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腔氣管導管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06:08:52 3
雙腔氣管導管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雙腔氣管導管主要由通氣管及操作管組成,根據前端通氣管置入支氣管不同,分為左側雙腔管(圖1)及右側雙腔管(圖4),操作管管腔內徑始終大於通氣管。左側雙腔管中通氣管位於左側,操作導管位於右側,右側雙腔管與之相反。按功能分為I、II、III、IV四段,分別對應支氣管段、氣管段、口內段、口外段。氣囊用於固定導管,分氣管氣囊(6-1)及支氣管氣囊(7-1),通過充氣管與上端指示氣囊相接,氣囊、充氣管與氣管導管管壁密封粘合。氣管氣囊環形包繞於合體管下段,充氣後呈柱形,支氣管氣囊包繞支氣管段,充氣後呈球形。本雙腔氣管導管在不減少通氣量的前提下增加操作管內徑,並達到肺隔離效果,插管操作技術安全、高效、實用。
【專利說明】雙腔氣管導管
(-)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具,具體為一種新型雙腔氣管導管。
(二)
【背景技術】
[0002]肺隔離術是胸外科手術全身麻醉時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其將左、右兩側肺通氣徑路分隔開,根據病情需要對兩側肺行不同方式通氣,在提供有效通氣的同時防止病側肺的血、痰液流入健側。術側肺萎縮可為術者提供良好的暴露,應用於某些胸部疾病如支氣管胸膜漏、氣管支氣管破裂、大咯血、肺挫傷、肺大皰氣胸、單側肺感染、支氣管手術等的治療,現代微創胸部外科、肺移植術均要求能有效地實施單肺通氣。目前胸科麻醉行肺隔離多採用雙腔支氣管導管實施肺隔離,雙腔支氣管插管操作簡單,對雙側氣道的可控性強。
[0003]隨著氣管鏡介入技術的發展,氣管鏡介入治療單側肺部病變,如腫瘤、大咯血、支氣管狹窄、大容量肺泡灌洗等技術已經成熟。但是目前使用的雙腔管普遍存在著管腔內徑偏小,有些也僅能勉強通過小口徑氣管鏡,進行氣管鏡下協助插管定位、吸痰等簡單操作,無法進行氣管鏡下高頻電燒、冷凍、球囊擴張、異物摘除、止血、分泌物吸引等複雜操作;而選用型號偏大的導管,則容易插管時容易造成氣管、支氣管損傷。如何在不影響單側肺通氣的前提下,又能進行必要的氣管鏡下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比較棘手的問題。
(三)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雙腔氣管導管,在左右肺隔離的情況下,保證一側肺正常通氣滿足機體需求的前提下,另一側操作管管腔儘量增大,以利於更大口徑氣管鏡進入,為氣管鏡下治療創造條件。適用於各種胸科手術、氣管鏡介入治療或兩者同時進行時的肺隔離術。
[0005]本實用新型設計的雙腔氣管,主要由通氣管及操作管兩部分組成,根據前端通氣管置入的支氣管不同可分為左側和右側雙腔管,左側雙腔管中通氣導管位於左側,操作管位於右側,右側雙腔管與之相反。雙腔管管壁厚度1.0mm?2.0mm,導管總長為300mm?450mm,分為1、I1、II1、IV四段,分別對應支氣管段、氣管段、口內段、口外段。其中I段15mm ?60mm, II 段 10mm ?150mm, III 段 120mm ?150mm, IV 段 50mm ?80mm。I 段為進入支氣管管腔部分,左側雙腔管位於左側,右側雙腔管位於右側,通氣管末端呈斜面朝外,管腔內徑為3.5mm?6.0mm,管壁厚1.0mm?2.0mm ;其中左側支氣管導管在氣管導管水平分隔面向左彎曲40°?50°,右側支氣管導管在氣管導管水平分隔面向右彎曲20°?30°。II段為氣管內部分,由隆突至會厭,距I段1mm?20mm操作管管腔呈斜面朝外分出;其餘部分均由通氣管包繞操作管形成合體管,合體管內操作管剖面為圓形,通氣管剖面為新月形;合體管外徑為9.6mm?15.9mm,管壁厚1.0mm?2.0mm,管腔內徑為7.0mm?12.0mm ;合體管內操作管管壁厚0.5mm?1.5mm,內徑為4.5mm?9.5mm。III段為會厭至門齒部分,形狀為弧形,弧度為45°?90°,內部結構與II段合體管相同。IV段為體外部分,操作管與通氣管呈左、右分離,操作管內徑為4.5?9.5mm,通氣管內徑為3.5mm?6.0mm,分別與操作管連接管、通氣管連接管相接,連接管末端為銜接頭。助插芯置入雙腔氣管導管管腔,長度300mm?450mm。氣囊、充氣管與氣管導管管壁密封粘合,氣囊用於固定插入後的導管,分為氣管氣囊及支氣管氣囊,氣管氣囊環形包繞氣管導管下段,充氣後呈柱形,長度為
20.0mm?30.0mm,可充氣5.0ml?10.0ml,支氣管氣囊包繞I段通氣管,充氣後呈球形,長度為10.0mm?15.0mm,可0.5ml?2.0ml。氣管充氣管、支氣管充氣管分別由氣管氣囊、支氣管氣囊上端發出,沿導管向上延伸,充氣管外壁與氣囊壁密封,充氣管內徑為0.5mm?
1.0mm,至II1、IV段連接處游離,游離後連接相應的氣管指示氣囊、支氣管指示球囊。
[0006]本雙腔氣管導管使用時,導管經聲門裂插入氣管,後經氣管進入相應支氣管,當達到相應位置時經充氣管分別向氣管氣囊、支氣管氣囊內充氣固定導管,雙腔導管氣管段、支氣管段與患者相應管壁之間的縫隙被膨脹的氣囊完全封閉,可通過氣管鏡輔助定位。至此左、右兩側肺的通氣徑路被分隔開,在不減少通氣量的情況下增大了操作孔道內徑,同時獲得完全的肺隔離效果。
[0007]本實用新型雙腔氣管導管的優點為:1、在實施肺隔離術時,不減少通氣管通氣面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操作管內徑,有利於更大口徑的氣管鏡進入,為氣管鏡下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2、正常右上肺支氣管開口位於距隆突約2.0cm的右主支氣管壁上,目前常用的雙腔氣管導管置入右主支氣管後,末端開口無法與右上肺支氣管開口良好對準,導致右上葉通氣效能下降;本雙腔管將通氣管開口改進成斜面朝外,不僅有利於導管插入過程中順利到位,而且可提高右上肺通氣效率;3、本導管分通氣管及操作管,兩者完全隔離,達到雙肺隔離的效果,但功能上未完全區分,通氣管即可行吸痰等操作,操作管必要時也可做通氣管道使用;4、本導管合體部內有操作管部分管壁支撐,使合體部抗壓能力較普通氣管導管明顯增強。
[0008](四)附圖表說明
[0009]圖1為本左側雙腔管實施例對應的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圖1合體管剖面放大示意圖;
[0011]圖3為圖1分體部分IV段縱剖面放大示意圖;
[0012]圖4為右側雙腔管實施例對應的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5為圖4合體管剖面放大示意圖;
[0014]圖6為圖4分體部分IV段縱剖面放大示意圖。
[0015]圖中標號為:1、操作管,2、通氣管,3、合體管,4、操作管開口,5、通氣管開口,6-1、氣管氣囊,6-2、氣管充氣管及指示氣囊,7-1、支氣管氣囊,7-2、支氣管充氣管及指示氣囊;
8-1、操作管連接管;8-2、通氣管連接管;9、銜接頭;10、助插芯。
[0016]圖7為本新型雙腔氣管導管型號、規格,圖中符號分別為:雙腔管型號(F),合體管外徑(R),合體管內徑(r),操作管內徑(rl),通氣管內徑(r2)。
(五)
【具體實施方式】
[0017]本新型雙腔氣管導管實施例如圖1左雙腔氣管導管所示,型號F = 38,導管總長360mm,分為 1、I1、II1、IV 四段。其中 I 段 40mm,II 段 120mm,III 段 150mm,IV 段 50_。I段為支氣管段,支氣管導管在氣管導管水平分隔面向左彎曲45°,長度40mm,通氣管開口斜面朝外,管腔內徑4.5mm,管壁厚1.6mm,管腔外支氣管氣囊包繞,氣囊密封,充氣後呈球形,長度為10mm,最多可注入2ml氣體,充氣管與氣囊上端連接,粘附於管壁向上延伸。II段為氣管段,距I段15_處操作管提前分出,操作管開口斜面朝外;其餘部分均由通氣管包繞操作管形成合體管,合體管剖面如圖2所示,外徑為12.1mm,內徑為9.0mm,管壁厚1.5mm,合體管內操作管內徑6.5mm,操作管管壁厚1.0mm。氣管氣囊環形包繞合體管下段,充氣後呈柱形,長度為20mm,最多可充氣10ml,充氣管與氣囊上端連接,粘附於管壁向上延伸。III段為口內段,會厭至門齒部分,形狀為弧形,弧度為75°,內部結構與II段合體管相同。充氣管至II1、IV段交界處游離,連接相應指示氣囊,充氣管內徑為0.5mm。IV段為口外段,操作管與通氣管再次分離,剖面如圖3所示,分體包括操作管I和通氣管2,導管1、2內徑分別為6.5mm、4.5mm,管壁厚均為1.6mm,分別與相應的連接管相接,連接管末端為銜接頭。助插芯置入雙腔氣管導管管腔,長度為360mm。
[0018]上述實施例,僅為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一步詳細說明的具體個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作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19]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括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圖7所示本新型雙腔氣管導管型號、規格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的參考。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腔氣管導管,其包括左管、右管,分為支氣管段1、氣管段I1、口內段II1、口外段IV,設於支氣管段I的支氣管氣囊(7-1),設於氣管段II的氣管氣囊(6-1),及其對應的充氣管及指示氣囊出-2、7-2),設於口外段IV的操作管連接管(8-1)及通氣管連接管(8-2)、銜接頭(9)及助插芯(10),其特徵在於所述左管、右管分為操作管(I)、通氣管(2)兩部分,操作管管腔內徑始終大於通氣管管腔內徑;支氣管段(I)的通氣管(2)進入相應支氣管,通氣管開口(5)斜面朝外;氣管段II的操作管管腔(I)在II段下部分出,操作管開口(4)斜面朝外,其餘部分均由通氣導管包繞操作導管形成合體管(3),操作管剖面為圓形,通氣管剖面為新月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腔氣管導管,其特徵在於:前端兩管分離,操作導管首先發出,通氣導管繼續向下延伸至相應支氣管,末端斜面均朝外;中間通氣管包繞操作管形成合體管,合體管內操作管剖面為圓形,通氣管剖面為新月形;後端操作管與通氣管再次分離,分別與左右連接管相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氣管導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導管總長L為300mm?450mm, I 段 15mm ?60mm, II 段 10mm ?150mm, III 段 120mm ?150mm, IV 段 50mm ?80mm ;外管管壁厚度1.0min?2.0mm,腔內管壁厚度0.5mm?1.5mm。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氣管導管,其特徵在於:左側支氣管導管在氣管導管水平分隔面向左彎曲40°?50°,右側支氣管導管在氣管導管水平分隔面向右彎曲20°?30° ;111段為弧形,弧度為45°?90°。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氣管導管,其特徵在於:距I段1mm?20mm處操作管管腔提前分出。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腔氣管導管,其特徵在於:氣管氣囊長度為20.0mm?30.0mm,可充氣1ml?30ml,支氣管氣囊長度為10.0mm?20.0mm,可充氣3ml?1ml ;充氣管內徑為0.5mm?1.0mm。
【文檔編號】A61M25/10GK204050632SQ201420325512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2日
【發明者】周志斌, 杜玉霞 申請人:周志斌, 杜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