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單口相聲大師劉寶瑞,劉寶瑞代表作列舉

2023-10-05 08:39:24

  劉寶瑞是中國相聲第六代的演員,他的師傅說張壽臣。劉寶瑞所演繹的相聲借鑑了多種戲劇,電影等等的藝術特點。自己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在單口相聲中更為獨特,所以被譽為:單口大王,那麼大師劉寶瑞單口相聲有哪些代表作呢?一起到戲劇文化看看!

  早年生平
  劉寶瑞1915年生於北京,本名劉明光。自幼家境貧寒,九歲開始接觸相聲藝術,常遊走於北京天橋和東安市場相聲場子之間,曾隨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正式拜張壽臣為師(張壽臣為其取藝名劉立棠),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常到廣播電臺播音,初露頭角。

  1932年,17歲的劉寶瑞與18歲的馬三立搭檔,去營口、煙臺、青島等地「跑碼頭」,演出相聲。在從營口開往煙臺的輪船上,由於身無分文,兩天沒吃東西,劉寶瑞餓昏了,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別人兩個燒餅,才救了劉寶瑞一命。從此,劉寶瑞和馬三立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

  戰亂時期
  1937年,劉寶瑞赴濟南光明茶社演出,期間編演了相聲《家務事》、《韓復榘講演》(《韓青天》),揭露當時山東省主席、親日派直系軍閥韓復榘不學無術、驕橫昏庸的醜態。1939年,天津水災,劉寶瑞前往唐山演出,水災過後返回天津。

  20世紀40年代,為維持生存,劉寶瑞一直不間斷地在各地「跑碼頭」。期間曾在天津、北京、濟南、南京、上海等地,與曲藝名家白雲鵬、高元鈞等合作演出。

  1941年,劉寶瑞到開封演出兩個月,期間同張杰堯(張傻子)合作演出。1944年,劉寶瑞在濟南創辦「共樂茶社」相聲大會,邀請張壽臣、於世德、張立森、王長友、高桂清、來少如等演出。濟南相聲場子垮了之後,劉寶瑞從濟南回到北京,入「啟明茶社」演出,期間和郭榮起搭檔,互為捧逗,一連在電臺播演了四個月的相聲節目,在北京城造成較大影響。

  1949年,劉寶瑞與趙月華結婚並在南京成了家。沒過多久,為生活所迫,劉寶瑞只身前往香港,成為第一個把相聲帶到香港的藝人。

  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已在香港頗有人緣的劉寶瑞回到解放後的上海。1952年回到北京,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曲藝團。後調中央廣播說唱團任藝術指導。

  從1954年起,劉寶瑞先後去過江、浙、魯、豫、內蒙古等地基層演出。1954年春節期間,到北京郊區為農民演出,同年4月,到琉璃河北水泥廠下廠輔導工人曲藝隊伍。此後,劉寶瑞為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曲藝訓練班堅持教學十二年,培養出大批青年相聲演員。

  1959年夏天,劉寶瑞去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訪問了偵察英雄紀瑞瑄,及時創作、表演了歌頌英雄的單口相聲《神兵天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篇軍事題材的單口相聲。

  六十年代初,劉寶瑞和侯寶林、馬季一起,經常去北京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並多次受到親切接見。

  1962年春節,為貫徹中宣部「國家暫時困難時期,物質生活貧乏,在宣傳上應著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人們充滿笑聲」的指示,中央電視臺(當時名為「北京電視臺」)舉辦以相聲為主的「笑的晚會」,「大軸兒」是劉寶瑞等表演的多人相聲《諸葛亮升帳》,相聲的「底」由王決設計,是諸葛亮的一盤點心被帳下四員大將吃了,滑稽可笑,頗受歡迎。(這段相聲到「文革」期間被無限上綱,打成「毒草」。「底」被誣為「惡毒攻擊人民飢餓,搶點心吃,發洩對現實的不滿。」)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寶瑞遭受嚴重衝擊和迫害,被下放北京房山農場勞動。1968年10月6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下午,劉寶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勞動時受到現場批鬥,當晚逝世,年僅53歲。劉寶瑞死後其屍首被草草掩埋,至今遍尋無果,只留衣冠冢葬於北京朝陽陵園。

  《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中國曲藝出版社1983年版)收錄作品:
  《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鬥法》、《豆腐侍郎》、《日遭三險》、《賈行家》(《假行家》)、《酒迷》、《傻子學乖》(《學乖》)、《贖驢》、《窮不怕巧鬥賈仁義》、《皮匠招親》、《四子科考》、《一字詩》、《打油詩》)、《趕考》、《化蠟扦兒》、《火龍衫》、《大腦袋》、《贊馬詩》、《灶王爺》、《孟姜女》、《白蛇傳》、《蕪湖關帝廟》、《泰山石敢當》、《三吃魚》、《兄妹聯句》、《君臣鬥智》、《紀曉嵐》、《慈禧入宮》、《知縣見巡撫》、《假斯文》、《全上來》、《翻跟頭》、《畫帳》、《朱夫子》、《天王廟》、《文廟》、《畫扇面兒》、《暴發戶》、《兌水》、《韓復榘講演》、《家務事》、《善意惡語》、《講字》、《一字兩讀》、《草船借箭》、《書迷鬧洞房》、《打砂鍋》(《書迷打砂鍋》)、《張飛爬樹》、《跑海》、《空城計》、《兵發雲南》、《「講」戲》、《紅先黑後》、《貓蝶圖》、《風雨歸舟》、《偷斧子》、《增和橋》、《和尚開葷》、《法術》、《當行論》、《扎針》、《宋獻策測字》、《測字》、《先寫後問》、《求財》、《黃半仙》、《無鬼論》、《學徒》、《上學》、《狗噘嘴》、《小「zi」兒》、《神童解縉》、《漫話燕京》、《皇帝選陵》、《十二缺》、《扇子規律》、《底漏》、《勸架》、《要帳》、《賣柿子》、《白吃猴兒》、《糊驢》。

  【結束語】這麼一個厲害的角色,真是不容忽視,就連小編平時不經常看相聲的也被他的相聲所吸引,真是獨特得讓人羨慕呢!

你可能也喜歡:
什麼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義
詳解:相聲是什麼樣的藝術表演形式
馬三立的相聲特點,馬三立單口相聲段子賞
相聲八德中的萬人迷,讓人「迷」在何處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