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2023-10-24 01:41:22 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後「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範,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讀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說,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著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一條:「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著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
《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這樣一位老教師,他有30多年的教齡,在上完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後,當聽課老師請教他為這堂課準備了多長時間時,這位老者感慨地說道:「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多麼耐人尋味的回答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想,這15分鐘與一輩子的區別和聯繫就在於兩個字———讀書。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
我們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於教科書又要高於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繫,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成長途徑有很多,但惟有讀書,並帶著對自己實踐的反思進行閱讀才是最重要、最珍貴的。閱讀教育大師的文字,反思自己,才發現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自己讀的書太少了。讀書少了,自己的課堂中就缺少了些靈氣,教學語言較為蒼白,有時一個問題繞來繞去也說不明白,用一個詞語思考許久也想不出合適的;有時想得很好,可傾吐出來的話語卻很「蹩腳」……讀書少了,提筆猶如有千斤重,更別說下筆如有神了。
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