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制動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21:21:12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鐵路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自動制動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鐵路車輛上的制動裝置通常僅具有常用制動功能,當車輛遇到緊急情況時,如列車管斷開或空氣制動閥失效時,通過需要單獨設置的緊急制動閥來實現車輛緊急制動,造成操作人員的操作不便;而且當本車需要被其他列車連掛運行時,需要暫時使本車控制器失效,避免本車控制器影響列車正常運行。此外,現有鐵路車輛上用於控制車輛充氣、保壓和排氣的閥體結構較為複雜,運行穩定性不高,在長時間使用後,閥體內通路容易出現氣體洩漏問題,而且在不同控制位切換過程中,容易出現串氣的現象,影響車輛的穩定運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車輛常用制動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實現車輛緊急制動及連掛運行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減壓閥、作用閥、均衡風缸、第一控制閥以及第二控制閥,所述減壓閥的進口以及作用閥的輸入口分別通過帶單向閥的濾塵器與總風連接,所述減壓閥的出口與第一控制閥緩解位對應的A口連通,所述第一控制閥制動位對應的C口與大氣連通,所述第一控制閥保壓位的B口與均衡風缸連通,所述作用閥的預控口與均衡風缸連通,所述作用閥的輸出口與第二控制閥主控位的A口連通,所述第二控制閥從控位的B口通過濾塵裝置與列車管連通,所述第二控制閥緊急制動位的C口與大氣連通。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常用制動時,所述第二控制閥置於主控位,當第一控制閥置於制動位時,所述均衡風缸與第一控制閥的C口連通,所述作用閥換向至制動位,列車管減壓;當第一控制閥置於保壓位時,各氣路均不相通,車輛保壓;當第一控制閥置於緩解位時,所述均衡風缸與第一控制閥的A口連通,同時總風通過作用閥與列車管連通;
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緊急制動時,所述第二控制閥置於緊急制動位,所述列車管與第二控制閥的C口連通;
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連掛運行時,所述第二控制閥置於從控位,所述列車管通路切斷,本車制動控制裝置失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所述第一控制閥與第二控制閥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閥包括閥體,在所述閥體內設置有上、中、下腔室,在所述閥體上設置有分別與上、中、下腔室對應連通的A、B、C口,在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內分別設置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在主彈簧的作用下壓緊在對應的閥口處,在所述密封套上設置有頂針,在所述中腔室內設置有轉動軸,在所述轉動軸上設置有凸起部,通過旋轉轉動軸,使轉動軸上的凸起部與對應頂針配合併克服主彈簧的作用力而將閥口處的密封套頂開,使B口與A口或C口對應連通,當B口與A口連通時,C口處於關閉狀態,當B口與C口連通時,A口處於關閉狀態,當轉動軸未旋轉時,A、B、C口均不連通。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在所述閥體兩端分別設置有閥蓋,所述閥蓋將對應的主彈簧分別壓裝在上腔室和下腔室內,使上、下腔室內的密封套分別壓緊在對應閥口處。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在所述密封套的密封端面嵌裝有密封膠墊,所述密封膠墊與閥口臺階處對應配合密封。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在所述頂針上設置有沿徑向凸起的支撐部,所述支撐部周邊與閥體內中腔室的內壁貼合,在所述支撐部上設置有供氣體流通的通孔。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所述轉動軸的一端由閥體穿出並與手柄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在所述轉動軸的另一端設置有限位環,在所述限位環上分別設置有與控制閥充氣位、保壓位和排氣位對應的充氣位定位凹槽、保壓位定位凹槽以及排氣位定位凹槽,在所述閥體上設置有與限位環對應配合的定位機構,通過所述限位環上的凹槽結構與定位機構的配合,使所述轉動軸穩定在相應的控制位。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所述定位機構包括鋼球、限位軸以及限位彈簧,所述鋼球設置在限位軸端部並置於限位環上對應的凹槽內,所述限位彈簧通過螺釘壓緊在限位軸的另一端面,當所述手柄在垂直狀態時,所述鋼球置於保壓位定位凹槽內,所述控制閥處於保壓位。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其所述限位環上、保壓位定位凹槽兩端對應部分呈向保壓位定位凹槽傾斜的斜面結構,當所述限位環轉動至該斜面結構與鋼球對應位置時,所述手柄能自然復位到垂直狀態,即控制閥的保壓位。
本實用新型在車輛正常運行過程中,能夠控制該車輛制動機激動、保壓和緩解,當車輛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實現該車輛的緊急制動,當該車需要被其它列車連掛運行時,可使該車控制器失效,以防止該車控制器影響列車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額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控制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A-A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控制閥的作用位置示意圖。
圖中標記:1為減壓閥,2為作用閥,3為均衡風缸,4為第一控制閥,5為第二控制閥,6為濾塵器,7為濾塵裝置,8為閥體,9為密封套,10為頂針,10a為支撐部,11為轉動軸,11a為凸起部,12為閥蓋,13為密封膠墊,14為手柄,15為限位環,16a為充氣位定位凹槽,16b為保壓位定位凹槽,16c為排氣位定位凹槽,17為鋼球,18為限位軸,19為限位彈簧,20為螺釘,21為主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2和3所示,一種自動制動控制裝置,包括減壓閥1、作用閥2、均衡風缸3、第一控制閥4以及第二控制閥5,所述減壓閥1的進口以及作用閥2的輸入口分別通過帶單向閥的濾塵器6與總風連接,所述減壓閥1的出口與第一控制閥4緩解位對應的A口連通,所述第一控制閥4制動位對應的C口與大氣連通,所述第一控制閥4保壓位的B口與均衡風缸3連通,所述作用閥2的預控口與均衡風缸3連通,所述作用閥2的輸出口與第二控制閥5主控位的A口連通,所述第二控制閥5從控位的B口通過濾塵裝置7與列車管連通,所述第二控制閥5緊急制動位的C口與大氣連通。本實用新型外接三個接口:總風、列車管和均衡風缸壓力表,在列車管定壓500kPa或600kPa時均能正常工作。
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常用制動時,減壓閥輸出壓力調整至定壓(通常貨物列車500kPa,旅客列車600kPa),所述第二控制閥5置於主控位。此時,操作第一控制閥4的手柄至相應作用位,可控制列車各車輛制動機制動、保壓和緩解,具體為:當第一控制閥4置於制動位時,所述均衡風缸3與第一控制閥4的C口連通,所述作用閥2換向至制動位,列車管減壓;當第一控制閥4置於保壓位時,各氣路均不相通,車輛保壓;當第一控制閥4置於緩解位時,所述均衡風缸3與第一控制閥4的A口連通,同時總風通過作用閥2與列車管連通。
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緊急制動時,所述第二控制閥5置於緊急制動位,所述列車管與第二控制閥5的C口連通。
當所述制動控制裝置為連掛運行時,所述第二控制閥5置於從控位,所述列車管通路切斷,本車制動控制裝置失效。
如圖4、5和6所示,所述第一控制閥4與第二控制閥5的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控制閥4包括閥體8,在所述閥體8內設置有上、中、下腔室,在所述閥體8上設置有分別與上、中、下腔室對應連通的A、B、C口,在所述上腔室和下腔室內分別設置有密封套9,所述密封套9在主彈簧21的作用下壓緊在對應的閥口處,在所述閥體8兩端分別設置有閥蓋12,所述閥蓋12將對應的主彈簧21分別壓裝在上腔室和下腔室內,使上、下腔室內的密封套9分別壓緊在對應閥口處,在所述密封套9的密封端面嵌裝有密封膠墊13,所述密封膠墊13與閥口臺階處對應配合密封,在所述密封套9上設置有頂針10,在所述頂針10上設置有沿徑向凸起的支撐部10a,所述支撐部10a周邊與閥體8內中腔室的內壁貼合,在所述支撐部10a上設置有供氣體流通的通孔,通過支撐部能夠使頂針在移動過程中不會在徑向發生晃動,在所述中腔室內設置有轉動軸11,所述轉動軸11的一端由閥體8穿出並與手柄14固定連接,在所述轉動軸11上設置有凸起部11a,通過旋轉轉動軸11,使轉動軸11上的凸起部11a與對應頂針10配合併克服主彈簧21的作用力而將閥口處的密封套9頂開,使B口與A口或C口對應連通,當B口與A口連通時,C口處於關閉狀態,當B口與C口連通時,A口處於關閉狀態,當轉動軸未旋轉時,A、B、C口均不連通。通過手柄轉動,帶動與其連接的轉動軸旋轉,分別頂開對應密封套上的頂針,以實現相應氣路的通斷,使車輛在充氣、保壓和排氣位穩定可靠的切換。
其中,在所述轉動軸11的另一端設置有限位環15,所述轉動軸的轉動角度通過限位環加以限制,在所述限位環15上分別設置有與控制閥充氣位、保壓位和排氣位對應的充氣位定位凹槽16a、保壓位定位凹槽16b以及排氣位定位凹槽16c,在所述閥體8上設置有與限位環15對應配合的定位機構,通過所述限位環15上的凹槽結構與定位機構的配合,使所述轉動軸11穩定在相應的控制位,所述定位機構包括鋼球17、限位軸18以及限位彈簧19,所述鋼球17設置在限位軸18端部並置於限位環15上對應的凹槽內,所述限位彈簧19通過螺釘20壓緊在限位軸18的另一端面,當所述手柄14在垂直狀態時,所述鋼球17置於保壓位定位凹槽16b內,所述控制閥處於保壓位,所述限位環15上、保壓位定位凹槽16b兩端對應部分呈向保壓位定位凹槽16b傾斜的斜面結構,當所述限位環15轉動至該斜面結構與鋼球17對應位置時,所述手柄能自然復位到垂直狀態,即控制閥的保壓位。
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閥有三個作用位置:充氣位、保壓位和排氣位,當手柄置於C口方向時, A口與B口聯通;當手柄置於B口(中間位)時,A、B、C三口均不通;當手柄置於A口方向時,B口與C口聯通。當手柄在垂直於安裝面±30°範圍內時,手柄能自然復位到垂直狀態,即保壓位置。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