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沼氣淨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03:22:19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廢棄物填埋場、汙水汙泥、有機性廢棄物厭氧發酵設施等產生的沼氣淨化,從而作為能源再利用的沼氣淨化系統。

[支援此發明的國家研究開發項目]

[課題固有號碼]2013001690019

[部門明]環境部

[研究管理專門機關]韓國環境產業技術院,Non-CO2溫室氣體消減技術開發機構

[研究項目名]全球頂級環境技術開發事業

[研究課題名]利用乾式改質技術的甲烷發生源直接轉換技術

[比率]1/1

[主管機關](株)KF

[研究期限]2014.5.1~2015.4.30



背景技術:

甲烷作為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6種物質(CO2、CH4、N2O、PFCS、HFCS、SF6)中的一種,是除了CO2以外的Non-CO2物質中排出量最多的物質,是地球溫暖化指數(GWP100)比二氧化碳高25倍的物質,對地球溫暖化有較大影響。

另外,在垃圾填埋場等中會生成大量的填埋氣體。此填埋氣體的主要成分為甲烷,若將這種甲烷直接排放至大氣中,對地球溫暖化有較多負面影響。

另外,如果回收甲烷氣體,根據廢棄物能源生產,不僅可以防止地球溫暖化,還可以作為新能源使用。

最近,環境部對中小規模填埋場也在積極推動資源化設施的設置,截止至2012年,計劃完成在每分鐘產生2噸以上填埋氣體的填埋場(龜尾等27處)中設置資源化設施,如果在中小規模填埋場40多處設置填埋氣體資源化設施,由於每年生產原油313千筒左右的廢棄物能源,推測365億元的代替能源效果和277億元的碳排放權等將創造出每年達到642億元的經濟效果。

並且,都市垃圾的填埋中或者填埋完的填埋場周邊的大氣、水質及土壤汙染問題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都市行政課題之一,特別是,為了抑制由於填埋地表面擴散所引起的周邊區域的信訪發生,使填埋氣體的強制回收量增加的同時,由大氣中空氣吸入引起的填埋氣體中的氧氣(O2)、氮氣(N2)增加,回收氣體的品質低下,從而導致氣體發動機發電等的運轉上存在難度。特別是,甲烷、氧、矽、氯、水、硫化和物質和灰塵等容易造成發動機發電機的接觸部分的腐蝕和機器的磨耗等,除發電設施的輸出減少之外,對運轉率和使用率、整修周期、配件更換周期及運營維護管理費等存在較大影響。

由此,為了減少甲烷洩漏至大氣中,需要開發在將甲烷發生源當中氣體發生量和濃度相對較低的LFG向大氣排放的中小規模填埋場中可運用的甲烷氣體的直接轉換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如下的沼氣淨化系統:將廢棄物填埋場、汙水汙泥、有機性廢棄物厭氧發酵設施等產生的填埋氣體淨化,從而作為能源再利用。

(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提出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沼氣淨化系統可包括: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脫除填埋氣體中的水分以及灰塵;以及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在由所述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淨化的填埋氣體中脫除硫化氫和矽氧烷中的至少一種。

沼氣淨化系統還可包括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利用鐵催化劑降低所述填埋氣體中硫化氫的濃度並引入所述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

所述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可包括:流路形成部,形成含水氣體進入以及除水氣體排出的氣體移動通道;製冷部,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的內部;以及碰撞凸起部,凸出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進而在所述含水氣體通過所述氣體移動通道移動的情況下與所述含水氣體碰撞。

碰撞凸起部末端可向所述含水氣體進入方向彎曲形成。

碰撞凸起部末端可分別雙向彎曲,所述雙向是所述含水氣體的進入方向以及所述除水氣體的排出方向。

碰撞凸起部可在形成相同的所述氣體移動通道的所述流路形成部的相互不同位置上以面對面的方式凸出。

碰撞凸起部可形成在流路頂部,所述流路頂部是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最大的彎曲點。

碰撞凸起部通過設置在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流路結合部可拆卸地形成在所述流路形成部。

碰撞凸起部可包括凸起製冷部,與所述製冷部連通以使所述製冷劑在所述碰撞凸起部內部流動。

碰撞凸起部可包括:凸起結合部,與所述流路形成部結合;凸起延長部,從所述凸起結合部延長;以及凸起頭部,所述凸起頭部是所述凸起延長部的末端。

碰撞凸起部可在彎曲面形成輔助凸起,所述彎曲面是朝向所述含水氣體的進入方向的一面。

凸起延長部可形成一側為開口部的圓形彎曲結構。

所述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可包括:第一淨化塔,配置有第一慣性碰撞單元,所述第一慣性碰撞單元使製冷劑在內部流動,進而在與通過氣體分支部流入的填埋氣體接觸時進行熱交換;以及第二淨化塔,設置有第二慣性碰撞單元並且填充第一吸附劑,所述第二慣性碰撞單元連續配置在所述第一淨化塔,並且使製冷劑在內部流動,進而在與填埋氣體接觸時進行熱交換。所述氨以及硫化氫脫除裝置以及所述矽氧烷脫除裝置可包括第三淨化塔,設置有第三慣性碰撞單元並且填充第二吸附劑,所述第三慣性碰撞單元連續配置在所述第二淨化塔,並且使製冷劑在內部流動,進而在與所述填埋氣體接觸時進行熱交換。

第一吸附劑包括水吸附劑,第二吸附劑可包括硫化氫以及矽氧烷吸附劑中的至少一個吸附劑。

第一淨化塔包括第一收集部,用於收集所述填埋氣體與所述第一慣性碰撞單元碰撞而落下的汙染物;第二淨化塔包括第二收集部,用於收集所述第一吸附劑,所述第一吸附劑吸附從所述第一淨化塔進入的所述填埋氣體的汙染物;第三淨化塔可包括第三收集部,所述第三收集部用於收集所述第二吸附劑,所述第二吸附劑吸附從所述第二淨化塔進入的所述填埋氣體的汙染物。

第二收集部以及所述第三收集部可分別包括再生部,所述再生部用於再生吸附所述汙染物的所述第一吸附劑以及所述第二吸附劑。

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所述氨以及硫化氫脫除裝置以及矽氧烷脫除裝置可包括:外殼,具有脫除汙染物質的空間;隔壁,一端與所述外殼結合,而另一端與所述外殼間隔,將所述外殼的內部區域區劃成上部空間與下部空間;第一空中噴射部,配置在所述隔壁下部,並以粉末狀態噴射第一吸附劑,所述第一吸附劑與在流向下部空間的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吸附;第二空中噴射部,配置在所述外殼的最上部面的下部,並且以粉末狀態噴射第二吸附劑,所述第二吸附劑與在流向所述上部空間的沼氣中包含的第二汙染物質吸附;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空中噴射部以及所述第二空中噴射部。

本發明的沼氣淨化系統可還包括:第四收集部,與所述外殼結合,並且收集第一吸附劑,所述第一吸附在所述下部空間中與在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吸附;第四再生部,用於再生由所述第四收集部收集的所述第一吸附劑;第四供應部,將由所述第四再生部再生的第一吸附劑供應到所述第一空中噴射部。

本發明的沼氣淨化系統還可包括:排放部,結合於所述外殼,並且排放通過所述上部空間的沼氣;活性纖維過濾器,配置在所述排放部的內部,並脫除通過所述排放部的沼氣中的灰塵;以及第一慣性碰撞板,配置在所述排放部的內部,並且使通過所述排放部的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碰撞並落下。

本發明的沼氣淨化系統還可包括:氣體移動部,配置在所述隔壁與所述外殼之間的空間,並且從下部空間向上部空間移動沼氣;以及第二慣性碰撞板,配置在所述氣體移動部的內部,並且使在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碰撞並落下。

本發明的沼氣淨化系統還可包括:第五收集部,與所述外殼結合,並且收集所述第二吸附劑,所述第二吸附劑從所述第二空中噴射部噴射與所述隔壁碰撞;第五再生部,用於再由生所述第五收集部收集的所述第二吸附劑;以及第五供應部,將由所述第五再生部再生的第二吸附劑供應到所述第二空中噴射部。

隔壁可傾斜固定角度,以使所述第五收集部收集從所述第二空中噴射部噴射的所述第二吸附劑。

本發明還包括:流入部,與所述外殼結合,並且使沼氣進入所述下部空間;第一傳感器,檢測通過所述流入部的沼氣的通過量;以及第二傳感器,檢測通過所述氣體移動部的沼氣的通過量,所述控制部為,根據由所述第一傳感器檢測到的沼氣的通過量調節從所述第一空中噴射部噴射的所述第一吸附劑的量,並且根據由所述第二傳感器檢測到的沼氣體通過量調節從所述第二空中噴射部噴射的所述第二吸附劑的量。

沼氣淨化系統還可包括:填埋氣體捕集裝置,設置在填埋場來捕集填埋氣體,並將捕集到的填埋氣體引入所述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除氧裝置,在通過所述矽氧烷脫除裝置淨化的填埋氣體中脫除氧氣;除氮裝置,在通過所述除氧裝置淨化的填埋氣體中脫除氮氣;儲存罐,儲存通過所述除氮裝置淨化的填埋氣體。

(發明的效果)

根據具有上述結構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提供一種如下的技術:淨化廢棄物填埋場、汙水汙泥、有機性廢棄物厭氧發酵設施等產生的填埋氣體,作為機動車等的燃料使用,有利於對二氧化碳排放權貿易制度。

根據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都具有通過製冷部的冷卻凝結效果以及通過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效果,進而可以提高脫除水分的效率。

另外,碰撞凸起部雙向彎曲,可適用多種對含水氣體的進入以及排放的方向。

另外,將碰撞凸起部形成為一側為開口部的圓形彎曲部,從而可賦予循環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沼氣淨化系統整體結構的概略說明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立體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另外實施例的具備圓筒形冷卻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備拆卸的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組裝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備雙向彎曲的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碰撞凸起部形成有圓形彎曲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

圖8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和將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集成體現的多重吸附裝置的截面圖。

圖9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脫除填埋氣體中汙染物質的多種吸附裝置再生部的截面圖。

圖10是用於說明將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和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集成體現的空中預處理裝置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法

以下,參照附圖將更加詳細說明與本發明相關的沼氣淨化系統。

圖1是示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沼氣淨化系統整體結構的概略說明圖。如圖1所示,作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沼氣淨化系統可包括填埋氣體捕集裝置100、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除氧裝置500、除氮裝置600、二甲醚(DME)裝置、二甲醚儲罐800以及二甲醚或者淨化氣體搬運車輛900。

在此,填埋氣體捕集裝置100是用於捕集在填埋場等地產生的填埋氣體,起到通過泵將埋藏在地下的填埋氣體移動到地上的作用。

通常在垃圾填埋場等填埋場地產生的氣體主要由甲烷和二氧化碳構成,包括約5~10%的雜質。這種雜質有氮氣<10%、氧氣<1%、硫化合物500~1000ppm、VOCs、灰塵等,這些物質作為在最終生產的DME氣體或者淨化氣體中的雜質,是妨礙性能的要素。

據此,在本發明中通過如下的裝置脫除上述雜質。

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對於由填埋氣體捕集裝置100捕集的填埋氣體可利用鐵催化劑降低濃度。例如,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利用鐵催化劑可脫除90~95%以上的硫化氫。具體地舉例說明,為了處理在填埋氣體微量物質中存在的相對高濃度的硫化氫(<數百ppm),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首次適用溼式催化脫硫技術。據此,可將包含於填埋氣體的高濃度硫化氫(例如,1000ppm以上)變成低濃度硫化氫(例如,100ppm以下)。根據該方式,將填埋氣體中的硫化氫和矽氧烷溶解於水,之後通過脫硫催化劑的液相氧化反應在常溫常壓下轉換成無害、五味的物質,進而脫除硫化氫以及矽氧烷。即,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不僅是硫化氫還能脫除氨。此時,已脫除的硫化氫轉換成硫粒子固定在催化劑,而排放的廢棄催化劑可在脫水後變成一般廢棄物填埋或者可用作肥料。另一方面,若利用Fe族的新催化劑氧化反應硫化氫,則比在現有的液相催化氧化方式的硫化氫脫除法使用的催化劑在經濟性方面更加優秀,並且不產生有害廢棄物。

若不通過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將高濃度的硫化氫轉換成低濃度的硫化氫,則只用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無法完全脫除高濃度硫化氫。因此,若在填埋氣體包含高濃度硫化氫,則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是必要裝置。

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可脫除填埋氣體中的水分以及灰塵。對此的說明將在以下的圖2至圖7的進行說明。

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在通過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淨化的填埋氣體中,可脫除硫化氫以及矽氧烷中的至少一種。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可脫除通過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淨化的填埋氣體中包含的微量的硫化氫。例如,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隻脫除低濃度的硫化氫,或者只脫除矽氧烷,或者可同時脫除硫化氫以及矽氧烷。在脫除硫化氫的情況下,也可脫除在填埋氣體中包含的氨。對此的具體說明將在以後的圖8、圖9以及圖10中進行說明。

通過除氧裝置500脫除填埋氣體內的氧氣。若該氧氣在以後多包含於淨化氣體,則不僅存在爆炸的危險,還是腐蝕成為流動通道的金屬管的構成要素,因此應該脫除氧氣。在該除氧裝置500中,可利用陶瓷吸附劑脫除氧氣或者利用具有氧缺位(vacancy)的金屬化合物脫除氧氣。

尤其是,鈣鈦礦金屬氧化物(ABO3type氧化物)的情況下,A是鹼土金屬族(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數57-71陽離子、1A、2A族金屬)金屬陽離子,而B是被過渡金屬佔據將電價保持+6,與3個氧負離子(-6)結合實現電中性。在此,若代替A、B替換或者使用原子價不同的A』、B』原子,則為了調節電中性為缺少氧離子,因此生成氧缺位(vacancy)。此時,整體氧化物結晶在電氣性上是穩定的,但是氧缺位周邊的柵極保持電氣性+狀態,因此若外部氧分壓高,則向柵極內部吸收氧氣。

這種可逆循環氧氣製造技術為,利用存在上述氧缺位的吸收劑吸收氧氣之後,重新拆卸的原理來分離氧氣。

除氮裝置600是用於脫除填埋氣體內的氮氣的,對於該氮氣,利用沸石吸附氮氣,進而脫除填埋氣體內的氮氣。

從除氮裝置600排放的填埋氣體在二甲醚(DME)裝置700變換成醚氣,可儲存在二甲醚儲罐800。或者,將儲存於二甲醚儲罐800的氣體裝載於淨化氣體搬運車輛900,或者將從除氮裝置600排放的填埋氣體液化後裝載於淨化氣體搬運車輛900,之後氣體將運送至使用處。

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形成有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立體圖。

如圖2以及圖3所示,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可包括流路形成部1100、製冷部13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

如圖2以及圖3,流路形成部1100是用於形成引入含水氣體G並排放除水氣體G』的氣體移動通道W的工具,形成第一流路形成部1110、第二流路形成部1130以及第三流路形成部1150,並且可相互間隔固定距離來形成氣體移動通道W。在此,對於第一、二、三流路形成部1110、1130、1150,流路形成部1100由多個構成,只是為了進行更加有效地說明而提出的一實施例,本發明可包括能夠形成氣體移動通道W的多個流路形成部1100。

另外,流路形成部1100可形成連續的彎曲形狀。據此,如同波浪形狀向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側以及另一側連續變化彎曲方向的結構,如圖所示可形成之字形狀的氣體移動通道W。相比於形成直線通道的氣體移動通道,該之字形狀的氣體移動通道W擴大與含水氣體G的接觸面積,並且通彎曲的結構,並且能夠更加提高存在於含水氣體G的水分碰撞於流路形成部1100的頻率。

製冷部1300是用於在流路形成部1100內部中收容從製冷供應裝置(未示出)接收製冷劑1310的工具,在本圖面中形成對應於流路形成部1100的板形狀,不僅如此還形成圓筒形的管形狀,進而可設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內部。在此,製冷劑1310包括液狀或者氣體狀態的所有製冷劑1310,諸如氟利昂(Flon)、氨(Ammonia)、亞硫酸氣體(Sulfite Gas)、氯甲基(Chloromethyl methyl)、水(Water)。

因此,流路形成部1100通過內部的製冷劑1300降低表面溫度,進而在含水氣體G接觸於流路形成部1100的情況下,降低存在於含水氣體G的水分溫度以使凝結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表面。另外,流路形成部1100以板狀垂直配置,進而在表面凝結的水分因重力可向下方落下。同樣地,具有製冷部1300的流路形成部1100通過冷卻凝結效果,可脫除含水氣體G的水分。

碰撞凸起部1500是用於在含水氣體G通過氣體移動通道W移動的情況下與含水氣體G碰撞的工具,可包括凸起結合部1510、凸起延長部1530、凸起頭部1550以及凸起製冷部1570。

凸起結合部1510是用於與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側結合的結合工具,如圖2以及圖3所示可形成一體,並且如待後述的圖5可拆卸地形成在流路形成部1100。

凸起延長部1530可從凸起結合部1510延長形成。該凸起延長部1530作為決定衝擊凸起部1500的凸出長度的支撐部,並且可延長的長度相當於可與衝擊凸起面對的流路形成部1100間隔固定距離的長度,並且是從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面凸出的結構,因此可與進入流入形成部1100內的含水氣體G碰撞。

凸起頭部1550可向水分含有氣體G向凸起延長部1530的末端進入的方向彎曲形成。因此,凸起頭部1550與凸起延長部1530可形成魚鉤形狀,並且含水氣體G可沿著凸起頭部1550的內側彎曲面1555旋轉。因此含水氣體G通過凸起延長部1530以及凸起頭部1550碰撞以及旋轉,進而含有的水分通過慣性效果凝結在凸起延長部1530以及凸起頭部155表面來脫除水分。另外,為了更加提高該慣性碰撞效果,在凸起頭部1550以及凸起延長部的一面,更詳細地說引入含水氣體G的方向的碰撞凸起部1500一面凸出輔助凸起1557,進而可提高與含水氣體G的接觸面積以及碰撞頻率。

凸起製冷部1570在碰撞凸起部1500的內部中與流路形成部1100的製冷部1300連通,進而可使製冷部1300的製冷劑1310流動至凸起碰撞部內部。據此,在碰撞凸起部1500與含水氣體G碰撞的情況下,不僅是慣性碰撞效果,還可通過製冷劑1310的凝結效果脫除含水氣體G中的水分。

另外,碰撞凸起部1500在相互不同的流路形成部1100的各個面中以相互面對的方向輪流凸出,尤其是分別配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最大彎曲點的頂部1170,進而可將與含水氣體G的接觸面積以及碰撞頻率最大化。

說明具有所述結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的整體動作,最初若含水氣體G以直線方向進入流路形成部1100,則通過流路形成部1100的製冷部1300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表面首次凝結含水氣體G的水分。另外,正在直線移動中的含水氣體G與凸出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前端的碰撞凸起部1500碰撞,通過慣性碰撞在碰撞凸起部1500的表面二次凝結含水氣體G的水分。這時,碰撞凸起部1500還通過凸起製冷部1570提供凝結效果,因此能夠提高含水氣體G的水分脫除效率,並且通過輔助凸起部1557能夠更加擴大含水氣體G的碰撞面積。如此,與設置在流路形成部1100前端的碰撞凸起部1500首次碰撞的含水氣體G通過碰撞凸起部1500與流路形成部1100之間的間隔空間再次移動。流路形成部1100形成彎曲結構,因此含水氣體G與該彎曲結構持續碰撞,並且通過慣性碰撞效果以及製冷劑1310的冷卻凝結效果連續實施水分脫除,甚至能夠有效脫除微量的水分。另外,碰撞凸起部1500也是沿著流路形成部1100輪流連續設置,進而含水氣體G通過彎曲結構的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賦予持續的慣性碰撞,以及通過製冷劑1310賦予冷卻凝結效果,因此含有的水分被脫除,通過流路形成部1100的排放區域排放已脫除水分的除水氣體G』。

在以上說明了通過具有製冷部以及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對含水氣體利用慣性碰撞以及製冷劑的冷卻凝結反應除去微量水分的結構以及方法。

圖4是根據本發明又一另外實施例的具備圓筒形冷卻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

如圖4所示,相比於圖2以及圖3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還可包括圓筒形製冷部1300』。

雖然在上述內容中進行了簡單說明,但是參照本圖面進行詳細說明,製冷劑流動的製冷部1300』形成圓筒形,並且可沿著包括於流路頂部1170區域的流路形成部100內部延長設置。

因此,使製冷部1300』在流路形成部1100內部延長設置的同時與形成在流路頂部1170的碰撞凸起部1500接近配置,進而可將通過製冷劑1310降低溫度的效果全部提供於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

相比於圖2以及圖3的板形狀製冷部1300,這種圓筒形製冷部1300』要求更小的面積以及更少量的製冷劑,因此能夠以低廉的費用對流路形成部1100以及碰撞凸起部1500賦予冷卻凝結效果,因此提高了經濟性。在後述的圖6以及圖7中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中,製冷部1300也被設置成本圖面的圓筒形製冷部1300』,因此可具有相同效果,因此省略重複說明。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備拆卸的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組裝圖。省略說明與圖2以及圖3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相同的結構。

如圖所示,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具有在流路形成部1100的一面沿著高度方向設置的流路結合部1190,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結合部1510可形成能夠結合流路結合部1190的結構。因此,可使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結合部1510嵌入並固定在流路結合部1190,或者與此相反可從流路結合部1190分離被固定的碰撞凸起部1500。

通過這一結構,碰撞凸起部1500形成可拆卸於流路形成部1100的結構,進而可容易進行因損壞以及壽命更換碰撞凸起部1500。

在此,流路結合部1190以及凸起結合部1510的結合方式並非限定於圖7揭示的滑動嵌合方式,而是可適用能夠拆卸的所有結合方式。

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具備雙向彎曲的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省略說明與圖2以及圖3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相同的結構。

如圖所示,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的碰撞凸起部1500末端雙向彎曲形成。也就是說,在圖2中的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頭部1550形成單一結構向含水氣體G的進入方向彎曲,但是在本圖面中的碰撞凸起部1500由於作為末端的凸起頭部1550由第一頭部1551以及第二頭部1553構成,因此碰撞凸起部1500能夠沿相互不同的方向彎曲。

更詳細地說,第一頭部1551向含水氣體G的進入方向彎曲,而第二頭部1551則可向與所述進入方向相反的除水氣體G』的排放方向彎曲。如此,凸起頭部1550雙向彎曲,進而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可適用各種含水氣體G的供應方向。

也就是說,最初以含水氣體G進入方向供應含水氣體G,進而可通過第一頭部1551實施去水作業,之後從所述進入方向與反方向供應含水氣體G,進而可通過第二頭部1553實施脫除水分的作業。據此,在以單一方向持續供應含水氣體G的情況下,在該碰撞凸起部1500的碰撞產生異物質,進而可降低脫除水分的效率,因此輪流運行可提高作業效率。為了實現該輪流作業,雖未示出但是優選為應該雙向設置將已脫除水分的氣體排放至下一工藝的排放工具。

圖7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碰撞凸起部形成有圓形彎曲部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的截面圖。省略說明與圖2以及圖3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相同的結構。

如圖所示,配置在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1000的碰撞凸起部1500的凸起延長部1530可形成一側為開口部1531的圓形彎曲部1533。該圓形彎曲部1533形成入口窄的罐子形狀,進而可賦予旋風效果,在含水氣體G進入時沿著內部彎曲結合旋轉之後排放到外部。

為了更加提高這種水分脫除效果,也可形成沿著含水氣體G進入的圓形彎曲部1533的彎曲面1555凸出的延長凸起部1535。

上述結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利用通過製冷部的水分冷卻凝結效果以及通過碰撞凸起部的慣性碰撞效果來脫除在含水氣體包含的水分,進而可將水分脫除效果最大化。

如上所述的填埋氣體中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並未限定地適用於在上述實施例的結構與方法,而是可選擇性地組合各個實施例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使所述實施例進行各種變形。另外,本發明的名稱不得限定地只適用於填埋氣體中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或者該系統,而是可適用於所有用於脫除水分的熱交換裝置。

圖8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和將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集成體現的多重吸附裝置的截面圖;圖9是用於說明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脫除填埋氣體G中汙染物質的多種吸附裝置再生部的截面圖。

如圖8所示,多重吸附裝置2000可包括氣體分支部2200、淨化部、傳感器2400、氣體集成部2500、控制部2600。

與圖1比較,圖1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由第一淨化塔2311以及第二淨化塔2313實現,而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由第三淨化塔2314實現。

氣體分支部2200是用於以相互不同的方向分支通過進氣管P1進入填埋氣體G的工具,可包括第一分支管2210、第二分支管2230以及分支單元2250。氣體分支部2200可配置在圖1的填埋氣體捕集裝置100與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之間。

第一分支管2210使進氣管P1與後述的第一淨化部2310相互連通。

第二分支管2230使進氣管P1與後述的第一淨化部2360相互連通。

分支單元2250設置在進氣管P1、第一分支管2210以及第二分支管2230的結合點,控制填埋氣體G的分支方向以及分支量。例如,可由根據電氣性信號控制開關的分支閥2250形成。

該分支單元2250可包括第一閥膜2253、第二閥膜2255以及閥軸2251。

閥軸2251設置在第一分支管2210與第二分支管2230的結合點。

第一閥軸2251以及第二閥軸2251向進氣管P1延長,並且可旋轉地結合於閥軸2251。也就是說,第一閥膜2253在旋轉時向進氣管P1與第一分支管2210的接觸點旋轉,可關閉或者開放填埋氣體G進入第一分支管2210的通道。第二閥膜2255在旋轉時向進氣管P1與第二分支管2230的接觸點旋轉,可關閉或者開放填埋氣體G進入第二分支管2230的通道。不僅如此,在使所述第一閥膜2253以及第二閥膜2255相互水平結合的情況下,未相互面對的各個面向閥軸2251逐漸變厚。據此,若第一閥膜2253以及第二閥膜2255相互向進氣管P1水平結合,則進氣管P1的填埋氣體G可向第一分支管2210以及第二分支管2230分支相同量的氣體。

淨化部2300是用於在以相互不同的方向分支的各個填埋氣體G進入的情況下進行淨化的工具,可包括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

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由相互相同的結構構成,區別在於第一淨化部2310連通於第一分支管2210,而第二淨化部2360連通於第二分支管2230。在此,以第一淨化部2310為代表說明內部結構,並省略說明關於第二淨化部2360的內部結構的說明。

第一淨化部2310可包括第一淨化塔2311、第二淨化塔2313以及第三淨化塔2314。各個淨化塔的形狀大致相同,因此以第一淨化塔2311作為代表進行說明,只對存在區別的結構進行追加說明。

第一淨化塔2311是用於首次淨化通過第一分支管2210進入的填埋氣體G的工具。因此,通過側面的下部區域與第一分支管2210連通。這種第一淨化塔2311內部為中空部,並且上部以及側面形成四角形狀,而下部區域可形成倒四角錐形狀。

在第一淨化塔2311的內部中空部配置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

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是用於碰撞填埋氣體G中作為第一汙染物的水分或者灰塵向下落下的工具。這種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由多個構成並且沿垂直方向相互平行配置。這時,在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的各個面凸出形成向填埋氣體G的進入方向彎曲的多個慣性凸起2312a。

慣性凸起2312a在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的相互面對的面中,分別形成在不重複的區域並且形成之字形圖案。

另外,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可在內部流動製冷劑。據此,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可具有低溫狀態的表面溫度。在這一情況下,若填埋氣體G碰撞於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則實現熱交換,進而填埋氣體G的水分凝結在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的表面。

如上所述,第一淨化塔2311的下部區域可形成倒四角錐形狀的集水槽2311a。

集水槽2311a向下部中心部傾斜形成,進而可儲存通過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落下的水分。另外,集水槽2311a由頂點區域可開關的集水開關口2311b。因此根據電氣性信號進行開關可向下部排放水分。

集水開關口2311b通過集水管2311c可與第一收集部2315連通。

第一收集部2315是用於向外部排放從集水槽2311a排放的水分的工具,可與外部泵(未示出)連接。

第二淨化塔2313連續地配置在第一淨化塔2311,並在內部設置第二慣性碰撞單元2312-2,並且可填充第一吸附劑A1。從而,第二淨化塔2313大致與第一淨化塔2311相同,但是在填充第一吸附劑A1的這一點上存在區別。因此,第二淨化塔2313通過第二慣性碰撞單元2312-2使水分落下,並且可通過第一吸附劑A1捕集水分。即,可雙重脫除水分。在此,第二慣性碰撞單元2312-2具有與上述第一慣性碰撞單元2312-1相同的結構。

第一吸附劑A1是用於脫除水分的水分吸附劑,可包括分子篩(Molecular sieve)、活性炭(Active Carbon)、矽膠(Silica Gel)等。該水分吸附劑能夠以粉末或者顆粒性質填充。

另外,第二淨化塔2313可包括第二收集部2316,該第二收集部2316用於收集第一吸附劑A1,該第一吸附劑A1捕集填埋氣體G的汙染物。

第二收集部2316與第一收集部不同2315,不僅收集水分還收集捕集填埋氣體G的汙染物的第一吸附劑A1。因此,第二收集部2315可包括用於再利用的再生部2320,該再生部2320再生捕集汙染物而被降低吸附能力的第一吸附劑A1。

再生部2320是用於再生捕集汙染物的吸附劑並重新供應於淨化塔的工具。該再生部2320可在為了與集水管2311c連通而形成的再生外殼的中空部包括脫水單元2321以及加熱單元2323。

脫水單元2321包括脫水外殼2321a,該脫水外殼2321a收容從集水管2311c移動的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劑A1,並且可根據電氣性信號旋轉。

脫水外殼2321a形成對應於集水管2311c的脫水開口部2321b,並在內部形成中空部。因此,若從集水管2311c移動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劑A1,則脫水外殼2312a可在所述中空部收容所述水分以及吸附劑A1。

另外,脫水外殼2321a的側面形成具有細微的通孔2321c的脫水側壁。這時,通孔2321c的直徑可以是能夠使水分通過但是不能使第一吸附劑A1通過的大小。因此,若脫水外殼2321a收容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劑A1的狀態下通過驅動部(未示出)進行旋轉,則水分以及第一吸附劑A1向脫水側壁起到離心力作用。在脫水側壁形成細微的通孔2321c,因此通過通孔2321c排放水分,而第一吸附劑A1則以脫除水分的狀態下存在於脫水外殼2321a內。這時,在脫水側壁與再生外殼之間的空間部可形成脫水排放口2321e,以用於脫除從脫水外殼2321a甩出的水分。

如此,作為脫水外殼2321a的底面的脫水開關口2321d開放,進而可使脫除水分的第一吸附劑A1移動至連接於脫水單元2321下部的加熱單元2323。

加熱單元2323用於激活並再生從脫水單元2321運送的第一吸附劑A1的工具。因此,在加熱單元2323的底面埋設電熱絲2323a可將加熱單元2323的內部空間加熱。不僅如此,加熱單元與2323與外部暖風機(未示出)連通,從所述暖風機接收熱風可加熱第一吸附劑A1存在的內部空間。在通過加熱單元2323加熱第一吸附劑A1的情況下,第一吸附劑A1被激活並且可再生在汙染物捕集過程中耗盡的吸附能力。

如此,若在再生部2320再生第一吸附劑A1,則從新投入到第二淨化塔2313,進而可將吸附劑再利用。

第二淨化塔2313可包括再生移動部2330,作為該第一吸附劑A1的再供應工具。

再生移動部2330可包括再生移動管2331以及再生泵2333。

再生移動管2331可形成管形狀,以使一端與加熱單元2323的再生開關口連通,而另一端與第二淨化塔2313的開關口連通。因此,從加熱單元2323中再生的第一吸附劑A1沿著再生移動管2331可向第二淨化塔2313移動。

再生泵233可通過吸氣方式沿著再生移動管2331運送第一吸附劑A1。也就是說,在加熱單元2323的加熱開關口2323b開放的情況下,在再生泵2333旋轉驅動吸入第一吸附劑A1,向第二淨化塔2313方向排放吸入的第一吸附劑A1。

另外,雖未在圖面中示出,但是再生移動部2330作為向第二淨化塔2313運送第一吸附劑A1的工具,還可包括電動扶梯部。

用於收容第一吸附劑A1的收容部諸如裝甲鏈連續設置在淨化管來旋轉驅動電動扶梯部。因此,若從加熱單元2323向再生移動管2331推出第一吸附劑A1,則在扶梯部每次收容固定量的第一吸附劑A1,因此能夠以第二淨化塔2313方向移動並投入第一吸附劑A1。為此,在加熱單元2323也可包括推進工具,可向再生移動管2331方向推動第一吸附劑A1。

第三淨化塔2314連續配置在第二淨化塔2313,並且在內部配置有第三慣性碰撞單元2312-3並填充有第二吸附劑A2。另外,包括第三收集部2317,在第二吸附劑A2捕集汙染物的情況下用於收集並再生。也就是說,第三淨化塔2314與第二淨化塔2313大致相同,但是在填充的吸附劑相互不同的這一點上存在區別點。在此,第三慣性碰撞單元2312-3具有與第一、二慣性碰撞單元相同的結構。第二吸附劑可以是只脫除硫化氫、只脫除矽氧烷或者可同時脫除硫化氫以及矽氧烷的吸附劑。例如,第二吸附劑A2可包括各種形態的吸附劑,諸如矽沸石(Silicalite)、鐵螯合物(Iron-Chelate)、氧化催化劑(Oxidation Catalyst)、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矽膠(Silica Gel)、硅藻土(Diatomite)、活性氧化鋁(Activated Alumina)以及沸石(Zeolite)等。

從而,第三淨化塔2314通過慣性碰撞單元使水分降落,並且可通過第二吸附劑A2脫除硫化氫以及/或者矽氧烷。另外,捕集硫化氫以及/或者矽氧烷的第二吸附劑A2可在第三收集部2317中再生並且可再利用於第三淨化塔2314。

根據上述結構的第一淨化部2310可在連續配置的第一淨化塔2311、第二淨化塔2313以及第三淨化塔2314中脫除水分、硫化氫以及矽氧烷。第二淨化部2360也具有相同結構。

此時,第一淨化部2310可包括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該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是用於使填埋氣體G從第一淨化塔2311向第二淨化塔2313、從第二淨化塔2313向第三淨化塔2314移動的結構。

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相互相同,因此從第一淨化塔2311至第二淨化塔2313之間形成的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作為代表進行說明。

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是通過第一淨化塔2311的第一側壁2351以及第二淨化塔2313的第二側壁2353形成的通道。

第一側壁2351在第一淨化塔2311的底面中沿垂直方向凸出形成。第一側壁2351的末端與第一淨化塔2311的上部間隔固定寬度。

第二側壁2352在與第一側壁2351間隔固定距離的第二淨化塔2313的上部面向地面沿垂直方向凸出形成。第二側壁2353的末端與第二淨化塔313的底面間隔固定寬度。

因此,淨化氣體移動通道2350可以是第一側壁2351與第一淨化塔2311的上部面之間、第二側壁2353與第二淨化塔2313的底面之間分別形成開口部的通道。據此,在第一淨化塔2311升降的填埋氣體G通過第一側壁2351的開口部,沿著向第二淨化塔2313的底面下降的路徑進入第二淨化塔2313。此時,在第一側壁2351以及第二側壁2353的相互面對的各個面可形成為了向填埋氣體G的進入方向彎曲而凸出的側壁凸起2355。

側壁凸起2355分別配置在未相互重複的區域,進而可碰撞並凝結在填埋氣體G中含有的水分。

傳感器2400是用於感應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的狀態的工具。在此,傳感器2400在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以相同的結構進行設置並動作,因此以設置在第一淨化部2310的傳感器2400為代表進行說明。

感應傳感器2400可包括圖像傳感器以及重量傳感器。

圖像傳感器是用於獲取吸附劑的圖像信息的工具。從而,圖像傳感器設置在填充吸附劑的第二淨化塔2313以及第三淨化塔2314的內部,可實時或者以特定周期獲取填充的吸附劑的圖像信息。此時,在根據汙染物的捕集程度吸附劑的明暗、亮度、顏色等出現變化的情況下,可通過圖像傳感器感應該變化。

重量傳感器是用於感應因填充的吸附劑以及水分出現的重量變化的工具。因此重量傳感器分別設置在第一、二、三淨化塔2312、2313、2314的集水槽,可感應因吸附劑或者水分出現的重量變化。

氣體集成部2500是用於將由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完成淨化的填埋氣體G向排氣管P2排放的工具。該氣體集成部2500可包括第一集成管2510、第二集成管2530以及集成單元2550。

第一集成管2510一側與第一淨化部2310的第三淨化塔2314連通,而另一側則與排氣管P2連通。因此,在第一淨化部2310的第三淨化塔2314完成淨化的填埋氣體G通過第一集成管2510可移動至排氣管P2。

第二集成管2530一側與第二淨化部2360的第三淨化塔2314連通,而另一側則與排氣管P2連通。因此,在第二淨化部2360第三淨化塔2314中完成淨化的填埋氣體G通過第二集成管2530可移動至排氣管P2。

集成單元2550是用於向排氣管P2引導由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分別淨化的各個的填埋氣體G。該集成單元2550可包括集成閥2550,該集成閥2550與上述的分支閥2250結構相同並且反方向配置。集成閥2550的結構以及動作與分支閥2250相同,省略詳細說明。

控制部2600是用於控制在上述的結構中根據電氣性信號運行的結構的工具。也就是說,控制部2600根據淨化部的狀態信息可控制氣體分支部2200、再生部2320、再生移動部2330以及集成部。在此,淨化部2300的狀態信息是從設置在淨化部2300的傳感器2400接收的信息。因此可以是淨化塔的水位信息以及吸附劑信息等的狀態信息。

另外,控制部2600可控制流動於多個慣性碰撞單元2312的製冷劑。也就是說,根據使用者的輸入信息或者其他裝置的驅動狀態進行控制,使製冷劑選擇性地供應於各個慣性碰撞單元2312。

在以下,說明根據控制部2600的控制的吸附裝置2100的運行方法。

最初,若通過進氣管P1引入填埋氣體G,則控制部2600判斷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的狀態來控制分支部的動作。對於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的狀態是通過判斷從設置在各個淨化塔的傳感器2400接收感應值是否符合基準值來決定。

因此,控制部260若判斷各個淨化部的全部良好,則將分支閥2250全部開放,通過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可實施填埋氣體G的淨化。

如此,在對填埋氣體G實施淨化時,第一淨化部2310(任意選定,以便於說明)的水位信息或者吸附劑的狀態信息可超出基準值。

在這一情況下,為了調節該水位或者再生吸附劑,控制部2600控制分支閥2250隔絕進入第一淨化部2310的填埋氣體G。另外,控制部2600也控制集成閥2550可關閉第一淨化部2310與排氣管P2的移動通道。

根據上述控制,第一淨化部2310通過分支閥2250以及集成閥2550斷開與各個氣管的連接。與此相反,第二淨化部2360是與進氣管以及排氣管P2持續連通的狀態,因此可持續實施淨化活動。

在第一淨化部2310的淨化活動中斷的情況下,控制部2600開放集水開關部,進而可使在各個集水部收集的水分以及吸附劑分別移動至各個收集部。第一淨化塔2311的情況,第一收集部2315隻收集水分以及灰塵,因此可直接進行排放。

第二淨化塔2313以及第三淨化塔2314在各個收集部收集水分、第一吸附劑A1以及第二吸附劑A2。控制部2600驅動再生部可進行進行脫水並加熱吸附劑的吸附劑再生動作。

之後,若在第二收集部2316以及第三收集部2317分別完成對各個吸附劑的再生,則控制部2600驅動再生移動部2330使再生的各個吸附劑在再投入到相應的淨化塔。

若完成對再生的吸附劑的再投入,則控制部2600進行控制使分支閥2250以及集成閥2550向第一淨化部2310開放。

據此,只在第二淨化部2360進行淨化的填埋氣體G可分別重新分支到第一淨化部2310以及第二淨化部2360進行淨化。

根據本實施例的多重吸附裝置適用於在填埋氣體包含的硫化氫是低濃度(例如,100ppm以下),並且矽氧烷是低濃度(例如,10~10mg/m3)的情況。在這一情況下,在填埋氣體G中包含的低濃度的硫化氫幾乎可被第二吸附劑脫除,並且低濃度的矽氧烷幾乎可被以顆粒狀填充的第二吸附劑脫除。因此,在這一情況下,則無需將在填埋氣體G中包含高濃度的硫化氫變成低濃度的硫化氫的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

圖10是用於說明將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和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集成體現的空中預處理裝置的截面圖。

與圖1比較,圖1的慣性碰撞型熱交換裝置300由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實現,而低濃度硫化氫/矽氧烷脫除裝置400則由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實現。

如圖10所示,用於脫除沼氣中的汙染物的空中預處理裝置3100可包括外殼3110、隔壁3120、流入部3130、排放部3140、活性纖維過濾器3141、第一慣性碰撞板3142、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第四收集部3170、第四再生部3180、第四供應部3190、氣體移動部3200、第二慣性碰撞板3201、第五收集部3210、第五再生部3220、第五供應部3230、第一傳感器3240、第二傳感器3250以及控制部3260。

外殼3110可具有脫除沼氣中包含的汙染物質的空間。

隔壁3120可將外殼3110的內部區域區劃成上部空間與下部空間。隔壁3120的一端與外殼3110結合,而另一端則與外殼310間隔配置。通過下部空間的沼氣通過間隔配置的空間可移動至上部空間移動。

隔壁3120內部可具有空間,並且可儲存供應於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的第一吸附劑。第一吸附劑通過第一供應部3190可供應至隔壁3120的內部空間。第一吸附劑是用於脫除水分的水分吸附劑,可包括分子篩(Molecular sieve)、活性炭(Active Carbon)、矽膠(Silica Gel)等。例如,第一吸附劑可以是親水性活性炭。

流入部3130與外殼3110結合,並且可使沼氣流入到下部空間。

若排放部3140與外殼3110結合,則可排放通過上部空間的沼氣。

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可配置在隔壁3120的下部。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可將與第一汙染物質吸附的第一吸附劑以粉末形態噴射,噴射出的第一吸附劑吸附第一汙染物質向重力方向落下。例如,第一吸附劑可以是吸附水分的物質。隔壁3120與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之間可包括進行連通、被使用者手動控制或者被控制部3260控制的開關部(未示出)。據此,第一吸附劑暫時儲存在隔壁3210內部之後可供應到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

為使流入流入口3130的沼氣能夠以之字形移動,第一流路形成部3155可形成沼氣的移動通道。例如,第一流路形成部3155從與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之間的隔壁3120延長形成,或者可從外殼3110的下面內部延長形成。若在從外殼3110的下部的內面延長形成,則在內部形成空間可使與第一汙染物質吸附的第一吸附劑移動至第四收集部3170。

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可配置在外殼3110的最上部面的下部。同樣的,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可設置在將第二吸附劑噴射於外殼3110的上部空間的位置。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能夠以粉末形狀噴射與第二汙染物質吸附第二吸附劑。噴射的第二吸附劑吸附第二汙染物質向重力方向落下。例如,第二吸附劑可以是同時吸附硫化氫與矽氧烷的物質。第二吸附劑可包括矽沸石(Silicalite)、鐵螯合物(Iron-Chelate)、氧化催化劑(Oxidation Catalyst)、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矽膠(Silica Gel)、硅藻土(Diatomite)、活性氧化鋁(Activated Alumina)以及沸石(Zeolite)中的至少一種的吸附劑。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與第五供應部3230之間可包括進行連通、被使用者手動控制或者被控制部3260控制的開關部(未示出)。

第二流路形成部3165可形成沼氣的移動通道,以使流入到氣體移動部200的沼氣以之字形移動。例如,第二流路形成部3165從與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之間的隔壁3120延長形成,或者可從隔壁3120的上部延長形成。若從隔壁3120的上部面延長形成,則在內部形成空間可使與第二汙染物質吸附的第二吸附劑移動至第五收集部3210。

第四收集部3170與外殼3110結合,可在外殼3110的下部空間中收集第一吸附劑,該第一吸附劑與在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吸附。例如,為了更加容易收集吸附第一汙染物質的第一吸附劑,外殼3110的下端可具有越向下直徑越窄的形狀。舉另一示例,第四收集部3170還可包括用於更加容易收集第一吸附劑的吸附裝置。

第四再生部3180可再生由第四收集部170收集的第一吸附劑。第四再生部3180可包括開關部(未示出),控制部3260根據需要開關開關部(未示出),進而可使第一吸附劑移動至第四再生部3180。例如,第四再生部3180可包括:從第一吸附劑物理性掉落第一汙染物質的旋轉單元;以及加熱通過旋轉單元的第一吸附劑來脫除第一汙染物質的第一加熱單元。對此的具體說明已在圖11說明過,因此對此省略說明。

第四供應部3190可將通過第四再生部3170再生的第一吸附劑供應到噴射用飛行部3150,例如,第四供應部3190可由能夠供應第一吸附劑的機械性運送部實現,或者可由諸如吸氣裝置或者送風裝置的各種形態的裝置實現。

氣體移動部3200配置在隔壁3120與外殼3110之間的空間,可使沼氣從下部空間向上部空間移動。例如,氣體移動部3200可由能夠使沼氣通過的各種形態實現,諸如孔(hole)或者管形狀等。例如,若氣體移動部3200是管形狀的情況下,在第一慣性碰撞板3201配置在管的內部,並且可使在沼氣中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碰撞並落下。例如,第一汙染物質可以是微量水分。

第五收集部3210與外殼部3110結合,並且從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噴射,進而可收集與隔壁3120碰撞的第二吸附劑。第二吸附劑可從外殼3110的上部空間中吸附在沼氣包含的第一汙染物質。隔壁3120可傾斜預定角度,以使第五收集部3210容易收集到從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噴射的第二吸附劑。

第五再生部3220可再生由第五收集部3210收集的第二吸附劑。第五再生部3220可包括開關部(未示出),控制部3260根據需要開關開關部(未示出),進而可使第二吸附劑移動至第五再生部3220。例如,第五再生部3220可包括:從第一吸附劑物理性掉落第一汙染物質的旋轉單元;以及加熱通過旋轉單元的第一吸附劑來脫除第一汙染物質的第一加熱單元。對此的具體說明已在圖11說明過,因此省略對此的說明。

第五供應部3230可將由第五再生部3220再生的第二吸附劑供應到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例如,第五供應部3230由可供應第二吸附劑的機械性運送部實現,或者可由諸如吸氣裝置或者送風裝置的各種形態的裝置實現。

第一傳感器3240可檢測通過流入部3130的沼氣的通過量。

第二傳感器3250可檢測通過氣體移動部3200的沼氣的通過量。

控制部3260可控制包括於空中預處理裝置3000的全部結構。例如,控制部3260根據第一傳感器3240以及第二傳感器3250檢測的沼氣的通過量,可調節從第一空中噴射部3150以及第二空中噴射部3160噴射的第一吸附劑的量以及第二吸附劑的量。舉另一示例,控制部3260可控制開關部(未示出)的開關。

根據本實施例的多重吸附裝置適用於在填埋氣體中包含的硫化氫是低濃度(例如,100ppm以下),並且矽氧烷是高濃度(例如,50~100mg/m3)的情況。在這一情況下,在沼氣G中包含的低濃度的硫化氫幾乎被第二吸附劑脫除,而高濃度的矽氧烷可幾乎被粉末形態的第二吸附劑脫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需將在填埋氣體G中包含的高濃度的硫化氫變成低濃度硫化氫的高濃度硫化氫脫除裝置200。

根據本實施例的空中預處理裝置,噴射粉末形態的吸附劑來脫除汙染物質,進而將吸附劑與汙染物質的接觸面積最大化,進而提高吸附效率。

另外,空中預處理裝置將粉末形態的吸附劑連續噴射於沼氣移動通道上,進而充分確保吸附劑與汙染物質的吸附時間,進而顯著提高吸附效率。

另外,空中預處理裝置根據進入的沼氣量調節噴射的吸附劑的量,進而可防止噴射不必要的量的吸附劑。

另外,空中預處理裝置再生吸附汙染物質的吸附劑,進而能夠顯著降低維護費用。

作為本發明的基礎的研究是得到了環境部全球塔環境技術開發事業中Non-CO2降低溫室氣體技術開發事業的支援。

對於如上所述的沼氣淨化系統,並不是要限定適用在以上說明的實施例的結構與方法,而是也可選擇性地組合各個實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來構成上述的沼氣淨化系統,進而可使所述實施例進行各種變形。

同类文章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

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組合攝影箱,包括敞開式箱體和前攝影蓋,在箱體頂部設有移動式光源盒,在箱體底部設有LED脫影板,LED脫影板放置在底板上;移動式光源盒包括上蓋,上蓋內設有光源,上蓋部設有磨沙透光片,磨沙透光片將光源封閉在上蓋內;所述LED脫影

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壓縮模式圖樣重疊檢測方法與裝置。背景技術:在寬帶碼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系統頻分復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模式下,為了進行異頻硬切換、FDD到時分復用(TDD,Ti

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個性化檯曆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檯曆,尤其涉及一種既顯示月曆、又能插入照片的個性化檯曆,屬於生活文化藝術用品領域。背景技術::公知的立式檯曆每頁皆由月曆和畫面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事先印刷好,固定而不能更換的。畫面或為風景,或為模特、明星。功能單一局限性較大。特別是畫

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視頻信號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實現縮放的視頻解碼方法。背景技術: Mpeg標準是由運動圖像專家組(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MPEG)開發的用於視頻和音頻壓縮的一系列演進的標準。按照Mpeg標準,視頻圖像壓縮編碼後包

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加熱模壓的纖維增強pbt複合材料成型工藝。背景技術:熱塑性複合材料與傳統熱固性複合材料相比其具有較好的韌性和抗衝擊性能,此外其還具有可回收利用等優點。熱塑性塑料在液態時流動能力差,使得其與纖維結合浸潤困難。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bt)是一種環狀預聚物,該材料力學性能差不適合做纖

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一種pe滾塑儲槽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一種PE滾塑儲槽一、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PE滾塑儲槽,主要用於化工、染料、醫藥、農藥、冶金、稀土、機械、電子、電力、環保、紡織、釀造、釀造、食品、給水、排水等行業儲存液體使用。二、 背景技術 目前,化工液體耐腐蝕貯運設備,普遍使用傳統的玻璃鋼容

釘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釘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釘,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方便拔除的鐵(鋼)釘。背景技術:考慮到廢木材回收後再加工利用作業的方便性與安全性,根據環保規定,廢木材的回收是必須將釘於廢木材上的鐵(鋼)釘拔除。如圖1、圖2所示,目前用以釘入木材的鐵(鋼)釘10主要是在一釘體11的一端形成一尖

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直流氧噴裝置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ー種直流氧噴裝置。背景技術:臨床上的放療過程極易造成患者的局部皮膚損傷和炎症,被稱為「放射性皮炎」。目前對於放射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是塗抹藥膏,而放射性皮炎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對於止痛,多是通過ロ服或靜脈注射進行止痛治療

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的製作方法技術領域: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熱網閥門操作手輪,屬於機械領域。背景技術::閥門作為流體控制裝置應用廣泛,手輪傳動的閥門使用比例佔90%以上。國家標準中提及手輪所起作用為傳動功能,不作為閥門的運輸、起吊裝置,不承受軸向力。現有閥門

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專利名稱: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的製作方法背景技術:1-本發明所屬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自動讀取管狀容器所載識別碼的裝置,其中的管狀容器被放在循環於配送鏈上的文檔匣或託架裝置中。本發明特別適用於,然而並非僅僅專用於,對引入自動分析系統的血液樣本試管之類的自動識別。本發明還涉及專為實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