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21:48:34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流體輸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泵。
背景技術:
齒輪泵是液壓傳動系統中一種常用的液壓泵,按齒輪嚙合形式可分內嚙合齒輪泵和外嚙合齒輪泵兩種。擺線內嚙合齒輪泵,與漸開線外嚙合齒輪泵相比,具有結構緊湊,質量輕,尺寸小等優點。但是,現有技術中的內嚙合齒輪泵存在噪聲大、散熱不好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泵,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泵的噪聲較大、散熱不好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泵,包括殼體、驅動部和流體泵送部,殼體的內部設置有支撐分隔部,支撐分隔部將殼體的內部分隔成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支撐分隔部與殼體的內壁之間形成一個與第二腔體連通的環狀凹槽,流體泵送部安裝在支撐分隔部的安裝腔內,驅動部的一端穿過支撐分隔部上的通孔後與流體泵送部連接,流體泵送部將第一腔體中的流體壓入第二腔體並由第二腔體向外泵出。
優選地,泵還包括用於調節第一腔體與第二腔體之間壓差的調節閥。
優選地,支撐分隔部上形成有安裝孔,調節閥安裝在支撐分隔部的安裝孔內。
優選地,調節閥包括柱體和用於連通第一腔體與第二腔體的閥孔,其中,閥孔為沿柱體的徑向設置的通孔。
優選地,支撐分隔部內還形成有旁通孔,旁通孔的一端與第一腔體連通、另一端開設在安裝孔的與閥孔對應的孔壁上。
優選地,柱體的一端形成有用於轉動調節閥的操作部。
優選地,操作部為六角形的凹陷。
優選地,殼體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第一殼體的一端與第二殼體一端連接,驅動部設置在第一殼體內,支撐分隔部位於第二殼體的朝向第一殼體的開口內、且支撐分隔部的周向與開口的內壁連接。
優選地,第二殼體的遠離第一殼體的一端安裝有第一封板,第一封板上開設有泵出口和閥門調節孔,操作部位於閥門調節孔內。
優選地,驅動部包括電機轉子、電機定子和電機軸,電機轉子安裝在電機軸上,電機定子固定地安裝在第一殼體內、且套在電機轉子的外側,電機軸的一端與流體泵送部連接。
優選地,流體泵送部包括外轉子和活動地設置在外轉子內的內轉子,內轉子與電機軸連接。
優選地,支撐分隔部包括本體及蓋板,本體的遠離第一殼體一側形成有用作安裝腔的凹陷部,蓋板安裝在本體並蓋住凹陷部的開口,蓋板的對應於安裝腔的位置處形成有排流口,本體對應於安裝腔的位置處形成有吸流口。
優選地,第一殼體的周向側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進流孔,第一殼體的外部套有對進入進流孔的流體進行過濾的過濾網。
優選地,第一殼體的遠離第二殼體的一端安裝有第二封板,電機軸的另一端可樞轉地支撐在第二封板的支撐部內。
優選地,泵為擺線內嚙合齒輪泵。
本實用新型可利用填充至環狀凹槽中的流體,有效吸收和降低流體泵送部轉動時產生的噪音,而且可以帶走殼體與支撐分隔部的熱量,有利於殼體整體散熱、流量脈動小、電機效率高,具有結構緊湊、成本低、噪聲小、散熱好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殼體的主視圖;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圖2的A-A剖視圖;
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第一腔體;2、第二腔體;3、環狀凹槽;4、調節閥;5、閥孔;6、旁通孔;7、操作部;8、第一殼體;9、第二殼體;10、第一封板;11、泵出口;12、電機轉子;13、電機定子;14、電機軸;15、外轉子;16、內轉子;17、本體;18、蓋板;19、排流口;20、吸流口;21、進流孔;22、過濾網;23、通孔;24、安裝孔;25、凹陷部;26、第二封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本實用新型中的泵,特別是一種潛油泵,其採用雙層壁的出油殼體結構,以降低噪聲。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泵包括殼體、驅動部和流體泵送部。其中,在殼體的內部設置有支撐分隔部,從而將殼體的內部分隔成第一腔體1和第二腔體2,驅動部安裝在第一腔體1中,流體泵送部安裝在支撐分隔部的安裝腔內。
支撐分隔部上設置有通孔23,這樣,驅動部的一端穿過該通孔23後,可與流體泵送部連接,從而驅動流體泵送部工作。於是,流體泵送部就可將第一腔體1中的流體壓入第二腔體2,然後再將第二腔體2中的流體向外泵出。
特別地是,本實用新型中的支撐分隔部與殼體的內壁之間形成了一個與第二腔體2連通的環狀凹槽3。該環狀凹槽3與第二腔體2連通,其內充滿了來自第一腔體1的流體,這些流體形成一個環狀的流體層,圍繞在支撐分隔部的周向,從而將支撐分隔部與殼體之間的周向分隔開來,形成一個雙層壁殼結構。
工作時,當流體由第一腔體1進入第二腔體2後,會填充至該雙層壁殼結構處的環狀凹槽3中,從而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個流體腔。通過該流體腔,可利用流體來有效吸收和降低流體泵送部轉動時產生的噪音,而且可以帶走殼體與支撐分隔部的熱量,有利於殼體整體散熱、流量脈動小、電機效率高,具有結構緊湊、成本低、噪聲小、散熱好的特點。
由於第一腔體1的壓力小於第二腔體2的壓力,如果二者之間的壓力差過大,將會影響整個泵的安全性。為此,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個調節閥4,其用於調節第一腔體1與第二腔體2之間壓差。當該壓差過大時,調節閥4將連通第一腔體1和第二腔體2,從而平衡二者之間的壓力差,從而保證了泵體的安全。實際使用時,使用者也可以用此來根據實際對壓差的允許範圍,來利用此調節閥4進行調節。
為此,本實用新型在支撐分隔部上形成一個安裝孔24,調節閥4安裝在該安裝孔24內。這樣,調節閥4可集成在泵體內部,從而提高了集成度和穩定性。當然,調節閥4也可以安裝在泵的殼體外部,然後通過管路將第一腔體1和第二腔體2連接起來。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中的調節閥4包括柱體和用於連通第一腔體1與第二腔體2的閥孔5,其中,閥孔5為沿柱體的徑向設置的通孔。這樣,可通過對柱體的旋轉操作,來改變通孔的角度,以達到開啟和斷開調節閥4的目的。
更具體地,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在支撐分隔部內形成一個旁通孔6,其中,旁通孔6的一端與第一腔體1連通、另一端開設在安裝孔的與閥孔5對應的孔壁上,這樣,當閥孔5旋轉到與旁通孔6相對應的位置時,就會使第一腔體1依次通過旁通孔6、閥孔5與第二腔體2連通。
為了便於操作調節閥4,本實用新型優選在上述柱體的一端形成一個用於轉動調節閥4的操作部7。當用戶需要調整閥孔5的角度時,可以通過該操作部7轉動柱體。更優選地,操作部7為六角形的凹陷。此時,用戶可以採用一個內六角扳手來轉動柱體。
當吸排壓差較大時,用戶可將調節閥4上的閥孔5與旁通孔6連通,這樣環狀凹槽3的高壓油就會旁通到第一腔體1中;如果用戶不需要,那麼可以轉動柱體,利用柱體的側面堵死旁通孔6即可。
為了便於加工製造,本實用新型中的殼體可採用分體式結構,例如,殼體可包括第一殼體8和第二殼體9,二者之間通過法蘭結構和螺釘等緊固件連接成一個整體。具體地說,第一殼體8的一端與第二殼體9一端通過法蘭結構連接,驅動部可以設置在第一殼體8內;支撐分隔部位於第二殼體9的朝向第一殼體8的開口內,且支撐分隔部的周向與開口的內壁連接,以實現分離的效果。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在第二殼體9的遠離第一殼體8的一端安裝一個第一封板10,其中,第一封板10上開設有泵出口11和閥門調節孔,操作部7位於閥門調節孔內。第二腔體2中的流體通過泵出口11流出本實用新型泵之外,操作部7可從外部暴露在閥門調節孔中,以便操作人員從外部操作。
本實用新型中的驅動部採用電機驅動,例如該驅動部可包括電機轉子12、電機定子13和電機軸14,其中,電機轉子12安裝在電機軸14上,電機定子13固定地安裝在第一殼體8內、且套在電機轉子12的外側,於是,電機定子13可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在電機轉子12的腔體內轉動,以驅動電機軸14轉動。請參考圖1,電機軸14的一端穿過通孔23後,與流體泵送部連接,從而驅動流體泵送部轉動。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在第一殼體8的遠離第二殼體9的一端安裝有一個第二封板26,電機軸14的另一端可樞轉地支撐在第二封板26的支撐部內。這樣,電機軸14的一端支撐在通孔23內,另一端支撐在第二封板26的支撐部內。
請參考圖1,為了形成安裝腔,本實用新型的支撐分隔部包括本體17及蓋板18,其中,本體17的遠離第一殼體8一側形成有一個凹陷部25,蓋板18安裝在本體17的所述一側,並蓋住凹陷部25的開口,這樣,凹陷部25就被蓋板18蓋住從而形成上述的安裝腔。為了流體的進出,蓋板18的對應於安裝腔的位置處形成有排流口19,本體17對應於安裝腔的位置處形成有吸流口20。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流體泵送部優選地包括外轉子15和活動地設置在外轉子15內的內轉子16,內轉子16與電機軸14連接。其中,當外轉子15和內轉子16相互分離時在吸流口20處造成負壓而吸入液體,二者在排流口19處相互嚙合,將流體擠壓輸出。
請參考圖1,本實用新型在第一殼體8的周向側壁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進流孔21,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可在第一殼體8的兩端分別開設四個進流孔21,即一共開設八個進流孔21。為了過濾進入第一殼體8的流體,本實用新型還在第一殼體8的外部套設一個過濾網22,該過濾網22可以呈筒狀,直接套在第一殼體8的外表面上,並覆蓋所有的進流孔21,從而過濾掉有可能影響本實用新型泵正常運行的雜質。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中的泵為擺線內嚙合齒輪泵。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