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乾熱巖熱傳導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13:46:3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乾熱巖熱傳導設備。
背景技術:
乾熱巖(HDR),也稱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或稱工程型地熱系統,是一般溫度大於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的高溫巖體。這種巖體的成分可以變化很大, 絕大部分為中生代以來的中酸性侵人巖, 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變質巖, 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塊狀沉積巖。乾熱巖主要被用來提取其內部的熱量, 因此其主要的工業指標是巖體內部的溫度。
開發乾熱巖資源的原理是從地表往乾熱巖中打一眼井(注入井),封閉井孔後向井中高壓注入溫度較低的水,產生了非常高的壓力。在巖體緻密無裂隙的情況下,高壓水會使巖體大致垂直最小地應力的方向產生許多裂縫。若巖體中本來就有少量天然節理, 這些高壓水使之擴充成更大的裂縫。當然,這些裂縫的方向要受地應力系統的影響。隨著低溫水的不斷注入, 裂縫不斷增加、擴大, 並相互連通,最終形成一個大致呈面狀的人工乾熱巖熱儲構造(圖1)。在距注入井合理的位置處鑽幾口井並貫通人工熱儲構造,這些井用來回收高溫水、汽,稱之為生產井。注入的水沿著裂隙運動並與周邊的巖石發生熱交換,產生了溫度高達200-300℃的高溫高壓水或水汽混合物。從貫通人工熱儲構造的生產井中提取高溫蒸汽,用於地熱發電和綜合利用。利用之後的溫水又通過注入井回灌到乾熱巖中,從而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上述乾熱巖熱量傳導方法成本較高,傳熱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傳熱效率高的乾熱巖熱傳導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包括主傳熱管和包在主傳熱管外的保溫管,主傳熱管包括多段串聯的熱管束,熱管束為多個並排排列的熱管。
為了提高傳熱效果,所述的相鄰熱管束之間夾有軟質導熱介質層。
為了防止熱管從保溫管的下端漏出,所述的保溫管的下埠設置有網板。
為了便於應用本實用新型所提取的熱量,所述的保溫管的上埠連接有用於與主傳熱管的上端換熱的換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利用現有的熱管技術,將眾多的熱管集成一個熱管束,再將熱管束串聯成主傳熱管,具備熱管的強導熱能力,使得傳熱效率高,同時使得主傳熱管能作得儘可能的長,並且具有較好的柔性,便於下放到深度很深的乾熱巖層,從而能很好的將乾熱巖的熱量提取到地面上。並且主傳熱管是由眾多的熱管集成,少量的熱管的損壞基本上不影響整體的使用,使用壽命較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保溫管,2、熱管,3、軟質導熱介質層,4、網板,5、換熱器。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例一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乾熱巖熱傳導設備,它包括主傳熱管和包在主傳熱管外的保溫管1,主傳熱管包括多段串聯的熱管束,熱管束為多個並排排列的熱管2。相鄰熱管束之間夾有軟質導熱介質層3。保溫管1的下埠設置有網板4。
具體實施例二
如圖3所示,本例在例一的基礎上增加了換熱器5,便於從乾熱巖提取的熱量應用於生活或生產。換熱器5連接在保溫管1的上埠,用於與主傳熱管的上端換熱。
乾熱巖熱傳導方法,採用圖3所示的乾熱巖熱傳導設備,所述熱傳導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鑽取熱孔,從地面鑽到乾熱巖層;(2)向取熱孔中下放乾熱巖熱傳導設備:(2-1)取多根保溫管1,在第一根保溫管的下埠固定上網板4;(2-2)在第一根保溫管內交替下放熱管束和軟質導熱介質層3直到將第一根保溫管1填滿,將第一根保溫管1放入取熱孔;(2-3)然後再取一根保溫管1與上一根保溫管1保溫連接;在新取的保溫管1內交替下放熱管束和軟質導熱介質層3直到將該保溫管1填滿,再將該保溫管放入取熱孔;(2-4)重複操作步驟(2-3)直至網板4下到取熱孔底部;(3)在保溫管1的上埠連接用於與主傳熱管的上端換熱的換熱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