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的兩大家,正宗新秀都驚豔
2023-10-05 02:39:09 3
華陰老腔是由陝西華陰當地民間的一種說書藝術演變而來的皮影戲曲劇種,去掉皮影轉到臺前,就成為了現在的華陰老腔。由於這種老腔明確規定只傳本宗本族本家男性,因此瀕危,迫切需要長期保護。在華陰老腔中,有這麼名家,也正是因為他們才讓老腔變得更好。
正宗老腔傳承人:張喜民
老腔藝人張喜民、張新民等,是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正是他們保存著老腔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餘個戲本。張喜民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而他的父親張全生屬於老強力影響最大的一位,他全面繼承了張氏的家戲傳統,唱功精湛,在陝西省戲劇會演中榮獲「老腔正宗」的稱號。
老腔名人有兩家正宗、新秀都忒色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最有名的的老腔名人除了上面所說的「老腔正宗」張全生,另一個就是被譽為「老腔新秀」的王振中,他聰明好學,兼收眾長、對老腔戲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老腔藝人王振中,人稱「白毛」。他生來眉發如雪,對老腔有著出奇的領悟力。華陰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不忌諱,還以「白毛」自居。「白毛」姓王卻也是張氏一族老腔的傳承。
「白毛」年逾70,說起老腔就激動。王老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對老腔音樂唱腔作了改革,豐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張藝謀拍攝影片《活著》,王振中成為劇中老腔的演唱者,隨著這部影片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調也因而走向世界。
從那以後,經常會有省外甚至國外的人,專程來到華陰市老腔藝人的家中,欣賞和了解老腔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寫曲譜,其中不乏有幾十年歷史的手寫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