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00字
2023-10-15 15:58:24 4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叫蘇菲的16歲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學家的故事。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00字
在看《蘇菲的世界》之前,就聽很多人說這本書很好看。要是單看書名,幾乎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本講哲學的書。所以,在書香博客的任務下達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讀這本書。結果,買了這本書後,感覺被騙了。《蘇菲的世界》是掛著故事之名的哲學書。
所謂的故事就是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快過15歲生日的小女孩蘇菲,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著小女孩的小日子。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一位不請自來的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導引下,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她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稱得上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它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從幾千年前的北歐真話,古希臘神話講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談到了當代哲學的潮流。時間上跨越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直到近現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哲學巨匠也在書中依次粉墨登場。從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現代哲學之父卡迪爾,再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隨後是「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黑格爾,再後是十九世紀中後葉的馬克思、達爾文以及同時代的尼採,最後法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傳奇人物薩特。
從哲學書來看,《蘇菲的世界》在創作出版後不久就成了暢銷書並被譽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藉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本書在闡述哲學觀點時運用的例子生動有趣;書中通過一個女孩的角度來思考哲學,增加情切感,使哲學更易懂;寫作方式很有創意,哲學家通過書信來教導哲學,此外,書中有書,故事中有故事。
對於這一點,我真的很欣賞作者喬斯坦賈德,他一定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像力十分豐富的人。我很喜歡他對「哲學是什麼?」的解答: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真是太生動形象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課外看的第一本學術性的書,收穫還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也沒有想像中難懂,它還與科學有著一定的聯繫,是一門值得學一下的一門學科。
篇2:《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00字
夏天到了,暑假也接踵而至。為了完成暑假作業,我與同學結伴去新華書店買書。《蘇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前不久,我剛看過一部電視劇《綠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蘇菲,她聰明、善良,最後她還感動了嫉妒心很強的姐姐。這讓我對《蘇菲的世界》的內容充滿好奇。再加上同學老師的推薦,我便買下了這本書。
初嘗
哲學,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門非常枯燥,深奧的學科。對於從未接觸過哲學的我,理解起來一定很費力。我就像收中的蘇菲一樣,帶著一大串的疑惑,跟著「神秘老師」開始了我們的「哲學之旅」。
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著這位神秘老師,我開始思考,從古希臘到康德。從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從蘇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思考的問題。漸漸地,我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它少了幾分枯燥,多了幾分生動,大量的歷史內容,加上蘇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經歷,讓這本書讀著像偵探小說,親身經歷這驚險的過程,而心中對萬物的好奇則漸漸被喚醒。
回味
從愉快中,我讀完了這本書,我閉上眼,細細回味著書中的內容。有一段比喻讓我印象深刻。
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帽子裡拉出的一隻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同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當他們年紀愈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
這段話像一擊響的雷聲,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適的生活好久的我驚醒。我被哲學家的勇氣震憾,也為我們的所好悲哀。毫無疑問,這本書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讓我再度像嬰兒一樣,用仿佛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對萬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螞蟻,那比米粒還小的身軀,誰能想到它能舉起比自己重許多倍的東西。看那嬌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難引起注意,誰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開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問一個正在飢餓邊緣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問一個快要凍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溫暖」。因此我認為赫拉克裡特斯說得很對,世間的事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從未生病,就不會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從未有過戰爭,我們就不會珍惜和平。
人生短暫,擁有的能有多少?
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吧,別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
篇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00字
這次看的是英文版的,很多專有的名詞可能並沒有和中文的對上,比如說所謂的「唯物」、「唯心」啊。不過好在書是給一個十幾歲的小孩上哲學課,專有名詞和流派都有比較好的解釋,所以說具體的中文名詞是什麼不重要,至少我認為意思我是明白了。(當然也可能我認為自己明白了,但實際並不是那個意思呵呵)
其實我並沒有接受過真正的哲學教育,我所學的哲學叫做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是嚴重影響了我們思維的發散性,培養出來的都是統一的三觀。我以為自己會對於有人認為世界是意識的感到十分荒唐和可笑,但當我沿著歷史的發展和走勢,讀到那些思想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可笑或荒唐,我甚至認為他們每個人,每種觀點都有道理,先被蘇格拉底說服,後又認為柏拉圖說得對,後又被持相反觀點的亞里斯多德說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斷思考的,只不過思考的結果是,我並不十分確定什麼事。我想我有些理解為什麼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反而相信了有所謂的上帝等神明的存在,因為當人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發不能確定什麼,而人總是需要確定的去相信某些事物,也許最後就只能把這神秘且神奇的力量歸屬給上帝了吧。
我一直是非常喜歡哲學,但有時也怕自己想的太多,不是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嗎,這中間的尺度有時還真是難以把握。但我認為這是不在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這不是什麼選擇你可以這麼做,也可以不這麼做的事,這就是我的生活狀態和方式,或者換句話說,這就是我。不是我要刻意的去思考一些哲學的命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會想很多。也許我唯一能控制的是不斷地調節自己的平衡。
下一步打算重點看一下感興趣的哲學家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