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的製作方法
2023-10-19 18:52:07
專利名稱: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散裝物料卸料裝置,具體涉及將礦石、煤炭等散裝物料卸至料倉中或其他輸送設備上的移動卸料小車。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卸料小車主要採用溜槽、三通分料器實現物料的轉運卸載。由於物料輸送運量增大、帶速提高等原因,導致卸料車上溜槽、三通分料器翻板在物料運輸過程中損壞率大大提高,增加維護成本並影響正常生產。雖對溜槽內部結構和三通翻板形式進行改進, 但損壞率仍無法得到有效改進。[0003]當卸料小車兩側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間距增大時,則卸料小車整體設備高度需增加,設備長度需加長,最終導致設備重量增加,設備採購費用加大。同時由於卸料小車體積增大,所需廠房安裝空間增大。設備檢修時,設備零部件不易拆卸更換,增加檢修難度,當設備安裝空間受限時,落料溜槽傾斜角度過大,易發生集料堵料,影響正常生產。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該卸料小車兩側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間距不受設備高度限制,物料轉運過程中不發生堵料、集料現象,同時設備易於檢修和更換易損件。[0005]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0006]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主要包括漏鬥,漏鬥護罩,檢修平臺,帶式輸送機,漏鬥護罩位於漏鬥上方並從漏鬥四周包圍漏鬥,漏鬥的上部外圍設置檢修平臺;其特徵在於漏鬥出口下方沿前後方向設置帶式輸送機,帶式輸送機的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水平距離可調整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0007]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帶式輸送機為可逆帶式輸送機,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漏鬥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0008]按上述技術方案,漏鬥內設置水平方向可移動的調節擋板,調節擋板通過傳動機構與外置的調節手輪相連接;漏鬥護罩上設置檢修觀察門,觀察門和調節手輪均位於檢修平臺上方。[0009]物料經頭部卸料滾筒卸至頭部漏鬥內,通過漏鬥內的調節擋板調整落料中心(調節擋板通過調節手輪調整其在漏鬥內的位置)改善物料對其下方帶式輸送機的衝擊方向, 避免造成膠帶跑偏。[0010]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漏鬥為三通漏鬥,船式三通翻板位於漏鬥內,三通翻板通過液壓傳動機構與電動推桿相連接;漏鬥內還分別設置與三通翻板相配合的左、右極限位; 漏鬥下方設置兩個出口,兩個出口沿水平方向左右並列設置,左側出口對應翻板的右極限位,右側出口對應翻板的左極限位;左側出口下方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三通漏鬥左側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三通漏鬥左側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右側出口設置分料溜槽,分料溜槽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另一皮帶輸送機相對接;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左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分料溜槽沿水平方向輸送物料;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右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可逆帶式輸送機向前後兩方向輸送後運至卸料車前後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11]按上述技術方案,三通漏鬥的漏鬥護罩上設置檢修觀察門,觀察門位於三通翻板上方;且觀察門和電動推桿均位於檢修平臺上方。[0012]按上述技術方案,分料溜槽為短溜槽,從漏鬥右側出口豎直向下延伸而後在水平方向往右傾斜,溜槽的落料點位於檢修平臺下方的空間之內。[0013]採用上述卸料小車進行卸料的方法,物料經頭部卸料滾筒卸至頭部漏鬥內,其特徵在於物料經過漏鬥到達下部的帶式輸送機上,隨後物料通過帶式輸送機運至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通過調整帶式輸送機的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水平距離而調整卸料位置,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0014]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帶式輸送機為可逆帶式輸送機,通過可逆帶式輸送機將物料運至小車中心的前後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15]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漏鬥內設調節擋板,通過漏鬥內的調節擋板調整落料中心對準下方的帶式輸送機,避免造成膠帶跑偏。[0016]按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漏鬥為三通漏鬥;漏鬥下方設置兩個出口,兩個出口沿水平方向左右並列設置,左側出口下方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三通漏鬥左側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三通漏鬥左側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右側出口設置分料溜槽,分料溜槽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另一皮帶輸送機相對接;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左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分料溜槽沿水平方向輸送物料;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右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可逆帶式輸送機向前後兩方向輸送後運至卸料車前後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17]按上述技術方案,分料溜槽為短溜槽,短溜槽從漏鬥右側出口豎直向下延伸而後在水平方向往右傾斜,相應地溜槽的落料點即溜槽與另一皮帶輸送機的對接點位於檢修平臺下方的空間之內,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分料溜槽和另一皮帶輸送機運至卸料車水平方向右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是[0019]卸料方式靈活,可根據需要向多方向卸料。可沿前後方向單向卸料;在帶式輸送機為可逆帶式輸送機時,更可以向小車前後兩方向分別卸料;在三通漏鬥下同時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時和分料溜槽時,還可以同時向小車前後雙向分別卸料、向水平方向單向卸料。用戶可根據實際生產需求在三通漏鬥或普通漏鬥下相應選擇使用可逆帶式輸送機或普通帶式輸送機以實現不同的卸料要求,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0020]結構形式緊湊,卸料通過帶式輸送機實現,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間距可根據實際卸料要求通過增加帶式輸送機設備長度來調整而不需增加輸送機設備高度,且降低卸料點處落料高度,減少物料對受料設備或料倉的衝擊磨損;[0021]避免集料堵料現象。由於卸料處不採用溜槽或者採用溜槽為短溜槽,避免採用長溜槽使得轉運過程中不易發生集料堵料現象。[0022]檢修方便。卸料小車中避免長溜槽,減少耐磨襯板檢修更換量。同時,漏鬥護罩上設置檢修觀察門,通過檢修觀察門即可方便觀察漏鬥內情況。漏鬥為三通漏鬥時,翻板設置在頭部三通漏鬥內,使得三通翻板檢修空間加大,便於檢修、更換襯板。[0023]綜上所示,由於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卸料方式靈活,可根據需要向多方向卸料, 因而適用性廣並能根據空間特性靈活選用;結構緊湊、節省設備安裝空間;分料裝置的使用避免了採用長溜槽轉運物料,使得轉運過程中不易產生集料、堵料現象;設備高度的有效控制,使得卸料高度落差減小,使得物料轉運過程中的揚塵減小,配合使用除塵設備可獲得良好的除塵環保效果;設備內的鋼結構件簡化變小,使得安裝方便、調試及操作維護簡單, 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本設備可配合使用抽風除塵設施使用,使抽塵罩更靠近揚塵點,保證除塵效果,改善現場環境。在廠房空間狹小,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工作場所,要求將帶式輸送機上的粉粒狀物料卸入料倉或轉運至其他輸送設備時可採用該卸料小車。
[0024]圖1是卸料小車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25]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0026]圖3是卸料小車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27]圖4是圖3的A-A剖視圖;[0028]圖5是圖1-4中所使用的漏鬥的結構示意圖;[0029]圖6是卸料小車的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0030]圖7是圖6的A-A剖視圖;[0031]圖8是圖6的B-B剖視圖;[0032]圖9是圖6-8中所使用的三通漏鬥的結構示意圖;[0033]圖中1-爬梯;2-壓帶輪;3-車架;4-槽形託輥組;5-改向滾筒;6_帶式輸送機; 7-頭部卸料滾筒;8-漏鬥;9-分料溜槽;10-檢修平臺;11-防膠帶跑偏裝置;13-漏鬥護罩;14-檢修觀察門;15-調節擋板;16-調節手輪;17-三通翻板;18-三通漏鬥;19-左極限位;20-右極限位;21-三通漏鬥護罩;22-三通漏鬥檢修觀察門;23-電動推桿;24-可逆帶式輸送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34]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0035]實施例1 [0036]參見圖1、2、5所示的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包括爬梯1、壓帶輪2、車架3、槽形託輥組4、改向滾筒5、帶式輸送機6、頭部卸料滾筒7、漏鬥8、檢修平臺10、防膠帶跑偏裝置 11、集中潤滑裝置、漏鬥護罩13 ;漏鬥護罩13位於漏鬥8上方並從漏鬥8四周包圍漏鬥8, 漏鬥8的上部外圍設置檢修平臺10 ;其特徵在於漏鬥8出口下方沿前後方向設置帶式輸送機6,帶式輸送機6的卸料點與漏鬥8出口間的水平距離可調整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防膠帶跑偏裝置11與漏鬥8出口中心相對應地位於漏鬥8出口下方,且與帶式輸送機6相匹配。[0037]漏鬥8內設置水平方向可移動的調節擋板15,調節擋板15通過傳動機構與外置的調節手輪16相連接;漏鬥護罩13上設置檢修觀察門14,觀察門14和調節手輪16均位於檢修平臺10上方。[0038]物料經頭部卸料滾筒卸至頭部漏鬥8內,通過漏鬥8內的調節擋板15調整落料中心(調節擋板15通過調節手輪16調整其在漏鬥8內的位置)改善物料對其下方帶式輸送機6的衝擊方向,避免造成膠帶跑偏。隨後物料通過帶式輸送機6運至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39]該結構形式卸料小車具有以下特點[0040]卸料方向為前後方向的單向卸料。[0041]結構形式緊湊。卸料通過普通帶式輸送機實現。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的水平間距不增加設備高度,附圖2中L可根據實際卸料要求通過增加帶式輸送機設備長度來實現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高度,且降低卸料點處落料高度,減少物料對受料設備或料倉的衝擊磨損。[0042]避免集料堵料現象。由於卸料處未採用長溜槽,使得轉運過程中不易發生集料堵料現象。[0043]檢修方便。卸料小車中避免大溜槽,減少耐磨襯板檢修更換量。[0044]實施例2 [0045]參見圖3、4、5所示的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包括爬梯1、壓帶輪2、車架3、槽形託輥組4、改向滾筒5、可逆帶式輸送機24、頭部卸料滾筒7、漏鬥8、檢修平臺10、防膠帶跑偏裝置11、集中潤滑裝置、漏鬥護罩13 ;漏鬥護罩13位於漏鬥8上方並從漏鬥8四周包圍漏鬥8,漏鬥8的上部外圍設置檢修平臺10 ;漏鬥8出口下方沿前後方向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M,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漏鬥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防膠帶跑偏裝置 11與漏鬥8出口中心相對應地位於漏鬥8出口下方,且與可逆帶式輸送機M相匹配。[0046]漏鬥8內設置水平方向可移動的調節擋板15,調節擋板15通過傳動機構與外置的調節手輪16相連接;漏鬥護罩13上設置檢修觀察門14,觀察門14和調節手輪16均位於檢修平臺10上方。[0047]物料經頭部卸料滾筒卸至頭部漏鬥8內,通過漏鬥8內的調節擋板15調整落料中心(調節擋板15通過調節手輪16調整其在漏鬥8內的位置)改善物料對其下方可逆帶式輸送機M的衝擊方向,避免造成膠帶跑偏。隨後物料通過可逆帶式輸送機M向前後兩方向雙向運輸後至卸料車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48]該結構形式卸料小車和卸料方法具有以下特點[0049]結構形式緊湊。前後兩側通過可逆帶式輸送機實現雙向卸料。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間距不增加設備高度(附圖4中L可根據實際卸料要求通過增加帶式輸送機設備長度來實現而無需增加設備高度),且降低卸料點處落料高度,減少物料對受料設備或料倉的衝擊磨損。[0050]避免集料堵料現象。由於卸料處未採用長溜槽,使得轉運過程中不易發生集料堵料現象。[0051]檢修方便。卸料小車中避免大溜槽,減少耐磨襯板檢修更換量。[0052]卸料方式靈活。通過卸料小車頭部卸料漏鬥下的可逆帶式輸送機向卸料小車前後兩側雙向卸料。[0053]實施例3 [0054]參見圖6-9所示的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包括爬梯1、壓帶輪2、車架3、槽形託輥組4、改向滾筒5、可逆帶式輸送機M、頭部卸料滾筒7、三通漏鬥18、分料溜槽9、檢修平臺 10、防膠帶跑偏裝置11、集中潤滑裝置、三通漏鬥護罩21、三通翻板17 ;三通漏鬥護罩21位於三通漏鬥18上方並從三通漏鬥18四周包圍三通漏鬥18,三通漏鬥18的上部外圍設置檢修平臺10 ;[0055]船式三通翻板17位於三通漏鬥18內,三通翻板17通過液壓傳動機構與電動推桿 23相連接;漏鬥18內還分別設置與三通翻板17相配合的左、右極限位19和20 ;漏鬥18 下方設置兩個出口,兩個出口沿水平方向左右並列設置,左側出口對應翻板17的右極限位 20,右側出口對應翻板17的左極限位19 ;左側出口下方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對,可逆帶式輸送機M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漏鬥18左側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漏鬥18左側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防膠帶跑偏裝置11與漏鬥18左側出口中心相對應地位於漏鬥18左側出口下方,且與可逆帶式輸送機M相匹配。[0056]右側出口設置分料溜槽9,分料溜槽9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另一皮帶輸送機相對接;當三通翻板17調整至左極限位19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18後經分料溜槽9沿水平方向輸送物料;當三通翻板17調整至右極限位20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18後經可逆帶式輸送機M向前後兩方向輸送後運至卸料車前後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57]三通漏鬥18的漏鬥護罩21上設置檢修觀察門22,觀察門22位於三通翻板17上方;且觀察門22和電動推桿23均位於檢修平臺10上方。[0058]分料溜槽9為短溜槽,從漏鬥18右側出口豎直向下延伸而後在水平方向往右傾斜,溜槽9的落料點位於檢修平臺10下方的空間之內。[0059]物料經頭部卸料滾筒卸至三通漏鬥18內,通過漏鬥18及其下方的可逆帶式輸送機M和分料溜槽9實現向三個方向的卸料要求。當三通翻板17調整至左極限位19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18後經分料溜槽9沿水平反向右側輸送物料;當三通翻板17調整至右極限位20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18後經可逆帶式輸送機M向前後兩方向輸送後運至卸料車前後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0060]該結構形式卸料小車和卸料方法具有以下特點[0061]結構形式緊湊。兩側卸料通過可逆帶式輸送機實現。卸料點與卸料小車中心間距不增加設備高度;附圖7中L可根據實際卸料要求通過增加帶式輸送機設備長度來實現而無需增加設備高度),且降低卸料點處落料高度,減少物料對受料設備或料倉的衝擊磨損。[0062]避免集料堵料現象。由於卸料處避免採用長溜槽,使得轉運過程中不易發生集料堵料現象。[0063]檢修方便。卸料小車中避免大溜槽,減少耐磨襯板檢修更換量。三通翻板設置在頭部卸料漏鬥內,檢修空間加大。漏鬥護罩設有檢修觀察門,便於對三通翻板工作狀況查看。 漏鬥護罩易於拆卸,便於檢修翻板、更換襯板。[0064]卸料方式靈活,可實現三個方向卸料。通過卸料小車頭部卸料漏鬥下的可逆帶式輸送機和三通分料器向卸料小車兩側及前方均可實現卸料。[0065]用戶可根據實際生產需求在三通漏鬥或普通漏鬥下相應選擇使用可逆帶式輸送機或普通帶式輸送機以實現不同的卸料要求,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0066]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依本實用新型所作的等效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主要包括漏鬥,漏鬥護罩,檢修平臺,帶式輸送機,漏鬥護罩位於漏鬥上方並從漏鬥四周包圍漏鬥,漏鬥的上部外圍設置檢修平臺;其特徵在於漏鬥出口下方沿前後方向設置帶式輸送機,帶式輸送機的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水平距離可調整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帶式輸送機為可逆帶式輸送機,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漏鬥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車,其特徵在於漏鬥內設置水平方向可移動的調節擋板,調節擋板通過傳動機構與外置的調節手輪相連接;漏鬥護罩上設置檢修觀察門,觀察門和調節手輪均位於檢修平臺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漏鬥為三通漏鬥,船式三通翻板位於漏鬥內,三通翻板通過液壓傳動機構與電動推桿相連接;漏鬥內還分別設置與三通翻板相配合的左、右極限位;漏鬥下方設置兩個出口,兩個出口沿水平方向左右並列設置,左側出口對應翻板的右極限位,右側出口對應翻板的左極限位;左側出口下方設置可逆帶式輸送機,可逆帶式輸送機兩端的卸料點對稱或不對稱地位於三通漏鬥左側出口的前後兩側,兩側卸料點與三通漏鬥左側出口間的前後水平距離均可調整變動而無需增加輸送機設備整體高度;右側出口設置分料溜槽,分料溜槽與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另一皮帶輸送機相對接; 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左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分料溜槽沿水平方向輸送物料;當三通翻板調整至右極限位時,物料通過三通漏鬥後經可逆帶式輸送機向前後兩方向輸送後運至卸料車前後兩側所要求的卸料點上方進行卸料。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小車,其特徵在於三通漏鬥的漏鬥護罩上設置檢修觀察門, 觀察門位於三通翻板上方;且觀察門和電動推桿均位於檢修平臺上方。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小車,其特徵在於分料溜槽為短溜槽,從漏鬥右側出口豎直向下延伸而後在水平方向往右傾斜,溜槽的落料點位於檢修平臺下方的空間之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帶分料裝置的卸料小車,屬於散裝物料卸料裝置技術領域,其特徵在於漏鬥出口下方沿前後方向設置帶式輸送機,帶式輸送機的卸料點與漏鬥出口間的水平距離可調整而無需增加設備整體高度。本實用新型卸料方式靈活,可根據需要向多方向卸料;結構緊湊、節省設備安裝空間;未使用長溜槽轉運物料,因而不易產生集料、堵料現象;設備高度的有效控制,使得卸料高度落差減小,使得物料轉運過程中的揚塵減小,配合使用除塵設備可獲得良好的除塵環保效果;設備內的鋼結構件簡化變小,使得安裝方便、調試及操作維護簡單,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本卸料小車特別適用於廠房空間狹小,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工作場所。
文檔編號B65G47/44GK202272488SQ201120262150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2日
發明者付秀芳, 周小亮, 牛潤芝, 鄢起紅 申請人: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