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少數民族主要節日和習俗(雲南十大少數民族節日盤點集錦)
2023-10-25 01:02:29 5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雲南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特色的民族節日肯定也是少不了的。
接下來,就讓小丁帶你認識一下幾個少數民族的重大節日,希望能夠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民族風俗吧!
一: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歷史悠久,據了解白族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而且對於彝族來說,火把節就像漢族的春節一樣十分重大。
他們的火把節是為了慶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並且由於地區的不同,人們所舉行的慶祝儀式也有所不同。在那一天,白,彝兩族都會在門前放一火把,並且殺豬宰羊來慶祝這個活動。
到了晚上,人們會在村口或者是有較大場地的地方,來點燃火堆,男女老少都聚起來歡歌載舞,這個環境都充滿著歡快。
若是在鄉下,人們還會舉著火把同行田間,甚至還有人騎馬舉著火把在路上奔馳。遠遠望去,那蜿蜒在田間或者馬路上星星點點的火光,就想一條金黃色的長龍在飛行。那場面也是十分壯觀,並且在這一夜,人們往往通宵不寐。
二:大理白族——「三月三」
三月街其實是一個地方,並且又名觀音市。只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會在這一地方聚集,所以「三月街」又成為了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也是白族的重大節日。
從詩句「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三月街」就是一個進行物資交易的節日。
在那些天,來自各大省市的人和大理各民族都會聚集在那裡,進行藝術交流、招商引資、購買貨物等等,並且那裡還會有民族歌舞可以看,甚至你還可以看到精彩的賽馬比賽。因此蜂蜂們若想看看各民族的文化與工藝品,就可以在那個時間去去三月街逛逛。
三:麗江納西族的三朵節
每年的農曆二月八的「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
「三朵」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被人們稱為「阿普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祭拜「三朵」充分體現了納西族對自然、祖先、英雄的崇拜,也表現出納西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寓意。
三朵節歷史悠久,已經有1200年的歷史了。在這一天,納西族除了要在北嶽廟舉行節慶活動,還要在自家舉行隆重的祭祀「三朵」儀式。
四:傈僳族——闊時節
闊時節是傈僳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重大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由於以前的傈僳族過節的日子是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的,各村寨過節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日子一般在農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這段時間內,前後約有一個月。闊時節是傈僳族人民歡慶平安豐收、祈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吉祥的節日。
在節日前,傈僳人家都要宰豬殺羊,釀製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饋贈,視求新年豐衣足食。並且在節日期間,會有一些歌舞、對山歌表演,還有「上刀山、下火海」,踩/跳碎玻璃的驚險表演。當然,也少不了有互動性的射弓弩,拔河的遊戲。
五:摩梭人——轉山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轉山節。因為格姆是當地的豐收神、和平神和愛神,因此在節日當天,摩梭人會身著盛裝前去朝拜瀘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獅子山)。
人們到山上燒香磕頭,懸掛彩色經幡,敬獻供品,祈求女神福佑。並且人們在山野搭帳篷,做野餐,在坡地上跳舞、舞獅,整座山裡人山人海,歡歌笑語至傍晚,到了晚上還有壯觀的篝火晚會。因此那時候去瀘沽湖的蜂蜂們,不僅可以看到瀘沽湖的美景,還可以參加那裡的轉山節。
每年8月份中旬左右就是瀘沽湖摩梭人的轉山節哦,打算去瀘沽湖遊玩的蜂蜂可以趁這個節日過去湊一下熱鬧哦!
六:傣族、德昂族——潑水節
潑水節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左右舉行。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宋幹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但是在傣族和德昂族舉行得更加盛大。而且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在潑水節當天,傣族人民會舉行盛大的潑水活動,人們互相潑水,寓意著衝洗汙穢,洗去遺臭,這無疑是一種祝福的方式。
並且我們還可以看到優美的象腳鼓舞和孔雀舞、和激動人心的划龍舟、鬥雞比賽。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 ,場面極為熱鬧。因此蜂蜂們若想去西雙版納旅行,那潑水節去那是再好不過了。雖然天氣炎熱,但是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旅遊的快樂哦!
七:怒族——仙女節
怒族是我國人口較少且跨國境線而居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就是仙女節(這個名字是不是很好聽啊!!!),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於雲南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三天。
怒族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於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種遺俗。
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並迎接聖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三大類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傳統文化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衝擊,仙女節的傳承曾一度中斷,70年代末以後才得以恢復。
目前,也是由於外來文化的撞擊,祭祀仙女儀式已漸漸淡化,歌舞求福和體育競技成為仙女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八: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如果大家只看「目瑙縱歌」這四個字肯定會有疑惑,那接下來就讓小丁為你好好介紹一下吧!)「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人們通常一起寫作「目腦縱歌」,意為「大夥跳舞」。跳舞是景頗族規模最大、最隆重的節日慶祝活動形式之一。
這一節日是為紀念祖先除魔的光輝業績,景頗族每逢喜慶盛事都要舉行歌舞盛會,並把它稱為「目瑙」。
並且景頗族的「目腦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
九:哈尼族的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據了解姑娘節是由於古代時候姑娘由於嫁給不喜歡的人,婚姻生活不幸福,後來跳崖自盡,然後長輩覺得不應該幹涉年輕人的婚姻,而出現的節日。)
在這一天,男子要早起跳一擔水,然後幹家務活,而婦女就做做針線活就可以了,而未嫁人的小姑娘就針線活都不用做了。然後還有蕩鞦韆、歡歌跳舞的活動。
十:佤族的拉木鼓節
「拉木鼓節」是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節日。多於農曆十一月(佤歷一月)進行。(據說,佤族拉木鼓是為了祭祀「莫偉」神的。佤族人民認為他只有聽到木鼓聲,才會降落人間為人類解危救難或共享歡樂的)。
在拉木鼓當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壯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選好的樹木,準備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參加)均身著節日盛裝,前來拉鼓,大家邊歌邊舞,用繩索將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當天不能進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殺雞祭祀之後,另擇吉日進寨;新鼓進寨之日,舉寨歡騰。鄰寨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前來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剽牛、殺豬、飲酒娛樂。
並且新木鼓的製作大約需要20餘天。摳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響,向全寨報喜,並舉行新木鼓安放儀式。晚上,全寨人齊聚木鼓房周圍,再次歡歌共舞,慶祝新木鼓的順利製成。
其實,小丁說的這些節日不過是眾多少數民族節日中的寥寥幾個,其實還有很多有趣民族節日,如:拉祜族的庫扎節,苗族的踩花山節,獨龍族的年節等等,都是充滿了樂趣,驚喜的。
並且由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雲南的少數民族真的是一個能夠載歌載舞的人群,並且也是很熱情好客的。所以很歡迎親愛的蜂蜂們來雲南領略不同的民風民俗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