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

2023-10-15 20:35:17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國著名學者薩繆爾·亨廷頓的代表作,因「文明衝突論」享譽全球。小編整理了相關的讀後感,快來看看吧。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一:

  讀完亨廷頓的這本《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很明顯的一種感覺就是,這是由一個西方學者站在西方國家政治立場上分析所謂「非西方文化」國家對他們的體系所構成的威脅的一次精彩演說。並且僅僅是演說。他的一些觀點的形成是在意識形態差異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偏見下產生的,而不是站在各個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經濟體系合作或者衝突的原因。

  在全書一開篇,作者就說「在這個新的世界裡,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險的衝突不是社會階級之間、富人和窮人之間,或其他以經濟來劃分的集團之間的衝突,而是屬於不同文化實體的人民之間的衝突。」分別列舉了非洲的部族衝突,塞爾維亞及附近的民族爭端,兩德、兩朝及臺海等問題,意在說明的就是「在冷戰後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一的力量。」我認為這是一種欠成熟的觀點。

  首先,作者把在南斯拉夫戰爭中俄羅斯向塞爾維亞人提供外交支持與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利比亞向波士尼亞人提供資金和武器等做法看作是「由於文化親緣關係」而造成的,但他卻沒有看到其中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如果就按作者所說,那麼二戰前一直排斥猶太人的歐洲國家為什麼又要在中東戰爭中與美國一道支持以色列復國呢?難道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立僅僅是因為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差異造成的麼?如果放在幾百年前,這個理由也許還成立,但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下,造成他們兩種文化體系衝突的最直接原因只有一個——能源。

  幾百年前,兇殘的「十字軍」打著驅除異教徒的「聖戰」旗幟東徵耶路撒冷,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掠奪東方的財富;幾百年後的今天,北約幫助以色列復國的間接目的是為了在阿拉伯世界建造一個據點,直接目的還是為了沙漠中的石油。

  在列舉兩德、兩朝和臺海問題時,作者說「社會被意識形態或歷史環境統一在一起,卻又被文明所分裂」,我認為,造成上述衝突的原因不能只局限為文明的衝突,而是地域、不同意識形態下利益集團的衝突所造成的。冷戰結束後,兩德統一,兩朝也在謀求更多的對話,臺海問題是中國的歷史遺留問題,在沒有別國的幹預下也一定會很好的解決。另外,作者把臺海問題說成「幾個中國」,這不單單是措辭上的錯誤,而是一種受冷戰思維局限所形成的思維,試想,一個仍然帶有冷戰思維的學者又怎能正確、全面的分析當今時代的國際問題呢?

  作者認為「具有文化親緣關係的國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舉例了歐盟國家「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國家基礎之上的國際組織…遠比那些試圖超越文化的國際組織成功」。但他卻忽視了歐盟及北約不斷東擴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難道俄羅斯不是歐洲國家麼?他們最近吸收的一些東歐國家在冷戰之前與俄羅斯還同屬一個國家。再看另一個例子就是中俄關係。如果蘇聯解體之前兩國因為同樣的社會制度算是沾上了一點「文化」親緣關係,兩國有那麼一點合作的共同語言,那麼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為什麼仍然與中國保持著穩定的戰略夥伴關係呢?原因就是兩國的地緣政治處境和經濟現狀使兩個巨人不得不並肩而戰。

  那麼,總結起來,造成當今世界政治衝突與合作的原因有如下幾個:能源、意識形態、經濟利益、地緣戰略關係以及生存空間,其次才是文化。

  概括起來講就是國家利益決定國家關係。很顯然,亨廷頓用文明造成衝突和文化認同解決爭端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化。不過從這本書中,作者所謂的「非西方文化」國家能夠更好地認識到當今西方世界對於他們的看法,從而探尋更好的發展空間。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二: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塞繆爾•亨廷頓,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再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長,曾多次訪華。1993年夏,他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文明衝突?》的文章,引起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作者認為,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百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所持觀點公允與否,在學術界大有爭論。但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對讀者會有重大參考價值。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國人對其文明的獨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識。中國學者因此十分自然地從文明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並且把世界看作是一個具有各種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時是相互競爭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據我所知,中國學者對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衝突?》所作的評論總的來說精深而富有洞見,雖然他們有時也誤解了我論證中的政策含義,並對之持相當批評的態度。為此,我的完整著作現在尤其應與中國讀者見面,這樣他們便可以了解我對世界政治所作的分析的更全面、更精確和更詳盡的版本,而不僅僅是從一篇30頁的文章中可能了解的東西。

  為什麼我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這麼大的興趣並刺激了這麼多的討論,為什麼我的著作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不同的文字,並具有相應的影響?我認為,答案是,人們正在尋求並迫切地需要一個關於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冷戰期間,人們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為包含了美國及其盟國、蘇聯及其盟國,以及在其中發生了大量冷戰鬥爭的不結盟國家組成的第三世界。這些集團之間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意識形態來界定的。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

  為此,人們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衝突」模式似乎滿足了這一需要。這一模式強調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長期以來曾一直為西方的國際關係學者所忽視;同時在全世界,人們正在根據文化來重新界定自己的認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個對正在呈現的現實的洞見。它也提出了一個全世界許多人們認為似乎可能和合意的論點,即:在未來的歲月裡,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並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擁有世界上的主要權力。它們的領導國家或是核心國家——美國、歐洲聯盟、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將來可能還有巴西和南非,或許再加上某個伊斯蘭國家,將是世界舞臺的主要活動者。在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的和多文化的。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後感三:

  根據學習計劃,自五月始,我翻開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的政治著作《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因時間關係,我斷斷續續地翻閱,現在也只是完成了一半,但是它卻似一盆冷水讓我曾經的熱血沸騰冷卻下來,像一面投影匯聚了整個社會的浮光掠影,光彩昏暗俱明:要駕馭這紛繁複雜的社會,於亂世中傲視群雄,展現自我遊刃有餘,就要緊緊牽住社會脈動的「牛鼻子」——不同地域間的文明差異。

  在作者的眼裡,不同的地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植生出不同的文明,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文明的不同,難以融合,在相互碰撞和衝突之中,就會產生摩擦和矛盾,甚至會激發戰爭。「鷸蚌之爭,漁翁得利」,作者深諳政治平衡的智慧,只要在矛盾衝突的平衡槓桿任何一邊,稍稍撥動矛盾的籌碼,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功效——制衡他國,甚至將一些強國玩於股掌之中,即是:要想成為世界性或區域性的掌握話語的大國,只要通過製造或控制其與他國因文化、文明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就可以抓住這個國家的軟肋,實現操控的目的。按此規則,當時的作者預示出了20多年後,當前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矛盾,而某些國家就是其矛盾背後的操縱者。

  讀此書,會給人以一種冷靜、一種淡漠,即使當前社會紛紛擾擾,爭端不斷,但是只要我們把握其間的文化差異,就會很快明了之所以然。或許,這是由於作者長期置身於各種政治漩渦、爭鬥之中而不自然形成的。無論是面對悲劇,還是看到幸福,都沒有一絲的傷感或微笑,有的只是緊握的拳頭,目不轉睛緊盯對手,在別人相鬥最虛弱的一霎,自己用最少的力量將敵手擊倒。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均是在文明的衝突中被某些國家玩於股掌間,甚至會出現:「被賣了,還幫著數錢」現象。其實,這些離我們都不遠,或許就在我們的身邊,某些國家利用個別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不斷製造事端,影響社會穩定。從對文中所述文明的特點和分析比較,文明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文明的認同,將是有利於具有不同價值觀人群的融合團結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如何抓好社會文明差異的「牛鼻子」,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摩擦矛盾,我認為對於文化建設如果不加以重視,積極引導,就會在面對因文化差異而衝突的場面時變得被動,甚至會激化矛盾,加劇社會動蕩。因此,在如何應對不良團體侵入和促進本地文化、文明融合力提升,維護好社會的穩定,把握住社會管理的主動權,我個人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

  一是加強文化教育,提高社會群體的素質。我們必須要重視文化知識教育,積極推進社會群體的文化知識教育,不斷提高他們文明素質。只有社會群體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社會的文化氛圍才會濃厚,個人和社會群體才會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才能奠定相互包容諒解的基礎。

  二是加強交流學習,促進社會群體的溝通。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要多加強相互交流,與時俱進,學習對方的長處,消除誤解,促進社會氛圍融洽。通過多舉行活動,密切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增進了解和情誼,提升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度。

  三是互相尊重理解,確保相處交流的和諧。不同文明之間,風俗習慣各有不同,愛好憎惡各有側重,我們必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力度,相互包容,而且要相互幫助,共同發展。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積極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引導不同文明群體之間的價值觀和信念朝相同的文明化方向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

  四是加大地域建設,縮小發展之間的差異。加大不同文明區域的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生存環境,推進共同發展。尤其是要幫助規劃發展落後的地區,在開展經濟發展融合的同時不斷推進文化的發展融合,增強彼此緊密相連的依賴性,進而減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