閂鎖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09:55:52 1
專利名稱:閂鎖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機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閂鎖機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電子裝置中,例如筆記本電腦,為了要固定電池及考慮筆記本電腦的整 體美觀,所以會使用門蓋與筆記本電腦的機殼結合,使電池藏於門蓋之下,讓筆記本電腦具 有整體美觀性。大部分的使用者習慣多買一個備用電池,以避免使用中的筆記本電腦的電池沒電 時,只能依靠外部充電器與插座的連接才能繼續使用及充電的情況。若是身處於沒有插座 的環境中,而且身邊只有唯一的一顆電池,便會容易處於無法繼續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尷尬 情況。然而,門蓋必須要與機殼緊密的結合才能防止電池從機殼中掉落出來。但是,當使 用者欲更換電池時,通常會發生門蓋與機殼結合地太緊密,所以門蓋難以從機殼上取下的 問題。或者,使用者過於用力而使門蓋壞掉無法再與機殼結合。再者,就算使用者順利地將 門蓋從機殼上取下,電池緊密地固定在機殼中,也讓使用者很難將電池從機殼中取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使用便利性的閂鎖機構。本發明提出一種閂鎖機構,其包括一機殼、一電池、一滑動塊以及一門蓋。電池、滑 動塊及門蓋皆配置於機殼上,其中滑動塊位於電池以及門蓋之間。當滑動塊朝一第一方向 相對機殼滑動時,滑動塊先解除電池的限位,且滑動塊持續朝第一方向滑動,滑動塊使門蓋 以一第二方向相對機殼開啟,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其中滑動塊包括一第一滑動件以及一第二滑動 件,第一滑動件位於一電池的一側,而第二滑動件位於第一滑動件及門蓋之間。當第一滑動 件朝第一方向相對機殼滑動時,第一滑動件解除電池的限位,且第一滑動件帶動第二滑動 件使門蓋以第二方向相對機殼開啟。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滑動件具有一第一導引結構,而門蓋 具有一第二導引結構,當第二滑動件朝第一方向滑動並接觸門蓋時,第一導引結構沿著第 二導引結構移動使第二滑動件同時帶動門蓋以第二方向相對機殼開啟。此外,第一導引結 構為凸柱,而第二導引結構為凹槽。再者,第二導引結構具有相連的卡勾、第一側壁、第二側 壁以及第三側壁,其中第一側壁與第一方向夾一鈍角,而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夾一銳角,且 第三側壁與第二側壁夾一直角。第二側壁與第三側壁形成一受擋部,且當門蓋相對機殼開 啟時,第二導引結構與受擋部互相限位,使門蓋保持相對機殼開啟的狀態。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滑動件相對靠近第二滑動件的一末端 為一限位卡勾,當第一滑動件朝第一方向移動時,解除限位卡勾與電池的限位。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機殼具有導引柱,而第一滑動件具有第一限位槽,且導引柱位於第一限位槽中,以限制第一滑動件於第一方向上相對機殼滑動。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機殼還具有一擋點,且當第二滑動件位於 鎖住位置上時,第二滑動件受到擋點限位。在本發明閂鎖機構的一實施例中,還包括多個伸縮彈簧,而第一滑動件相對遠離 第二滑動件的末端及第二滑動件相對靠近第一滑動件的末端為卡勾,且這些卡勾與伸縮彈 簧對應連接。基於上述,本發明閂鎖機構採用兩階段的作動,先解除機殼與電池的限位再解除 機殼與門蓋的限位,且在使用者未將門蓋從機殼上取下前,門蓋相對機殼保持開啟的狀態, 所以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從機殼上取下門蓋,具使用便利性。為讓本發明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作詳 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閂鎖機構的局部透視示意圖;圖2為圖1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2的第二滑動件相對門蓋移動的局部立體透視圖;圖4為圖3的門蓋保持相對機殼開啟狀態時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閂鎖機構的門蓋脫離機殼時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0-閂鎖機構;1110-導引柱;1200-電池;1310-限位卡勾;1330、1420-卡勾;1410-第一導引結構;1510-第二導引結構;1514-第一側壁;1517-受擋部;1600、1700-伸縮彈簧;D2-第二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閂鎖機構的局部透視示意圖,而圖2為圖1的立體示意圖。 請同時參考圖1及圖2,本實施例閂鎖機構1000可以應用於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裝置。此閂 鎖機構1000包括一機殼1100、一電池1200、一第一滑動件1300、一第二滑動件1400以及一 門蓋1500。電池1200、第一滑動件1300、第二滑動件1400及門蓋1500皆配置於機殼1100 上,其中第一滑動件1300位於電池1200的一側,第二滑動件1400位於第一滑動件1300旁, 此第一滑動件1300及第二滑動件1400設置於電池1200的同一側。當第一滑動件1300朝 第一方向Dl相對機殼1100滑動時,第一滑動件1300解除電池1200的限位,且第一滑動件1100-機殼; 1120-擋點; 1300-第一滑動件; 1320-第一限位槽; 1400-第二滑動件; 1500-門蓋; 1512-卡勾; 1516-第二側壁; 1518-第三側壁; Dl-第一方向;1300帶動第二滑動件1400使門蓋1500以第二方向D2相對機殼1100開啟,其中第一方向 Dl與第二方向D2互相垂直。詳細而言,第二滑動件1400具有一第一導引結構1410,而門蓋1500具有一第二 導引結構1510,其中第一導引結構1410為凸柱,而第二導引結構1510為凹槽。此第二導 引結構1510具有相連的卡勾1512、第一側壁1514、第二側壁1516以及第三側壁1518,其 中第一側壁1514與第一方向Dl夾一鈍角,而第一側壁1514與第二側壁1516夾一銳角,且 第三側壁1518與第二側壁1516夾一直角。當第二滑動件1400朝第一方向Dl滑動並接觸 門蓋1500時,第一導引結構1410即是沿著第二導引結構1510相連的卡勾1512、第一側壁 1514、第二側壁1516以及第三側壁1518移動使第二滑動件1400帶動門蓋1500以第二方 向D2相對機殼1100開啟。此外,第二導引結構1510還具有一受擋部1517,且此受擋部1517是由第二側壁 1516及第三側壁1518共同形成的,用以在門蓋1500相對機殼1100開啟時,限位第一導引 結構1410。另外,第一滑動件1300相對靠近第二滑動件1400的一末端為一限位卡勾1310, 當第一滑動件1300朝第一方向Dl移動時,限位卡勾1310解除與電池1200的限位。在其 他實施例中,限位卡勾1310也還可推移以使電池1200的一側相對機殼1100翹起,便於使 用者拿取。另外,機殼1100還具有導引柱1110,而第一滑動件1300具有第一限位槽1320, 且導引柱1100位於第一限位槽1320中,以限制第一滑動件1300隻能於第一方向Dl上相 對機殼1100滑動。再者,機殼1100還具有一擋點1120,且當第二滑動件1400位於一鎖住 位置時,第二滑動件1400受到擋點1120限位。閂鎖機構1000還包括多個伸縮彈簧1600、1700,而第一滑動件1300相對遠離第 二滑動件1400的一末端為一卡勾1330,且卡勾1330與伸縮彈簧1600連接,而第二滑動件 1400相對靠近第一滑動件1300的一末端也為一卡勾1420,且卡勾1420與伸縮彈簧1700連接。請參考圖2,在一般電子裝置的正常使用或未使用的狀況下,閂鎖機構1000的門 蓋1500會與機殼1100組合在一起。此時,伸縮彈簧1600、1700呈現自然的收縮狀態,使第 一滑動件1300及第二滑動件1400分別位於各自的鎖住位置。在此同時,第二滑動件1400 的第一導引結構1410受到第二導引結構1510的卡勾1512限位。圖3為圖2的第二滑動件相對門蓋移動的局部立體透視圖。請同時參考圖2及圖 3,當第一滑動件1300受力移動時,因為機殼1100的導引柱1110及第一滑動件1300具有 第一限位槽1320的互相限位,第一滑動件1300隻能有第一方向Dl上的移動。推移第一滑 動件1300朝第一方向Dl移動,伸縮彈簧1600會被拉伸並儲存一彈性恢復力,而限位卡勾 1310解除與電池1200的限位,並將電池1200的一側朝第二方向D2頂出,使電池1200的 一側相對機殼1100翹曲。當第一滑動件1300接觸並推移第二滑動件1400時,第二滑動件 1400的第一導引結構1410會沿著第二導引結構1510移動。詳細而言,第一導引結構1410 的移動解除卡鉤1512對其的限位,且當第二滑動件1400持續受到第一滑動件1300的帶動 向第一方向Dl移動時,第二滑動件1400的第一導引結構1410會沿著第二導引結構1510 的第一側壁1514移動。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第一側壁1514與第一方向Dl夾一鈍角,而為 凸柱的第一導引結構1410隻能在第一方向Dl上移動,所以第一導引結構1410與第一側壁 1514的互相干涉使得第二滑動件1400推移門蓋1500朝向第二方向D2相對機殼1100開啟。圖4為圖3的門蓋保持相對機殼開啟狀態時的示意圖。請參考圖4,當第一導引結 構1410沿著第一側壁1514移動而使門蓋1500相對機殼1100開啟後,第一導引結構1410 與第二側壁1516接觸,並與由第二側壁1516及第三側壁1518共同組成的受擋部1517 (標 示於圖2)互相限位,使門蓋1500保持相對機殼1100開啟的狀態。特別的是,第一導引結構 1410與受擋部1517的互相配合,在使用者未將門蓋1500從機殼1100上取下前,門蓋1500 能夠一直保持著相對機殼1100開啟的狀態。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閂鎖機構的門蓋脫離機殼時的示意圖。請參考圖5,直到 使用者將門蓋1500從機殼1100上取下之後,才會解除門蓋1500第二導引結構1510的受 擋部1517對於第二滑動件1400的第一導引結構1410的限位。此時,伸縮彈簧1700的彈 性恢復力帶動第二滑動件1400朝第一方向Dl的反向移動,而機殼1100上的擋點1120限 制第二滑動件1400滑動至原本的鎖住位置。附帶一提,雖然本實施例第二側壁1516與第 三側壁1518的夾角為直角,但本技術領域者也可以依照實際需求改變第二側壁1516與第 三側壁1518的夾角的角度,或者是改變第二側壁1516的形狀皆可達到止擋第一導引結構 1410的目的。當第二滑動件1400朝第一方向Dl的反向開始移動時,會解除第二滑動件1400與 第一滑動件1300之間的限位,讓第一滑動件1300也同樣受到伸縮彈簧1600的彈性恢復力 帶動而朝向第一方向Dl的反向移動,直至第二滑動件1400滑動至原本的鎖住位置後,第二 滑動件1400進而限制第一滑動件1300隻能滑動至第一滑動件1300原本的鎖住位置。雖然上述實施例是以兩個滑動件來達成階段性解除電池及門蓋的限位,但本技術 領域者也可以依照實際使用需求將兩個滑動件整合成一滑動塊,或是還使用多個滑動件皆 可達到先解除電池的限位後開啟門蓋的目的。綜上所述,於本發明閂鎖機構中,滑動塊的滑動可先解除電池與機殼之間的限位, 再使門蓋相對機殼開啟。所以,可以確保電池與電子裝置的電性解除之後再開啟門蓋。此 外,在使用者未將門蓋從機殼上取下之前,第二滑動件的第一導引結構與門蓋之第二導引 結構的互相配合,使得門蓋會一直保持著相對機殼開啟的狀態,並不會再掉入機殼中,具有 讓使用者易於拿取門蓋的使用便利性。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 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 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 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 神和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閂鎖機構,包括一機殼;一電池,配置於該機殼上;一滑動塊,配置於該機殼上;以及,一門蓋,配置於該機殼上,其中該滑動塊位於該電池及該門蓋之間,當該滑動塊朝一第 一方向相對該機殼滑動時,該滑動塊先解除該電池的限位,且該滑動塊持續朝該第一方向 滑動,該滑動塊使該門蓋以一第二方向相對該機殼開啟,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互 相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滑動塊包括一第一滑動件,配置於該機殼上,並位於該電池一側;以及,一第二滑動件,配置於該機殼上,並位於該第一滑動件及該門蓋之間,當第一滑動件朝該第一方向相對該機殼滑動時,該第一滑動件解除該電池的限位,且 該第一滑動件帶動該第二滑動件使該門蓋以該第二方向相對該機殼開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第二滑動件具有一第一導引結構,而該門 蓋具有一第二導引結構,當該第二滑動件朝該第一方向滑動並接觸該門蓋時,該第一導引 結構沿著該第二導引結構移動使該第二滑動件同時帶動該門蓋以該第二方向相對該機殼 開啟。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第一導引結構為凸柱,而該第二導引結構 為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第二導引結構具有相連的一卡勾、一第一 側壁、一第二側壁以及一第三側壁,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一方向夾一鈍角,而該第一側壁與該 第二側壁夾一銳角,且該第三側壁與該第二側壁夾一直角。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第二側壁以及該第三側壁形成一受擋部, 且當該門蓋相對該機殼開啟時,該第二導引結構與該受擋部互相限位,使該門蓋保持相對 該機殼開啟的狀態。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第一滑動件相對靠近該第二滑動件的一末 端為一限位卡勾,當該第一滑動件朝該第一方向移動時,解除該限位卡勾與該電池的限位。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機殼具有一導引柱,而該第一滑動件具有 一第一限位槽,且該導引柱位於該第一限位槽中,以限制該第一滑動件於該第一方向上相 對該機殼滑動。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閂鎖機構,其中該機殼還具有一擋點,且當該第二滑動件位 於一鎖住位置上時,該第二滑動件受到該擋點限位。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閂鎖機構,還包括多個伸縮彈簧,而該第一滑動件相對遠離 該第二滑動件的一末端及該第二滑動件相對靠近該第一滑動件的一末端各為一卡勾,且所 述卡勾與所述伸縮彈簧對應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閂鎖機構,其包括一機殼、一電池、一第一滑動件、一第二滑動件以及一門蓋。電池、第一滑動件、第二滑動件及門蓋皆配置於機殼上,其中第一滑動件位於電池的一側,第二滑動件位於第一滑動件旁。當第一滑動件朝第一方向相對機殼滑動時,第一滑動件解除電池的限位,且第一滑動件帶動第二滑動件使門蓋以第二方向相對機殼開啟,其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文檔編號G06F1/18GK102044642SQ200910179598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14日
發明者賴建華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