件14固定連接在上模板11的頂面上、且用於驅動所述上模13做直線往復運動;所述上模13的底端鉸接有壓輪130。
這樣,在第一次折彎時,可先驅動中模使得貼片二極體的引腳置於下模的頂面上,再通過上模驅動組件驅使上模滑移至下模遠離中模的一側,最後驅動上模板下行,完成第一個90°角的折彎。
而在第二次折彎時,可先驅動中模升起,再驅動上模滑移至中模兩側的上方,並於此後先驅動下模板下行完成折彎,再驅動中模下行進行保壓,以完成第二個90°角的折彎。
本發明在上述兩次折彎過程中,可在程序設置完成後由系統自行工作,操作人員僅需完成工件放入以及工件取出兩個步驟即可,大幅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操作難度以及操作失誤率;且在整個折彎過程中僅需對貼片二極體進行一次定位、夾持即可,有效避免了因轉運以及多次定位而造成的加工誤差大、加工效率低的缺陷。此外,本發明在上述兩次折彎過程中均通過可自由旋轉的壓輪對引腳進行折彎,使得壓輪可在受摩擦力後自由旋轉,從而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對引腳表面造成磨損、破壞的問題。本發明從整體上具有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且廢品率低的特點。
所述中模驅動組件包括底端固定連接在底板上的液壓缸一和頂端固定連接在中模上的液壓杆一,所述液壓杆一在液壓缸一的驅動下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底板的頂面上開設有一對直線狀的下模滑槽,所述下模滑槽的截面呈凸字形或燕尾形,所述下模的底端與下模滑槽適配、且滑動連接於下模滑槽中,所述下模驅動組件包括電機一和螺杆一,所述電機一固定連接在底板的頂面上,所述螺杆一固定連接在電機一的輸出軸上、且與下模滑槽相平行,所述螺杆一穿設於下模的下部、且與下模螺紋連接。
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包括頂端固定連接在頂板上的液壓缸一和底端固定連接在上模板上的液壓杆二,所述液壓杆二在液壓缸二的驅動下做直線往復運動;
所述上模板11上開設有一對直線狀的上模滑孔110,所述上模13的上部滑動連接於上模滑孔110中、且呈臺階狀,所述上模13上部的臺階面抵在上模板11的底面上,所述上模驅動機構14包括電機二141、螺杆二142和驅動塊143,所述電機二141固定連接在上模板11的頂面上,所述螺杆二142固定連接在電機二141的輸出軸上、且與上模滑孔110相平行,所述驅動塊143固定連接在上模13頂端的一側,所述驅動塊143套接所述螺杆二142、且與螺杆二142螺紋連接。
所述內折彎角322朝向中模22的端面上鉸接有至少一引導輪323。使得引腳在進出內折彎角進行保壓時,可在引導輪的作用下有效避免其表面的磨損及破壞。
所述折彎機構還包括控制中心,所述上模板驅動組件12、上模驅動組件14、中模驅動組件21和下模驅動組件31均與控制中心相連通。從而大幅提升了設備工作時自動化程度,使得人工僅需寫入程式,並完成工件放入和工件取出即可,有效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及工作時間。
按以下步驟進行工作:
1)、工件放入:如圖5所示,人工將貼片二極體7放入中模22內,並完成貼片二極體7的夾緊;
2)、第一次定位:如圖6所示,先開啟中模驅動組件21,使得貼片二極體7的引腳置於下模32的頂面上,再開啟下模驅動組件31和上模驅動組件14,使得下模32滑動至指定位置,上模13滑動至下模32的側上方;
3)、第一次折彎:如圖6-7所示,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12,使得上模板11以及一對上模13同步下行,完成第一次折彎;
4)、第二次定位:如圖7-9所示,先開啟中模驅動組件21和上模板驅動組件12,使得中模22和上模13上升至下模32的上方,再開啟上模組件14和下模組件31,使得下模32滑動至指定位置,上模13滑動至中模22的側上方;
5)、第二次折彎:如圖9-10所示,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12,使得上模板11以及一對上模13同步下行,完成第二次折彎;
6)、保壓:如圖11所示,開啟中模驅動組件21,使得中模22下行進入兩下模32的內折彎角之間;
7)、退料:如圖12所示,開啟上模板驅動組件12、上模驅動組件14、中模驅動組件21和下模驅動組件31,使得一對上模13上升並向外張開、中模22上升、一對下模32向外張開;
8)、工件取出:人工將貼片二極體7由中模22內取出;完畢。
本發明採用上述步驟後,可由折彎機構自動、逐步完成第一次定位、第一次折彎、第二次定位、第二次折彎和保壓,人工僅需寫入程式,並完成工件放入和工件取出即可,有效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及工作時間,提升了設備運行時的自動化程度、加工速度以及加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