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和宰相有什麼不同(相國丞相宰相這三個職位是一樣的嗎)
2023-10-27 21:48:22 2
在很多影視劇中,總是會看到相國、丞相、宰相這些官職,然而,這幾個職位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一、 相國(相邦)
相國這個職位,和丞相併不完全相同,早在春秋晉國時期已有之。先秦時,這個職位的名字叫「相邦」。後來多國開始設此官職,代表人物比如被拜為魯國相的至聖先師孔子,掛六國相印的蘇秦,以橫破縱、先後任秦魏兩相的張儀等等。後來秦始皇認為相邦權力太大,幾乎佔據了軍事、政事的所有大權,便乾脆徹底廢除了相邦一職,所以李斯也只是做到了丞相一職。
時至西漢,劉邦再次設立相邦一職,但避劉邦名諱改相邦為「相國」,相國一般僅設一人,而丞相則分設左、右。《史記》有載:「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為相國。」 公元前196年,淮陰侯韓信有謀反的嫌疑被蕭何設計誅殺,蕭何有功,從丞相升為相國。這事說明西漢時期,相國的職位是在丞相之上。東漢時期,通常不再設相國一職,但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位跋扈的相國——董卓。後來,曹操掌權時,獻帝又不再設相國,任曹操為丞相,蜀漢亦設丞相而不設相國。而到了後世,兩晉南北朝時期,相國一般由權臣擔任,而之後的朝代,幾乎不再設立相國一職。
二、 丞相
丞相和相國一樣,是一個具體的官職。丞相的「丞」字就是「輔佐,輔弼」之意,在秦國任樛遊為第一位相國時,設立了左、右丞相來輔佐相國。可見,丞相原本的職責,就是輔佐相國處理政務,位在相國之下。一般認為,丞相一職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設立的。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紂時期,姜子牙的實際職位是「太師」,相當於後世的丞相,但在和《封神演義》一些相關的影視作品中,稱呼姜子牙為「姜丞相」,就不是很嚴謹了。
秦始皇時期廢了相國一職,設立三公九卿的制度來削弱相權。西漢初期,襲承秦制,亦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位高權重,有時亦設立相國(如蕭何),常獨攬三公之事。漢武帝時期,廢太尉改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期,為進一步削弱相權,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祿秩提高到與丞相同級,三公則成了「丞相、大司馬、大司空」,之間相互牽制,均是朝堂之中最高的官員。哀帝時期,罷丞相,置大司徒。
東漢光武帝把「大司馬」改回「太尉」,去除官名中的「大」字,所以東漢的三公就成了「司徒、太尉、司空」。由於官職經常改名,「三公」具體是哪三公,三公中誰的地位最尊,每個時代不一定一樣,哀帝時期,太傅一職,位在三公之上,而在隋唐時期,「三公」多為加銜、稱號,實權多在三省六部手中。東漢的「三公制」延續到末年,董卓跋扈再次設「相國」。到曹操時代,又恢復了「丞相」一職。兩晉南北朝時期,相國和丞相併非常設官位,一般在改朝換代、出現權臣執政時,才會立其為相國或丞相,與三國時期董卓、曹操的性質相似。
時至隋朝,不再設立丞相職位,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宋兩朝有些時期會把改左、右僕射改名為左、右丞相,實權在不同時期,大小不一樣。比如,唐朝後期,左、右丞相併非一品,而是從二品,常是「高官虛職」;而宋孝宗時期,左、右丞相則升為一品,成了三省的長官,實權很大。
到了元朝,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又設有左、右丞相,皆為一品大員。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於中書省設立左、右相國,後改為左、右丞相。後來左丞相胡惟庸驕縱跋扈,逐漸專權,引發了「胡惟庸案」。朱元璋認為丞相權勢過大,直接廢除了中書省,將其權分為六部,從此,丞相一職退出歷史舞臺。
三、 宰相
宰相最容易與丞相混為一談,但是並不是一個概念。一般可以這樣認為,「丞相」是具體的官職名稱,而「宰相」不是一種具體官職,可以認為是一種「地位」。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一般都可以稱之為「宰相」。比如,在隋朝時期,創建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隋朝因隋文帝楊堅之父名為「楊忠」,避諱改為「納言」,唐朝改回「侍中」)、尚書省的尚書令,這三位長官均算是「宰相」。在宋朝,宰相級別官位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使等。所以,並不是說只有丞相才能稱之為宰相,也不是說某個時期,宰相只能是一種官職,而可以是多個官職的共稱。
宰相也並非都是官居一品。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後,設立了內閣制度,起初內閣成員只有「五品」。後來,內閣權勢逐漸變大,特別在明朝中後期,大權盡歸內閣,內閣大臣成了實際上的「宰相」,有的會兼任二、三品(一品多為虛職)的官位,比如張居正為首輔時,兼任了二品的吏部尚書。後來到了清朝,內閣官職品級得到提升,雍正時期,大學士級別的內閣成員提為正一品。
作者:清風來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