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抗戰77年(民族記憶⑨南京)
2023-10-18 02:20:54 2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編者按: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推出「抗戰·民族記憶」專欄,通過一個個生動故事,一件件珍貴文物,追憶中華兒女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傳承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2020年8月15日上午9點,伴隨著35聲鐘響,「應聲立 循聲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5周年回顧展」開展。這座被譽為「一部由石頭壘成的史書」的紀念館靜靜矗立於南京江東門,向世界講述著它曾經見證的戰爭、殺戮以及人們對和平的企盼。
73年前的12月16日,殘暴的敵人在這裡殺害了萬餘名已經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時間又過了46年,南京人民決定在這裡建造一座紀念館,紀念在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
1984年秋天,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53歲的齊康教授第一次來到江東門,一片空曠的場地上,孤零零地立著一塊紀念館奠基石碑,雨水衝去了表層的浮土,露出累累白骨,他說自己仿佛看到「在這覆土之下的無以計數、無以考證姓氏的死難同胞在掙扎,讓前來憑弔的生者隨之悲痛、為之控訴」。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親齊兆昌給他講的那些故事。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20日,淞滬會戰失敗,上海淪陷。同日,國民政府決定將首都及其政府機構由南京遷往重慶,南京大學的前身——金陵大學也被迫西遷。齊康的父親齊兆昌先生當時任金陵大學工程處兼校產管理處主任,根據學校的安排,他留守南京,以保護學校資產。
日軍自上海步步緊逼,蘇州淪陷,無錫淪陷,常州淪陷,鎮江淪陷……1937年的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了進攻南京的命令。
12月9日,日軍來到南京光華門外。這裡是是南京保衛戰期間戰鬥最激烈的陣地之一。城牆曾幾度被日軍火炮擊穿,為守住陣地,中國守軍第88師第524團的一個營,一天就有300名官兵陣亡。
10日午後,一股敵人突入城門洞內。守軍於10日夜組織敢死隊反擊。出徵前,第259旅旅長易安華給妻兒留一下一封信,「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戰鬥中,易安華頭、腰、臀部多處受傷,堅持不下火線,後不幸被兩顆子彈擊中腹部,墜落護城河,壯烈殉國,時年38歲。和他一起犧牲的,還有第261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30餘人。
光華門不遠處的水西門,第51師302團團長程智正帶領守軍與敵人展開貼身肉搏。他右手三指被打斷,血流不止,簡單包紮後又繼續指揮戰鬥,最後腹部連中數彈,壯烈犧牲。當時他的遺腹子程增孝還未出生,不過,從母親斷斷續續的講述中,程增孝也逐漸了解了這段悲壯的歷史,「雖然我們父子沒有見過面,但父親臨危不懼、重傷不下火線的英勇氣概,在炮火中吶喊的偉岸形象,讓我永遠銘記心中。」
中國守軍以必死之心在戰鬥,日軍步兵第20聯隊士兵牧原信夫在其《陣中日記》中感嘆:「敵人受到如此強大的炮擊仍然頑強抵抗到最後,實在令人佩服。」
12月11日,守軍接到撤退的命令。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城門。
南京,淪陷。
此後40多天,日軍在南京實施了滅絕人性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黑暗中的一道光
南京淪陷前,金陵大學校董會董事長杭立武邀請了一些外籍商人和教會成員,成立了一個國際救濟機構——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以期保護那些無法逃離南京的平民。主席由德國人拉貝擔任,齊兆昌也在其中任職。
日軍佔領南京後,拉貝和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成員竭盡所能保護了25萬多中國難民。齊兆昌在救濟委員會中成為拉貝的得力助手。閒置的大學校園成了最理想的收容所,齊兆昌與貝茨、陳嶸共同負責金陵大學收容所,勇敢地收容並保護了近3萬婦孺貧民,保護其免受日寇蹂躪。
作為中國人,齊兆昌要比外籍人士承擔更大的風險。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當天晚上,齊兆昌一人走到學校大門口去看看情況,卻被日本兵扣住。他只得給外籍同事林查理打電話。林查理趕過去時,看見日本兵已開槍打死了一個路過的百姓,正在盤問齊兆昌。林查理騙日本兵說齊兆昌是他的僕人,請他們放他與自己一同回家。說了半天,日本兵才勉強放了人,離開時,還狠狠地踢了齊兆昌一腳。
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齊(費吳生)在1937年12月22日的日記裡寫道:「日本行刑隊就在附近大行殺戮......晚上金陵大學的大門一再被日本兵用刺刀威脅,青年會一位幹事的父親,又忙著把正在齊兆昌家裡要強姦婦女的日本兵趕走。」
雖然身處險境,齊兆昌與他的金大收容所,依然努力為難民提供幫助。難民中的貧困者可憑收容所發放的白布條免費領取粥、蘿蔔乾、蠶豆等食物。局勢逐漸穩定之後, 齊兆昌管理的金大收容所還創辦了小學、農民學校和老年人識字班,給黑暗中的人們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
但殘酷的戰爭,依然給齊兆昌留下了嚴重的心靈創傷。齊兆昌曾應邀到老家浙江天台縣演講匯報南京大屠殺情況,但在演講中一度因情緒悲憤昏倒在講臺上……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時間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右翼勢力開始抬頭,不斷在二戰歷史問題方面興風作浪、挑起事端。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審定高中和小學教科書過程中將「侵略」改為「進入」,把南京大屠殺的起因說成是「由於中國軍隊的激烈抵抗」等等。「教科書」事件激起南京人民的憤慨,1982年8月,一位市民在給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裡寫到,要將「血寫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南京市很快做出決定,要為南京大屠殺30多萬死難者同胞建館、立碑、編史,啟動紀念館籌建工作。1983年12月13日,南京在江東門正式舉行了建館奠基儀式。
1984年秋,接到紀念館設計任務的齊康想起父親對那段慘絕人寰歷史的描述,正是懷著這種特殊的情感,他主筆設計出了如今這座極具衝擊和震撼力的紀念館。藉助場、牆、空間,以及特殊的序列,那段沉痛的歷史被清晰地封存在這個空間裡,當人們走到紀念館,無需開口,內心便開始了與歷史的對話。
矗立在紀念館南端的巨型十字形標誌碑,上端刻著一排阿拉伯數字:「1937.12.13—1938.1」,即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的六周時間。標誌碑向北,是一尊巨大的和平大鐘,鍾架名為「倒下的300000人」,三根黑色的三稜柱代表「3」,上部用五個褐紅色的圓圈代表5個「0」,中間懸掛大鐘的梁設計成一個倒下的「人」字形,寓意南京大屠殺「倒下的300000人敲響的和平大鐘」。
紀念館史料陳列廳中的「12秒」流星裝置,每隔12秒就能聽到流星從高空墜落的聲音,這意味著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每隔12秒就會有一條生命消失。在屏幕上緩緩呈現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這裡用速度概念的特殊方式,向世人表達對逝者的緬懷。
搶救染血的記憶
在紀念館老館長朱成山看來,如果沒有史料物證和見證人乃至倖存者,紀念就不夠完整。「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那麼多人被殺,平均12秒就有一個生命消失,這是怎樣的慘案?」紀念館必須把收集史料證物、搶救遇難者名單和遺像、尋訪倖存者和見證人作為最緊迫的任務來抓。
由於歷史久遠、城市變遷、查找倖存者十分困難。而對於一些倖存者來說,那段悲傷的往事是他們一生不願碰觸的痛。
在紀念館的雕塑廣場上,有一尊極其震撼地雕像:母親倒在地上,掙扎著用最後的力氣去給哭叫的小兒餵奶,終於不支死去;而可憐的孩子還渾然不覺,使勁地吮吸母親的乳汁,在寒冷的冬天裡,兩人很快被凍結在一起……旁邊,還有一個小孩,在無助地痛哭……
這尊雕塑的原型就是常志強和他的母親與弟弟。1937年12月13日,年僅9歲的他曾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和四個弟弟,喪生在日軍屠刀下。常志強不願意回憶起那段歷史。對他來說,每回憶一次就像死過一回。他第一次訴說是1949年向單位領導匯報,說了一半,就難過得說不下去,從此再不肯開口。
198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成開放。常志強很想去看看,卻放棄了。「我不想去,一到那裡就會想起遍地的屍體,滿眼的血腥,實在不想去回憶。」
直到1997年,常志強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日本右翼勢力又一次否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罪行,他憤怒了,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他就把寫好的材料送到紀念館。「他們不是不承認嗎?我活著,這就是見證。」 常志強終於打破半個多世紀的沉默,開始向世人講述那段讓他痛徹心扉的苦難遭遇,每次都控制不住自己情緒,聲淚俱下。他去日本講,去學校講,在電視上講,要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段歷史。
這一年,在朱成山館長的建議下,紀念館和南京市教育局組織開展第三次對倖存者的普查。期間,南京市1.47萬名大學生和高中生參加了「留下歷史見證」夏令營,他們和來自日本的26名師生一起,走訪了南京15個區縣,發現2460多條倖存者線索,最終確定1213名仍然健在的倖存者。朱成山還專門邀請南京司法局公證處,對證言資料進行證據保全公證,使調查的證言、證據,更具有法律效力。
今天,紀念館史料陳列廳的序廳周圍是1213張倖存者照片牆,仿佛他們仍然在凝望著這段歷史。壁龕裡則陳列著18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名錄鐵書,鐫刻有約12000個死難者名單,正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
永矢弗諼 祈願和平
2014年2月,春寒料峭,南京的二月蘭又一次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平廣場上綻放。27日,從北京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從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常志強得知這一消息,非常興奮。他自己的個體記憶,南京城市的記憶,已經上升為國家記憶、民族記憶、世界記憶。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誌不忘。」自2014年以來,每年12月13日,伴隨著和平大鐘的鐘聲,稚氣未脫卻又鏗鏘有力的朗讀聲就會響徹在紀念館集會廣場上,這是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和平宣言》。
崔自鑫是2019年紀念活動領誦成員之一,他出生於2002年12月13日。談到朗誦《和平宣言》,他說:「這是南京孩子的使命擔當。作為青少年,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早日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和平,是經歷過苦難的倖存者們最樸實的願望。「我活到現在,只願世世代代永遠和平。」每年,夏淑琴都會作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參加公祭儀式,每一次,她都會強調對和平的期望。
「只有團結一致才有機會締造和平」「歷史不容忘卻,和平定要珍惜」……在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寫著參觀者的真切感悟,表達著對歷史的尊重,也記錄著對和平的渴望。(本欄目統稿: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肖羽丨海報:成都市紀委監委網站 周玲 四川省都江堰市紀委監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